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书目文献 >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史部正误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张群苏立峰 参加讨论

    由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996年陆续出版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以下简称《书目》)收入了全国各大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的凡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古籍,是一部当今国家现藏古籍善本书的总目录。它不仅规范了古籍善本的著录条例及分类,更是古籍从业人员不可缺少的工具书。这次我馆(浙江图书馆)在做馆藏善本财产时就很好地利用了《书目》,但在整理馆藏善本过程中,发现《书目》在著录我馆藏的善本上有些有误,现就经部、史部善本所见略述如下:
    1   经部532号“周易像象述六卷象金针一卷  明吴桂森撰  清抄本”。馆藏是书共有6册,前5册为“周易像象述六卷象金针一卷”,末1册为“上下篇义一卷卦歌一卷图说一卷筮仪一卷易学启蒙补略一卷”,且为一人所抄,版式相同。所以馆藏是书应著录为“周易像象述六卷象金针一卷  明吴桂森撰  上下篇义一卷  宋程颐撰  卦歌一卷图说一卷筮仪一卷易学启蒙补略一卷  宋朱熹撰  清抄本”。
    2   经部586号“筮仪象解不分卷  明陈洪绶撰  清初抄本(相传为陈洪绶稿本) 清陈绅、杨棨、沈鹤跋”,应著录为手稿本。馆藏是书卷前有陈洪绶第六世孙陈绅跋:“筮仪象解一书,吾祖章侯公著作而手稿也。殊为难得,此册的年谱已载,久而未见为恨。今游幕长安遇萧寺僧,语及兹册,喜甚,以五十金易之携归。暇日装潢藏之家塾焉。”卷末有杨吉园先生道光二十年的跋“老莲居士博极群书,於三教九流之学无不通晓。筮仪一书,特其一斑,难得者其手录耳……”,也称此本为陈洪绶手稿(老莲居士即陈洪绶)。分析此本纸张,可定为明代竹纸,下限至少在明末,正好是陈洪绶生活时代。为此书我馆曾请陈洪绶字画研究专家黄 泉等鉴定,确实是陈洪绶手稿。
    3   《书目》将我馆藏的《周易函书》归为经部666号即“周易函书约存十八卷约注十八卷别集十六卷  清胡煦撰  清乾隆胡氏葆璞堂刻本”,实际不是。我馆善本《周易函书》有二部,一部是四库底本,以首页上“翰林院”印章为证,仅存《周易函书约注》十八卷《别集》九卷。另一部也是同一版子所印,是书分为《周易函书约注》十八卷、《续集》十八卷、《别集》二十三卷。《别集》卷前有胡煦雍正二年的序,《增订四库简明标注》也指出《别集》于雍正二年开始刻,《周易函书约注》卷前有纳兰永寿仁山氏在雍正七年八月为胡煦作的序“……闻沧晓剞劂乏资,余故助而成之,因叙其颠末于首”。四库本《周易函书》提要中指出:“……函书约三卷、易学辨异三卷、易学须知三卷、篝灯约旨十卷共十九卷,为别集,别集先已刊板。正集因卷帙浩繁,艰於剞劂,乃取诠释经文之四十九卷约为十八卷,名曰函书约注。又取首传五十卷约为十六卷,臣附以续约旨二卷共十八卷,刊之名曰续集,皆煦所手订也……后别集、续集板并漫漶其子季堂重为校订”。由此看《别集》、《约注》、《续集》皆胡煦手订并陆续付刻,只不过到乾隆时别集、续集板坏了,其子重为校订。我馆藏《周易函书》的《别集》共二十三卷,卷前目录次第为“函书约图三卷、孔朱辨异三卷、易学须知三卷、卜法详考四卷、篝灯约旨十卷”,内容亦如此。