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揭千古之谜——汉铙歌《石留篇》解读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叶桂桐 参加讨论

        一、千古之谜《石留篇》
     汉铙歌十八曲,不仅词句诘屈,而且有的篇章“声辞合写”,刘宋沈约已云“训诂不可复解”,而其中的《石留篇》又最为难解,遂成千古之谜。
     这十八曲汉铙歌虽然如此难解,但因其是汉乐府中的重要内容,所以研究者仍然代不乏人,而以清代学者的研究最有成绩,如庄述祖有《铙歌句解》,王先谦有《铙歌释文笺注》,谭仪有《汉铙歌十八曲集解》等专著。《汉铙歌十八曲集解》中收有陈祚明、陈沆、庄述祖、张琦、龚自珍、刘履诸名家的解说,可以说是集清人研究成果之大成。
     近人则有孔德先生之《汉短箫铙歌十八曲考释》(1),胡芝新先生有《汉铙歌十八曲集注》(2),闻一多先生有《乐府诗笺》(3)。其中闻先生之《乐府诗笺》影响最大,余冠英先生之《乐府诗选》中的汉铙歌十八曲注释,多用闻说。
     今人陈直先生作《汉铙歌十八曲新解》(4),广泛采用前人之研究成果,又独出新见,可以说是汉铙歌十八曲研究中的精彩之作。
     但千余年来,几乎所有的研究者,包括陈直先生在内,于汉铙歌十八曲中的《石留篇》都望而却步:
     庄述祖曰:“有其声,而其辞失传。”
     陈沆曰:“声辞久淆,不可复诂。”
     陈祚明云:“都不可解。后之拟者,以水流去而石留不动,比臣节。”
     谭仪云:“石以喻坚,水以喻洁,兰以喻馨香,金薄以喻文饰,人之称志士欤?志士之自明欤?不可得而详矣。”
     闻一多先生只云:“何承天《石流篇》作流。”
     孔德先生说:“德按:此句几不能句读,如何可作解?只能阙疑。”
     陈直先生也只是慨叹说:“何承天石留作石流,此篇句读,最不可通。”
     王运熙先生作《汉代鼓吹曲考》(5)亦云:“《思悲翁》、《翁离》、《芳树》、《石留》四曲歌词,字句不易解,内容不大明白。”
     千余年来,迄至今日,汉饶歌《石留篇》一直是难解之谜。
         二、《石留篇》难在“声辞合写”
     《石留篇》原文如下:
     石留凉阳凉石水流为沙锡以微河为香向始𥡙冷将风阳北逝肯无敢与于扬心邪怀兰志金安薄北方开留离兰
     引文据中华书局《乐府诗集》,原注云:“留,《古乐府》卷二作‘流’,注:‘一作留。’”中华书局标点本《宋书》“扬”字作“杨”。而几乎所有研究者之引文均同《乐府诗集》作“扬”。
     《石留篇》难以解读的原因,刘宋沈约在《宋书》中云:
     乐人以音声相传,训诂不可复解,凡古乐录,皆大字是辞,细字是声,声辞合写,故致然耳。
     (据中华书局标点本《宋书》,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何为“声辞”合写?一般研究者都以为这里所谓的“声”字,是指汉乐府中常用的“妃呼xī@②”、“夷于何”等歌词中的衬字或语气词,相类。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据笔者考证,汉魏六朝时期的“声”字共可大别为三类:第一类为记谱方法用字。这时的重要记谱方法谓之“声曲折”,其法为用状如蚯蚓的曲线表乐曲之旋律,并用一些汉字加以辅助。此外还有一些音乐术语乃至舞蹈术语等等(6)。第二类为“妃呼豨”“夷于何”之类。第三类为行腔时用字,即加在歌词之下,表明该字在行腔时的用韵。(7)比如在歌词“太”字之下,加上“艾”、“爱”、“哀”等字,意指在唱“太”字行腔时用“艾、爱、哀”之韵。
