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宋元明清古籍版本发展概略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李光华 参加讨论

    我国作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古籍。由于雕版印刷的出现,文献的数量大量增加,因而出现了众多版本,其中成就辉煌的要数宋元明清时期。
    1 宋朝古籍版本发展概况
    1. 1 官刻本
    官刻本又分为监刻本和地方刻本。
    1. 1. 1 监刻本
    宋朝初期,刻书的权利掌握在国子监手中,直到熙宁年间才开私人刻书之禁。毛春翔《古书版本常谈》里说:宋承五季离乱之后,书籍印版不多。刻书之事,至真宗时方盛。宋初官刻书,于校雠极为重视。校勘之事,属国子监;刻书之事,亦属国子监管领。北宋国子监,以五代时期的监本作为基础,重刻了十二经和其他各门类的书。这些国子监所刻之书,皆经过精审细阅,可堪称当时刻书之“国家标准”。很可惜,这些书大多毁于靖康之难,没能够保存下来。因此,现在所说的宋版书,主要是指南宋时期的书。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建都,重新建立国子监,习惯上称为南宋国子监,南宋国子监既是教育机构又是出版机构。但是南宋国子监刻书有个特殊情况:宋朝偏安江南之后,内忧外患,国力不足,无法拿出足够的经费来刻印书籍。于是调集各地书版到临安,作为国子监本。如淮南转运司所刻的《史记》,温州所刻的《唐六典》,台州所刻《荀子》,甚至连边远地区如眉山刻的南北朝七史,都调运到临安作为国子监本,所以总的来说,南宋国子监本,并不全是国子监所刻。
    1. 1. 2 地方刻本
    自从熙宁(1068-1077)以后,刻书不必申请国子监,因此,刻书之事,如滔滔江水,风起云涌,遍布全国。其中值得称赞的要数浙江、四川、福建。地方官刻本,公使库[1]刻的书最多。据叶德辉《书林清话》记载,有苏州公使库、吉州公使库、明州公使库、阮州公使库、舒州公使库、台州公使库、抚州公使库、信州公使库、泉州公使库、鄂州公使库。其中,抚州公使库所刻的《郑注札记》最为有名,据说现在还有传本,真是神奇。除了公使库之外,各路[2]茶盐司、漕司、提刑司等机关,郡斋、郡庠、县学、书院等皆竞相刻书。
    1. 2 私刻本
    两宋的私家刻书比较发达,也比较有名。私家刻书或为自己保留、或为赠送亲友,质量因此非常精致。据《天禄琳琅书目》记载:赵韩陈岳廖余汪[3]七家最多。和官刻本一样,私家刻本主要分布在浙江、四川、福建等地。
    1. 3 坊刻本
    宋朝文化风气比较浓,读书人比较多,对书的需求量比较大,尤其是在杭州,因为是京城,为求考功名等的读书人数不胜数,因此繁荣了宋朝的刻书业。尤其是坊刻本,因为其成本低廉,所以出版的书价格也比较便宜,这恰恰迎合了那些读书人。宋代刻书的书坊主要有:黄三八郎书铺、一经堂、建安堂、陈解元书籍铺、书隐斋等。
    1. 4 宋版书的特点
    宋朝的刻书,各地的质量不相同。其中杭州最精、成都次之、福建最下。关于宋版书的特点,北京大学教授孙钦善引用岛田翰的话如下:①纸质白而硬;②版心记有刻工姓名、大小字数;③刻本之近于古者,亦多四周单边;④卷末大名[4]必间一款记之;⑤卷末有字数;⑥大名在下,小名[5]在上;⑦经序相接。而毛春翔《古书版本常谈》对宋版书作了数项说明:①版式上,宋刻本多白口单边,版心上记字数,下记刻工姓名,书名在鱼尾下方,卷末大名仅间一行,或者三四行,卷末有记大小子总数的,也有些不记。②行款上,宋刻本较旧的,每行字数多寡不一,是仿古卷子本体式。③字体上,宋版书在字体上有肥瘦两种,瘦者学欧柳体,肥者学颜体。④墨色上,孙从添说,宋刻书,墨香色淡。⑤纸色上,白而硬,正如岛田翰所说。宋版书纸质算是比较好的。⑥牌记,宋书坊刻本和私刻本多有牌记。⑦讳字,官刻本讳字较严,而私刻和坊刻多忽略。⑧装潢上,宋版书多为蝴蝶装。
