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灵峰先生的《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一书收录了历代诸子著述知见书目,对《庄子》书目可谓“搜罗毕尽”,故多为学者所引用。然而严灵峰先生在编辑此书时,一些著述,特别是大陆地区的著述,并未经眼,存有一些待考的地方。另外著述年代多有考证失误之处。本文意在对收入的明代《庄子》书目进行匡补,以期对庄子学的研究有所裨益。 1 黄鲁曾的《南华合璧集》 黄鲁曾的《南华合璧集》一书是否为《庄子》注书,严先生并未考证,只是存疑:“未知是否一般诗、文集,姑录此备考。”[1][p112]黄鲁曾的《南华合璧集》五卷现收录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三○○册内,系天一阁文物保管所藏明嘉靖刻吴中二集本,现存卷一至卷四。书前有黄鲁曾撰《吴中二集总序》,卷一至卷四版心题“合璧集”。卷一为五言古诗,卷二为七言古诗,卷三为五言律诗,卷四为七言律诗,均系王宠诗作。《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二对此书有记载: 《南华合璧集》五卷,明黄鲁曾编。鲁曾,字得之,吴县人。正德丙子举人,五岳山人省曾之弟也。是编选王宠之诗,而附以已作,合为一集。宠所著《雅宜集》,深为顾璘等所推。┄┄鲁曾诗更不逮宠。殆欲借宠以行,故有是刻。自序谓执是编请正于友生,适讽蒙庄之词,遂命曰《南华合璧集》,其立名尤无所取义矣。[2][p1746上] 由此可见黄鲁曾的《南华合璧集》并非《庄子》注书。 2 张位的《南华标略》 张位的《南华标略》一书,严先生认为成书年代是“西元至一五三八年”。[1][p112]张位,字明成,新建人。隆庆二年戊辰(1568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事迹见《明史》本传。据《隆庆二年进士登科录》载其“年三十五”[3],则可推知张位生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而严先生认为其《南华标略》成书“至公元1538年”,此时张位仅四岁。因此严灵峰先生的推断是不正确的。据张位科第及服官来考察,此书大多在万历间或万历后完成。 3 王世贞的《南华经评点》 王世贞的《南华经评点》一书,严灵峰先生并未经眼,只是见沈汝绅《南华经集评》中引用王世贞的说法。严灵峰先生认为明竺坞刊归有光、文震孟《南华真经评注》本内眉栏多引王说,因此认为王世贞的《南华经评点》“当系引他书为之,非专著。”[1][p122] 其实王世贞确有评《庄》的著述。台湾中央图书馆藏明刊朱墨蓝紫四色套印本《南华经》十六卷十二册,沈汝绅序说:“余始有事于南华,而汇集诸家评点,择其最以从。……自两家而下,更有吴郡王元美,其评骘《南华》犹未行世,故并著之。而诸家评释标为某曰某曰,附之首云。”[4][p347]吴郡王元美,即王世贞。“其评骘《南华》犹未行世,故并著之。”依沈汝绅所言,王世贞确有评《庄子》一书,只是没有刊印。 4 释性通的《南华发覆》 释性通的《南华发覆》一书,严灵峰先生认为此书写作的时间是公元一五六六年,即嘉靖四十五年。严先生注:“积三十年始成。首有《跋》文、《自叙》及陈继儒嘉靖四十五年四月五日《序》。”[1][p118]陈品卿先生在其《庄学新探》附录的《歴代庄学版本及其现藏》中亦认为成书是在“嘉靖四五年西元一五六六年”,其所列版本有三:“清乾隆十四年大文堂重刊本”、“《庄子集成续编》影印本”、“清文奎堂重刊本”,三种版本均为严灵峰先生所藏。[5][p522] 《续修四库全书》收录有释性通的《南华发覆》一书。查书前陈继儒的《序》,末题为:“丙寅清和月五日书于苕帚庵中眉公陈继儒”[6][p3],而非“嘉靖四十五年四月五日”。“清和月”为农历四月的俗称,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丙寅”具体指的是那一年?《续修四库全书》本《南华发覆》前有姑孰锺斗的《南华发覆序》,其中提及“近者,憨公解《老》言及《庄》,┄┄”[6][p12]憨公,即憨山德清,其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圆寂于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年),其解《老》完成时间,依《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是在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 三十五年丁未。┄┄予住山中时,得为诸弟子说法。予幼读《老子》,以文古意幽,苦艰涩,切究其旨,有所得,俗弟子请为之注,始于壬辰属意,每参究透彻,方落笔。茍一字有疑而不通者,决不轻放。因此用功十五年,携于行间,至今方完。[7][p818上] 憨山德清作《庄子内七篇注》的具体时间并不清楚,相关材料只有《年谱疏》的一段话: 四十八年庚申(1620年),即泰昌改元。予七十五岁,春课余,侍者广益请述《圆觉》、《起信》直解、《庄子内七篇注》。[7][p824下—825上] 现存最早的《庄子内七篇注》是明天启元年管觉僊刻本,因此大致可以断定,虽然憨山德清的《庄子内七篇注》写作的时间早于天启元年,但刻版流传开来却是始于天启元年。