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宋代类书类四六文叙录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施懿超 参加讨论

    宋代四六文大家辈出,四六文数量大大超出前代。然而在已往的研究中,尚无专门针对四六文集的叙录工作。本叙录即是宋四六文叙录之类书类四六文集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前人论述所忽略的部分。事实上,因四六文多制诰表启等应用性文体,往往为类书大量收入,甚至有的类书则专收四六文,宋人对此即有编纂,如《圣宋名贤千家表启翰墨大全》,后人特别是元明人则更为普遍。类书对宋四六文的收录有专收对语偶句的,如叶棻所编《圣宋名贤四六丛珠》;更大量的是在类书中收入全篇四六文,如宋人编《翰苑新书》,其续集、别集就完全收入的是全篇宋人四六。该叙录将较为详细地梳理这些宋人所编的收入较多四六文的类书的版本源流,并对其所收四六文情况作一概述。
    一、《圣宋名贤四六丛珠》
    《圣宋名贤四六丛珠》存
    《圣宋名贤四六丛珠》100卷,宋叶棻辑,此书现存皆为明钞本,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国内著录凡9部,上海图书馆、辽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所存为全本,其余皆残本。各钞本行款皆有不同,如浙江图书馆本为九行22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单鱼尾,四周双边。如北京图书馆两个明钞本残本,一为14行25字,白口,四周单边;一为7行,大小字不等,小字双行,蓝格,白口,四周双边。
    上海图书馆藏全本《圣宋名贤四六丛珠》100卷,现又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之《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213、1214册,为明嘉靖十一年(1532)王宠、王阳钞本。14行24字,无格,门类标目及“总说”、“故事”、“四六”字样大字占双行,“四六”之摘句皆两两相对排列,对句字数2到24字不等,“四六”之全篇录宋人四六文全篇文字,但未标出处,亦无作者姓氏名号。每卷首行题书名卷次“圣宋名贤四六丛珠卷之一”等,次行低格上题大类“贺表”等、下题编者“建安叶蕡子实编”,再次行低格题细目“登极”等。本书首页附傅增湘跋 ,题“岁在辛已孟冬江安傅增湘书于企驎轩”;次录吴奂然序,题“庆元丙辰九日锦谿吴奂然景仲序”;次为王宠跋,题“嘉靖壬辰嘉平月雅宜山人王宠附记”,有“雅宜山人”、“王宠之印”两印记,全书末附有王季烈跋,题“岁在强园赤奋若仲春之月螾庐王季烈题”。
    和《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即《播芳文粹》)的做法类似,本书书前单列诸种目录,包括“四六丛珠引用书籍之目”,共计170种,次“引用文集之目”,共计52种,又次“本朝名贤”,共计210人。还包括“四六丛珠门类”,共计16类,分别为表笺、启、诸式、内简、劄子、画一禀目、长书、婚启、青词、释疏、祝文、乐语、劝农文、上梁文、挽诗、祭文。此书“本朝名贤”所涉作者较《播芳文粹》五百二十家减少一半,门类较《播芳文粹》33类少一半多,主要集中在适于四六骈体的文体上,对较多使用散体的记、序、碑、铭、赞、箴、颂、题跋等文体则弃而不取,而且增加“诸式”等类,提供各体文体式样及文例,更适于作为四六文写作之范文文本,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就编纂体例看,该书每类目下皆首“总说”、次“故事”、次“四六”,“总说”多为官制源流、各类概说等相关材料的汇辑,“故事”则是将所有关于该官职或该内容或该地域或该姓氏的相应材料收集归列于下,“四六”中有摘句亦有全篇,所采宋人四六文偶句及全篇,皆未标出处,亦无作者姓氏名号,这种分类以汇辑相关材料的做法和总集显然不同,总集虽以文体或以内容等分类,但类下仅隶以文章全篇,并无“故事”等相关汇辑之材料。本书所分大类及小目和《播芳大全》类似,大类和细目分类较为细密,文体仿总集设类,在同一层次类目中,采取了不同的分类标准,如启下既有依形式分者(各类启启头)、又有依内容分者(颂德、履历等)、又有依官职分者(宰相、县令等),还有依州郡分者等等,标准不一,但切于实用,和启这种文体本身的应用领域有关。
