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庆柏先生编著的《清代人物生卒年表》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无疑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工具书。该书收录了清代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医药卫生、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收藏等方面有突出事迹、重要影响的人物二万五千人左右,是目前清代人物研究的最新成果。 对于人物的生卒年,在我国传统的各类传记资料中,并不注重,故而传主的生卒年月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相关材料才能推定,而这样的工作不仅费时费力,也由于大家对资料的利用、理解等不同而对人物的生卒年判断产生很多误解。而江先生这部大作,则能使我们更加方便且准确迅速地查找到有关人物的生卒时间,为我们进一步的相关研究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正如编者在该书的前言中所云,人物生卒年的考订对于文献学研究而言,至少有如下的一些意义: 1.有助于避免人物的断代错误。目前国家正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重修清史,而判断人物的生卒年对于这项工作而言,无疑意义重大。无论如何,一位卒于明代的人物或者诞生于民国的人物是不能纳入清史研究的范围之中的。而我们在过去,因为缺少这样的权威的工具书,往往在这方面都会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2.有助于在某类专门研究中进行人物等方面的排序。尤其是对于我们经常利用的工具书而言,许多都是按照人物的生卒先后来排序的,因此,掌握人物具体的生卒年,对于准确排定人物的先后顺序至关重要。 3.有助于帮助文献和人物的考订。 江先生此书的正文,充分地利用了表格的特点,简明扼要而又一目了然,每一条目都由五部分组成,即姓名、生卒年、字号、籍贯、资料出处。这就是说,我们不仅可以利用该书来查找人物的生卒年,也可以通过该书来查找人物的字号、籍贯以及他的相关传记资料。真是一册在手,可以满足多方面需求。又据该书后记介绍,编者曾经利用了大量的现有研究成果,如李灵年、杨忠先生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柯愈春先生主编的《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谢巍先生编撰的《中国历代人物年谱考录》等等,也就是说,《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其实不但是编者一人的研究成果的总结,也是对目前清代人物的相关研究的一次总结。当然,这一总结不仅仅是简单地汇集已有成果,更是对一些存在异说的条目内容的辨析。但这样的说明和考证并不影响正文的统一编排,而是利用注释这一形式来完成的,这样的细节完全体现出了编者以读者为上的编纂宗旨。 在具体材料的选取上,编者特别指出,履历所记并不一定完全可靠,如《清代朱卷集成》、《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等文献中记录的材料需要甄别使用。为此,该书对这部分材料的利用作了这样的处理,即“凡有其他传记资料记录生年的,则一般不取履历,若无其他资料,则仍依履历所记”。破除了一些只知道盲从履历档案的使用者的迷信。另外,在全书收录时段的具体划定上,编者也完全破除了过去以顺治元年(1664)到宣统三年(1911)的传统作法,而是界定为顺治三年(1666)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九月三十日。这一区分标准的划定,与传统做法相比,有一定合理性。 全书在整体构架上,独具匠心之处并不仅如上所述,如对于姓名而言,正文中不但著录通用者,而且为重要的异名、异姓另列参见条;凡因公历、农历换算需要跨年份者,都标注出相应的公历、农历日期;公元1620年,仍用万历四十八年纪年,而不使用泰昌或天启年号等等,都可以反映出著者研究有素,别具心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书后所附“引用文献”,不仅可以反映出编者资料搜集的全面性,除查阅了大量文集外,还参考了大批常为人们忽视的家谱、方志和文集以外的有关史料、研究专著、目录著作等,更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份清代人物传记资料的基本资料目录,我们只要按图索骥,就可以对清代人物的大部分传记资料都能一一获得。 当然,《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编者和使用者进一步思考,如关于收录人物的取舍标准问题,虽然编者对于收录条件作了说明:“收录的一般条件是,曾任重要官职,考中进士者,有传世著作或虽无著作存世但为清朝重要作家者,有突出事迹重要影响者。”但事实上,这样的判断标准还是不够明了,如清代著名的藏书家杭州振绮堂主人汪諴的六子中,收录了汪远孙、汪适孙、汪遹孙、汪迈孙四人,但汪迪孙、汪述孙却没有被收入。再如祖骈吉,即祖喆,是清代著名学者陈奂的弟子,柯愈春先生曾介绍其人曰:“字骈生,号成叔,江苏吴县人。诸生。吴嘉洤延至家塾,以古文相切磋,嘉洤晚年应酬之作或出其手。后死于兵燹,文稿散失。此《成叔文存》五卷,钞本二册,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藏。皆书论记序等文。”(《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1439页)在此书中也没有被收录。类似的情况还有一些,希望编者在以后的修订中,对收录标准能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另外,书中偶尔也存在一些误处,如“丁士涵”条,注明生卒年为(1828—1860)。但此条的上一条为“丁士良(1817—1865)”,其人为士涵的兄长,生平出处则见于士涵续纂的《丁氏宗谱》。如果丁士涵果然卒于1860年,那怎么会在他编纂的《宗谱》中记录到士良五年之后的去世情况呢?事实上,据《赵之谦论学丛札》(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2002年)第二册第二通函中尚提及欲访问士涵来看,丁士涵至少在此时尚未去世。而再根据这封信中提到赵之谦自己已经是“四十许人”和戴望“江宁有书来”的情况来分析,这封信应该作于1871到1873年之间,也就是说,丁士涵在此期间尚存人世。 另外,该书系用简体字排版、只有姓名笔画索引也可以再加斟酌,对于有关古代文史的工具书而言,若能用繁体字排版,或者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误会。而若能提供拼音、四角号码等多种检索途径,则无疑能更增加工具书的实用性。 原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6年第9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