     “辞”指歌词。
     所谓“声辞合写”,就是把上述三类“声”字与歌词杂写。原本乐工记谱时,把上述三类“声”字用细(小)字书写,歌词则用大字书写,泾渭分明,一目了然。但后来人们在收录歌词时,细大字不分,于是“声辞合写”、故“不可复辨”了。
     这种“声辞合写”的汉乐府歌诗共有十几首,相对而言,《石留篇》中所用“声”字,较之汉《巾歌舞》等要简单多了。
         三、辨析并剔出《石留篇》中的“声”字
     《石留篇》难解之谜乃在于“声辞合写”,那么,要解读它,当然首先要辨析并剔出其中的“声”字。
     现将《石留篇》中的“声”字逐一加以辨析。
     (1)阳 “阳”为上述“声”字分类的第三类,即行腔时用字,它放在“凉”字之后,表明“凉”字在歌唱行腔时用“阳”字声韵。凉,属宕摄,开口呼,三等字,平声,阳韵,来母;阳,属宕摄,开口呼,三等字,平声,阳韵,以母。二字同韵,故用之。
     歌词中“风”字下亦有一“阳”,亦为同类“声”字。“风”属通摄,合口呼,三等字,平声,东韵,非母;“阳”为宕摄,开口呼,三等字,平声,阳韵,以母。二字属不同摄,呼、等不同,声母不同,韵部不同。但其韵母中有共同的"ng"尾韵,因此这里用“阳”字标出,即指此“风”字行腔时用“阳”的韵母。
     (2)为 “为”字作“声”字用,不乏其例,如汉《巾舞歌》中就有。再如《宋书》所录《宋鼓吹铙歌》中的《上邪曲》中就多用之,《晚芝曲》中亦如此。
     (3)以微 “以”字在汉《巾舞歌》中亦作“声”字;“微”作“声”字,在宋鼓吹铙歌《上邪曲》、《晚芝曲》、《艾如张曲》中反复出现。
     (4)向 “向”字加在“香”字之后,为第三类“声”字,即行腔时用字。“香”当为“响”之借字(详下文)。“响”,属宕摄,开口呼,三等字,去声,养韵,晓母;“向”,属宕摄,开口呼,三等字,去声,漾韵,晓母。响、向二字虽不同声调,不同韵部,但因韵母中有共同的韵母iang,故用“向”字作“响”字的行腔用字。
     (5)始 “始”字作“声”字,仅见于宋鼓吹铙歌《艾如张曲》中一例。
     (6)@① 此字《康熙字典》收在“补遗”编中,据《字汇补》收,云“音末详”,引例即为《石留篇》中此字。“@①”为“声”字,宋鼓吹铙歌《上邪曲》中写作“@③”字,亦作“奚”字,《晚芝曲》中亦如此,《石留篇》中的这个“@①”字即“奚”字,为“声”字。
     (7)将 “将”为“声”字,更是自古而然,《诗·郑风·有女同车》:“佩玉将之。”《小雅·鼓钟》:“鼓钟将将。”
     (8)于 “于”,亦作“於”,作“淤”,亦为“声”字,《庄子·齐物论》:“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陆德明《释文》:“于喁,声之相和也。”又,“与于”连文,繁体作“舆于”,原文上下书写,颇疑二字为一“举”字(繁体作“举”)。
     (9)邪 “邪”作“声”字,汉《巾舞歌》、《铎舞歌》中均反复用之。
     (10)薄 “薄”为语助词,《诗·周南·葛覃》:“薄汙我私,薄(6)浣我衣。”
     将《石留篇》中的“声”字剔出后,可得歌词如下:
     石留(流)凉,石水流,沙锡,河香。冷风北逝,肯无敢与扬。心怀兰志金,安北方。开留离兰。
         四、《石留篇》歌词大意