这与《四库全书》中《周易函书》提要稍有出入,但“孔朱辨异”即为“易学辨异”,馆藏本《别集》卷前目录已将《卜法详考》四卷纳入,《别集》应是包括《卜法详考》在内的二十三卷。《卜法详考》四卷胡氏葆璞堂于雍正六年刻好,其卷前也有胡煦雍正六年的自序,北京大学图书馆就藏有此版本的《卜法详考》四卷,由此看《别集》是从清雍正二年开始陆续刻成的。将我馆藏《周易函书》与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中的《周易函书约存》十八卷《约注》十八卷《别集》十六卷相核对,四库本与我馆藏本文字与内容都有不同,如馆藏《周易函书续集》卷十二是“原古冒道分派历源”,四库本中就给删了。《四库全书》中《周易函书》提要中也有指出“……以续集编为十五卷取函书约三卷弁首共十八卷名为约存……又以续约旨二卷依篝灯约旨原目散附各篇之内,合易学须知三卷、易学辨异三卷仍为别集”。且我馆藏本“玄”、“弦”避讳,而“弘”“历”不避讳。《书目》所录的本子“周易函书约存十八卷约注十八卷别集十六卷  清胡煦撰  清乾隆胡氏葆璞堂刻本”是乾隆时胡氏葆璞堂根据《四库全书》修订后重新刻的。综上所述,馆藏善本《周易函书》是胡氏葆璞堂于雍正二年开始刻,于雍正七年刻好,因此一部可著录为“周易函书约注十八卷续集十八卷别集二十三卷  清胡煦撰  清雍正二年至七年胡氏葆璞堂刻本[四库底本]存二十七卷  周易函书约注十八卷  别集一至九”,另一部可著录为“周易函书约注十八卷续集十八卷别集二十三卷  清胡煦撰  清雍正二年至七年胡氏葆璞堂刻本”。
    4  经部3428号“鼎镌徐笔洞增补睡菴四书脉讲意六卷”,书名项著录有误,“峒”错成“洞”,并漏了“汤太史”,根据每卷卷端所题应著录为“鼎镌徐笔峒增补睡菴汤太史四书脉讲意六卷”。
    5  经部3435号“新锲皇明百大家总意四书正新录八卷”,书名未著录全。馆藏是书还有“皇明大家姓氏并书目一卷”,所以应著录为“新锲皇明百大家总意四书正新录六卷皇明大家姓氏并书目一卷”。
    6  经部3504号“合参四书蒙引存疑定解十六卷”,卷数著录有误,馆藏是书为二十卷,《书目》将“二十卷”错成“十六卷,’,应著录为“合参四书蒙引存疑定解二十卷”。
    7  经部3981号“埤仓辑本二卷  魏张揖撰  清陶方琦、姚振宗辑  考异一卷  附广仓辑文一卷  梁樊恭撰  清陶方琦、姚振宗辑  考异一卷  清光绪抄本”,书目未著出《考异》著者。馆藏《埤仓辑本》后附《埤仓辑本考异》,《广仓辑文》一卷后是《广仓辑文考异》,在两处书中都有注“任氏大椿小学钩沈辑本、马氏国翰玉函出房辑本……”,且在姚振宗的跋语中也指出根据任大椿等辑本所辑。是书并非抄本,书中每页都有朱墨修改和粘贴,而且修改多次,字迹与馆藏其它姚振宗稿本相比较,此书应为姚振宗的修改稿本。所以馆藏是书应著录为“埤仓辑本二卷  魏张揖撰  清陶方琦、姚振宗辑  考异一卷  清任大椿等辑  广仓辑文一卷  梁樊恭撰  清陶方琦、姚振宗辑考异一卷  清任大椿等辑  稿本”。
    8  史部444号“谢氏后汉书补逸六卷  清姚之骃辑  清孙志祖增订  清孙峻补订  清抄本”,版本项著录不全。“孙峻”生活在晚清至民国时期,“孙峻”前不应加“清”。馆藏是书前五卷是清姚之骃辑清孙志祖增订,为何氏梦华馆抄本,后一卷为孙峻补订,民国抄。卷前吴士鉴为孙峻所作的序中指出前五卷何氏梦华馆抄本,孙峻自序“……壬子冬,峻得何敬祉写本于秣陵故家,为梦华馆旧藏,心焉窃喜……幸矧其为先公补辑,先子求而未乎?閟藏于椟已越十年,丙寅(1925年)孟秋占毕初完颇多疑义,于是……校读之余觉先公续辑之外,尚多遗轶,复三辑一卷殿于编末……”,前五卷每页都有孙峻的校字,且纸张为色泽较黄的清代竹纸,所以应著录为“谢氏后汉书补逸六卷  清姚之骃辑  清孙志祖增订  孙峻补辑  清何氏梦华馆抄本(卷六抄本)  孙峻校”。
