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自在风 散淡人——读李秀儿散文集《随风行走》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晓雪 参加讨论
我没有见过李秀儿,但读了她的散文集《随风行走》,知道她是上世纪70年代末出生在黑龙江佳木斯农村的一个满族女青年,先后在黑龙江、广西、北京、云南红河以及昆明等地的电视台从事新闻播音和节目主持工作。她“随风行走”的丰富经历和独特个性,她“做一个本真的人,不骗人,不骗己”的生活信条和人生追求,她“游历了许多地方后”才明白“故乡才是世界上最美的所在”的深切体会,使我感到她正是一个非常适合也非常善于写散文的“心态散淡”的人。
    她因为“业余喜欢在本子和电脑上涂鸦”,才有了这本散文集。正是这“业余喜欢”,使她的散文不是“为写而写”,而具有了好的散文应有的“不做作、去粉饰”“自然天成”的艺术魅力,具有了真实、随意、亲切而清新可读的特点。从这些散文里,我们听到了一个“随风行走”的漂泊者心灵的呼唤,听到了一个来自东北农村的女青年对故乡的刻骨铭心的倾述与歌吟,也听到了她率真地吐露自己在人生旅途上的痛苦与欢乐的声音。正如她在《后记》中所说,这些“直指内心的文章”,就像是“心灵的图片,以文字的形式留下了”她“人生的岁月日记”,是她“人生起伏、情感挫折和生活感悟的一个真实写照。”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回答别人请教他书法创作的奥秘时说了八个字:“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这是说写字的艺术无非是垂缩适度、收放得宜。艺术是相通的。这八个字,不但适用于书法,也适用于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包括散文。要能放能收,收放得宜。不要宜放不放,宜收不收;也不能只收不放,只放不收。收时分毫之间,都认真推敲,刻意追求;放时则天马行空、挥洒自如,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李秀儿在散文创作中也是这样追求的,她根据题材和内容表达的需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短的只有几百字,如《三江并流》;长的竟达上万言,如《李明屯的春天》。而无论长短,都是有感有思,有情有趣的,绝无“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毛病。
    散文被称为“边缘文体”,因为它处在诗歌、小说、戏剧、评论等文体的“边缘”,但它能把诗歌的抒情、小说的叙事、戏剧的矛盾冲突和议论,在行云流水般的自由抒写中自然地结合起来。李秀儿的散文,有的以抒情为主,有的侧重于叙事,有的则把抒情、叙事和适当的议论融合在一起。不论是抒情、叙事或议论,要写得有吸引力,使人爱读,都必须有语言文字的功夫。也许是长期做电视播音和节目主持带来的好处,李秀儿在文字的运用,语言的生动、活泼、简洁、准确而有个性特点方面,是有锻炼、有积累、有一定功力的。她能以较短的篇幅,把她的朋友、亲人和采访对象写得鲜活感人,如《柴枫子》《独龙女人》《房东唐姐》《有点想你了,张何英》等。《李明屯的春天》则用非常地道的东北农村语言,生动细腻、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她出生前的1975年,发生在她的老家——黑龙江桦南县李明屯的一些人物故事,像一篇小说,读到最后一句,才知道那个她着重描写的、与“空军战士李军”“在通了七封信后,才第一次见面,就走进了洞房”的村姑白淑珍,正是她的母亲。而“我,正是他们的长女”。
    我很喜欢《“小水井”的天籁之音》和《温泉》这样的散文。通过写一个贫困山区的苗族农民合唱团和一个小镇的变化,生动而深刻地反映出改革开放带来的划时代的历史飞跃和生活巨变。“这真是一支奇妙的合唱团——锄镰犁耙或者插秧采桑,他们是行家里手;熟读线谱或者引吭高歌,他们不让专业团队。小水井的农民合唱团,在高山之巅,谱写着新时代新农村新的神曲。”温泉,是大家都熟悉的地方,但在李秀儿的笔下,仍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如今,你到温泉小镇随意散步,走在以温泉历史名人杨一清名字命名的‘一清路’,你会看到绿了柳树,红了灯笼,宽了河床,清了江水。曹溪寺的山影,掩映着云南佛学院气度轩昂的琉璃屋宇,三三两两身披黄袈裟的学员,从绿荫深处走来,为温泉增添了别样新景”。简约的文字,三两笔就写活了古镇最有特色和魅力的风景。
    让我喜欢的还有《怒江》。劈头一句就别开生面:“立起来的江,见过吗?不能行舟,急湍湍朝前,两岸的尖山利壑拢不住,天上的星星也无法跑过它,集结处千情百怨,又雄气翻滚。那是怒江。”她写“车进怒江峡谷”的感受:“这哪里是一条江啊!它一幌脑袋就水珠乱溅,一呲牙咆哮,就有阵阵惊雷滚过。汽车贴着江边,沿江流逆行,我第一次感到一条大江以站立的姿态呈现在自己面前,那些从高处跌落下来的江水,被重重地摔在河床的巨石上,水被摔得粉碎,摔得生疼,摔成雾状,水雾升腾起来,包围了峡谷,以及峡谷里像甲壳虫一样爬行的汽车。怒江峡谷的雾,分明就是站立起来的水,一头一脸的碰撞过来,更让人感到大江真的像巨人一样站立了起来。山迫江,江挤人,人心由此而生出敬畏,对大自然,对神灵。”独特的感受,独到的理解,独具慧眼的观察与描绘,活生生地写出了怒江与众不同的气势、个性和精神。这是我读过的所有写怒江的散文中印象最深的一篇。
    《随风行走》是作者的第一本散文集,当然不是篇篇都好。王国维说过“散文易写而难工”。我们正处在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伟大时代,要写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作品是很不容易的。好在作者还很年轻,正处在充满青春活力、富于创新智慧的美好年华,希望她继续努力,坚持不懈,写出更多又新又美的好作品。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5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5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