    该书卷74至卷84体例较为特殊,无“总说”、“故事”、“四六”等类别,为各体文(主要为奏状、内简、劄子等)之体式汇辑,有诸式(状)70种、大状12种、内简式25种、内简换易若干种、劄子式8种、画一禀目式1种、长书式7种等,依内容或官职而分的每种之下,皆直接详列首尾格式、或起始结尾段落,详尽明确,类似“活套”之类,为文可直接套用,此类公牍类文体在写作时一般有固定体式和特定用语,此书则正是利用这一程式化特点来加以归类的,公牍文体的实用性在类书编纂中得以体现,同时类书的编纂和普及又促进了这些文体写作的规范和进一步发展。
    此书刊刻时间地点,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3“宋私宅家塾刻书”条有记载:“建安陈彦甫家塾。庆元丙辰二年(1196)刻叶蕡《圣宋名贤四六丛珠》100卷,见陆志。旧钞本。”明钞本目录页末题“建安陈彦甫,刻梓于家塾”两行。目录格式为卷次、大类、细目。此书较《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许开序作于绍熙元年庚戌,即1190年)的刊刻大约晚六年。
    关于本书作者,叶棻(“棻”字后代书目或作“芬”、“蕡”,依宋本当作“棻”)为南宋时期建安人,其他生平事迹不详。或以为叶棻为元祐时期人,且纂辑此书在元祐时期 ,此观点有误,叶棻当为南宋时人且书亦成于南宋时期,有以下几点证据。本书吴奂然序作于宋宁宗“庆元丙辰”,为1196年,则本书成书年代在当年或稍前,此其一。由魏齐贤、叶棻同编之《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有许开序,作于绍熙元年庚戌,即1190年,则《播芳大全》编于当年或稍前,此点亦无疑;《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嘉定三年(1210)宋均跋曰:“去岁之冬,于苕溪得交王君者香,者香出其舅叶子实先生所编《播芳文粹大全》见示”,据此宋均得见此书在1209年,叶棻为王者香之舅,既为舅父长一辈,以15至60岁长一辈计,最早也不过为1149年,即绍兴年间,作为王者香之舅的叶棻即纂辑此书,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事实上或许更晚,元祐时期为1086年至1094年,其间差到几十至一百年,显然不可能,此其三;据《福建通志》卷34选举之宋科目载:“建炎二年戊申李易榜”之“特奏名”之一为“建安县叶棻”,建炎二年为1128年,此处明确籍贯,当为作者,又《福建通志》卷23载,叶棻绍兴间(1131-1162)曾任晋江县知县,不过此处并未注明为建安人叶棻,旁证而已,此其四。元祐时期及其他时期皆有叶蕡其人,棻、蕡字音、字形皆相近,故有“棻”误为“蕡”的情况出现。
    鉴于《圣宋名贤四六丛珠》和《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两书的作者同为叶棻、两书所辑文体及所分类目大体一致、以及两书的规模格局等面貌的接近与类似、两书成书年代的先后排列等等,有理由怀疑作为类书的《圣宋名贤四六丛珠》是作为总集的《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的副产品,《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编修之时魏仲贤、叶棻“各出所有,辟馆以居之,巨篇奥帙,奇书秘字,充衍其中。” 而《圣宋名贤四六丛珠》亦“告成于书局,予观其繙缉之工,科别之明,盖自鼇扉之腾奏、鳞幅之往来、宾嘉之成礼、释老之余用,凡百僚之冗,万绪之繁,莫不班班具在。” 可见当时曾辟馆或开设书局以修书,广引书籍,作者同魏齐贤先合力完成总集著作,随后叶棻利用相应书籍材料又独自完成类书纂辑。《圣宋名贤四六丛珠》成书当初或为书贾牟利之书,但此书在当初就具有了和总集不同的作用,为科业士子提供四六文写作的“故事”和“四六”,并且有数卷“诸式”类,专门提供各种文体的体式或写作模式,和总集保存和流传文献的特点不同,所以其摘句或全篇皆无作者名氏,但并不影响人们的检索和使用,利用者在使用中主要依据个人需求在相应类别中寻找所需“故事”或“四六”偶句及全篇,寻找写作某类文体所需之固定格式及固定用语,这种编纂方法是一种典型的类书作法。此时期词科制度的完善、普通文官的任官需求,以及市民的日常使用等等,加之当时刻书业的发达,皆使得这一时期的类书有了新的发展,反过来类书的发达,又促进了这一时期文学尤其是四六文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四六文更加实用和普及。