     现将《石留篇》剔出“声”字之后的歌词稍作铨释。
     (1)石留凉 石留凉,也可作“石流凉”,即石水凉,凉者,微寒也,《诗·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2)石水流 石水流,即石水在流,或谓流动着的石水。
     (3)沙锡 锡为金属,沙锡当谓沙粒中含有金属的小粒。
     (4)河香 河香,河指黄河;香,当为“响”字之借用。“香”属宕摄,开口呼,三等字,平声,阳韵,晓母;响,属宕摄,开口呼,三等字,上声,养韵,晓母。“香”与“响”,属同摄,同呼,同等,同母,惟声调不同,韵部不同。这里“响”记作“香”,是用同音字代替,因“香”字是常用字,易写易记,而“响”之繁体作“響”,笔画较多,难写,故以简代繁。“河香”即“河响”,指黄河的流水声。《木兰诗》云:“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5)冷风北逝 冷风北逝,比较好理解,就是刮起了冷冷的北风。这里的“冷”字刚好跟上边的“凉”字相呼应。
     (6)肯无敢与扬 肯无敢,元杂剧《窦娥冤》中云:“你敢是不肯,故意将钱钞哄我?”“敢是不肯”,总谓“大约”、“莫非”。此处的肯无敢,近于“敢是不肯”,但不完全相同,意当为“岂不”、“怎不”。
     与,繁体字作“舆”。“与”意可通“举”,字形亦与“举”相近,此处可不释作“举荐”、“选择”,而释作“擎”,“向上托”。
     扬,“扬”为“钺”的别称,《诗·大雅·公刘》:“弓矢斯张,干戈戚扬。”《传》云:“扬,钺也。”钺为古兵器,用如斫杀,状如大斧,有穿,安装长柄。仪仗队中亦常用之。《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肯无敢于扬,连结起来,全句的意思为:“怎不擎起斧钺?”或“庄严地擎起斧钺。”
     (7)心怀兰志金 怀兰志金,为常用的汉语修辞手段“互文”,意为怀志兰金。
     “兰金”,金属名也。旧题晋王嘉《拾遗记》五《前汉》上云:“元封元年,浮沂国贡兰金之泥。此金出汤泉,盛夏之时,水常沸涌,有若汤火,飞鸟不能过。国人常见水边有人冶此金为器,金状混混若泥,如紫磨之色,百铸,其色变白,有光如银,即银烛是也。常以此泥封诸函匣及诸宫门。……汉世上将出征及使绝国,多以此泥为玺封。”
     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四二《敬美需次不调于秋夜倡和……时余有岭右命诗》:“莫夸同调兰金易,纵得时名桂玉难。”古时帝王诏书,用紫泥封。汉卫宏《汉书仪》上曰:“皇帝六玺,……皆以武都紫泥封。”后遂称皇帝诏书为紫泥诏,或简称为紫泥。
     结合上下文来看,这里的怀志“兰金”,若据王嘉《拾遗记》所记汉世风俗而言,此处之“兰金”当为上将出征所用,而非遣使使绝国。若据卫宏《汉书仪》所记而言,则当为一般的皇帝诏书。当以前者为是。
     (8)开留离兰 此四字,难以确知其具体之含义,只好暂时存疑。
     剔出“声”字之后的《石留篇》歌词,虽然尚有“开留离兰”四字不得确解,但这无关宏旨,因为仅就已经能解读出来的歌词,我们已经可以基本上理解这篇歌词的大意了。
     现将已解读出的歌词,用现代汉语译出: 石流之水已经变凉了,石水流动,带来并冲洗着含有金属颗粒的白沙。黄河水声溅溅,冷冷的北风刮起来了,但怎么能不擎起斧钺呢?心中记挂着出征前皇帝用兰金(紫泥)泥封过的诏书,要安定北方!
