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心意一片沐春风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文艺报2008-08-28 向本贵(苗族) 参加讨论
    回想起来,我把松柴放在谷桶上照明学习文学创作到今天,已经30个年头了。
    我的家乡是一个贫困而落后的小山村,那之前,我做过木工,淘过金,做过生产队长、生产大队长,也就是现在人们习惯称之为的村长,管理着一个1000多人的村子。那时,我整天奔忙于满是泥泞的田间地头,考虑得最多的是田里能多收粮食,农民能吃上饱饭。劳动之余,我就学着写诗,学着写散文和小说。那时我把稿件寄出之后,就是盼望乡邮员的到来,我希望乡邮员能给我带来好的消息。可每次乡邮员带给我的,多是一摞退稿和一张无名无姓的铅印退稿笺。
    然而,当我在文学的道路上走过漫长的20多年之后,我居然成了一级作家,还有学者出版了一部研究我的学术专著《大山之子·向本贵论》。应该说,我是十分幸运的。回望我的文学创作之路,虽然有艰辛、有挫折、有失败,但也充满着阳光的照耀和春风的拂沐。
    在我初学写作的那些年头,许多满怀爱心的老编辑给我看稿、改稿、发稿。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为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新气象、新面貌、新形势,把握时代脉搏,湖南省委宣传部和湖南省作协选派我到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公坪乡挂职乡党委副书记两年。我的反映移民搬迁的长篇小说《苍山如海》就是在这时候写成的。
    为了从更为广阔的角度和更深的层次审视移民搬迁的问题,我还去长江三峡采访百万大移民,去湖南五强溪电站库区采访移民安置和移民群众的生存状况。我只身一人从宜昌上行,过秭归,走巫山,宿奉节,看巴东,采访了众多的为了三峡电站库区的移民搬迁工作而忙碌的人们,探寻库区移民的心灵震颤,表现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变化,展示传统的农业文明在变革中的阵痛和新生,为创作《苍山如海》打下了广阔的生活积累。
    两年挂职结束之后,有关领导又安排我到湘西金矿深入生活一年,体验工矿企业改革的艰难、阵痛和光明的未来。当我融入井巷密布、高炉入云、改革之声鼎沸的百年老矿的时候,我被深深地感动,我采访了众多的在矿井里挖矿的工人,我目睹了工人们为了生存而忘我的劳动,我体味着矿山领导为了拯救百年老矿的辛劳工作。我是带着一种激动、一种向往、一种企盼完成长篇小说《遍地黄金》的,这部作品后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20多年来,我牢牢记着生活是创作的惟一源泉这句话,从没有割断与基层、与农村、与群众的联系。我还先后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盘龙埠》《暑假六十天》《非常日子》《毒案喋血》《乡村档案》《凤凰台》《金客》、中篇小说集《这方水土》《文艺湘军百家文库·向本贵卷》《向本贵小说精选》等作品。
    让我铭记于心的是,在我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一直得到了中国作协相关领导的关心和扶持。我多次参加中国作协组织召开的各种文学创作研讨会议,2000年还有幸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之一出访美国进行文化交流。记得回国之后,我们的代表团团长、著名蒙古族老作家玛拉沁夫连着给我写了两封长信,主要内容便是要我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文学创作之根扎得深些。殷殷教诲,语重心长,让我感动。
    我从泥泞的村路走来,我从偏僻的农村走来,一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阳光,我的根在农村,和农民血肉相连。我经常到基层去,到农村去,那种芬芳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那种沸腾的新生活扑面而来,我就像鱼儿游进水里一样,渴望用我的笔把我的淳朴而勤劳的农民兄弟写进我的作品里去。写他们的勤劳和朴实,写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