    二、《圣宋千家名贤表启翰墨大全》
    《圣宋千家名贤表启翰墨大全》(《圣宋千家名贤表启》) 存
    《圣宋千家名贤表启翰墨大全》一书现存日本,昭和五十六年十一月由八木书店刊行,与《翰林珠玉》两书合印,为《天理图书馆善本丛书》汉籍之部第九卷,笔者仅见该书现存于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室之静电复印件。《圣宋千家名贤表启翰墨大全》为宋庆元六年(1200)序刊本,无纂辑者名氏。该书原为140卷,现存17卷。《圣宋千家名贤表启》一书现存国家图书馆善本室,笔者亲见,实为《圣宋千家名贤表启翰墨大全》之残本,只是卷帙被剜改,顺序亦被混淆。两书现存卷数不同,重复卷仅为卷25上、下及卷26,其余卷则两书可互相补足,两书若相合,则《圣宋千家名贤表启翰墨大全》应共计现存23卷,详细原委略述于后。
    《圣宋千家名贤表启翰墨大全》为宋庆元六年(1200)序刊本,无纂辑者名氏,有序、刊记、门类、纲目(即目录)。序为大字7行11字,序后为刊记,小字7行12字,有框,四周双边。门类题“翰墨大全门类”,大字6行(卷数则小字右侧),分别为“贺表、卷1之12卷,贺笺、13卷之14卷,谢表、15卷之23卷,陈表、24卷之27卷,贺启、28卷之96卷,谢启、97卷之113卷,上启、114卷之123卷,回启、124卷之百26卷,类姓、127卷之135卷,州郡事迹、136卷之140卷”。目录题“圣宋千家名贤表启翰墨大全纲目”,半叶9行,格式为卷次、文种、类目,表笺类目依内容而分,启文类目依官职而分,其余类目分别依类姓及州郡而分。此书目录全,显示该书原为140卷。现存卷1至卷8,卷18至卷26(其中卷25分上、下),共计正文17卷。书后附日本清水茂所作之本书解题及附录《圣宋千家名贤表启翰墨大全作者索引》。此书首卷首页题“宋板翰墨大全,一二,明本,共三”,共3册。正文左右双边,14行23字,白口,双鱼尾,鱼尾中有“大全序”、“大全目”、“大全”等字样,下鱼尾下侧为页码,有耳,右耳处标文种“贺表”等,左耳处标类目“登宝位”等,每类先“总叙”,次“事偶”,次“句联”,次“要段”,次“全篇”等,标目及“句联”等大字占双行,“事偶”部分之事偶细目均大字双行,“句联”之对句相对双行排列。有“双桂常住”墨书印记,“惟肖”墨印及“顺迩堂”朱印,有“不忍文库”(朱印)、“阿波图文库”(朱印)。本书是室町时代禅僧惟肖得岩(1360-1437)的旧藏。惟肖得岩曾居住于南禅寺少林院双桂轩,又名双桂和尚。藏书印记还显示了屋代弘宝“不忍文库”、德岛蜂须贺候“阿波图文库”有藏本。
    关于历代著录,元脱脱《宋史艺文志》卷8集部总集类著录“《千家名贤翰墨大全》518卷”,不著撰者名氏,但和本书卷数有较大差异,是否即为本书,很难确定。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17子部类书类著录“《圣宋千家名贤表启》4册,宋刊残本。”“不著编纂姓氏,亦无序跋,存四册,卷数俱为书估剜改,不知原书有若干卷。其书分类,采取宋人表启,或全篇或句联,供人掇拾,当时书肆所刻兔园册如启劄青钱之类。然所引佚书,如《汉官典职》、《汉旧仪》、王隐《晋书》、《晋中兴书》、干宝《晋纪》、《晋诸公赞》等书,饕古者亦有取焉。每半叶14行,行23字。”瞿氏铁琴铜剑楼本八卷4册,又见于清江标辑《宋元本行格表》卷下、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10下子部类书类、及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10子部著录,傅氏还详记道:“《圣宋名贤千家表启》□□卷,存卷1至卷8。”“不著撰人名氏。分若干类,每类先事偶,次句联,次要段,次全篇。供记室临文採择之书。”“宋刊本,14行23字,白口,左右双栏,版心上方记字数,左栏外上方记门类,卷中标类,事偶均大字占双行。海虞瞿氏藏,辛未(1931)岁见。存8卷。”胡玉缙撰、吴格整理《续四库提要三种》之《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续编》卷3子部著录“《圣宋千家名贤表启》不分卷”,亦为“瞿氏所藏”。