     铙歌为汉鼓吹乐,《乐府诗集》“鼓吹曲辞解”云:“崔豹古今注曰:‘汉乐有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群臣也。短箫铙歌,鼓吹之一章尔。亦以赐有功诸侯。’然则黄门鼓吹,短箫铙歌与横吹曲,得通名鼓吹,但所用异尔。”
     关于彭吹曲的用途,晋孙毓《东宫鼓吹议》云:“鼓吹者,盖古之军声,振旅献捷之乐也。施于时事,不常用。后因以为制,用之朝会焉,用之道路焉。(8)可见,用之朝会、道路,是鼓吹乐的两大用途。《石留篇》与铙歌中的《上之回》、《圣人出》、《君马黄》等曲用途相同,即用之于道路,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军旅乐曲。
         五、《石留篇》的艺术特色
     《石留篇》只有短短的几句歌词,但它从行军途中见到的景物写起,接写环境气候,从而过渡到将军的安边报国的情思,不仅情景交融,而且层次分明,叙事井然有序。
     它以山川的险阻,天气的寒冷,来反衬将士们的报国情怀,显得十分委婉含蓄。它表面上只写到流动的河水,溅溅的水声,北逝的冷风,但由歌词中的“石”与“沙”,读者自然会想到山的存在;由北逝的冷风,人们便会自然地想到空旷的原野,所以它虽然只写到水,写到风,但其实是写到了山川原野。而由水流之“凉”,风之“冷”,暗示出时序当为秋季。所以歌词虽凝练,但又确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石留篇》的画面由湍急的流水,险阻的山石,空旷的原野,冷风,高擎着斧钺的威武的军士,充满着安边报国的雄心壮志的将军等构成,整个画面显得苍凉雄浑。它又写到白色的沙,写到激荡着黄河的水声,又可谓有声有色。这色、这声,又与画面恰到好处地浑然融为一体,更让人感受到一种激越悲壮的气氛。将士们在险阻恶劣的环境中,却充满着杀敌报国、不畏艰险的乐观情怀,整个诗的基调是高亢的。歌词又用阳声韵,使全诗的格调更为昂扬。
     《石留篇》用字声调自然和谐,句式简短,而又参差,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它确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军乐曲。
     对于同一篇作品,广大的读者自然会见仁见智,各有所得,但有一点是可以确信的:拂去千年的历史尘灰,艺术的珍品的光华便会清晰地显露出来。
         六、蛇足
     铙歌《石留篇》用到了“兰金”这一典故,而据上引王嘉《拾遗记》中所记,兰金为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浮沂国所贡,那么此歌曲必在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之后才能创作出来,即其创作年代必在此之后。至于具体创作年代,则尚难以考知。
     这首用之于道路的军旅之歌,由歌词中的水“凉”、“冷风”,不难考知其行军地点是在中国北方。但具体在什么地方呢?现在虽难以确考,但我很疑心是在今山西省离石县一带。
     由《石留篇》开头歌词中的“石留(流)”,特别是“石水流”,让人很怀疑是“石水”河,因“石水”很难有别的理解。刘宋何承天之拟作《石流篇》,开头作“石上流水”,恐不确,但他接下来却又说这流水是“发源幽岫,永归长河”,可见仍然是指黄河的支流。
     由河名石水,又很容易使人想到历史上的石州,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水因地名、或地因水名。
     石州,州名,战国时为赵离石邑。汉置离石县,属西河郡(一说属太原郡)。北周改置石州。离石县境内有河名离石水,离石县因此而得名。北周径改离石县为石州,而县名由水名而得,这就让人很疑心离石水常被人简称为“石水”。
     又《石留篇》歌词中有一个显赫的“河”字,河一般指黄河,离石县正处在黄河的支流三川河流域。
     怀疑不等于确证,存疑于此,以待今后考知,亦以待方家教之。
     注释:
     (1)载《东方杂志》第二十三卷,第九号。
     (2)载《文学年报》1936年第二期。
     (3)《闻一多全集》第4集。
     (4)载《人文杂志》1959年第4期。
     (5)载《复旦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
     (6)关于汉魏六朝记谱方法、声词等,笔者均有专文加以探讨,将收入拙作《乐府解疑》一书中。笔者可暂时参见拙作《汉〈巾舞歌诗〉试解》,载中华书局《文史》第39辑;《刘宋鼓吹铙歌三首解读》,载《文献》1995年第3期。
     (7)同(6)
     (8)《北堂书抄》卷108、130引。
       𥡙
    原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0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