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书目文献 >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著录《山海经》卷数考辨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郑利锋 参加讨论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土地类”著录《山海经》,“《山海经》二十一卷。郭注。见十八卷。”[19](P39)考察《山海经》在中国的版本流传,却与此著录有所异同。下面结合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山海经》版本流传情况,从目录学的角度,对此问题作以考辨。
    1 中国历史上《山海经》版本的流传
    《山海经》卷帙,很早就已出现差异。西汉刘歆在《上〈山海经〉表》中云:“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今定为一十八篇,已定。”[17](P346)宋代王应麟《玉海·地理书》中引郭璞序曰:“刘歆所定书,其南西北东及中山号五藏经为五篇,其文最多;海内海外大荒三经,南西北东各一篇,并海内经一篇,总十八篇;多者十余简,少者二三简,遂为定本。”[6](P277)而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列《山海经》于“数术略·形法家”,其卷数著录的是“十三篇”[1](P1774)。《山海经》卷目的分歧,引起历代学者的关注。清代毕沅在《山海经古今本篇目考》中云:“刘秀表中曰凡三十二篇,今合五藏山经及海外、海内经共三十四篇,二当为四字之误也。”[13](P5)袁珂在《山海经写作的时地及篇目考》中也说:“三十二篇中的‘二字’毕沅说是‘四’字之误,我同意毕沅的说法。四箍文作‘亖’表示两个‘二’相重。刘向刘歆(秀)父子好古,表文‘四’或作‘亖’,大有可能,重二漫漶其一,即成为二,故三十四篇即成为今所见的三十二篇。”[20](P22)对刘歆在《上〈山海经〉表》中所定《山海经》“一十八篇”与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山海经》为“十三篇”,这其间的原因,清代学者也有讨论。毕沅认为:“向合《南山经》三篇以为《南山经》一篇,《西山经》四篇以为《西山经》一篇,《北山经》三篇以为《北山经》一篇,《东山经》四篇以为《东山经》一篇,《中山经》十二篇以为《中山经》一篇;并《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凡十三篇。班固作《艺文志》取于《七略》,而无《大荒经》以下五篇也。藏本目录云此《海内经》及《大荒经》,本皆进在外,……当是秀所增也。”“刘秀又释而增其文,是大荒经以下五篇也。”[13](P7-8,1)刘歆在其父刘向整理《山海经》十三篇的基础上,又加上《大荒经》以下的五篇,就成了十八篇。郝懿行在《〈山海经〉笺疏》中曰:“《汉书·艺文志》《山海经》十三篇,在形法家,不言有十八篇;所谓十八篇者,《南山经》至《中山经》本二十六篇,合为《五藏山经》五篇,加《海外经》已下八篇,及《大荒经》已下五篇,为十八篇也。所谓十三篇者,去《荒经》已下五篇,正得十三篇也。”[14](四部备要本)王先谦也有如此认识,云:“案十三篇者,刘向于时合《南山经》三篇以为一篇,《西山经》四篇以为《西山经》一篇,《北山经》三篇以为《北山经》一篇,《东山经》四篇以为《东山经》一篇,《中山经》十二篇以为《中山经》一篇,并《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凡十三篇。至刘歆增《大荒经》四篇、《海内经》一篇,故为十八篇。”[15](P3219)郭璞在《注〈山海经〉叙》中交代了作注的原因,而对作注之后《山海经》的卷数,却没作说明[17](P2153)。《晋书·郭璞传》也只是说郭璞“注《山海经》等书,数十万言,皆传于世”,对郭璞注《山海经》的卷数情况,也没作著录[2](P1899)。郭璞注《山海经》所用的底本,毕沅认为是刘秀所校进的十八卷本的《山海经》,“明藏经本有云此《海内经》及《大荒经》本皆进在外,言《山海经》古本十三篇,刘秀校进时,又附五篇于后,为十八篇也;此郭璞注與。”[13](P5)郝懿行也如此认为,“《山海经》古本三十二篇,刘子骏校定为一十八篇,即郭景纯所传是也。”[14](四部备要本)王应麟《玉海》卷十五引郭璞序云:“总十八卷,南山经第一,西山经、北山、东山、中山;海外南经、外西海、外北海、外东海;内南海、内西海、内北海、内东[海];大荒东、大荒南、大荒西、大荒北;海内经第十八。”[6](P277)这也说明郭璞注《山海经》时所依据的版本是十八卷本。而清代丁国均、文廷式、秦荣光、吴士鉴和黄逢元的补《晋书》的《艺文志》或《经籍志》中,郭璞注《山海经》的卷数全著录的是二十三卷。[19](P3674,P3736,P3832,P3870,P3938)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现在所能见到的《山海经》的最早版本是南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的池阳郡斋刻本,其著录的是“《山海经》十八卷晋郭璞传”[24](P727),此书国家图书馆有藏,南京图书馆有1903年中华书局的影印本。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土地类”中,著录《山海经》为“二十一卷”,著录者也见到了当时中国流传的另一个《山海经》的本子——十八卷本,所以又用小字部分说明“见十八卷”。这样就出现郭璞注《山海经》的三种版本,一是十八卷本,二是二十三卷本,三是《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所著录的二十一卷本。《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成书于日本的平安时期[29](P133),即从公元794年到公元1192年,对应的中国是从唐德宗贞元十年到南宋光宗绍熙三年,这四百年期间,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平安时代[25](P93),在中国则是从晚唐五代到南宋时期。查阅中国这一时期及此后的目录书,对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山海经》的卷数版本情况,可用下面的图表显示。       
    