    笔者于国家图书馆亲见《圣宋千家名贤表启》一书,见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及《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和《圣宋千家名贤表启翰墨大全》持本比勘,两本行款格式完全相同,正文内容亦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圣宋千家名贤表启》题“圣宋千家名贤表启卷一”实则为《圣宋千家名贤表启翰墨大全》卷25上,依次对应则卷2为卷25下,卷3为卷30,卷4为卷26,卷5为卷27,卷6为卷28及卷29,卷7为卷31,卷8为卷32。由此可见,国家图书馆本《圣宋千家名贤表启》应为《圣宋千家名贤表启翰墨大全》一书的残本,只是卷帙被剜改,顺序亦被混淆。因《圣宋千家名贤表启》现存卷数和《圣宋千家名贤表启翰墨大全》有所不同,两书重复卷仅为卷25上、下及卷26,其余卷则两书可互相补足,两书若相合,则《圣宋千家名贤表启翰墨大全》应共计现存二十三卷。清人书目所记之瞿氏旧藏盖即国家图书馆本。
    关于本书编纂者,该书序由吴奂然作于庆元庚申孟冬之月哉生明,为庆元六年十月三日(即1200年11月11日)。序文中未出现编者姓名,此书编者不详,吴奂然本人或为编纂者也未可知。序文之外,本书亦无刊刻年代的详细版记,从本书序文的写作年代,以及本书的纸质、版式、避讳、流传情况等来看,确定为宋刊本是无疑的。至于吴奂然,其生平事迹不详,吴奂然同时为《圣宋名贤四六丛珠》作序,比本书序早四年,为“庆元丙辰九日锦谿吴奂然景仲序”,即庆元二年(1196)写成。《圣宋名贤四六丛珠》一书由“建安陈彦甫刻梓于家塾”,作者叶棻,字子实,建安人。此前或约略同时,叶棻与魏齐贤又同编有《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 。吴奂然为《圣宋名贤四六丛珠》和本书同时作序,则本书的刊刻地点当和建安有关。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7载福建建宁府下有建安县、又有建阳县,建阳县有锦溪,在县东,一名交溪。锦谿应是吴奂然之出生地,但没有锦谿这样的县名,此锦谿是否为建安附近的建阳县锦溪尚不可确定。另一旁证是,吴奂然亦为《三国六朝五代纪年总辨》作序,序作于“开禧丁卯”(开禧三年,1207),“吴奂然序称,魏君仲举比求到永嘉朱先生《三国六朝五代纪年总辨》”,“考魏仲举乃建阳书贾,今所传《五百家注韩柳文集》即出其家,盖以刊书射利者。”“吴奂然序首以用兵立言,中复有灵旗北指,诸君封侯之秋语,盖开禧丁卯正韩侂胄肇衅败盟之时,时方竞讲北征,故仲举于《纪年备遗》之中摘刊割据战伐之二十八卷以备程试答策之用。观序末有上可发前人未尽之藴,下可以为学者进取之阶语,则书肆之曲投时局,以求速售其大旨”。 由此可知,魏仲举作为建阳书商,曾刊印《五百家注韩柳文》,《三国六朝五代纪年总辨》的刊印也是为士子科业所用,吴奂然所作序为书贾利益计之目的也十分明显。
    关于本书编纂意图,在叶棻《圣宋名贤四六丛珠》刊行后四年,编者即编纂出版与之体例和性质完全类似的本书,主要原因是编者不满于《圣宋名贤四六丛珠》等书的体例及风格,这在本书序言后的刊记中有明确表示:“尝谓名实贵相副,徒矜其名而亡其实者,世之所忌也。书肆前后所刊,例于帙首铺叙贤哲之名,张大经史之目,姑欲眩人耳目,以为华饰之具。今思无补一切,撤而去之,君子开卷,幸毋以乌有先生为诮,识者可不审诸。”《圣宋名贤四六丛珠》卷首有“引用书籍之目”、“引用文集之目”、“本朝名贤”等三种目录,也就是所谓的“铺叙贤哲之名,张大经史之目”。本书大概就是对其不满而将这些内容删去的。