    1. 5 宋代版本学家
    宋朝藏书家较多,这些藏书家由于手中有大量的书,因而不少是著名的版本学家,主要有:宋绶,北宋人,官至兵部尚书,参知政事,谥号宣献。《梦溪笔谈》里面说,宋宣献常谓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固有一书每三四校,犹脱谬。可见其校书之精细。叶梦得,字绍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晚年隐居湖州卞山石林谷,自号石林居士,以读书吟咏自乐。死后追赠检校少保。存词103首。其少年贵盛,平生好收书,逾十万卷,置之霅川弁山山居,建书楼以贮之,极为华焕。著有《叶石林书目》。晁公武,字子止,人称“昭德先生”,是山东巨野人。他出身藏书世家,其家族已有百余年的藏书历史。晃公武惜书如命,爱书而能读书,读书而能用书。晁公武利用自己的藏书,撰写出私家藏书目录专著《郡斋读书志》。《郡斋读书志》分经、史、子、集四部,共45类。著录图书1937部,24500卷。书中收录了许多现在已经散佚了的书。《郡斋读书志》对于研究古籍文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袤,字延之,小名盘郎,号梁溪,遂初居土,常州无锡人。遂初堂的主人,著名的目录学家、文学家。平生喜好藏书,也喜欢抄书,他带的全家人抄书三千余部。他广交朋友,到处求书,互通有无。著有《遂初堂书目》。陈振孙,字伯玉,号直斋,今浙江安古人,他先后在江西、福建和浙江等图书发达地区做官。他—边做地方官,一边搜书,在做福建兴化军通判的十几年间,是他藏书最富的时期。陈振孙用半生精力编著了长达56卷的《直斋书录解题》,共收录五万余卷图书。
    2 辽金元版本发展概况
    2. 1 版本概况
    辽刻的书,传本极少,在这里暂且不论。金在建国前,曾附属于辽国。正和五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为金。金国的出版中心为平阳[6]。平阳盛产纸张,且质地好,政局也比较平静,加上原有的刻书基础,很快成为当时的刻书中心。金时,在河北等地也有刻书。元朝刻书,必经中书省看过,经同意之后方可刻书。元朝建立了兴文署,并召集天下刻工刻经史子集等版本。以一部《资治通鉴》为开端,这样,元初刻书之事,由兴文署掌管。兴文署所刻之书,称作兴文署本。另外,元代书院发达,地方刻书,多有书院主管。顾长林这样评价当时的书院刻书有三善:书院山长无所事,而勤于校雠,一也;不惜费,而工精,二也;版不诸官,而易于行,三也[7]。这里说明当时书院刻书比较容易,有时间,有经费,且不避讳等等。元代的私刻书坊也非常多,本人粗略数了一下孙钦善在《中国古文献学》中所列举的比较著名的刻坊就有79家。元代的坊刻本,较之宋朝有增无减。如杭州瓦子街,福建等地都非常发达。
    元代刻书地区,有的是宋金时就有的基础,仍在继续,朝代的更换,并没有影响这些地方的刻书事业。例如杭州和福建,这些地方的刻书事业仍然兴旺发达。元代的官刻书,有好多仍然是杭州的雕本。如《元统一志》、《圣济总録》、《文献通考》、《宋史》、《金史》、《辽史》等都是把书编好之后送往杭州刻印。
    2. 2 元版书的特点
    元代刻书的特点,较之宋朝有明显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大多为黑口,但《玉海》是白口。②赵孟頫字体。③元板书的纸张大多是竹纸,纸质稍逊于宋朝的纸。④用墨,据高濂说,用墨秽浊。但《范文正公事迹》则墨如点漆,由此可见,元朝刻书用墨也稍逊于宋朝。⑤不避讳,这是元版书的一大特点。⑥私刻和坊刻大都有牌记,原版和翻版都有。⑦为符合大众口味,所刻之书中还特意加了插图。
    2. 3 元代版本学家