    
    这是在中国历史上,《山海经》一书在官修目录、史志目录和私家目录三类不同目录书中所著录的版本流传情况,由此可知,该书从隋代至清代及民国时的卷数演化:在官修目录中收录的多是十八卷本的《山海经》,而私家目录和史志目录中,则杂收十八卷本和二十三卷本的《山海经》;而且,史志目录所收录的二十三卷本的较多,私家目录则收录的十八卷本的较多。这表明中国自隋唐以后,当然包括隋唐时期,到清代至民国,一共有两个《山海经》的版本系统在流传,一种是十八卷本,一种是二十三卷本;而且,这两个不同卷数的《山海经》的版本,在并行流传,因为它们在目录的著录中交替出现。
    这两种不同卷数《山海经》之间存有什么联系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隋唐二志皆云二十三卷,今本乃少五卷,疑后人并其卷帙,以就刘秀奏中一十八篇之数,非阙佚也。”袁珂对此也有解释:
    原来《五藏山经》,古有两种分篇,分为五篇的是一种,大约此经原来的分篇就是如此的,故经末有统计数字云:“右《五藏山经》五篇大凡一万五千五百三字。”可能就是最古的分篇。但该经每篇分量不一,有的实在太多了,成册和翻检均甚不易,于是后来又有变通办法的新的分篇,即将此经分为十篇。宋尤袤《〈山海经〉后序》说:“《道藏》本《南山》《东山》经各自为一卷,《西山》《北山》各分为上下两卷,《中山》为上中下三卷,别以《中山》东北为一卷。”照这种分篇(卷)的办法,《五藏山经》合起来就是十篇。《道藏》本所根据的乃是晋唐旧本,故这种分篇的办法,也是渊源很古的。[22](P23)
    这样《五藏山经》由原来的五卷分成十卷,《山海经》由原来的十八卷也就变成二十三卷。如此,我们就明白了《山海经》的卷数,是怎样由原来的十三篇变成了十八篇;再由十八篇变为二十三篇的了。下面用表格对此过程作以图示,以求对其有个清晰的理解。《汉书·艺文志》著录《山海经》为“十三篇”,这十三篇是:
    (单位:篇)
    
    刘歆《上〈山海经〉表》中所言《山海经》十八篇,郭璞也以此为底本作注,这十八篇是:(单位:篇)
    
    十八卷本的《山海经》,由于《中山经》卷数浩多,后人对其又进行了细化,此在尤袤《〈山海经〉后序》中有详细说明。这样,十八卷本的《山海经》就又分解出另一个版本系统,即二十三卷本的《山海经》;而且这一版本系统还与十八卷本的《山海经》版本系统并传流行,这种分解至少在隋代以前就已完成,因为《隋书·经籍志》中,著录的《山海经》就已是“二十三卷”本。《山海经》这二十三卷本的篇目是:
    (单位:篇)
    