    本书编辑体例,和《圣宋名贤四六丛珠》较少收入四六文全篇的情况迥异,本书以“要段”、“全篇”为主,大量收录四六文“全篇”。当然,编者或为书贾,则当时此类应用性类书的畅销也是其编纂出版此书的重要动因。本书有贺表、贺笺、谢表、陈表、贺启、谢启、上启、回启、类姓、州郡事迹十大门类,类姓和州郡事迹可视为人名和地名的材料检索,此不细论。每门类下又有总叙、事偶、句联、要段、全篇等,和其他类书类书籍相同,在这些门类派别之下将相关材料依类聚合依次排列。从文种而言,仅涉及表笺和启两类。就目录140卷看,表笺类目依内容而分,其中贺表下分登宝位至起居30目,贺笺下分上皇逊位至公主6目,谢表下分朝臣辞免至谢赐汤药25目,陈表下分请驾幸至外臣自叙11目;启文类目依官职或依内容而分,其中贺启下依官职分宰相至朝议至丞务286目,又依内容分爵封食邑至发举21目,谢启下依内容分朝臣除授至杂谢26目,上启下分赴任上监司至纳拜16目,回启下分回朝臣至杂回启11目,类姓和州郡事迹类目分别依类姓及州郡而分。从所分类目来看,每类下所分细目皆至为详尽,多数类目和《播芳大全》、《四六丛珠》相同或类似。就保存四六文角度而言,其“要段”、“全篇”所录四六文皆注明作者姓氏或名号,此作法或可为本书最具价值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此部分又同时具有较强的四六文总集选本的性质。仅限选取表启文,且仅限选取宋人表启文是本书特色。
    本书不仅收录宋人别集、总集中的四六文作品,未见于宋人别集、总集的四六文亦被大量收录。如该书收录有晁咏之《崇福集》、《四六集》、许开《志隐类稿》等别集久佚之作家的表启文;该书也收录一些虽有别集传世但并未收入作家别集中的表启文,如汪藻、孙觌的一些表启文;再如对其他没有或少有作品流传下来的作家,如曾布、吕惠卿等的表启文也有收录。本书收文篇目标题和作家别集多有不同,但和《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相合者甚多,可见编者对当时总集的充分利用,尤其是对《播芳大全》的直接引用。如果说《圣宋名贤四六丛珠》一书是总集《播芳大全》的直接副产品,那么《圣宋名贤千家表启翰墨大全》则可视为《播芳大全》的间接副产品,只是主题更为集中,仅限于表启两种文体,类目更为细密,且增加了四六文全篇的收录篇幅。据本书附录《圣宋千家名贤表启翰墨大全作者索引》统计,仅以日本所存17卷正文为对象,实际仅涉及表一种文体,“要段”及“全篇”所引之表文有姓名可考者79人,计表文约277篇,阙名者计表文79篇,以很保守的估算,平均每卷在20篇上下。国家图书馆本的另外六卷尚未纳入统计,以原书140卷计,则此书“要段”及“全篇”当共计涉及宋人表启文2800篇左右,数量已相当可观,通过本书可见宋代表启文之概观,且所存表启文对于《全宋文》而言,尚具有补阙查遗的特殊功能。
    三、《翰苑新书》
    《翰苑新书》存
    《翰苑新书》又名《新编翰苑新书》、《新编簪缨必用翰苑新书》、《新刊簪缨必用翰苑新书》、《新编簪缨必用翰墨全书》、《新编翰墨新书》、《记室新书》等,为宋人所编,有前、后、续、别等各集。
    《翰苑新书》大致有宋刻本、明刻本、明钞本三个版本系统:
    1、宋刊本(前集七十卷本)
    《新编翰苑新书》前集70卷,现存国家图书馆,宋刻本,不著撰人姓氏,2册,7行,大字不等,小字双行22字,细黑口,四周双边,存8卷(卷39至卷46)。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10子部类书类著录道:“宋刊本,7行,双行22字,细黑口,四周双栏。周叔弢有前集残本八卷,为卷39至46。”傅氏所补之周叔弢存前集残本即此也。傅氏所附另一“宋刊本,小字,14行24字”,字数略异,或为另本,不详。
    明赵琦美《脉望馆书目》曾著录宋版一种,“吕字号,万历四十一年九月二十六日续增未分经史子集书目《宋板翰苑新书别集》四本(存1卷之12卷)”,虽为残本,但提示此书宋刊并非仅有前集,亦存别集。傅增湘在《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10子部类书类尚增补著录:“明影写宋刊本,7行,双行22字。全24册。辛亥四月杨馥堂自苏州寄来求售,索百元,未收。”此为明钞本,但从宋刊而来,“全24册”当为前、后、续、别皆全者,未详去向,不知存否。
    2、明刻本(前、后、续、别集二十九卷本)
    此本明万历十九年(1591)金陵书肆唐廷仁、周曰校仁寿堂刻本,前集12卷、后集7卷、续集8卷、别集2卷,共计29卷。