    9  史部1433号“历代纪元汇考九卷纪元余论一卷  清赵骏烈、万斯同撰  清吴骞增订  清抄本”,书名、著者著录有误。馆藏是书为清吴氏拜经楼抄本,卷端有“拜经楼吴氏藏书”印章,卷中有“双声馆”印章,“双声馆”为吴骞的室名。书中将《纪元汇考》中的类编一卷放卷首,是吴骞根据赵骏烈《纪元汇考》旧本增订,卷端书名下方题“无锡赵骏烈月声原编  海昌吴骞增订”。《纪元汇考类编》之后是《历代纪元汇考》八卷,卷端书名下方题“四明万斯同季野编”。根据赵氏《纪元汇考》原书目与万斯同《历代纪元汇考》相比较,内容不一样。是书卷末为《纪元余论》一卷,为清吴骞撰,《纪元余论》卷端有此说明。所以馆藏是书应著录为“历代纪元汇考八卷  清万斯同撰  纪元汇考类编一卷  清赵骏烈撰 清吴骞增订  纪元余论一卷  清吴骞撰  清吴氏拜经楼抄本”。
    10  史部1986号“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六卷  清光绪三年傅氏长恩阁抄本”,版本项后漏了“清傅以礼跋”。馆藏是书卷末有傅以礼的跋,讲本书的来龍去脉,落款“光绪三年岁次丁丑孟冬下浣大兴傅以礼节子氏识”,并有“节子题识”印章。应著录为“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六卷清光绪泛年傅氏长恩阁抄本  清傅以礼跋”。
    11  史部2695号“皇元圣武亲征录一卷故官遗录一卷  明萧洵辑  清抄本”,书名著录有误。馆藏是书书名为“皇元圣武亲征记”而非“皇元圣武亲征录”,应著录为“皇元圣武亲征记一卷故宫遗录一卷  明萧洵辑  清抄本”。
    12  史部3183号“江表遗事一卷  清抄本”,卷数有误,馆藏是书为“江表遗事二卷”。
    l3  史部3249号“鲁之春秋二十四卷  清李聿求撰  清咸丰刻本  校勘记二卷  朱希祖、徐益之撰  稿本”。馆藏《鲁之春秋》的目录、卷一、二是配抄本,《书目》未著录。馆藏是书应著录为“鲁之春秋二十四卷  清李聿求撰  清咸丰刻本 〔目录、卷一、二配抄本〕 校勘记二卷朱希祖、徐益之撰  稿本”。
    14  史部3349号“海滨外史四卷  清陈维安撰  清抄本”,书名有误。馆藏是书前三卷卷端题“海滨外史”,“清陈维安撰”,最后一卷卷端题“少保兵部尚书姚公傅”,“清林义儒撰”,所以应著录为“海滨外史三卷  清陈维安撰  少保兵部尚书姚公傅一卷  清林义儒撰  清抄本”。
    15  史部3477号“太平军陷海宁始末记一卷  清陈锡麟撰  清抄本  清张光第跋”,版本著录不全。“张光第”生活在晚清至民国时期,其名字前不应加“清”。馆藏是书版心下方刻“小清仪阁写本”六字,卷首下方有“小清仪阁校藏”印章,卷末有张光第跋“是书原稿昔为褚君毅所藏,予于光绪癸巳岁假录,迄今十余年,几忘之矣。今革命军起义武昌,势如破竹。不数月光复河山还我大汉。偶忆此书,拟觅出毁之,乃重读一过,而其纪事较他册为详,褚君藏稿又佚,别无副本流传,后世参考无据……何忍毁灭。……乃题此数言复珍藏之。民国纪元冬十一月张光第书”,跋语落款后有“海昌张光第渭渔之印”,所以馆藏是书应著录为“太平军陷海宁始末记一卷  清陈锡麟撰  清张氏小清仪阁抄本  张光第跋”。
    16  史部3925号“南宫奏牍二卷  明高拱撰  明嘉靖刻本”,版本项后漏“王修跋”。馆藏是书有王修1930年有跋:“按《千顷堂书目》集部嘉靖二十年辛丑科高拱下注《奏牍》二卷,而表奏类高拱《南宫奏腆》四卷,偁名异,卷数不同。此本与表奏类名符而卷殊,别集类卷合而偁异。庚午夏闰月长兴王修”,落款后有王修印章。所以馆藏是书应著录为“南宫奏牍二卷  明高拱撰  明嘉靖刻本  王修跋”。
