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劫波渡尽,薪火相传——《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马庆洲 参加讨论

    1952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个特别的年份。对清华来说,这一年也有着别样的味道:历20多个春秋之艰辛而建立起的己具有世界声誉的清华由综合性大学一下变成了多科性工业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特色鲜明的“清华学派”随之消失了。震荡之际,清华大学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尤其是文、法方面的藏书被人眼热了,而己入藏该馆的卢本斋和刘半农等先生的藏书更让某些人垂涎。他们试图借口清华已改为工科大学而拆散图书馆,分走这些珍藏古籍。然而,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认为,大学是文化中心,图书馆收藏不应仅限于现有专业,这些藏书对清华的现在和将来都会有用,无论如何也不能被瓜分。
    这是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清华掌故。斗转星移,当清华再次成为综合性大学的时候,蒋校长的远见怎不令人击节赞叹!而今天,当有机会接手《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目》(下文简称《书目》)的编辑工作时,对这段历史我有了更深的感受。这一条条的“书目”绝不是单调的数字,而是承载着清华人文历史的金石。正是因为无数贤达对文化的执著情怀,才使得这一批宝贵的文化财富虽历尽劫难而不灭,才使得清华人文薪火相传,日新,日日新。推而言之,一种人文传统的延续,又何尝不是如此!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历史可追溯至清华学堂时期。1911年清华学堂创办后,即在教务内设图书馆经理员,负责图书工作。1916年4月,修建了独立的馆舍(现旧馆东部),相应地也引进了西方的图书馆管理方式,健全了组织机构,业务走上了正规。1928年,清华学校改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相应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此后,经费骤增,藏书日丰,特别是20年代后期,随着国学研究院的成立,一代学贯中西的大师荟萃清华园,他们卓有成就的教学与研究推动了学校对古籍收藏的重视。一些深受西方近代图书馆学思想熏陶的知名学者如洪有丰、袁同礼、朱自清等被聘担任图书馆主任,亲自主持文献入藏,大批有学术资料价值的古籍珍品得以入藏。1929年,清华购得杭州藏书家杨氏丰华堂藏书47546册,其中宋刊7册,元刊24册,明刊4859册,抄本2161册,其他有日本刊本、稿本、名人批校本等,许多还是孤本。丰华堂藏书历经两代人、数十年的穷搜极访,其特藏称雄一方。丰华堂藏书易主清华,确立了该馆在全国图书馆中的地位。抗日战争爆发前,清华的古籍藏量达到15万册。
    然而,中国20世纪多灾多难的命运,同样也落在清华这批藏书身上。“七七事变”前,战争的阴云已笼罩中国,1935年11月,清华图书馆即开始将重要书籍装箱,始存汉口,继移重庆北磅,后一部分运往昆明供联大师生使用。迫于大西南极度困难的交通,古籍善本留存重庆北磅。这批善本总6660种,内中有全部宋元版书、雍正本《古今图书集成》、《大清会典》以及众多县志、文集的精善本,是当时馆藏古籍的精华。1940年6月24日,日机轰炸北磅,这批古籍被日寇的燃烧弹吞没,虽经校方连夜抢救,也仅于灰烬中捡得残卷2000余册,而10074册珍本己尽付一炬,馆藏古籍蒙受巨大损失,这是清华图书馆馆藏古籍的一大劫难。“七七事变”后,清华园惨遭洗劫,图书馆变成了日本侵略者的伤兵医院,未能运走的图书陆续遭到破坏、蚕食,直至被日、伪瓜分一空。
    抗战胜利回北平后,清华分得联大时期共同购置的图书,并从日伪处接收部分图书,这样连同旧藏,清华的古籍藏量日渐恢复。解放前后,许多私人藏书通过捐赠或购买汇入清华图书馆,其中还包括如刘半农、卢本斋、金天羽这样的藏书大家。这些私人藏书犹如百川汇海般齐聚清华,使这段时期成为清华古籍收藏的又一个飞跃发展时期。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赖蒋南翔校长的维护,除少量谱录类古籍调至其他院校外,清华旧藏古籍绝大部分得以保存。据统计,目前清华大学图书馆珍藏有28000种、近30万册古籍,其中被《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者1885种,孤本425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清华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均算上乘,堪与国内各大馆相领顽,在海内外有广泛的影响。在清华近百年的学术事业中,尤其是在1952年院校合并之前,这批古籍充当过重要的角色。可惜的是,相关书目从未系统整理印行过,具体藏书情况一直深藏闺中,鲜为人知,其学术价值无从发挥。
    《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对清乾隆六十年以前的刻本、抄本、稿本、活字本均予收录,对清中期以后流传稀少、版刻价值较高或资料性较强的刻本,以及1911年以前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稿本、不曾刊刻的抄本也一并收录。同时,对民国时期出版的个别线装形式、具有特殊版刻及艺术价值的套印本也予以收录。全书共甄选馆藏善本4623种,5086部,按经、史、子、集、丛分类,正文后附有馆藏辛亥革命前出版的日本版本和朝鲜版本,总字数达100余万字。每种书均著明书名、撰者、版本、册函、书号、行款版式以及藏家铃章、批校题识、子目及存佚各项,书后附有书名、撰者索引以方便读者检索。与同类著作相比,本书目增加了每种书的册函、刻工情况、藏家铃章、批校题识及存佚等内容,更便于读者全面了解藏书的情况。《书目》历经20年的编撰、修改,花费了该馆两代人的心血,它的面世揭开了这批藏书的面纱,为研究者利用这批宝藏提供了便捷的津梁,必能嘉惠学林。
    50年代的院校大调整,己成为一个历史的话题,其是非功过只有留给后人慢慢评说了。这次大调整中有无赢家,似乎也己不重要了。让人感慨的是,清华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恢复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设置,经过20余年的努力,综合性大学的布局业己完成。相信,随着清华人文社科的发展壮大,这批藏书将会有更大的用武之地,续写清华人文的辉煌。
    (本文作者单位系清华大学出版社人文社科编辑室)
    原载:《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08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