    此本现存于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多馆,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及《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皆有著录,日本内阁文库等亦有收藏。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卷9子部类书类有《新编簪缨必用翰苑新书跋》。
    此本行款为11行22字,白口,左右双栏,单鱼尾。此书书口下有“仁寿堂刊”,总目后题“金陵书肆龙泉唐廷仁、对峰周曰校镌”,书封面又题“万历辛卯冬月金陵周对峰刊”,王重民对首次刊刻人提出疑问,以为“此本封面及《总目》不记‘仁寿堂刊’字样,则疑此版为周曰校从仁寿堂购得后修补刷印者”(见《中国善本书提要》子部类书类)。周曰校字应贤,号对峰,金陵人,书肆名万卷楼,疑此本为万卷楼依仁寿堂本翻刻而成,书肆争相翻刻,亦可见该书在当时的盛行。
    3、明钞本(前、后、续、别集156卷本)
    此本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岳氏绿萝堂抄本,前集70卷、后集32卷、续集42卷、别集12卷,共计156卷。四库本卷数、面貌同此明钞本。明钞本和明刻本相较,明钞本前、后、续、别卷数虽比明刻本多出许多,但细检每卷篇目发现,两书内容几乎全同(偶有个别篇目多出或缺少者),编排顺序亦同,只是明钞本将明刻本的一卷扩为两卷或若干卷不等。
    明钞本现存国家图书馆,又收入《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74册,另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多馆收藏,或为全本,或为仅存前集或后集者。无纂辑人名氏,此本小字14行,行22字,大字7行,每行约14字不等,有格,白口,左右双边,双鱼尾,版心上题“前集”、“后集”等、中题卷数、下题页数,页数每卷分标。正文凡偶句皆两两相对排列。前、后、续、别集每集目录及正文卷首题书名“新编簪缨必用翰苑新书前集”等。前有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绿萝山人岳凌霄序,据岳序,此钞本为济南边家旧藏钞本,但缺第一卷,遂以陈序刊本补足。前、后、续、别集每集目录末题抄手姓氏,分别为宋企廉、谢良辅、俞怀英、汤志诚、许得奇等,别集目录若干篇目录标题上方题“刊本少”字样,可见此本确据陈序刊本校补过。边家旧藏即出自陈文烛序所言之“分宜袁相公钞自祕阁”之本。现国家图书馆普通古籍室所存《新编翰苑新书》70卷、《续集》42卷本盖即源出“分宜袁相公钞自祕阁”之本,前集分78门,自左右宰相至干请,无三公、三少门,为海虞瞿氏铁琴铜剑楼影钞本,乌丝栏,大字6行,小字双行,行22字,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17子部类书类有著录。
    关于编辑体例,各集似非出自一人,故各集有所不同。前集70卷,依职官及内容分79门,自三公三少至干请,于目录前述该书体例,每卷各门下依次为官制、历代事实、皇朝事实、自叙、旁引、群书精语、前贤诗词、四六警语。
    后集32卷,前有后集总目,以下分别为上、中、下三部分。首列“新编簪缨必用翰苑新书后集目录上”,目录毕接正文,上之部为卷1至卷19。皆为表笺事实,每卷依内容分类,如登极、逊位等48类,每卷各类下依次为历代事实、皇朝新事、前贤诗词、四六警句。次列“新编簪缨必用翰苑新书后集目录中”,亦目录毕接正文,中之部为卷20至卷26,为表笺式,分贺表新式、贺太上皇帝表式、贺太上皇后太皇后皇太后表式、上表式、辞表式、谢表式、贺笺新式、谢笺新式、贺皇后笺新式等九门,每门下又依内容分若干类,如辞表式下分宰执辞免、外除辞免、侍从辞免、内除辞免、兼职辞免、起复辞免等六类,每小类下皆举全篇表笺文为例,共计210篇,篇目标题下仅题姓氏字号,至少涉及25人,皆为南宋时期人,如李梅亭(李刘)、赵南塘(赵汝谈)、刘后村(刘克庄)等等。再次列“新编簪缨必用翰苑新书后集目录下”,亦目录毕接正文,下之部为卷27至卷31,卷31以前为类姓,共举姓氏126种,每姓下分姓纂、事实;末卷第32卷附列发举、词科、入学三类,每类下依次分历代事实、皇朝新事、前贤诗词、四六警句。
