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地区差异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宁军明 张丽 参加讨论

    一、问题的提出
    当物质消费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以后,对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会日益增加。文化消费对于人力资本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1]。以农村居民而言,还可以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提高文化素质与技能水平、增加就业机会,从而增加收入。
    在研究经济差异问题时,大多数人按传统的地域——东部、中部和西部这三个区域来研究相关问题。作为消费的重要内容,文化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水平的高低,所以按地理位置分类法来研究消费问题显然是不全面的。
    本文试图从按收入划分的地区来说明我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地区差异,首先是将全国31个省(或直辖市、自治区)1993—2004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通过加权平均,分成高、中、低收入三类地区,然后再分别考察各地区的文化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分析三类地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地区差异,最后得出结论。
    二、地区划分与模型设定
    1、样本数据
    本文选取的样本数据来自于1994年到200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1993-2004年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以下简称收入); 1993-2004年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以下简称文化消费)。数据从1994年开始,是因为此后的《中国统计年鉴》才有“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一栏,可以量化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
    2、地区分类
    为了便于比较分析各地区文化消费的差异情况,需要对我国31个省(或市、自治区)做适当的分类。由于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和结构主要是由收入水平决定的,所以东、中、西部的分类方式难以反映出不同区域的文化消费特征,而根据各地区的人均收入层次划分不同区域将更为合适。
    通过对各地区1993-2004年农村居民的收入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各地区的收入水平,再按1993-2004年各地区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将全国31个省(或市、自治区)分为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20%的地区为高收入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20%为低收入地区,收入水平介于两者之间的地区为中等收入地区。从表1中可发现,农村高收入地区都是东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而低收入地区都位于西部。
    
    3、模型方法
    要设定正确的模型,需要分析影响文化消费的主要因素。主要有: (1)收入水平。根据消费函数理论,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文化消费也是如此。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收入水平越高,购买力就越强,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就会增加,因此,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 (2)前期的文化消费支出。文化消费的发展变化具有很强的继往性,当前水平与前期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当前的文化消费水平对未来的文化消费表现出延续的作用; (3)文化素质。文化消费过程中,人的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如果音乐很好,听者也懂音乐,那么消费音乐就比香槟酒高尚。”[2]这形象地说明了文化消费与人的文化素质正相关; (4)文化消费品的价格。一般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与消费需求呈反向关系,文化消费也不例外,不过,文化消费品的需求弹性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较大,对价格的变动更为敏感; (5)文化基础设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可用的文化娱乐设施的限制,所以政府在文化方面的投入也影响农村居民文化消费。
    由于居民受教育程度与收入呈线性正向关系,收入的高低基本上反映了居民文化素质的差异,如果同时纳入到模型中,可能会出现多重共线性情况,因此可以舍弃居民文化素质这个变量。而价格因素在文化消费的地区总量分析中,作用不太明显,故也不纳入模型。由于政府的文化投入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分不开的,我们把全国分成高、中、低收入三类地区来看地区差异,这样就在无形中考虑了这个因素的影响。
    因此,本文以相对收入假说为理论基础,认为各地区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主要依赖于当年的收入和以前的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消费模型为:
    Ct=α+β1yt+β2Ct-1+ ut ( t=1993, 1994,…, 2004)
    其中, Ct、yt分别为第t年的文化消费和收入,Ct-1为上一期的文化消费水平,α为常数,β1为边际文化消费倾向,β2表示上期文化消费对本期文化消费的影响, ut为误差项。
    三、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地区差异的实证分析
    1、描述分析
    1993-2004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各地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普遍增长的同时,地区之间的文化消费差距依然明显。1993年高、中、低收入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比为2. 52: 1. 26: 1,人均文化消费比为3. 84:1. 97: 1,而在2004年,人均收入比为2. 73: 1. 43: 1,人均文化消费比为3. 26: 1. 43: 1,各地区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在不断扩大,但人均文化消费稍微有所缩小,这说明低收入地区的农村居民认识到了文化消费的重要性,用于文化消费的比重上升的速度快于高收入地区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
    具体到各个省份来说,表2提供了1993年和2004年各省份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的描述性统计,数据表明: 2004年与1993年相比,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增长了3. 24倍,文化消费支出最高的上海1993年是文化消费支出最少的西藏的54. 34倍,而在2004年,差距缩小到20. 29倍,虽然相对差距缩小了,但绝对差距却在扩大, 1993年上海农村居民比西藏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多215. 71元,在2004年扩大到多767. 71元。12年的文化消费数据显示:各地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数额与其收入水平的排名基本一致,上海和北京两地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始终是最多的,而西藏和青海两地的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则始终是最少的。
    