    二十三卷本的《山海经》在隋唐五代与南北宋时尚有流传,到明清时已流传不广,而至清末民国时,就只有十八卷本的《山海经》在流传。这也可从《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对《山海经》版本的著录看出,郝懿辰著录了十种《山海经》的版本,其后郝章又续录了十六种,但这二十六种的《山海经》都是“十八卷”[12](P599)。《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所收录的《山海经》的二十一种版本也全是“十八卷”,同样可以说明这一问题。[18](P64)
    这二十三卷本的《山海经》在明清之后,为什么逐渐不存呢?清代四库馆臣认为:“疑后人并其卷帙,以就刘秀奏中一十八篇之数。”[10](1204)袁珂也如此认识:
    至于《旧唐书·经籍志》地理类载“《山海经》十八卷,郭璞撰”,不过是后人看见刘秀表文有‘定为十八篇’语,以为‘十八篇’是包括全书,乃又将原来《五藏山经》的十篇(卷)合为五篇(卷),以求符合表文所说的篇(卷)数。《[新]唐书·艺文志》地理类又载“《郭璞注山海经》二十三卷”者,不过是又得到了分《五藏山经》为十篇(卷)的“古本”,恢复其原貌罢了。以后印刷术发明,书籍流通方便,卷帙也不必分得象二十三卷那样繁琐,故十八卷的本子终于还是占了优势,流传至今,只有十八卷本,而二十三卷本便归于消灭了。[22](P24)
    由于对《五藏山经》卷数分法的不同,出现了《山海经》的二十三卷本;而后人为应刘秀《上〈山海经〉表》中“一十八篇”之数,对其卷数又进行了调整,使与原来十八卷本的卷数相合。王应麟《玉海》引《中兴书目》曰:“《山海经》十八卷,晋郭璞传,凡二十三篇,每篇有赞”[6](P277),就是在此分合过程中,留下的痕迹。这样,十八卷本的《山海经》就居占优势流传下来,而二十三卷本的《山海经》却随着历史的进程,逐渐佚失。
    由此可知,在中国历史上,《山海经》共有两种版本在流传,一是十八卷本,一是二十三卷本;但由于后来卷帙的分合,只流传下十八卷本的《山海经》。然而,我们在《山海经》于中国的流传史上,却没有看到《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关于《山海经》“二十一卷”的著录。
    2 对《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著录《山海经》卷数的辨证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著录的图书,反映了我国隋唐五代与两宋时期图书流传的情况;反过来,由当时我国图书流传的情况,也可以反观此目录著录中国当时图书的情况;当然,当时日本国采进著录中国图书的标准,则是另一个论题。所以,对比二者图书的著录,则可以做出我们的推论和判断。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著录“《山海经》二十二卷”后,以小字部分,说“见十八卷”本的《山海经》,这表明著录者在著录时,看到中国当时流行的两个版本的《山海经》,一是二十一卷本,一是十八卷本。而根据我们第一部分论述,在中国一共流行着两个版本的《山海经》,一种是十八卷本--《日本见在国书目》的著录者在当时也见到了,可不予讨论;另一种是二十三卷本的《山海经》,这一版本著录者没有看到,不过在其目录中,却著录了一个是“二十一卷”本的《山海经》。那这两个版本的《山海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结合我们第一部分的论述,可以做出这样的断定:《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作者在著录《山海经》时,其所依据的底本就是当时中国流行的二十三卷本的《山海经》,但是个残本,不是完整的《山海经》的二十三卷本,所以才致使其出现卷数著录上的错误。
    为何会有如此认识呢?这可以由《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著录《山海经》注者的情况看出。《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著录《山海经》后,其下又用小字著录了注《山海经》的作者,而这个作者是只著其姓“郭”,而无录其名。
    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著录者在著录此书时,所依据的版本不好,或者是郭璞的“璞”字不清,或者根本就没有这个字;如果一种书连其作者的姓名都著录不清,那此书的版本质量问题,是肯定值得怀疑的。
    第二种可能,这种没写作者之名,是不是一种省略方式呢?但由此目录所使用的省略体例可知,这也不是一种省略方式。在《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中,其所使用的省略的方式是承上省,而且还用“点”作以标示。这样,读者会对使用省略的地方有所警醒,而且对省略的内容也一目了然。在此目录著录《山海经》之下,又著录了关于《山海经》的四部书,“《山海经赞》二卷、《山海经抄》一卷、《山海经略》一卷、《山海经图赞》一卷”,但这四部书的名字都没有写全,而是运用承上省的方式,略去“山海经”三个字。况且《山海经》是在此目录中第“廿一类”第一部书的位置,不能使用省略;所以,这只著其姓不录其名,不是一种省略方式。
    既然郭璞的“璞”不是著录者故意省略去的,那只剩下一种可能,就是著录者在著录《山海经》时,所依据的底本的版本有问题,这个底本是一个不完整的残本;而这个残本的底本应该就是当时中国流行的《山海经》的二十三卷本。
    我们翻检严灵峰主编的《书目类编》所收录的二十九种日本的书目,皆无二十一卷本《山海经》的著录;翻检张伯伟主编的《朝鲜时代书目丛刊》所收录的二十六种朝鲜书目,也无二十一卷本《山海经》的著录;此可作以旁证,二十一卷本的《山海经》,以现有的中外材料看来,是不存在的。
    当然,也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著录者不够细心,把二十三卷本的《山海经》错误的著录成二十一卷。
    此外,我们还应当考虑一种可能性,就是著录者对二十三卷本的《山海经》是不是作了改编,再加以著录呢?然经过分析,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山海经》的十八卷本,是当时中国流行的版本,而这个二十三卷本的《山海经》,也是当时中国流行的版本;既然十八卷本的《山海经》,由《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著录情况可知,没作编改,作以著录;那么,对这个二十三卷本的《山海经》作以编改,再加以著录的可能性也不大。
    综上所述,《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所著录的“《山海经》二十一卷”,是有问题的,导致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二,一是著录者在著录此书时,所依据的版本不好,是个残本;二是著录者由于疏忽,把二十三卷的《山海经》笔误成“二十一卷”。对于导致出现问题的这两种原因,我更倾向于前者;当然,这两种原因也都存有可能。
    注释:
    ①按:下面表格参考许逸民、常振国《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严灵峰《书目类编》,林夕《中国著名藏书家书目汇刊》,清光绪九年镇江张氏刊的《八史经籍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目录类),《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目录类)等书绘制而成,不一一注出,故在此说明。
    ②《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山海经》郭璞传”,共有二十种版本,皆是“十八卷”。
    ③根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所载“《山海经》十八卷,晋郭璞传,宋淳熙七年池阳郡斋刻本”,可知尤袤《遂初堂书目》所著录的《山海经》“池州本”为“十八卷”本。
    ④《绛云楼书目》[清]钱谦益藏并编,[清]陈景云注,清抄本,南开大学图书馆藏,《中国著名藏书家书目汇刊》本。
    ⑤《铁琴铜剑楼书目》(《续修四库全书》本)收《山海经》两个版本,一是校宋本,一是明刊本,两种版本都是十八卷。
    ⑥《楹书隅录》著录“明钞本《山海经》十八卷四册”,《续修四库》本。
    ⑦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共录《山海经》四种版本,一是明成化四年北京国子监刊本,一是明嘉靖十三年甲午刊本,一是明嘉靖十五年潘侃前山书屋刊本,一是清康熙五十年项絪群玉书堂刊本,四种版本的《山海经》都是十八卷,中华书局本, 1983年9月,第784页。
    ⑧按:据笔者所能见到《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的版本共有五种,一是黎庶昌的《古逸丛书》本,一是《续群书类丛》本,一是严灵峰的《书目类编》本,一是正宗敦夫的《日本现在书目证注稿》(昭和三年,即1928年)(覆刻日本古典全集本),一是小长谷惠吉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解说稿》之附录(昭和三十一年,即1956年)。其中,第一种和第二种,只著其姓,没著其名;下面的三种著录有姓有名。而第三种,在其扉页上,明白写着是“据清光绪十年《古逸丛书》影印古钞本”,而在《古逸丛书》本中,著录只其姓,而无其名;后面日人的两种著作,姓后有名,当是作者在作注解时,所加上去的。所以我们认为,在最初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中对《山海经》注者的著录,是只有其姓,而无录其名。
    