    17  史部4368号“妇人集一卷  清陈维崧撰  清孙氏寿松堂抄本  清丁丙跋”,书内容未著录全,版本项后漏“孙峻跋”。馆藏是书《妇人集》后有冒丹书撰的《妇人集补》,丁丙光绪十五年跋后有孙峻光绪十五年跋(因跋语篇幅较长,在此就不列举说明),跋主要述此本《妇人集》为孙华海先生(孙峻高伯祖)手录,清同治初年丁丙在集市上购得,丁丙后于光绪十五年送给孙峻,并以孙峻照原样手录一册归还八千卷楼为交换。也因此孙氏寿松堂、丁氏八千卷楼都藏有《妇人集》一书。丁丙跋落款是“丁丙记”和“丙”印章,孙峻跋后落款是“孙峻谨跋”和“孙康侯”印章二《书目》史部43b9号所著录的这一册,即南京图书馆藏的《妇人集》一卷《妇人集补》一卷一书,也就是孙峻照原样录归丁氏八千卷楼藏的那一册。这样书与丁丙、孙峻的跋也对应上了。所以馆藏是书应著录为“妇人集一卷  清陈维崧撰  补一卷  清冒丹书撰  清孙氏寿松堂抄本  清丁丙跋  孙峻跋”。
    18  史部4510号“宋元学案补遗一百卷首一卷别附三卷序录一卷  清冯云濠、王梓材辑  稿本”,卷数与我馆藏实际上不符,我馆藏的《宋元学案补遗》是四十二卷。卷前有目录,但目录有更改,墨淡按卷首一、卷一、卷二,……卷四十二分,墨浓按卷一首、卷一、……卷一百、外附三卷分,目后一种是将前一种的一卷拆成二卷或三卷。虽原目上有改动,但书中每卷仍是对应四十二卷分法,末册以第四十二卷结束。是书目录之后有王梓材跋“……《宋元学案补遗》四十有二卷,大略每学案补遗各自成帙,参之原书卷第可分可合……”。清冯云濠跋语中也将《宋元学案补遗》分为四十二卷。首册末页有孙峻的跋:“是稿为曾祖王雘膜轩手录原稿,归屠氏古娑罗馆之经过详《四明丛书》第五集是书校刊记。民国二十五年冬,张约园以是稿归藏并告明年三月可出全书。喜极欲狂。书此以告我子孙当永宝之。海内惟约园藏有写清本而已。康侯识二十五、十二、二十九”。所以馆藏是书应著录为“宋元学案补遗四十二卷首一卷  清冯云濠、王梓材辑  稿本  孙峻跋”。
    19  史部4520号“古今义烈传八卷  清张岱撰  稿本”,版本著录有误。馆藏是书为清张氏凤嬉堂抄本。书中字体抄写工整,没有任何涂改,没有与著者相关的印章、著者手校及著者手跋,卷前有抄写的多人之序,版心上方处刻“石匮书”,下方刻“凤嬉堂”,书中“玄”字不避讳,纸张亦为韧性较好、较薄的竹纸,可定为清初抄本。查张岱生平资料知凤嬉堂为张家别业,有刻书楼及园林楼阁,张岱著作原抄本、刻本多为凤嬉堂本。根据胡益民著的《张岱评传》,《古今义烈传》是张岱青年时(1628年)所撰。《石匮书》是张岱在《古今义烈传》完稿之后才发凡起例,费四十年之力才完成。故此本至少在《石匮书》快完成之际所抄,这也是定其为清初抄本的一个依据。又将此本与馆藏张岱稿本《四书遇》、《张岱评传》中的张岱手稿《琯朗乞巧录叙》、《寿王白岳八十》诗等书影比较字迹,馆藏张岱稿本《四书遇》与《张岱评传》中的张岱手稿书影字迹相似,近乎相同,而此本《古今义烈传》字迹、风格与馆藏张岱稿本《四书遇》、《张岱评传》中的张岱手稿书影大不相同。据以上分析馆藏《古今义烈传》应这样著录“古今义烈传八卷  清张岱撰  清张氏凤嬉堂抄本”。
    20  史部4853号“胜国传略不分卷  清沈冰壶撰  稿本”,书名项著录有误,且版本项后漏“余绍宋跋”。馆藏是书二册。卷端题“胜国遗献诸人传”,内容是一些明末遗老传:如明天启进士蒋德璟、明崇祯进士李清等传。卷前有余绍宋1935年题跋“此编及名臣名贤小传,均经著录于新通志并作题要……”,落款“余绍宋识”、“余绍宋”印章。是书应著录为“胜国遗献堵人传不分卷  清沈冰壶撰  稿本  余绍宋跋”。
    21  史部5046号“闽学宗传不分卷  明刘廷焜撰  浙学宗传不分卷扬豪别录一卷  明刘鳞长撰  明崇祯十一年刘鳞长刻本”,书名项中有错字,“浙学宗传不分卷推豪别录”中的“推”字错成“扬”字,应著录为“闽学宗传不分卷  明刘廷焜撰  浙学宗传不分卷推豪别录一卷明刘鳞长撰  明崇祯十一年刘鳞长刻本”。