    续集42卷,前有续集总目,共计64类,其中前四十类宰相至学职为依官职而分,后24类元旦至生辰为依内容而分。每类下举全篇四六文例若干,全为启文,共计959篇,近千篇的数量已是相当可观,篇目标题下仅题姓氏字号,至少涉及50人,皆为南宋时期人,情况和后集相同。至少就其后集、续集而言,《翰苑新书》所分类目与宋刻宋人四六集(即《三家四六》、《四家四六》、《五家四六》)大致雷同,其所选取宋人启文篇目亦多有重合,疑《翰苑新书》与宋刻宋人四六集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待考。
    别集12卷,无总目,仅有每卷目录,分类下举全篇四六文例若干,每篇篇目标题下仅题姓氏字号,卷1至卷6分别为上劄子、贺劄子、通劄子、与劄子、谢劄子、回劄子各类,卷7为奏状、申省状、陈乞、进贡等,卷8致语,卷9朱表、朱文、青词,卷10疏语,卷11册文、祝文,卷12祭文。共计236篇,至少涉及南宋时期27人,其中刘后村(刘克庄)占83篇,方秋崖(方岳)72篇。
    关于作者,陈文烛序题宋人编,无纂辑人名氏,仅清阮元《天一阁书目》题“进士刘子实茂父著”,余嘉锡以为阮目可靠,并据此断定刘子实应为原书作者,以为其他本“不著撰人者,书贾翻刻时之所删削也。” 后骆兆平《新编天一阁书目》著录此书于《天一阁访归书目》,“明蓝丝栏抄本,15册。全书156卷,访得前集卷1至58。(1964年8月购回)”。刘子实不知是否即为编辑《圣宋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及《圣宋名贤四六丛珠》之叶棻(字子实),从所编书之内容性质看,是同一人的可能性极大。因其他钞本及刊本皆未标作者,所以究为何人尚待考,或者为书肆托名之作亦未可定。国家图书馆现存海虞瞿氏铁琴铜剑楼影抄本《新编翰苑新书》70卷、《续集》42卷,于前集首页题“莆阳锦水亭主人纂辑、潭阳三槐堂主人较阅”,余嘉锡以为“此又书贾冒署其书坊之名”,不详,待考。
    关于本书归属问题,早在明代,即有多种书目将此书同时著录于总集类和类书类,如《近古堂书目》于类书类和文总集类同时著录“《翰苑新书》”,无卷数;董其昌《玄赏斋书目》在子部类书类和集部四六类亦同时著录“《翰苑新书》”,无卷数。清人书目亦有同样作法,如清钱谦益《绛云楼书目》于卷4文集总类著录“《翰苑新书》”,又于卷3类书类著录“《翰苑新书》,27卷”。由上述本书编纂体例可知,此书并非完全的四六文总集选本,尚有其他如前集之官制至四六警句等部分,是分类以归聚相关资料的典型的类书作法,而这些内容是单纯文集所无法包括的,此书应归于类书类无疑。但此书因收录大量全篇四六文,从保存四六文文献的角度看,又具有和四六类全集同样的内容及性质。
    四、《四六膏馥》
    《诚斋先生四六发遣膏馥》(《四六膏馥》) 存
    《诚斋先生四六发遣膏馥》(《四六膏馥》)未见于历代书目。《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之《收到书画目录》 著录有“(原封皮包二件)宋板四六膏馥,全函。”无卷册数,为宋版无疑,但去向不明,现存何处不得而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类书类著录此书,但所标识收藏地索引号有误,1282号无对应收藏地,1281号收藏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不详究为何处。
    此书现存大致有国内10卷本及日本40卷本两种情况。
    就所见辽宁省图书馆10卷本而言。此书宋淳祐八年(1248)建安余卓刻十卷本首有淳祐戊申中元日钱谿埜人序,此本现存辽宁省图书馆,又收入齐鲁书社出版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10卷,题宋杨万里撰,周公恕辑。序之行款为7行12字,白口,左右双边,双鱼尾。有目录,首行题“诚斋先生四六发遣膏馥目录”,次行分行题“诚斋先生杨万里撰述”、“庐陵后学周公恕编类”、“建安三请余卓校刊”。正文卷首题“诚斋先生四六发遣膏馥卷之一”,次行下侧分行题“诚斋先生杨万里撰述”、“庐陵后学周公恕编类”,目录及正文行款为14行23字(每行皆空两字起),白口,双鱼尾。此书所收涉及南宋杨万里、李刘等人四六文,主要为摘句,亦有段落及全篇。就编纂体例而言,首列大类,次为小类,每类下举对句偶词,两两相对排列,亦有引段落者(一段至数段不等),第10卷为全篇四六文。所引偶句、段落皆无篇名出处,全篇四六劄子仅9篇,对照《诚斋集》,显系《诚斋集》尺牍类随意选取之数篇而已。
