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文显剧作选》。张骏祥作的序中写道:“王文显先生是用英文写剧本的老一代的中国剧作家,我看中国话剧史上也不该漏掉这位在北方默默无闻的戏剧开拓者。”李健吾在《后记》中也说:“王先生生前是应该享盛名的,而今记得他的人却寥寥可数。人世无常而有常,行笔写来,不禁系之。”两位剧作家的感慨是有道理的,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王文显其人其剧呢? 一 王文显(1886-1968),江苏昆山人,早年在英国读书,1915年从伦敦大学毕业后回国,先后担任过清华学校教务长、副校长、代校长。1928年清华学校升格为清华大学后,他长期任外国语文系的系主任,曾开设《外国戏剧》、《莎士比亚》、《近代戏剧》等课程,直至七七事变后学校南迁,他离开清华到上海圣约翰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他去香港,后移居美国。 在清华任教的数年里,因安安稳稳地坐在系主任位置上,他被称为“不倒翁”。比如在会议上,他从不东拉西扯,能够妥帖地把会议组织好。据张骏祥回忆,他讲课的方法很简单,从头到尾,都是在念讲稿,年年如是,也不增删。有些学生不免感到枯燥,同事温源宁在《王文显先生》一文中形容那情形“给人一种差不多是一位新教长老会牧师做丧事的印象”。但那份讲稿写得真好,扎扎实实,你不能说他不认真、不尽职。他还常常把自购的戏剧类图书提供给学生使用。课下呢,他有些清高,缺少热情。温源宁描述他不是一个逗得起学生热爱的人。没有学生去看他,即便去的话,大都是谈公事,公事谈完,拜访也就结束了。“没有人逗留,也没有人希望延长时间”,双方似乎都有一种“如释负重”的感觉。可事情又全办了,你不能说他不尽责。他还常常显示出绅士派头,衣著整饬,好用烟斗吸烟,爱在家居的小园子中养养花,对打枪、踢足球也感兴趣。难怪温源宁说:“清华没有他清华就不成其为清华了。有了他,尽管经历过各种变革,清华照样是清华。” 然而,不同于他的刻板和缺少热情,王文显写的剧本却别有一番情趣,更为重要的是他还培养出了一批知名的剧作家,像李健吾、曹禺、张骏祥、杨绛等都是他的学生。 王文显的剧本均是用英文写的,先后创作了《媒人》、《白狼计》、《猎人手册》、《老吴》、《皮货店》五部独幕剧,《梦里京华》(原名《北京政变》)、《委曲求全》两部三幕剧。如今只有两部三幕剧留存下来,其余的或许都遗失了。 1927年,王文显利用清华教授休假一年之机到耶鲁大学,师从美国戏剧学泰斗贝克教授学习编剧。期间,他写出了《梦里京华》和《委曲求全》。由贝克执导,于同年5月在耶鲁大学先上演了《梦里京华》,1929年11月又上演了《委曲求全》。两剧的演出均获成功,影响不小。1936年张骏祥到耶鲁大学戏剧学院时,还见到这两出戏的剧照高高地挂在学院图书馆的墙上。 《梦里京华》暂且不论,这里只说《委曲求全》。 这是一部讽刺喜剧,表现了高等学府里一些道貌岸然的“师表”之间的勾心斗角。善于玩弄权术的顾校长和秘书商量,企图辞掉会计科的王会计员、注册科的宋注册员及校役陆海。王会计员的妻子为保住丈夫在学校的位置,便利用自己的美貌和智慧,装扮出和校长有暧昧关系而迷住了校长。当二人正亲热时恰巧被宋注册员及陆海撞上,于是消息传了出去。老奸巨猾的关教授一直盯着校长这一职位,此时趁机而动,拉拢陆、宋和一些学生把是非真相搅乱。董事会派来调查真相的张董事是个色鬼,也被王太太的美貌所吸引,和她讲起情话,接起吻来,于是一场案子就冰消云散了。剧作辛辣地嘲讽了高等学府里的种种鬼蜮行径。 二 《委曲求全》的中文本1932年7月由北平人文书店出版,李健吾翻译。那么,是什么缘由促使李健吾翻译这部剧作呢?这在他为《王文显剧作选》写的《后记》中没有提到。但1935年2月12日他为《华北日报》写的一篇《〈委曲求全〉的翻译与演出》,对此事解释甚详。而且文中还叙述了他在清华大学的活动,谈了自己的戏剧标准,记述了清华戏剧社的演剧活动。这对我们了解当时北平演剧界的活动不无助益,实具重要的史料价值。这篇文章未收入李健吾的任何作品集,读者不易读到,现抄录于下: 我翻译《委曲求全》的时候,正是没有离开清华的最后一年。