    元代较有名的版本学家有赵孟頫、袁桷、倪瓒等。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吴兴人士,故又称赵吴兴,赵孟頫收藏有最煊赫的宋版两《汉书》。袁桷,字伯长,庆元人。《至正直记》卷二:“四明袁伯长学士,承祖父之业,广蓄书卷,国朝以来,甲于浙东。……”可惜的是,袁桷死后,他的藏书被后代糟蹋至毁。倪瓒,字元镇,无锡人,自号云林居士。藏书数千卷,皆手自勘定。古鼎书法,名琴奇画,陈列左右。
    3 明朝版本发展概况
    3. 1 版本概况
    明代刻书的门类广,数量多,非前面任何一个朝代所能比拟。明朝的刻书中心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杭州、四川、福建等地,而是变成了南北两京。在明太祖洪武八年,下令将西湖书院所存书版,转送到南京国子监,所以南京国子监集中了大量宋元旧版,杭州雕版技术工人亦有部分随书版来南京,加上本地刻工,遂使南京渐成为刻书中心。南京临近的地区,苏杭、徽、湖州等地,刻书事业兴盛。
    明修《元史》,还有有一些官书,如《大明律》等都在南京刻版。由于南京集中了大量的刻书工人,所以南京逐渐成为全国的刻书中心。永乐迁都北京之后,北京也成了全国的刻书中心。
    明朝的官刻本,有内府刻的,也有各直省刻的。内府刻书,由司礼监主管,司礼监下设汉经厂、番经厂、道经厂。汉经厂专刻经史子集书籍,番经厂刻佛经一类,道经厂刻道藏。经厂的书,形式精美,黑口白纸赵体,但校雠不精湛。此外,各部院和国子监也在刻书,尤其南京国子监的监本最多,且南京国子监刻本还有著名的“三朝本”。各直省所刻之书,苏州府刻的最多,淮安府的次之。各省中,只有福建有书坊,且出版了著名的麻沙本。明朝的私刻本和坊刻本,多如牛毛,数不胜数。最集中之处在苏浙皖闽,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刻书家和书坊,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3. 2 明版书的特点
    明版书的特点,和前面各朝相比,又有了一定的特色:①洪武至成化年间,多黑口赵体。正德、嘉靖年间又变为白口方体。万历以后变为横轻直重,颇似颜体。②刻工不精,粗制滥造。③以嘉靖为界,前者遇疑注之以示疑而不改,后者则遇疑而擅自改之。④用墨不佳,最搞笑的莫过于煤加面粉以代墨,以致于很多书成了大花脸,于是有了“大花脸本”之称。⑤地方志发达。
    3. 3 明代版本学家
    明代版本学家有名的有:叶盛,字与中,号蜕庵,江苏昆山人,明正统十三年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叶盛出身书香门第,喜好读书。在外做官时,每次迁徙,往往有好几辆马车为其运送书籍。拥有二万二千七百卷书,是当时江苏一带最大的藏书家。著有《菉竹堂书目》。范钦,号东明,天一阁主人。范钦喜好藏书,广求孤本、异本、善本。由于得到丰道生和王世贞的帮助,其藏书量大增。胡应麟,字元瑞,号少室山人,浙江兰溪人。著名的版本学家。提出著名的胡氏“辨伪八法”。毛晋,汲古阁主人。汲古阁内藏书八万四千册,多为宋元秘本。汲古阁不但藏书,而且刻书,且汲古阁所刻之书,为历代私家刻书之最。
    4 清朝版本发展概况
    4. 1 版本概况
    明清两代,刻书数量、质量皆超越前代。清代时,以北京为中心,继承明代的基础,又有发展,清代沿袭科举制度,以八股文取士,故经史之书,官、私刻的都多。康熙乾隆年间,内府刻书出了一些精刻本,如《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清代刻了许多大部头的书,至今全国各地都保存的有一部分这些书。如《十三经》、《二十四史》、《传是楼书目》。清代还有一些手写的本子被用来刻印。非常有学术价值。另外,由于清朝实行了文字限制,很多人怕用错字说错话而丢掉脑袋,故潜心研制古学,形成了训诂学派。清代的坊刻本较之前几朝,呈衰落之势。在印刷技术方面,还出现了石印本、铅印本等。由于清朝距离现在年代不算久远,加上书籍数量浩大,因此清朝版本书籍不被人们所重视。
    4. 2 清版书的特点