    再从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在其收入中所占比重来看,全国的比重由1993年的6. 33%增加到2004年的8. 43%。但各省份变动的差异较大,可分为四种情况:一是文化比重大幅增长(100%以上)的省份:浙江、西藏、陕西;二是有较大或一定增长的省份: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三是基本不变的省份:河北、广西、新疆;四是有所下降的省份:辽宁、湖北、广东、海南。这里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在第一种情况中,有的是原来文化消费支出的基数小、比重低,如西藏,所以比重上升快;有的是在历史上是文化兴盛之地,有重视文化消费的传统,收入一旦提高之后,文化消费支出比重就上升迅速,如浙江和陕西。在第四种情况中,有的是因为原来的文化消费比重较高,但因经济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相对不快,从而文化消费比重反而下降了,如辽宁, 1993年其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排在全国第5位,但在2004年,却排到了第17位;有的是绝对支出额仍较大,但因为其他消费支出更多,比重也下降了,如广东, 2004年其支出额排在第6位。
    2、计量分析
    根据前面的文化消费模型和三类地区分类方法,运用31个省(或市、自治区)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文化消费数据,使用综列数据(panel data),这样每个变量在高收入地区有84个样本(7×12),中收入地区有188个样本(16×12-4,海南1997年以后才有相关数据),低收入地区有96个样本(8×12),通过Eviews软件,采取固定效应模型的OLS估计方法,得到以下结果:
    
    由于这是一个一阶自回归模型,包含滞后因变量,DW检验法不适用于检验自相关问题,但可用德宾h值来检验,在显著性水平α=0. 05下,三类地区h的绝对值都小于临界值1. 96,说明自回归模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
    从表3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
    (1)高收入地区的边际文化消费倾向高于其他地区。在不考虑上期文化消费的影响下,我国的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随着收入呈正相关关系。不同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前的参数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用于文化消费的份额在整个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会呈递增的趋势。
    边际文化消费倾向出现地区差异,除收入外,主要原因可能有:第一,受教育程度不同。高、中、低收入地区的农村居民受教育的程度是不同的,一般在收入越高的地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就越高,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就会相应的增加和多样化。第二,政府的文化投入。不同收入地区的政府对文化的宣传和投入具有明显的差异,在收入越高的地区,政府提供的文化娱乐设施越多样、越完善。第三,城镇居民的示范效应。高收入地区的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会相对较多,并且更加多样化,这对农村居民具有示范效应。
    (2)低收入地区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更受上期文化消费支出的影响。上期文化消费前面的系数越大,说明本期文化消费受上期文化消费的影响越大。对于农村居民来说,三类地区前面的系数都较高,反映文化消费的承传性、继起性是非常强的。相对而言,低收入地区农村居民愿不愿意进行文化消费,更取决于其前期文化消费的程度和水平。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可能有:第一,耐用文化娱乐消费品在总的文化消费中的比重。收入越高的收入地区,农村居民在上一期买的耐用文化消费物品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多一些,所以本期的文化消费就会相应的减少。第二,基本文化消费(特别是教育消费)在总的文化消费中的比重。三类不同收入地区农村居民受上期文化消费影响大小的差异,揭示了收入较低的地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还处在这样一个阶段:基本文化消费支出在总的文化消费支出占的比例较大,才导致了文化消费的相对刚性。
    (3)文化消费习惯比收入重要。模型显示,上一期文化消费前的系数远远大于收入前的系数,这表明,就农村居民文化消费而言,文化消费的延续性和对消费能力的要求较强。物质消费主要取决于支付能力,一般只要拥有,就能消费。而文化消费更主要地受制于自身的精神消费力,即必须具备与文化消费相适应的知识、经验理解力,人的素质越高,文化消费支出的比重就越大。因此,这里证实了尹世杰提出的“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观点。[3]
    四、结论
    我国各地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高、中、低收入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从而文化消费支出差异较大,边际文化消费倾向也不相同,这就会影响未来的文化消费,进而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1文化消费的基础是收入,并且是在收入达到一定的程度上才会大幅增加。所以,提高居民的收入是缩小区域文化消费差距、提高文化消费水平的关键。因此,需要切实减轻农村居民负担,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通过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2消费者一般以效用最大化来确定其对文化产品的选择与组合,而文化消费特别依赖于消费者的文化水平。当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力达到一定程度,从文化消费中获得的效用超过其他消费的效用时,追求高质量、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才会成为自觉的行为。因此,需要特别加强低收入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提高农村居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力。
    3文化消费主要是对无形的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但同时它也离不开有形的文化消费设施和环境,诸如电视机、网络、学校、图书馆、书店及运动场(馆)等。要不断扩大文化投资,加强农村文化消费的硬件建设,才能满足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
    4文化消费不仅有个量的问题,还需注重质的提高,而计量模型难以显示出这一点。如有些人重视娱乐型、消遣型文化消费,忽视智力型、发展型文化消费;有些文化消费格调不高,质量低劣;还存在一些不健康、不文明、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文化消费。因此,需要净化文化消费环境,加强引导,避免文化消费中出现的种种偏差和不良现象。
    参考文献
    [1]尹世杰.论精神消费力[A].尹世杰.尹世杰选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43-553.
    [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312.
    [3]尹世杰.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费力[A].尹世杰.尹世杰选集[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391-404.
    (宁军明 广东商学院经济学院,广州510320;张丽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原载:《消费经济》第23卷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