这出剧平时我听人讲起,但是从来没有机会读到。我向来有戏就读,当做文学来读,情形就像一个书呆子。学校任何方面的学生活动,我自来就不加入,(天晓得我从前是怎样一个闹事的分子!如果我告诉现在的朋友,我也是“六三”被困于国务院的十八位代表之一,有谁能够相信吗?)也许由于病,也许由于厌,就是我从小在一起上学的朋友,见我守如处女,也时时纳闷。但是我始终没有丢掉一桩事,就是戏剧。一进学校的门限,戏剧社社长何一公就来招呼我,约我这位新生去开会。我被选为一位主任,是排演,是什么,我已经记不清楚。 翻阅旧日的《小说月报》,上面有一出戏叫做《鸟》的,就是何一公的著作。他怕是张彭春先生在戏剧方面很得意的一位学生。“九一八”事变,他的腿受了伤,说是养好了,然而不到半年,并加重起来,于是没有得到烈士的尊称,他也做了一名“三一八”的殉难者。临终的时候,他望着我,断断续续地道:“叫戏剧社好好演几出戏,现在真是太消沉了。” 这话直到如今,快十年了,这忧郁而热肠的声音,还跟着我活了下来。我鼓起勇气,接受他的遗命。我继他之后做了一年副社长,两年社长。这是我在大学时代唯一的课外活动。戏剧社每年都用来试验新的剧作,无论是中文的,或者英文的;如若自己一时没有戏,总设法邀来城里的团体,提高同学的兴趣。戏剧社自己排演的剧本,中文方面,著名的有《最后五分钟》,是初次上演,由赵元任先生自己导演;再如《压迫》,由作者的好友杨振声先生导演,而我们第一次认识马静蕴女士和她演剧的才分,也可以说从这出戏开始:她饰的是老妈,现在我还保留着《压迫》的一个场面;外如余上沅先生的《兵变》,归我负责。这都是当年崭新的独幕剧,差不多还很少试演过。英文方面,因为我们的志愿是助成中国的剧作家,恰好我们又有一位剧作家在我们的眼边,于是打算尽量排演他的著作,这就是王文显先生。我们丝毫不苟。当时学校感于我们的正经其事,还有六十元大洋的津贴。又怕学生的英语不够流利(我们是为戏剧而公演,不是为练习英语而演戏),我们决定全由教授担任。我们试验的,有王文显先生的两出独幕剧,一个是《媒人》,一个是《白狼计》。我很喜爱后者的技巧,打算译成中文,最近向王先生寻稿本,说是找了好久找不出来,怕是遗失了。这是中国戏剧的一个不小的损失哪。 我们未尝不想试验一出大剧,然而这才真是一桩难事。我们到什么地方物色一出中国人写的长剧,合乎我们的标准?所谓我们的标准,几乎是我个人的标准。我向来不喜欢浮浅的东西,而且不大随和;我所爱好的,又多半是文学或者艺术气息浓厚的作品。说句不很恭敬的话,当时除去少数改译以外,我还没有读到一出比较成功的长剧,无论在取材上,技巧上,字句上,人物的性格上。我知道我们的时代不过是一个创始,一切只是一个准备,什么都还等着未来。但是,我说过,我是一个书呆子,时髦的东西绝对打动不了我的意向,除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我一心一意在物色一出长剧,然而一点不是当时流行的普通作品。 于是我听到王文显先生现有一出三幕喜剧,易于上演,同时在中国还没有上演过。我向作者借了稿本来看。看过之后,我决定采用《委曲求全》,做为戏剧社试验的计划。不幸这是英文的。我们没有十一位英语流畅的演员。我要求作者同意,由我译成中文,减少实际的困难,增加观众的数量和兴趣。我用了不到一个月的工夫,赶忙译出《委曲求全》,同时不等油印出来,就预备分配角色。 然而分配角色,我们却遇到一个绝大的困难,就是没有适当的女性扮演那位花蝴蝶似的王太太——剧中唯一而且主要的妇女。女同学方面,毫无办法可想,教职员家庭方面,我们试请了一次,然而依旧不相宜。最后我跑到城里,指望熊佛西先生有所帮助,但是熊先生爱莫能助。在这种情形之下,《委曲求全》,便不得不搁置下来。 其后协和医学校公演英文的《委曲求全》,成绩好的了不得,于是为了补起自己的遗憾,戏剧社特地去请了来,在学校公演了两晚。那次的王太太,由一位卢小姐扮演,获有空前的成功。这很叫我高兴,同时也有一点黯然,想起中文译本的没落。因为选择女演员,作者写信给我,特别提醒我道:“这里有三个主要的人物,是王太太,顾校长和张董事。王太太尤其重要。戏是为‘她’写的;她主有全剧;后者的成败全看她演作的好坏。……她是唯一的人,知道她需要什么,而且得到她需要的东西。她是唯一的人,知道全剧如何结束。