    清朝版本书籍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关于字体,清初沿用明朝末期风格,字形长方,横细竖粗。康熙以后分为硬体软体[8]。②避讳较严。③多用桃花纸、开化榜纸、各种绵纸、连史纸、粉连纸、竹连纸、玉版宣纸、毛边纸、毛太纸等。④版式有左右双边的,四周双边的,四周单边的,多白口,书前多刻封面,中行用较大的字刻书名,右行刻编撰者,左行为刻书家或者藏版者,等等。⑤多为线装书。
    4. 3 清代版本学家
    随着清代版本学的繁荣,涌现出难以数计的版本学家,较有名的有:卢文弨,字绍弓,号抱经先生。精于校勘,重视古籍,但是不迷信古籍。著有《群书拾补》等。钱大昕,字晓征(一字及之),号竹汀,嘉定人,著名史学家、考据学家。有《廿二史考异》、《潜研堂文集》等著作。钱大昕非常重视拓本的收藏和利用。凡是知交历官之地,莫不遍托搜罗,甚至跋山涉水,亲临其地,摩挲审读,或手自椎拓,三十年如一日,无日或间。他注意用名物制度、避讳等鉴别版本的年代。章学诚,字实斋,浙江会稽人,著名史学家、目录学家。乾隆进土,曾执教于各大书院。一生穷困潦倒,后作为毕沅幕僚,长期从事图书编撰工作,主要著作有《文史通义》、《校雕通义》、《史籍考》等。黄丕烈,字绍甫、绍武,自号复翁、侯宋主人等,室名百宋一廛、陶陶室、土礼居等。江苏长洲人,著名藏书家、版本学家。刻有《士礼居黄氏丛书》25种,有《仪礼郑氏注校录》、《嘉靖本校周礼札记》、《汪本隶释刊误》、《宋刻伤寒总病论札记》等数十种著作。他精于古籍版本,对于古籍版本学的研究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姚名达称其为“版本学泰斗”。叶德辉,字焕冰,号郁园,湖南人,著名的版本学家。著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等。其中《书林清话》是现在研究版本学的必读之书。
    注释:
    [1]公使库,相当于现在的政府招待所,宋太祖开国之后,既废除藩镇,命士人掌典州事,于是设置公使库,招待来往官吏。
    [2]路,宋朝的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省。
    [3]赵韩陈岳廖余汪,指赵琪、韩醇、陈起、岳珂、廖莹中、建安勤有堂之余氏、汪纲。
    [4]大名,书名的意思。
    [5]小名,又叫做小题,篇名的意思。
    [6]平阳,今山西临汾。
    [7]山长……三也,见《日知录》。
    [8]硬体和软体,大概相当于印刷体和手写体。
    参考文献:
    (1)冀淑英.冀淑英文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2)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百度.叶梦得-百度百科[EB/OL]. http://baike. baidu.com /view/118391. htm, 2010-1-14.
    (4)杜泽逊.文献学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蔺德生,赵萍.古今图书收藏指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
    (6)百度.赵孟頫-百度百科[EB/OL]. http://baike. baidu.com /view/1101771. htm, 2010-1-14.
    (7)曹之.古籍版本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李光华,男,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图书馆学专业2006级学生。
    原载:《贵图学刊》2010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