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传统目录学中,目录有一书目录和群书目录之分。长期以来,由于群书目录为目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因而,历代学者对群书目录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一书目录的研究比较少。其实,在我国的目录学史上,一书目录比群书目录出现得更早,它不仅对群书目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而且为建立系统的古典目录学起过重要的作用,因此,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总结。 1 一书目录的产生 一书目录的产生是以图书中篇名的形成为基础的。没有篇名,也就不会有一书目录。因此,有必要简要探讨一下古书中篇名的形成。 早期的古书原都没有篇名,现有的篇名是在文献的整理过程中产生确定的。章学诚说:“古人著书,往往不标篇名,后人校雠,即以篇首字句名篇。”章氏的话是对的。《论语》头一篇称《学而》,是因为它的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诗经》的头一篇称为《关雎》,因为它的第一句是“关关雎鸠”。类似这样的例子比较多。 后来,随着编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许多人在著述时知道要确定一个主题,并在篇名中表达出来。因此,有些子书就开始用篇名来表示主题,这样,主题和篇名就统一了。如《荀子》第一篇叫《劝学》,通篇的内容是劝人为学的;再如《韩非子》有一篇叫《说难》,专门说游说的困难;其它如《墨子》中的《非攻》、《吕氏春秋》中的《察传》等都是如此。 图书中篇名的出现,为一书目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导致一书目录产生的重要因素是当时图书的载体材质。由于古代图书用简牍或帛抄写,这就影响了图书的形式,或编简为篇,或卷帛成卷,都不能太长,所容纳的字数也有限。一部较长的著作,都必须分成若干篇或卷,且体积较大,故不便于整部书在社会上流传,而只能以单篇流传,单篇流传则不免使一部书的某些篇至后代而失传,因而有必要在书序中记载整部书的各篇篇名,这便产生了一书目录。 我国的一书目录产生较早,战国时的《孙子兵法》已有一书目录的雏形。今本《周易》文后有《序卦》一篇,说明六十四卦相次相承之义,可能是现存最早的一书目录。余嘉锡说:“惟《周易》《十翼》,有《序卦传》,篇中条列六十四卦之名,盖欲使读者知其篇第之次序,因以著其编纂之意义,与刘向著录‘条其篇目,撮其旨意’之例同。目录之作,莫古于斯矣。”随后《吕氏春秋》中的《序意》、《淮南子》的《要略》、《史记》末篇的《太史公自序》等都是典型的一书目录。西汉刘向校理图书时,给每书理定篇章,定著目次,也是一书目录。如《晏子八篇》、《列子目录》等。 我国古书中的目录,位于书后,而不位于书前。这是因为古代用刀在竹简上刻字,刻成一简,就穿一简于绳上。积少成多,连成一贯,全书刻成,才刻目录。所谓“《尚书》有青丝编目录”,就是这样的目录。后来,由于印刷术的发明和印刷条件的改善,为了便于翻检,人们便将目录由后移前,成为今天通行的样子。 2 一书目录的形式和编排方式 《七略》前的一书目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开列一书的篇名,并对此书中的每篇各作一提要。这种形式的一书目录,多为古书原有,出自作者之手。如《淮南子》的《要略》、《史记》末篇的《太史公自序》等都是这种形式的一书目录。另一种形式,是开列一书的篇名,仅对全书作总的提要。这种形式的一书目录,并非是原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是由校编此书者所加。今天我们能见到最早的书目录是刘向奉汉武帝之命校理群书时,在每书之后写的书录。 《七略》前的一书目录,虽然没有群书目录那样的分类体系,但是它们是按一定的方式加以编排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2.1按时间编排 如《尚书》的目录,它把该书的各篇按朝代先后次序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类。每类书下的篇名也是按时间先后次序排。如虞书下分列了《尧典》、《舜典》、《大禹谟》等。 2.2按地域编排 如《毛诗》目录中的十五国风就是按地域编排。即按周安、召南、邶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等顺序编排,然后再在每一地域下,分列出具体的篇名。