    此书类目设置似不够严谨,所分类目较为繁多,大类、小目有混杂及重复情况出现。全书共10卷,每卷类目详列于后。卷1分立春至季冬16类,另加颂美职业天相类,共17类;卷2分修牍答谢、问候颂祷、叙间阔、叙借芘荫4类;卷3分自叙企仰、自述、谢人惠书劳问3类;卷4分谢未贡书而人惠书、未相识贡书、未相识、初相识、声述贡书、答报惠书、颂德、杂颂德、褒美人文字9类;卷5分褒美人惠诗文、褒美诗僧、褒美人经史杂文、褒人古文4类;卷6分谢人褒奖诗文、谢委撰述、谢人馈送3类,又于谢人馈送类下分8目;卷7仅谢人馈送1类,下分15目;卷8为贺造居生子致仕1类,下分贺造府第等17目;卷9分谢荐举、谢荐无成、谢人念旧、原贷、移怒避谤、开释人愤怒、感愧、欣喜、言谢、晤对、问眷、吊慰12类,又在吊慰下分丧父侍母等13目;卷10为全篇四六劄子,收入《答周监司》等9篇。其中卷6之谢人馈送类,下分谢馈茶、谢酒、谢馈酒林擒、谢钱酒、谢酒帛、谢茶酒鲨鳔扇纸、谢送黄草荔枝、谢荔枝等8目,卷7之谢人馈物类,下分谢馈酥、谢连柑、谢送文集、谢送杂品、谢送笔墨纸、谢送林擒羽扇、谢送茶、摘奇、谢送糟蟹鲸鲊、谢送币帛衣裘、谢送酒蟹、谢惠唐书、谢送杂品、谢馈节、送物与人等15目。
    从以上详细所列,可见此书大类下之小类有较多交叉类目出现,不惟如此,卷和卷之间尚有交叉类目出现。就逻辑意义上的细分类目而言,其类目设置显然有过多的重复和交叉,细检原文发现其小目实为篇目名之略写,随文而定,随意性过大,并未经过详细统筹而成,此书弱点显而易见,同时亦可见此书为书贾射利之书,编辑质量欠佳,但因其专辑四六文中之对句、段落及全篇,则对宋代四六文的保存作用尚不可抹煞。
    就此书日本藏本而言。近年有学者亲见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本《四六发遣膏馥》四十一卷者(现存四十卷),可以确证,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宋本和辽宁省馆藏宋淳祐八年建安余卓刻本,两者行款、格式等均相同 。其实傅增湘先生曾于1929年亲见日本藏本,其《藏园群书经眼录》卷14集部著录“《诚斋先生四六发遣膏馥》10卷《后集》10卷《续集》11卷《别集》10卷”,为日本帝室图书寮藏书。傅增湘认为日本所藏此本当为“原刊全帙也”。据傅氏著录,疑辽宁图书馆10卷本即此原刊全帙之本集10卷,待持本比勘。
    傅氏记该书道:“题宋杨万里撰,周公恕编类。存续集十一卷,后集六至十,余钞配。”“宋刊本,版匡高六寸七分,宽三寸七分,半叶十四行,每行二十二字,左右双栏,标目大字占双行。”本集、后集、续集、别集标题及列名略异,本集之标题列名为“诚斋先生杨万里撰述”、“庐陵后学周公恕编类”,标题列名及正文格式略同;别集之标题列名为“诚斋先生杨万里撰述”、“庐陵后学陈范季洪”,“续集题为杨李二先生四六发遣膏馥,列名如下:‘诚斋杨先生廷秀,梅亭李刘公甫,庐陵后学周公恕编类,建安三请余卓校刊’,续集目录后有牌子五行,录如后:江西四六,前有诚斋,后有梅亭,二公语奇对的,妙天下,脍众口,孰不争先睹之。今采二先生遗稿灼于急用者绣木一新,便于同志披览,以续膏馥出售,幸鉴。”据杨忠先生考证,此书本集、续集由周公恕编纂,而后集、别集由陈范编纂。就此书所分众多类别及随类摘句的做法而言,当归于子部类书类。傅增湘将其归于集部,以为其为杨、李二人四六文而然。
    另外,《四库全书总目》卷137子部类书类存目曾著录“《四六膏馥》七卷,永乐大典本”,盖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以为“旧本题宋杨万里撰,其书割裂诸家四六字句,分类编次,以备挦撦。”“然万里一代词宗,谬陋不应至此,此必坊贾托名耳。”四库七卷本为辑佚本,仅见于存目,其书面貌不得见,非此书原帙。
    
    原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