    [参考文献]
    
    [1]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 [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 [唐]魏征,令狐德棻.《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4]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 [宋]王应麟.《玉海》[M].北京:中华书局,1987
    [7] [宋]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8]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9] [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1]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目录类)[Z].台湾省商务印书馆
    [12] [清]郝懿辰撰,郝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3] [清]毕沅.《山海经新校》[M].《诸子百家丛书》[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14] [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M].四部备要本
    [15]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6] [清]黎庶昌.《古逸丛书》[M].江苏: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
    [17]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8] [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9] [日]滕原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录》[M].日本《续群书类丛》完成会.《续群书类丛》[Z]. 1941
    [20] 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二十五史补编》[Z].北京:中华书局,1955
    [21] 严灵峰.《书目类编》[Z].台湾:成文出版社,1978
    [22] 袁珂.《神话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3]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4] 许逸民,常振国.《中国历代书目丛刊》[Z]. (第一辑).北京:现代出版社,1987
    [25] 吴迁璆.《日本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26]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书目》[M]. (子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7] 《续修四库全书》[Z]. (史部·目录类).上海古籍出版社
    [28] 张伯伟.《朝鲜时代书目丛刊》(全九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9] 林夕.《中国著名藏书家书目汇刊》[Z]. (全七十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0] 张伯伟.《域外汉籍研究集刊》[C]. (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
     
    [作者简介] 郑利锋(1978~ ),男,山东临沂人,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江苏 南京210093
    原载:山东图书馆季刊2007年9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