如魏风下有《葛屦》、《园有桃》、《陟岵》、《伐檀》、《硕鼠》等。 2.3按分类编排 如《周礼》的目录,它把所收篇目分成六类,即天官冢宰第一、地官司徒第二、春官宗伯第三、夏官司马第四、秋官司寇第五、冬官考工记第六,然后在每类之下,分列篇目。如天官家幸第一下有《大宰》、《小宰》、《宰夫》、《宫正》、《宫伯》等。 2.4按一书的内在逻辑编排 如《周易》的《序卦》即是按六十四卦的相次顺序排列,即乾、坤、屯、蒙、需、讼、师等。 当然,一书目录的编排方式不止于此,还有按内容编排,按篇目的自然顺序编排等方式。 3 一书目录的作用 《七略》以前,由于图书的载体材质主要是简、帛,图书体积大且多以单篇流传为主,因此,编制一书目录很有必要,其所起的作用也很明显。 3.1避免错乱 《七略》以前的还没有印刷术,图书主要靠传抄来流通。一部以简写的竹书要分成许多篇,帛书的长度也有限,如不编制目录,那就容易错乱。古书中发生错乱的图书,多数是没有一书目录的。如《战国策》原书并没有目录,因而错乱现象较为严重。刘向在校理《战国策》的书录云:“所校《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有的书有“重复”,有的书又“篇少不足”,而且同是一书,名称也不相同,“中书本号或曰《修书》。”可见,《战国策》在整理前多么混乱。为了避免这种混乱,刘向在校理此书时,为其著录了篇目和确定了篇次,即“东周第一,西周第二,秦第三至第七,……宋卫第三十二,中山第三十三。”使该书不再错乱。 3.2防止散失 古代图书以篇、卷为单元,以单篇流传为主。若没有目录,在流传过程中很容易散佚。《晏子》一书就是如此。刘向《晏子》书录介绍其整理《晏子》时云:“凡中外书三十篇,为八百三十八章。除重复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外书无有三十六章,中书无有七十一章,中外皆有以相定。”从书录中可见有的章节中书没有,有的章节外书没有,显然有散佚,而明载篇目,编制一书目录,正是防止散佚的重要方法,所以《晏子》书录为它定著了目录,即“内篇谏上第一凡二五章;内篇谏下第二凡二十五章,……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凡十八章。”这样,《晏子》在流传的过程中就不再会散佚了。另外,一部书有了一书目录,就能比较容易发现它是否完整无缺,如果缺了,还可以知道缺了哪几篇,如《史记》,司马迁在自述中说有一百三十卷,而其中十卷有录无书,后经褚少孙续补,因此知道今本《史记》并非全出自司马迁之手。再如《诗经》目录著录《小雅》里有《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首诗的篇目,但是有目无辞,说明其辞已经散佚。 3.3方便稽检 古代图书中的一书目录是稽检的基础,这一点,从今天的图书目录也能体会出来。古代一部较大的著作,可分成几十篇,甚至几百篇,如《贾谊》58篇。同时,由于古书有的是简策刻成,体积较大,翻阅极不方便,若编制一书目录,则查检某一篇章就比较方便。因为一书目录不但记录篇名、篇次,而且按一定方式编排。如《史记》末篇的《太史公自序》就是按史体把所有篇目分成纪、表、书、世家、列传五大类,然后在每大类下著录各篇的篇名、篇次,这就给读者稽检《史记》中的篇章提供了方便。如需稽检《史记》中的《陈涉世家》,我们从《太史公自序》中查检到《陈涉世家》第十八,就知道它是三十世家类中的第十八篇,很快就能在正文中稽检到这一篇。由此可见,一书目录方便稽检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3.4显示图书的内容结构 一书目录显示图书内容结构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七略》前的一书目录在记录书的篇名、篇次的同时,多作有提要。篇名显示图书内容本文前面已作了说明,在此不赘述。这里重点谈谈一书目录提要在显示图书内容方面的作用。我们知道,就是在今天,一书的内容提要也是揭示图书内容的重要方式之一。虽然《七略》前的一书目录的提要还不成熟,但是它已能揭示图书的内容,今举《太史公自序》中的一篇为例:“秦失其道,豪杰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这篇目录的前八句是“录”,即提要,概述了全篇文章的要旨:叙述项羽出生的背景,主要业绩和他的功过是非,也表达了作者的撰写意图。可见,一书目录的提要已具有揭示图书内容的作用。另外,由于一书目录按一定的方式编排篇名,因而也可使读者在目录中了解该书的结构。 