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向传统的长河注入活水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安葵 参加讨论

    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过去了。十年来,戏曲工作者为繁荣戏曲艺术作出了种种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不断增加了艺术的积累。“优秀保留剧目”应是2010年最重要的关键词。2009年文化部举行了优秀保留剧目评奖,并在2010年进行了全国巡演,这一“导向”产生了积极影响。人们更加重视保留剧目的意义,并把能否保留作为选择剧目的一个重要标准,把剧目的保留作为艺术生产的努力方向。
    不同题材的剧目都可能成为保留剧目,关键是要有较高的艺术质量,要有较持久的艺术魅力。只有不断地创作出新的优秀剧目才可能使保留剧目不断增加。
    获得优秀保留剧目奖的戏曲共9部。其中改编传统剧目3部:京剧《盘丝洞》、《三打陶三春》、莆仙戏《春草闯堂》;新编古代戏3部:越剧《五女拜寿》、京剧《钟馗》、闽剧《贬官记》;现代戏3部:吕剧《苦菜花》、川剧《金子》、眉户《迟开的玫瑰》。它们在全国不同地区巡演都受到热烈的欢迎。这说明不同题材的剧目都可能成为保留剧目,关键是要有较高的艺术质量,要有较持久的艺术魅力。评论界对保留剧目也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我个人认为,雅俗共赏是作品能够保留的一条重要“秘诀”。如《春草闯堂》故事性、喜剧性很强,同时人物又很有典型性,对封建官场、世态人情的剖析非常深刻。《五女拜寿》是新编古代戏,人物有历史根据,但随着故事的展开,人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民间的伦理道德的张扬。3部现代戏的创作都是追求精致的,语言文学性强,表演也经过提炼,同时它们与群众的审美需求又很贴近。
    许多院团前些年获得各种奖项的剧目不再“刀枪入库”,而是继续积极加工,精益求精,争取更好的成绩和能够长期演出。如豫剧《村官李天成》《常香玉》《香魂女》、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九斤姑娘》《李慧娘》、楚剧《大别山人》、吕剧《画龙点睛》、北路梆子《黄河管子声》、滑稽戏《顾家姆妈》、陇剧《官鹅情歌》、黄梅戏《风雨丽人行》、婺剧《梦断婺江》等都在做锲而不舍的努力。大家又重新检视自己创作的剧目,看哪些具有保留的价值。2010年秋天,在北京举行的国家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中,国家京剧院演出的5台剧目中有4台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和改编的保留剧目。据报道:淮剧《马陵道》13年后再次在上海亮相。这是因为人们看到这部作品有历史穿透力,也有现代意义(《上海戏剧》2010年第12期)。江苏8年打造越剧《柳毅传书》。该剧首演于上世纪50年代中叶,曾在20多个大中城市巡演,近年又多次修改,努力提高艺术质量(《剧影月报》2010年第4期)。山东省京剧院的京剧《石龙湾》已演出15年,通过演出这一剧目培养和成就了许多年轻演员(《中国文化报》2011年1月5日)。
    有一段时间大家只重视原创,忽视剧目的移植;对保留剧目的重视使人们重新注意到移植剧目的作用——它是丰富上演剧目、保留和推广优秀剧目的一种重要方式。以前愿意移植剧目的多是基层剧团,所移植的剧目也多是通俗的、故事性强的“叫座剧目”、“吃饭戏”,而近年一些省市级的剧团也重视了移植工作,一些演出难度较大、获得大奖的“精品剧目”也被许多剧团移植。如兰州市秦剧团移植了《曹操与杨修》,山西省晋剧院、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和北路梆子剧院等移植了《金子》《华子良》《画龙点睛》《迟开的玫瑰》等剧目。他们结合本剧种的特点,在移植中又有新的创造。上海戏剧学院青年京昆剧团移植了川剧《死水微澜》,拓宽了京剧艺术表现题材,在京剧艺术形式上也有所创新。
    当然,重视保留剧目不是不要进行新的创作,恰恰相反,只有不断地创作出新的优秀剧目才可能使保留剧目不断增加。现在的优秀保留剧目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们都是前些年创作的成果,是创作的“有效积累”。戏曲传统是一条流动的河,新的优秀保留剧目是向这条河里注入的活水。只有不断注入新的活水,这条河才不会枯竭。
    优秀的作品必须具有独特性,能与广大观众感情相通,应有浓郁的地域性和鲜明的剧种特点,同时也可以为其它地区的观众接受和喜爱,而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有所创新。
    有多部前几年创作演出的作品,在2010年的舞台上继续绽放着异彩。如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描写上海教授孟冰茜支援西北安家西安后的情感和心路历程。写出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戏剧家刘厚生说,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写出了一个人的社会角色重于乡土观念”。而由于作品真实地表现了人物的“乡土情结”(这“乡土”是比西北要发达得多的上海)与“社会角色情结”之间的矛盾纠葛,所以许多年轻观众也被作品深深感动。
    优秀的作品必须具有独特性,同时又能与广大观众感情相通。如福建京剧团演出的《北风紧》描写宋金战争期间,宋朝的文人施宜生因科举落第,流落金国,却被金国的公主招为驸马,并官至尚书。金国派他为和谈使者但暗中却派人刺探军情,施宜生出于故国情怀,向宋朝暗示了金国将发动进攻的消息,但这样却又造成金军惨败、大将军“阵亡”的结果,使他成为罪人。施宜生的悲剧是历史的悲剧,也是他性格的悲剧。这种境遇是独特的,但由于作品真实地写出了人物的情感煎熬,因此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共鸣。
