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引领民族精神高地的构建--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几点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文艺报2008-09-23 赵剑平(仡佬族) 参加讨论
    2005年,在昆明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颁奖会上,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金炳华表示,目前,55个少数民族都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这标志着5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作家。我在想,贵州30多个民族,其中17个世居民族,有多少个民族获了这个奖项?有多少个民族有自己的作家?当然,有的民族是多次获得了这个奖项,很多少数民族的作家也不止一个两个。这也是衡量我省少数民族文学现状的一个标准。
    很多人觉得少数民族文学这个概念有一点模糊,正因为如此,有关方面曾经专门作过界定,即具有少数民族身份的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才能属于少数民族文学。在多元化文化的大背景下,我认为,作为一个民族,其作家的存在无疑是标志性的存在。所以,这种界定在当下,我觉得是科学的。
    据我所知,遵义师范学院的教授们们已经把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当作一个课题进行研究,这是好事情。近几年来,民族文学的生存和发展,已经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的目光,比如内蒙古师范大学,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进行研究。一个民族的存在,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所以,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关注,也是对一个民族存在的关怀。
    去年,我在《民族文学》的约稿中写了下面这样一段话:板块碰撞,会形成新的大陆,真心希望《民族文学》真正参与并引领民族精神高地的构建。我觉得要有一种文化上的自信,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连环阵,我们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一点自信,我想大家都是有的。
    贵州民族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前辈少数民族作家伍略、苏晓星等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不管从作家的培养,还是作品的推荐、活动的开展,他们的功绩都是不可抹杀的。所以目前这个局面,让我们非常珍惜。    
    几年前,我在鲁迅文学院民族文学创作高级研讨班学习了四个月,引发了我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一些思考。我想,首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应该放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大背景上来谈论和思考。我们曾经的辉煌几乎都是在农耕文明的土壤产生的。进入新世纪,工业化,信息化,我们的价值体系、道德判断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个中华民族从封闭走向开放,而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也应该通过扬弃和借鉴,关注一个民族新的精神走向。
    第二,作家是创作的主体。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品质取决于少数民族作家本身有没有从民族文化土壤培育出来的器质性的东西。有的少数民族作家可能只是一个身份,骨子里其实缺乏民族的魂魄,写写风俗是可以的,真要表现民族的特质,却力不从心。
    第三,谈民族其实就是谈民族文化,谈民族文化自然离不开人类文化。人类文化的形成跟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太有关系了,像服饰、居住,就直接受地理和气候的影响。所以,一个民族作家应该有强烈的生态意识,因为你的民族文化的奥秘很可能就藏在你身处其中的大自然中。
    第四,我们现在谈民族文化,实际上都是动态地谈民族文化。世界瞬息万变,民族文化也不可能是僵死的。否定之否定是一种发展,是通向真理的辩证法。作为从民族文化土壤里培育出来的民族文学,应该有一种大气和大度。
    第五,民族文学创作中个性化的因素与文人化的创作,就像民族化与世界化一样,是互相转化的。圆和直线之间有一个切点。个性化不等于孤僻和狭隘,文人化也不是高高在上。二者有机地结合,可以使乡土的东西洋气和优雅。因此,也可以说文人化是个性化走向世界的通行证。毕竟文学是需要受众的,既要有保持,也要有成全,民族文学才会形成良性循环,其作品也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第六,一个作家的民族身份、民族意识、民族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角度,认识时代与生活的感觉因此不一样,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就有一种多样性和丰富性。但一个民族作家只有用精神品格——不是用文化符号——参与当代文化的形成过程,才是真正的参与。
    第七,在这个世界上,经济的竞争最终会演变成为文化的竞争。民族文化是一种多样性的文化。多样性文化培育强势文化。文化的竞争,有可能对边缘文化、弱势文化造成冲击,但一个民族文化的觉醒以及民族意识的觉悟,使得每一种文化,不论强弱胜负,都无一例外地有一种文化的尊严。
    第八,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特色相对内陆的少数民族特色要浓一些。内陆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有更多的融合,更侧重追求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与环境的关系;而边疆的少数民族,则保留了其独特而悠久的古老民族文化,他们的民族文化更具有历史感。民族的生存发展就像化学反应,物质与物质融合会生成新的物质。
    第九,不同的地域特征形成不同的农业文明、不同的民族文化。地理反映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风俗中,寄托着民族的理想和精神,并反过来左右人们的生活和社会风俗。民族文化应该是一种民族心理的呈现。比如南方的民族性情温和一点,日子也过得精一点,我认为就是自然条件形成的。
    第十,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需求在一个民族心理和习俗上的折射,很多属于器质性的东西。首先是生存,不适应生存的文化会消失,这是大势所趋。一个民族作家不能描写他的民族在当代的生活,不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作家。良心和良知对这个时代的认知,是给自己的民族和乡土最重要的东西。
    川端康成说过,民族的东西是一条“潜藏的看不见的河流”,如果换一句话,也可以说,民族的东西是流在我们血管里的血液。保留民族性,引领民族精神高地的构建,不仅是命运,也是我们每一位民族作家都能感觉到的使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