因此上文言及“近者,憨公解《老》言及《庄》……”,可以得知锺斗写《南华发覆序》的时间应该与憨山德清解《老》注《庄》的时间相差不远,因此,二书可能是同一时期,或者《南华发覆》稍晚一些,因此就不可是嘉靖四十五年(1566)的丙寅了,而应该是天启六年(1626年)的丙寅了。 《续修四库全书》本《南华发覆》前另有方应祥的《南华发覆序》一文。文末题“天启丁卯夏孟友北方应祥稽首书于武林孤山之净居”。天启丁卯,即天启七年(1627年)。方应祥在《序》中谈及作序的缘由时云:“余交蕴师自神庙,庚子间,聚其徒治庄生言,栩栩如也。僧寮过泛征义往复,輙遂弥日兹。手一篇视余,曰:‘此吾所著《南华发覆》也。二十年以往,卧起此中,以吾之无匿于子也。可无一言志之?’”[6][p7]“庚子”,应是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距《南华发覆》成书的天启六年(1626年)有二十七年的时间。性通自云“二十年以往”,陈继儒在其序中云“积三十年而后《发覆》之注出焉”[6][p1],皆是取其大概之数。 性通,字蕴辉,金陵人。由于世缘不传,所以其生平未明。性通曾与正勉共同编辑《古今禅藻集》。正勉,字道可,弱冠从云栖祩宏受具,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寂于居所。性通“初从雪浪恩公修贤首之者,深得十乘奥旨。复通南衡天台之法,及夫外典经史,诸子百家之学。”由此可见,正勉、性通均应小于雪浪洪恩、云栖袾宏等人。性通等人亦与程嘉燧、陈继儒等人交游。程嘉燧生于1565年,卒于1643年,陈继儒生于1558年,卒于1639年卒。性通的《南华发覆》是积三十年的时间乃成,成书应在其中晚年,综上所论,我们可以确定性通《南华发覆》成书的时间,应该是天启六年丙寅(1626年),而非嘉靖四十五年(1566)的丙寅了。 5 刘士琏的《南华春点》 严先生在著录刘士琏的《南华春点》时,认为是书坊所刻,存有可疑之处,“可异者,《大宗师篇》首却题‘南华发覆之二’,《应帝王篇》反题‘南华发覆之一’,”[1][p162]至于原因,严先生并未说明。此书确为盗印《南华发覆》一书。《南华发覆》全书三十三篇,分为八卷。除第二卷外,每卷首篇前题卷目数,如“南华发覆卷之一”,下题校者姓氏,后几篇前无卷目数,只在篇名下题校者姓氏。《南华春点》则将《南华发覆》卷目数改为《南华春点》的卷目数,如“南华春点卷之一”,并在卷目下改题“螺川刘士琏席白父注”。只所以会出现严灵峰先生所说的“《大宗师篇》首却题‘南华发覆之二’,《应帝王篇》反题‘南华发覆之一’”情况,对比天启刻本的《南华发覆》[1]就可知晓。天启刻本的《南华发覆》卷二有三篇,《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不同于其它卷的地方就是每篇文章前均刻卷目,即“南华发覆卷之二”。《南华春点》在盗印时,可能没有发现这一点,所以只将第一篇前的卷目数改为“南华春点卷之二”,而后两篇仍保留了“南华发覆”的卷目。《应帝王篇》反题‘南华发覆之一’这一情况,从天启刻本的卷目来看,当是“卷之二”之“二”字,长久磨损,翻印时成为“一”字。 6 郭良翰的《南华经荟解》 郭良翰的《南华经荟解》一书,艺文印书馆据日本尊经阁文库藏明天启六年(1626年)刊本影印,严灵峰则认为成书在1626年。但《南华经荟解序》题“万历戊午端阳日眷社弟林尧俞书于南溪草堂”[8][p8]“万历戊午”是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南华经荟解说》末题“郭子良翰也注之时为万历丙辰之皐月”[8][p21],“万历丙辰”是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由此可知,此书当著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7 朱长春的《庄子评》 朱长春的《庄子评》一书,严灵峰先生并未经眼,推测此书并非专著。“未见,郭伟《百子金丹》,中华书局《庄子精华》并引,当系引他书为之,非专著。”[1][p153]《乌程县志·著述》列有朱长春《庄子评》[9][p10]一书,可见朱长春确有《庄子评》一书。 8 汪益亭的《南华注》 《南华注》一书,严灵峰先生并未经眼,只是据《安徽通志·艺文志》著录,著者是汪益亭,歙县人,字德裕,号锤山逋客。查《重修安徽通志·艺文志·子部·道家类》,《南华注》下注“汪益亨著”。[10][p3915]《歙县志》并未有汪益亭的相关记载。《歙县志·人物志·遗佚》中,有《汪益亨传》云: 汪益亨,字德裕,丛睦坊人。少负才名,与汪扶光、江文石、江联季友善。申申后,诸人各成其志。益亨南走闽粤,归老金陵,号锤山逋客。手录书径尺。著有《南华注》、诗文各种。[11][p4] 因此,可以断定,严灵峰先生误把汪益亨记成汪益亭了。 9 吴大先的《庄子别解》 吴大先,《歙县志·人物志·士林》将其归入明人:“吴大先,字维则,澄塘人。守贫自乐,言行不茍。好携琴山水间,著书之暇辄弹一曲为娱,鸟语松风,互相响答。著有《离骚致幽集》,《左传》、《史记》、《庄子》别解诸书。”其《庄子别解》,《重修安徽通志·艺文志·子部·道家类》有著录,但将其列在姚鼐等人之后,大概是将吴大先认为清人。[10][p3915]而严灵峰先生认定此书的年代至一七三四年,恐有误。