    22  史部5356号“少司徒一川府君行述一卷  明游元润等辑  明万历刻本”,书名著录不全。按馆藏原书卷端所题应著录为“明故户部右侍郎赠尚书一川游公行状一卷  明焦竑撰  大司徒游公传一卷  明韩仲雍撰  先考少司徒一川府君行述一卷  明游元润等辑  明万历刻本”。
    23  史部5375号“明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恭敏青雷薛公传一卷  明贺逢圣等撰  文武官员祭恭敏公奠稿一卷  清抄本”,书名未著录完整。馆藏是书《明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恭敏青雷薛公传》后还有《行状》一卷《墓志铭》一卷。应著录为“明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恭敏青雷薛公传一卷行状一卷墓志铭一卷  明贺逢圣等撰  文武官员祭恭敏公奠稿一卷 清抄本”。
    24  史部5387号“赠言录一卷  明樊王家辑  明万历潘文楚刻本”,版本项著录有误。馆藏《赠言录》内容是讲明潘之祥治理潜江的政绩,是书由他的儿子潘文楚所刻。是书分二次刻而成,一至四十四页“叙记”先刻,四十五至五十二页(卷末)的“诵德诗”、“去思碑记”为续刻。第四十五页前半页刻有潘文楚识文:“续刻 家严治潜七载,邑之士大夫叙记有刻矣。而去思之竖潜者未梓,甘棠之颂德者未登。不几,掩千载之公论而惭姬公之诵文乎?因检册叶之存耳目者附刻于后……甲子仲夏季男文楚识”。书中内容记录到万历三十五年的事,一至四十四页中“校”不避讳,四十五页潘文楚识文中“检”不避讳,且前后刻工相似,所以认为潘文楚识文中“甲子”为天启四年,一至四十四页“叙记”是万历三十五年以后刻,四十五至五十二页是天启四年刻。因此是书应著录为“赠言录一卷  明樊王家辑  明万历潘文楚刻天启四年续刻本”。
    25  史部5453号“诰授奉直大夫都察院湖广道监察御史何公墓碑铭一卷何母陈宜人寿序一卷  清毛奇龄撰  稿本”,书名项中何母陈宜人后漏了“荣”字,应著录为“诰授奉直大夫都察院湖广道监察御史何公墓碑铭一卷何母陈宜人荣寿序一卷  清毛奇龄撰  稿本”。
    26  史部5417号“何竟山日记不分卷清何徵撰  稿本  清咸丰二年至十一年”,原书实为四卷,日记内容时间为同治五年、六年、十三年。所以应著录为“何竟山日记四卷本  清何澂撰  稿本  同治五至六年  十三年”。
    27  史部6000号“南輶纪程二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目录未著录全,馆藏《南輶纪程》二卷之后还有附一卷,故应著录为“南輶纪程二卷附一卷  清平步青撰  稿本”。
    28  史部6336号‘“朱氏家乘口卷  清朱一是纂修  清顺治刻本  存四卷世系一  述略一至三”,书名未录全。馆藏是书每卷端题“朱氏花园支家乘”。应著录为“朱氏花园支家乘口卷清朱一是纂修  清顺治刻本  存四卷  世系一  述略一至三”。
    29  史部6916号“乾嘉道咸四朝乡会试题名录不分卷  清抄本”,书名未录全。馆藏是书内容还有乾嘉道咸四朝殿试题名录,所以应著录为“乾嘉道咸四朝乡会殿试题名录不分卷  清抄本”。
    30  史部7156号“乾隆十九年会试录一卷  王氏仁寿堂抄本”,书名和版本著录不完整。馆藏是书卷端题“乾隆十九年甲戌科会试录”,书名应照实著录。有“长兴王氏藏书”印.章,每页版心刻有“长兴王氏仁寿堂抄书纸”十字,卷后有长兴王修的跋语:“三有上巳,厂估以乾隆中开化纸写本会试录,来索价三拾圆,余爱其卷帙甚大,书迹秀茂,异十金拟留之,坚不肯。乃借付写手,两日钞竟……壬戌(1922年)五月廿四日装竣记”及王修印章。所以应著录为“乾隆十九年甲戌科会试录一卷  长兴王氏仁寿堂抄本  王修跋”。