……”看完卢小姐的王太太,我为作者和他的作品庆得其人。 现在,一幌又是四五年的距离,《委曲求全》已经由北平人文书店成书印行。我一点没有想到青年会剧团会提议上演《委曲求全》。这出乎我的意外,同时我很欢喜有一个机会,实现我学生时代的一个计划。而王太太由马静蕴女士扮演,这差不多解决了困难的一半。但是她会成功吗?其他的演员会成功吗?《委曲求全》的演出不会失败吗?这一切好留待观众解答了。 三 这篇文章刊载于《华北日报》第七版。本来当天该版属于副刊《教育周刊》的版面,但为配合次日(即13日)《委曲求全》的试演,遂作变通,改为刊登另一副刊《戏剧与电影》,是第三十期,为“青年会剧团第一次公演专号”。青年会剧团是成立不久的一个演剧团体,而此时唐槐秋率领的中国旅行剧团也正在北平巡演,引起了市民的浓厚兴趣。北平虽为文化古都,可致力于演剧事业的人并不多。为给荒凉的北平剧坛增加一些活跃气氛,青年会剧团便选定王文显的《委曲求全》作为排演的第一部戏。这期专号除刊发李健吾的文章外,还列出了《委曲求全》一剧的演职员名单。此剧的导演由王文显、李健吾担任;演员不全列了,只拣主要的:顾校长由赵希孟饰,陆海由刘果航饰,丁秘书由魏照风饰,宋注册员由周礼饰,王太太由马静蕴饰,王会计员由童家骅饰,关教授由舒又谦饰,张董事由李健吾饰。舞美设计则由司徒乔、秦宣夫担任。捎带说上一句,演员中的魏照风后来写了篇《〈委曲求全〉的演出》的回忆文章,文中说女作家林徽因也参与了舞美设计,并把演出时间说成是3月11日,恐怕不确。写这篇文章时魏先生年事已高,过去的事情可能记不清了。而今有些研究者不加细考便贸然征引,因此造成以讹传讹。当然,依林徽因对戏剧的喜爱和与李健吾的关系,对设计提些意见是有可能的,但她并未亲自参与。 首日的试演相当成功,所谓试演就像今天举办大型文艺活动前进行的最后一次彩排。它是在东单三条协和礼堂进行的,晚八点开幕,开幕前,五百个座位已被挤得满满。这次试演有三百张是赠票,都给予北平各高校师生,剩下的二百张则对外出售,每张四角。唐槐秋率领白杨、唐若青等中旅剧团成员持自购票才得以观剧。观毕,唐槐秋连夜赶写了《观〈委曲求全〉后的感想》一文。他说:“我实在是兴奋极了,倘若再不让我写点出来,我真会不仅是今晚睡不着,恐怕再过几天,我还是会睡不着。”有这样精彩的演出,“话剧的前途是有绝大的出路的”。(见1935年2月14日《北平晨报》)作为当年北平文化界的一件盛事,古都的多家报纸均对演出作了报道,盛赞演员的表演和演出成功。请看记者笔下的李健吾: 校董张先生由本剧译者李健吾君担任,戴小帽红结,黑马褂黑袍,扎腿,平底缎鞋,于讲话,于表情,均能达出官僚作威作福虚伪下流之行动,尤以背手踱步,踉跄于客厅中时,最为酷像,引观众欢笑不止,于全剧表演中,当为首屈一指。(见1935年2月14日《北平晨报》,《委曲求全昨试演》) 再摘引一段1935年2月14日《华北日报》上的报道: 昨晚为青年剧团化妆表演《委曲求全》之期,东单三条协和礼堂,距离演出一小时前即告满座,后至者皆抱向隅,开幕后,各演员皆有极精彩之表演,就中尤以饰张董事之李健吾氏,饰校长之赵希孟,饰王太太之马静蕴女士,饰陆海之刘果航氏最博好评。观众皆叹为平市话剧界之空前成功。闻明日为该团正式公演之期,想届时必有更大之盛况云。 依照计划,2月15日的演出才算正式公演,16、17两日还要到清华大学的九一八纪念堂去演。正式公演是进行了,到清华大学的演出则因饰王太太的马静蕴突患急性肺炎而暂时取消。早在前几年的小剧院时期,马静蕴便在《茶花女》、《压迫》、《软体动物》等多部剧作中饰演过女主角,是北平剧坛上的著名演员,这次患病不久即溘然长逝。据说青年会剧团还给她出了纪念专刊。 《委曲求全》一剧,上海复旦剧社也曾排演过,剧中王太太是由名演员凤子饰演的。她曾写过文章记述此事颇详,此处不赘。 写了这些,无非是想说明,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有过《委曲求全》这样一部产生过相当影响的剧作,有过一位特色鲜明的剧作家——王文显。 原载: 《 博览群书 》( 2010年10月07日) 原载:《博览群书》(2010年10月07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