[1][p193] 10 吕继儒的《庄子注》 吕继儒的《庄子注》,严灵峰先生引自《千顷堂书目》,并未经眼。注“吕继儒,新昌人,字明谷。”成书时间不详,暂定“至一六四四年”。苏州图书馆藏有《庄子删注》六卷,题明吕继儒撰,明万历刻本,九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单边,有刻工。不知是不是同一本书。 11 赵特峰的《庄子列传注》 赵特峰的《庄子列传注》,严灵峰先生标其时间为“至一三六八年”。[1][p110]赵特峰当为赵恒,特峰是其号。明黄凤翔撰《田亭草》十三卷《中宪大夫云南姚安府知府特峰赵先生暨配赠恭人王氏合葬墓志铭》云: 是岁万历甲辰五月三日,先生以寿终。……先生所著有《庄子别解》、《史记涉笔》,与《录疑》并行于世。……先生寿九十有四,亦几百岁人矣。[12][p255-258] 可知,赵恒生于1511年,卒于1604年。著有《庄子涉笔》一书。而严先生所说赵特峰的《庄子列传注》可能是赵恒《庄子涉笔》或《史记涉笔》里的一部分。至于写作时间,从赵恒生卒年来看,不可能是严先生所推断的“至一三六八年。” 12 补遗 严灵峰先生的《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对历代诸子注书虽搜罗较全,但仍有遗漏,特别是一些方志中所记之书和大陆图书馆所藏之书[2],多是严先生所未曾留意的,现给予补缺。 (1)《南华经笺释》,朱守愚撰,《乌程县志·著述》著录。朱守愚,字汝明,号心斋。 (2)《南华三诠》,唐元竑撰,《乌程县志·著述》著录。唐元竑,字远生,一作祈远。(3)《老庄列子评》,闵齐伋撰,《乌程县志·著述》著录。 (4)《庄子释》,董汝煌撰,《乌程县志·著述》著录。董汝煌,字幼文,号胎簪。 (5)《南溟副墨》,汪道昆撰,《歙县志·著述》著录。 (6)《老庄蠡测》,李履斋著。李履斋,冯翊人。鑫毓峒《读书呓语序》中称:“冯翊李履斋先生与先君子同季举进士,官恒山太守。悬车数十年,好古乐道,博极群书,论著甚富。往有《老庄蠡测》一编,左萝石给谏为序,以传约识精言不减王郭。余读之如尝鼎一脔,顾以未窥全豹为憾。”[13][p441—442]是知有《老庄蠡测》一书。序写于崇祯癸未季夏望日,当知《老庄蠡测》一书应早于此年。 注释: [1]天启刻本的《南华发覆》,收入《续修四库全书》957册,子部,道家类,系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明天启刻本影印。 [2]大陆图书馆所藏之书可参见《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如此书已著录,本文则不再列入补遗范围。 参考文献 (1) 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北京:中华书局, 1993 (2)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 1965 (3)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274页。 (4)中央图书馆编印.中央图书馆善本序跋集录•子部,(四).台北:中央图书馆, 1993 (5)陈品卿.庄学新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7 (6)释性通.南华发覆.见《续修四库全书》95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7)福善记录,福征述疏.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见《明版嘉兴大藏经》,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 1987 (8)郭良翰.南华经荟解.见《无求备斋庄子集成初编》13册.台北:艺文印书馆, 1972 (9)[清]潘玉璇修, [清]周学浚纂.乌程县志.清光绪五年(1879)刻本,卷十六, 10页 (10)何治基等撰.安徽通志(清光绪三年重修本).台北:台湾华文书局, 1968,卷三百四十二 (11)石国柱修,许承尧纂.歙县志. 1937,卷十《人物志》, 4页 (12)《续修四库全书》编辑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 1356册255—25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13)《续修四库全书》编辑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 114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刘海涛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古典文献博士生。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成都610064 原载:《图书馆杂志》2009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