    31  史部7794号“战国策选二卷  明陆稳辑  明刻本”,目录未著录全。馆藏是书每页天头有杭世骏墨笔校字,卷上末有杭世骏跋:“国策文辞之美,有目者之所以共赏。此帙虽系选本,然探骊得珠亦自不恶。予於暇日辄以宋姚氏本,元至元吴氏本互勘。岁月荏苒,而予亦垂垂老矣,援笔书此不禁太息。杭世骏”。跋语落款后有“大宗”印章,“大宗”为杭世骏的字。所以馆藏是书应著录为“战国策选二卷  明陆稳辑  明刻本  清杭世骏校并跋”。
    32  史部8781“〔顺治〕青阳县志六卷  清杨梦鲤纂修  清顺治刻本”,版本著录有误。我馆藏《〔顺治〕青阳县志》,卷前有杨梦鲤顺治十四年的重修县志序,“玄”字不避讳,内容一般修到顺治十四年左右,康熙时又增修一点点,增加的在页码上用“又 页”表示,例如卷四的“岁贡”第二十四页后是又二十四页,增加了“孙縯柞……康熙丙寅年贡……”,卷五第二十六页后是又二十六页增加“两江总督于康熙四十六年奉江安藩𣐥四司会详,各宪批刊入各府州县志书。”增刻的字体明显与原刻有异。所以馆藏是书应著录为“清顺治刻康熙增修本”。
    33  史部9481号“咸淳临安志一百卷  宋潜说友纂修  清马氏碧萝馆抄本   存九十五卷 一至六十二  六十五至八十九  九十一至九十七”,目录未著录全。馆藏是书卷一前有佚名录清吴骞的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一百卷,历今数百年,卷帙繁重,储藏家罕得全本。朱竹垞检讨从海盐胡氏、常熟毛氏先后得宋椠八十卷,又借抄十三卷,其七卷终阙焉。阙后书归花山马氏,转入桐乡汪氏,钱塘吴尺凫赵诚夫辗转购抄,或宋椠或影宋抄,大抵皆阙七卷者。乾隆乙未,予始从鲍君以文得此本,凡宋刻二十卷,影宋抄七十五卷,通计九十五卷,较曝书亭本多二卷。六十五、六十六此则竹垞未见也……右槎客先生跋从《愚谷文存》中录出”。“槎客”即吴骞。卷末有清生白录清钱泰吉的跋,跋主要述《咸淳临安志》流传原委(因跋语篇幅较长,在此就不列举说明),此跋落款“甲寅二月录钱泰吉《曝书杂记》生白”和“生白”印章。所以馆藏是书应著录为“咸淳临安志一百卷  宋潜说友纂修  清马氏碧萝馆抄本  佚名录清吴骞跋  清生白录清钱泰吉跋”。
    34  史部9513号“海昌外志八卷  明谈迁撰  清抄本”,目录未著录全。我馆藏《海昌外志》有二部。一部缺卷,只存舆地志、食货志、职官志、人物志、丛谈志、艺文志,且书中有管元耀校字,上册末页有朱笔题:“民国二十年夏,从袁花冯翥青先生处转购得硖石蒋氏别下斋旧藏抄本,因出余旧藏此本校勘一过,遇有脱简,用硃笔补缀之,其书端不能容者,则以另纸墨书之。时立秋后十日。 邑后学管元耀振志甫识”,此本应著录为“海昌外志八卷 明谈迁撰  清抄本  管元耀校并跋  存六卷  舆地志  食货志  职官志  人物志  丛谈志  艺文志”。另一部八卷全,卷末有清陈恭溥跋:“吾邑志乘多至七八种,惟谈迁先生所著之外志为最精善……《棘林外索》、《海昌外志》等其中多有未刊者,此外志即其一也。为吾家旧藏。偶捡得。因思乡先贤著述苦心,有关吾邑掌故甚巨且可泯灭不彰哉?因当梓而行之以尽邑人之责也。时道光丁未夏六月海昌陈恭溥仅观一过并记”,落款有其印章。故此本应著录为“海昌外志八卷  明谈迁撰  清抄本  清陈恭溥跋”。
    35  史部9523号“花溪志补遗一卷  清许良模撰  稿本”,史部9524“花溪志补遗一卷 清许良模撰  清张氏小清仪阁抄本  王国维跋”著录有误。原书著者为许良漠,《书目》将“谟”错成“模”。我馆藏《花溪志补遗》有稿本和抄本,其中清张氏小清仪阁抄本卷前除王国维跋外还有张光第的跋:“此编双山费景韩寅得之于残书中,以关吾邑花溪掌故见赠于予。予惟花溪志一书散佚,年存片羽吉光益当宝贵。披阅一过,有数处剥蚀难辨,簿面有梦椽清玩朱文篆印,要即许良谟先生所纂《花溪志补遗》。子乃竭一月之力补阙始竣。终虑亥豕,复请花溪冯翼云、平湖顾子明二先生校正蒙标数处差无疑憾。乃命人缮录此册……”,落款后有“海昌张光第渭渔之印”的印章,且张光第的跋在王国维跋之前。故稿本这部应著录为“花溪志补遗一卷  清许良谟撰  稿本”,小清仪阁抄本这部应著录为“花溪志补遗一卷 清许  良谟撰  清张氏小清仪阁抄本  张光第跋  王国维跋”。
