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话,刚刚看到《小飞侠彼得·潘》的续书《重返梦幻岛》的时候,我本能地拒绝去看它——就像作为一个“红”迷,我不喜欢看一切《红楼梦》的续书一样,认为那不过是糟蹋原著的狗尾续貂。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偏见,是因为《小飞侠彼得·潘》留给我的阅读体验实在是太深刻而美好了,一直对作者詹姆斯·巴里的才情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无人能出其右。他能从儿童和成人两个视角切入故事,而且二者融合得那么巧妙。作者以其对童年特质的深入洞察和把握,塑造出了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彼得·潘这个形象,成为人类童年的精神象征。而梦幻岛这个只有孩子才能到达的岛屿,岛上确实有着一个孩子所能梦想到的一切:凶猛的野兽、可怕的海盗、温柔的小仙子和美人鱼,生活既无忧无虑又惊险刺激……作者用非凡的想象力和幽默诙谐的笔调,淋漓尽致地张扬着游戏精神。同时,这部作品里还有一双无处不在的成年人的眼睛,这双眼睛含着淡淡的忧思,这双眼睛看到,随着童年的丧失,大人们丢失的许许多多宝贵的东西,诸如不再相信自己曾经会飞,不再相信世间有仙子,不再相信童年需要梦幻、需要无拘无束的玩耍……作品里还有一些东西是只有成年人才能理解的,比如书的开头。在介绍达林先生一家窘困的生活时,作者以轻松的笔触,把成人世界生存的艰辛复杂,不露声色地融进了一个给孩子看的故事。里面的很多句子,很简短,小孩子也许会一掠而过,可是成年人看了,会反复玩味,并发出会心的微笑。如达林先生一家很穷,只能用一只叫南娜的狗充当孩子们的保姆,南娜把孩子们照顾得很好,作者这样写道:“没有哪一家的儿童室能比这一家的儿童室更井井有条的了,达林先生也知道这一点,可他有时候还是不放心,怕邻居们有什么议论。”“他得考虑他在城里的地位和身份。”达林先生觉得南娜不够佩服自己,善解人意的达林太太就示意孩子们对爸爸要特别敬重,并给他表演可爱的舞蹈。寥寥数语就把一个贫困但又爱面子的父亲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像这样的例子,书中比比皆是,其语言的张力,所蕴涵的丰富的弦外之音,的确令人叹服。使得整部书既具有可读性,又显示出了深厚的底蕴,使之成为了一部老少咸宜的经典之作。 读完《重返梦幻岛》后,这部书让我想起攀在大树上的牵牛花——身子一直缘大树而上,可是开出的却是自己的花。这个比喻也许并不恰当,可是,的确,虽然在这部书里,人物还是那些人物,然而,作者却能用这些大家都久已熟悉的人物,在大家看似熟悉的故事外壳下,传达了属于作者杰拉尔丁·麦考琳而非詹姆斯·巴里的创作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部独立的书。 麦考琳深得原著的精髓,这个精髓并不仅仅是“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从内容上看,《重返梦幻岛》和《小飞侠彼得·潘》并无大的出入,无非是一群大人,又想回到童年,他们重新回到了梦幻岛,又是和海盗铁钩船长的斗智斗勇,又是寻宝、历险这样的老套路。的确,从表面上看,《重返梦幻岛》在形式上并没有走出《小飞侠彼得·潘》的路数。然而,看完全书,我们不得不佩服麦考琳的独到之处。在我看来,如果说原著里的主要人物是彼得·潘的话,那么《重返梦幻岛》里的主角应该是那个无处不在的毛毛人——铁钩船长。大家去寻宝,寻到的竟然不是金银财宝,而是很多的奖杯!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铁钩船长小时候很爱运动,他很想在一次运动会上获奖,可是,他母亲却并不在乎他的想法,让他辍了学,使他失去了实现梦想的机会,于是,他就把学校奖品室里的奖品都偷来了。后来,他当了海盗。一个杀人不眨眼的视财如命的海盗,在他的内心深处,真正的“宝贝”并不是金钱,而是这些代表着他永远无法实现的童年梦想的奖杯!麦考琳把原著中一个多少有点扁平的人物塑造得血肉丰满,更为立体。并通过这一人物内心的成长史,让人们看到童年教育对于一个人一生的重要影响! 对于童年的思考是麦考琳对于原著的继承,但是,她思考的是不同于巴里的另一个命题,这是她对于原著的创新,也是她的作品能获得独立品格的有力支撑。不过,他们俩人对童年本质的认识、对童年的尊重却是一样的,那就是,把玩耍还给童年,把游戏还给童年。对于生活在作业和考试重重压力之下的中国小读者来说,这两部书或可重新唤起他们童年本性的涌动——想象力、梦想、创造力……对于有些急功近利的家长来说,看过这两本书,也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用扼杀玩耍换来学习的时间,在短期或许会产生一定功效,但这种违背儿童天性的教育,从长远来看,又能有多少益处呢? 原载:《思无邪——当代儿童文学扫描》 原载:《思无邪——当代儿童文学扫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