    优秀的作品应有浓郁的地域性和鲜明的剧种特点,同时也可以为其它地区的观众接受和喜爱。评剧是流行于北方的戏曲剧种,曾昭娟主演的《寄印传奇》具有浓浓的评剧味,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在广州演出,随后又到武汉演出,都受到观众的欢迎。武汉大学还为该剧召开座谈会,师生热烈评论该剧的得失,畅谈自己的感受。曾昭娟高兴地说:“我发现我们这个北方剧种在南方也是相当受欢迎。”(《戏剧之家》2010年6期)同样的,福建剧作家郑怀兴为山西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创作的《傅山进京》在广州的中国艺术节上也引起热烈反响。一位山西的创作员说:“山西的晋剧竟然在南国的舞台如此轰动,说明了这部作品的内涵和实力不同凡响!”“于是,我羡慕,我遗憾,我‘嫉妒’,如果这个剧本出自我们创作中心无论哪个创作员手中那该有多好呀!”(《三晋戏剧》2010年第2期)这说明,杰出的作品对创作可以起到带动作用。
    优秀的作品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有所创新。评剧《我那呼兰河》是根据萧红的小说改编的,表现东北农民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下的痛苦与反抗。经过编剧黄伟英、导演査明哲和主演冯玉萍等的再创造,通过强烈的舞台节奏和一个个精致的舞台处理,使程式化和生活化得到更高程度的结合,不仅表现出生命的诗意,也展示出人物内心深处的美丽和高贵的尊严。因而作品具有很强的震撼力,也具有了人们努力追求的“现代性”。青年观众看后说:“原来评剧是这样的,好看、好听、震撼,荡气回肠,柔情万种。”(《中国戏剧》2010年第10期)
    剧作家和艺术家越来越重视对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对神韵和意境的追求,并在作品中有突出的体现。如湖北花鼓戏《十二月等郎》超越了写农民打工、妻子留守这种社会问题和生活的表面,而着重抒写了人物内心细微的情感,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韵味。越剧《唐琬》表现的是一个人们多次演绎的历史题材,但越剧的演出除了才子佳人的越剧味道外,更多了几分雅致。越剧老艺术家袁雪芬曾说,越剧有两个奶娘,一个是话剧,一个是昆曲。《唐琬》的创作者更自觉地向昆曲学习,同时在人物的身上又渗透着一个现代的精神,所以很耐人品味。
    以上只是举出少数的例子,还有许多作品在舞台上演出的时间还不长,但已显出自己的特色。如陇剧《苦乐村官》、花灯戏《梭罗寨》、歌仔戏《蝴蝶之恋》、越调《老子》、河北梆子《女人九香》、湘剧《古画雄魂》、京剧《响九霄》《下鲁城》、高甲戏《阿搭嫂》、豫剧《大明贤后》、潮剧《东吴郡主》《还官记》、吕剧《大唐黜官记》、花鼓戏《老表轶事》、闽剧《别妻书》、琼剧《下南洋》、山歌剧《桃花雨》、越剧《烟雨青瓷》《一缕麻》《梅花谣》等,都蕴含着值得重视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经过继续加工提高,它们中的许多剧目应能在舞台上保存下来和流传开去。
    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营养,才能历久弥新,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对于戏曲艺术来说,继承和革新是一个长久的话题。现在已有上百个戏曲剧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们的历史长短不同,生存状况也不尽相同,但都需解决保护继承与革新发展的关系问题。上海昆剧团演出的《长生殿》在艺术节上被评为“文华大奖”,体现了昆剧人为传承昆曲艺术作出的努力,和这种努力受到大家的认可。继昆曲、藏剧、粤剧之后,京剧也于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使京剧人更感责任重大。上海京剧院院长孙重亮认为,“我们的文化生态十分严峻”,“修复生态,重建民族文化是个艰难而漫长的历史过程”。因此,在当前的多元文化格局下,京剧要努力“全面突围”(《艺术通讯》2010年第9期)。在各京剧院团的演出剧目中,我们看到了这种努力和发展态势。他们一面认真加工提高原有的保留剧目,一面创作演出新戏,在继承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如上海京剧院继《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之后,又对《成败萧何》反复加工。国家京剧院在加工、提高优秀传统剧目的同时,创作演出了引人瞩目的《曙色紫禁城》。各地的京剧院团在编演新戏时,也都有拓展京剧表现能力和艺术魅力的想法。如武汉京剧院的《生活秀》和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的《飘逸的红纱巾》,都在京剧现代戏创作上有了新的探索。青海省戏剧艺术剧院、浙江京剧团的《藏羚羊》把童话题材与武功结合起来。陕西省京剧院的《风雨老腔》让老腔演员与京剧演员同台演出,在京剧的唱腔中糅进老腔,使京剧能更好地展现关中风情。甘肃省京剧团的《丝路花雨》吸收了舞剧的元素,用京剧诠释敦煌文化。而浙江京剧团和上海戏剧学院共同创作演出的实验京剧《王者俄狄》则着意探索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他们的这些探索显然不是由于少数专家评委的影响,而是出于对京剧如何才能更好地保存和发展的理解。京剧要保护传承,也要革新发展。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营养,才能历久弥新,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古老的京剧如此,更年轻的剧种恐怕也应该如此。
    上千年的戏曲艺术长河从古代流到今天,有时汹涌澎湃,有时也水落滩浅,但它始终没有断流,没有枯竭,这就是因为,各个时代都从四面八方的山峦沟涧向这条长河注入活水。千百年来,它浇灌着北方的黑土、南方的红土,滋润着各族人民的心田。今天,我们要保护好这条水源,并不断注入新鲜的活水,使它能继续浩荡向前。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31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3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