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有趣的好书。读了这本书,我体会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的作品受到几代少年儿童读者热烈欢迎的奥秘,也领悟到他创作风格的特点和好处。因为长期从事儿童文学工作,任溶溶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视角和表达也别具一格,他的这些散文每篇所写的人物都是活动着或者成长着,并且总是显得匆匆忙忙。他很少让笔端停留作浓墨重彩的静态的景物环境或者人物心理活动的描绘。比如《两个妈妈》和《领孙子的故事》,前者写他的儿媳在他家生下个儿子,差不多同时,他的女儿在她婆家也生下个儿子,每天一早,他的儿媳妇的妈妈就上他家来了,这时,任溶溶的老伴也急于出门去女儿家,两个人都是一个目的,分别去照料各自的外孙,这就成了他们家每天的快乐的“换班”,母爱的主题得到了新时代里的表现。又如《领孙子的故事》,任溶溶先后带过两个孙子,因为他分别采用了不同的领小孩的方法,结果一个孙子爱吃,另一个则喜欢玩不同类型的玩具小汽车。如今这两兄弟都长大了,从小养成的爱吃与不爱吃的习惯影响了这两个青年的体格与个性。这样的散文写法是由于长期从事儿童文学创作而自然形成的吧?任溶溶很会对生活中的人物进行比较,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用十分简洁的笔墨就勾勒出人物的生活画面与性格特征,而用两个人物的比较来结构文章和故事,给读者的印象是明快而又不单调。这些散文让我联想起任溶溶创作的那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没头脑和不高兴》。 任溶溶在一次儿童创作讨论会上提出创作“热闹派”童话的艺术主张。“热闹派”童话更注重幽默,甚至有些滑稽,会带有游戏的性质。这一见解不同于创作充满诗情画意并寓教育于其中的“抒情派”童话的艺术主张。中国儿童文学中久违的游戏精神的作品受到了小读者们的热烈欢迎,这也是任溶溶自己长期以来身体力行的。他在该书中回忆自己当年写的关于一个在大工厂里劳动的儿童诗的过程。任溶溶观察生活,捕捉创作题材往往喜欢找出独具个性的带有差异性的事物来写。他参观过的那个大工厂里有许多当时作为生产兴旺的重要标志的大烟囱,可任溶溶的构思独辟蹊径,不落俗套,着眼点却是夹在许多大烟囱里的一根最小的烟囱,原来那是一个烧水房,他热情歌颂了厂里为大家服务的烧水工人。任溶溶写散文都是往平常中见趣味,而当他谈到自己从事文学创作时,则就不满足于到此为止了,而要在运用已有的素材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使之平中见奇。他后来为这首写烧水工人的诗写了一个奇怪的结尾:那个烧水工人拿着开水,如杂技演员一般地爬高,把开水送给为了抓紧生产、不肯下来喝水的高空作业的工人。这样不仅由点到面,使两个先进人物互相映衬、烘托,还使作品出乎意外,又合乎情理,引人入胜,不同凡响。 任溶溶热爱生活,兴趣广泛,除了爱文学和多种语言外,他还听京戏,喜美食,观画展,爱旅游,欣赏古典音乐,这些内容开阔和丰富了他的生活视野,也进一步提高了他的文字表现能力。人生经历丰富的任溶溶善于读生活这部大书,他从一些生活的细节中都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和人物的各种变化。拿音乐作譬喻,任溶溶创作的童话、儿童诗等,没有华彩的装饰音,或者豪迈反复的副歌,却是以其热闹欢快而优美独特的令人难忘的旋律本身吸引广大小读者并且流传至今的。 任溶溶在这本新书里,在许多地方谈到了自己从事创作与翻译的体会。他认为不要浪费时间,如果闲得慌,不妨拿本字典来读,多识几个字,总有好处。他也注重语言本身的细节,比如英国大侦探福尔摩斯的“福”和法国父子作家大仲马、小仲马的“仲”,原本的读音都并非如此,这是由于听别人口译然后记录整理成著作的译者林琴南是一位福建人的缘故。任溶溶由此探究了《译名与方言》的关系。 任溶溶的长年潜心学习钻研的淡定和执著,使得他的儿童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热闹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内涵,其实他是在“热闹”中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并非让人一笑了之。当小读者成为大读者甚至老读者以后,他们还仍然记得任溶溶的童话与儿童诗中蕴含的有益的做人与做事的道理。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2年12月14日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2年12月14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