4 一书目录对群书目录的影响 在我国的目录学史上,一书目录对群书目录的影响是很大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4.1为群书目录的编制创造了条件 群书目录的编制,是以大量完整的图书为基础的。古代由于图书载体材质主要是简、帛,图书很难以整部书在社会上传播,只能以单篇流传,这样就很容易散佚、失传。但是古书中的一书目录则能防止图书的散佚,所以刘向在校理群书时,每书校毕,就“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即为每书编制一书目录。后来,经刘向校理的图书多数得以流传并保持原貌,为后人编制群书目录奠定了基础。 4.2给群书目录的编制以启迪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著录格式。自汉代刘向、刘韵的《别录》、《七略》以后,我国历代的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藏书目录,在著录格式上,基本上采用了著录书名、篇名、著者和作一提要的做法。实际上,这种著录格式是深受《七略》前的一书目录著录形式的影响。《七略》前的一书目录,一般都著录篇名、篇次,有的还记有章数,作一序录。因而后人在编制群书目录时,很容易从篇目想到书目,由章数想到篇卷,由序录想到提要。姚名达曾对一书目录《列子目录》作出这样的评价:“这便是一书目录的最初典型,二千年来的目录学家都不敢超越这个法则,也没有比它更完善的体例产生。”可见,一书目录的编制体例对群书目录的编制体例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②由序录到提要。提要是我国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历代目录学把有无提要作为品评目录质量优劣的主要标准之一。在我国历代的群书目录中,先后产生了叙录体、传录体、辑录体三种提要。其实,这三种提要只是对《七略》以前一书目录的序录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书目提要渊源流长,孔子学派校书的大序和小序已具有提要的性质;而《七略》以前,诸子百家著作的一书目录的序录,则奠定了我国书目提要的基础。《吕氏春秋》的《序意》篇已残缺,仅存自述他撰《十二纪》的作意一节,后面还有一段错简,可就开端一段来看,他的自述作用是很明显的。《淮南子》的《要略》吸取了过去著书自序和校书叙录的许多优点,它的第二大段是全书20篇的目录解题,阐述了每篇的内容。《史记》的《太史公自序》为每一篇各作一序录,不但概述全篇内容,评论功过是非,而且还说明著书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到刘向校理群书时,他为每书作出一书目录所写的叙录,不仅说明校书经过、版本、错简错字、作者的生平事迹,而且还阐明本书的要旨及其优劣之处、流传及影响等,标志着我国书目提要的形成。因此,王重民先生说:“我国古代的图书,从孔子学派校书的大序小序,经过战国诸子百家著书的自序,到刘向的校书叙录,这是我国古代目录中提要或解题从发生发展到形成的整个过程。”由此可见,我国《七略》前的一书目录的序录在我国书目提要的发展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清)姚振宗辑.《七略》《别录》佚文.民国十八年(1929年)浙江省立图书馆铅印本.快阁师石山房丛书之一 (2) (汉)司马迁撰. 史记:第十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 (3) 国学整理社辑.诸子集成:第七册.北京:中华书局,1954 (4)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l980 (5)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6)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56 (7) 姚名达.目录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8)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84 (9)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7 [作者简介] 李敏,女,1968年生,研究生,馆员,发表论文6篇。程刚,男,1966年生,硕士,讲师,发表论文62篇。安徽财贸学院图书馆 蚌埠23304l 原载:《图书情报工作》2000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