    36  史部10933号“梦梁录二十卷  宋吴自牧撰  清抄本  佚名录清昊翌凤校并跋 存六卷十五至二十”。我馆藏《梦梁录》书中有朱墨两种校。朱笔为佚名录清吴翌凤校并跋,墨笔为清王云批校,王云眉批有“云案……”,卷端卷后有王云印章。所以馆藏是书应著录为“梦梁录二十卷  宋吴自牧撰  清抄本  清王云批校  佚名录清吴翌凤批校并跋  存六卷 十五至二十”。
    37  史部10956“增补武林旧事八卷  宋周密撰  明朱廷焕增补  清康熙四十三年澹宁堂刻本”,版本著录有疑问。我馆藏这部书有书名页:“康熙癸未年重镌  忠烈公朱中白先生增补《增补武林旧事》古单父宁澹堂藏板”,卷端题:“仲男纁重镌”,卷末有牌记:“《武林旧事》一书四水潜夫所辑。先大父忠烈公奉命榷杭时增补而梓之,乃有明崇祯丁丑也。兴朝以来越六十矣。家大人遵原式重刻之亦继述之,一端尔记字八万,有奇记校二百馀页。镌始于客冬,毕工于今夏,历九月告竣。余小子辈受较雠之役,书成敬记简末。时康熙甲申六月中浣之古,不肖孙之琏之琎之璲沐手识于宁澹堂之西舍”,且书中“玄”字有的避讳,有的不避讳,字体是类似明末清初的横细坚粗硬体字。根据书名页、卷端、牌记,很显然是朱廷焕的儿子朱纁刻。而且《书目》将“宁澹堂”误为“澹宁堂”。所以我馆藏这部书应著录为“增补武林旧事八卷  宋周密撰  明朱廷焕增补  清康熙四十三年朱刻本”。
    38  史部12841号“大金集礼四十卷  清抄本”,目录未著录全。馆藏是书为存卷且有清口口过录吴焯的跋,应著录为“大金集礼四十卷  清抄本  清口口过录清吴焯跋 存三十三卷一至十二  十八至二十五  二十七至三十二  三十四至四十”。
    以上除3、37外,其余均为我一馆所藏,就《书目》全书五万六千条信息而言,这几点问题的存在并不影响它对古籍鉴别和整理的参考价值,其编纂人员对古籍事业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笔者之所以在馆藏善本整理一半时将少量讹误及时一一正之,主要是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利用《书目》。查找到更为准确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林申清.中国藏书家印鉴.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2] 臧励和.中国人名大辞典.上海书店印行,1980
    [3] 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题跋真迹.国立中央图书馆发行,1982
    [4] 杨廷福,杨同甫.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 杨廷福,杨同甫.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 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张群,女,1970年出生,浙江图书馆古籍部馆员,已发表论文数篇。
    苏立峰,男,1964年出生,浙江图书馆古籍部馆员。杭州 310007
    原载:《图书馆建设》2004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