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唐达天长篇小说《沙尘暴》乡村精神不能“沙化”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贺绍俊 参加讨论
3月应该是风和日丽的季节,但3月的一天北京突然刮起了漫天黄沙,气象台的预报员告诉人们,西北和华北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沙尘暴天气。两天后,我读到了唐达天的长篇小说《沙尘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小说开头就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年前红沙窝村所经历的一场沙尘暴,作家形象的描写几乎可以原封不动地搬来形容北京恶劣的一天:“天色突然暗了,空气中顿时弥漫着呛人的沙尘味,看不见的冷气飕飕地向人袭来”。我读到这里时大吃一惊,莫非是作家预见到了北京这一天的情景,专门为北京而写下的句子。如果要说预见,我们的作家唐达天要比气象台的预报员高明多了,气象台一般只给我们预报未来几天的天气,所谓中长期预报也就十天半月的光景。而唐达天的这部小说其实早在四年前就完成了。
    当然唐达天并没有神奇的预报能力,但他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担当精神。更重要的还在于,他是从沙尘暴最肆虐的地方走出来的,他亲眼目睹了自己的亲人们是如何在沙尘暴的恶劣环境中艰难生存的,可以说,这部小说不是建立在想象和虚构基础之上的,而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之上的,因此这部小说具有更加强烈的感染力。作者的生活体验来自他的故土,但他的意识并不囿于故土,而是将其与他对社会的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融为一体,从而通过西北一个乡村半个多世纪来的演变,揭示了更为宏阔的社会现象。小说具有鲜明的生态意识,但这又不是一部纯粹的生态小说。更准确地说,这是一部反映西北农民苦难成长史的小说,也是一部饱含着乡情和亲情的乡土小说。大凡优秀的乡土小说作家不仅与乡土有着血脉联系,而且都有着丰厚的乡土生活记忆。唐达天的这部小说就是以他的故乡为背景的,他以饱蘸故乡情感的笔墨去书写他那挥之不去的乡土生活记忆。这是这部小说的出发点,正因为作者是脚踏着现实的土地出发的,他的这部作品所揭示的问题才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我也读过一些作家写的试图表达最新最前沿思想观念的作品,比如表达生态意识,表达全球化意识。但他们的这些崭新的思想意识并不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因此并不能打动人。唐达天的《沙尘暴》并没有刻意去追赶新潮,尤其没有刻意将其写成一部生态小说,我相信,当他从自己的故乡出发,当他的脑海里涌动着那些在西北贫瘠的土地上艰难生存的亲人们时,他一定会发现,脱离实际奢谈生态意识,是对中国农民的不尊重。
    生态意识反映的是人类在与大自然的关系上的一种自觉。这种自觉是在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日益恶化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的。生态问题主要是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的问题,而在前工业时代,人类与大自然基本上处在一个比较和谐的关系之中。有些刻意表达生态意识的作品却把生态问题的责任推到农民身上,这显然是不从实际出发的瞎说。唐达天真实反映了农民与沙尘暴的关系。沙漠,沙尘,是大自然在缺水环境下的一种形态,这样一种形态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更为严酷的生存环境,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们,显然不会像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们那么惬意舒适。但这样一种严酷的环境也磨砺出人们坚韧、粗犷、豪迈的性格。唐达天在《沙尘暴》中着力写了一批具有这种性格的西北农民。红沙窝村的大队支书老奎最具典型性。他在沙尘暴袭来的时候,站在村口,挡回要离乡背井的人潮,真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气概。老奎以及小说中描写的杨二宝、胡老大、田大脚等众多人物,就像是站立在西北沙漠地带的一棵棵沙枣树,沙枣树生命力极其顽强,既能耐干旱,又能耐寒冷,能够在荒漠上扎下根来。这群像沙枣树一样的农民有着一股顽强的精神,因此当老奎回首往事时,他最大的感慨就是:“黄沙可以掩埋了我们的土地和村舍,但是,决不能让它掩埋了我们的精神。”老奎所说的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体现了乡土民间的生存法则,它灌注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之中。作者对这种乡村民间的精神有着充分的理解,因此他把红沙窝村的人物和事件写得有声有色,感人肺腑。如县长李得胜拉着炸药包和一口棺材,要去炸上游的水库,有一股视死如归的浩气。老奎等人精心安排,让讨饭来的母女分别与新疆三爷和胡六儿组成了新家,则体现出乡村的温暖和善良。而在人们治沙引水的工作中,在人们克服困难渡过艰难时月的过程中,总是闪耀着农民的乐观现实主义光芒。
    《沙尘暴》真实反映了中国农村的变迁,丝毫不逊色于近些年来一些在社会和文坛有着良好反响的乡村小说,如《秦腔》《大平原》等。可贵的是,作者唐达天能够跳出乡土小说的思维定势,从而拓展了乡土小说的主题。乡土小说的作家一般都站在乡土立场上处理城乡文化冲突,因此作家们更多地看到了现代化带来的社会弊病,看到了乡土文化的衰落,他们不由自主地唱着一曲乡村的挽歌。我们的社会和时代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坚守乡村文化精神的作家,才会对现代化带来的弊病保持一份清醒的意识。唐达天在《沙尘暴》中同样也不掩饰他对乡村现实状况日益恶化的担忧。但是,他也借助沙尘暴这一特别的视角,看到了农民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如何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市场化和工业化对于红沙窝村来说,其实是一场更具摧毁力的沙尘暴,它改变了乡村和谐的秩序,恶化了人际关系,特别是化工厂等企业的建立,才真正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推到了完全对立的局面,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对于红沙窝村的村民来说,比土地日益沙化更为严重的事情是,乡村精神的日益沙化。
    老奎可以说是红沙窝村的精神化身,小说结尾又刮起了一场特大的沙尘暴,老奎在与沙尘暴的搏斗中倒下了,难道老奎的精神就要掩埋在砂砾之下吗?一辆轿车顶着沙尘暴疾驶而来,车上坐着新上任的书记天顺,他心中装着治理沙尘暴的蓝图,不仅要治理土地上的沙尘暴,也要治理精神上的沙尘暴……唐达天要唱的不仅是一曲挽歌,而且他要唱一曲出征的战歌,生态意识是战歌最主要的旋律。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17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17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