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民国文献何以成最“脆弱”馆藏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焦雯 参加讨论

    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在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文化艺术界委员联组会上提出,民国时期文献抢救保护面临严峻形势,已经刻不容缓。
    1911年到1949年,短短38年的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而特殊的一环。古今、东西思潮交会碰撞,在语言文字、政治、法律、历史等学科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记载印证着这些的民国文献,却正在急速老化、损毁,面临消失。
    据了解,民国时期纸张的一般寿命是50至100年,大大低于“纸寿千年”的宣纸。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民国书籍的保存难度要远远高于古籍善本。据国家图书馆文献保护部副研究馆员周崇润介绍,民国时期正是手工造纸向近代机械造纸和印刷阶段过渡的时期,造纸材料混杂,制浆工艺落后,用纸多为酸性化学浆纸,质量差,极易老化。而古籍所用的宣纸大部分采用植物纤维制作,纸张呈中性或碱性,并且在制作时就考虑到了防虫、防蛀等问题,加入了中草药成分,成书一般还有函套在外保护,因此保存相对要好得多。
    此外,民国书籍的装帧多为简装,由于工艺落后,目前国图所藏的88万册民国文献中,书脊、装订破损严重的书籍比比皆是,残破、掉页的情况也很多见。据抽样调查,民国文献尤其是抗战文献,破损率达90%,有相当一部分已不具备阅览条件。
    民国文献既非古籍善本,又非当代重要出版物,国家也没有做出过相关规定和要求,因此,目前对于民国文献的保护,大多数图书馆仍处于自发自觉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文献不乏一些还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在当前“民国热”的背景下,越发显得稀有和重要,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不可小视。然而,由于保存问题,读者已经难以看到民国文献的原本。除原生性保护条件较差以外,文献存量不清、分布与保管状况不明,出版利用不够,尤其是再生性保护进展缓慢,也是民国文献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原载:《中国文化报》2011年3月2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