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生命的高蹈与飞扬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饶翔 参加讨论

     张洁《一生太长了》,《人民文学》2009年第11期
    张洁的创作无疑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一个值得重视的独特存在,她坚持不懈的生命探索与文学实践,给“新时期文学”留下了众多经验启示。在完成了《无字》这样一部生命大书与“忏情录”之后,张洁果然如她在该书“后记”中所说:“不是从来时的路返回原处,而是继续前行,并且原谅了自己”。在《无字》之后,张洁依然笔耕不辍,却远离了她此前创作中广受关注也惹人争议的、密集而沉甸的“经验叙事”,而进入到一种更加形而上的“务虚”层面,对于世界和人类命运本身的玄思冥想使她的作品获得了某种智性的张力。短篇小说《一生太长了》便是作者这一探索的最新成果。
    小说一开始,那匹充任作品主角和叙事者的狼便在琢磨这样的问题:“这条河是从哪里来的?”“它往哪里去?”似乎对应着那个著名的哲学命题“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开篇提示了小说所具有的哲思意蕴,也设定了小说的叙述语态,小说通篇都由这匹狼的内心感受、思绪、冥想与独白构成。这匹忧郁且颇具“哲学”气质的狼,内心认定那条无羁无绊、浩浩荡荡的河流是“属于我的,仅仅属于我”,并且对它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它有没有故乡?即便有故乡,也不介意远走他乡?或是它自己愿意流浪”?这是一种自由奔放的生命样态对于一个生命的吸引与召唤,也是一个渴望自由、向往流浪的灵魂的自我投射。这样一种生命愿望,让我们串联起作者此前的创作,比如《无字》的主人公吴为小时候学会的那首儿歌:“看泉水出山口,急急忙忙向前流,朝朝夜夜流不休……”以及最新的长篇小说《灵魂是用来流浪的》。一个“用来流浪”的灵魂必须摆脱现实的种种约束与羁绊,然而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抑或是小说中的狼,首先要面对的是“责任”。这匹健硕矫捷的“头狼”必须带领它的狼群觅食存活,并逃脱猎人的追捕,这看似自然选择的使命,却成为它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终于借助一次躲避猎人追捕的机会,它毅然决然地脱离了它的狼群,奔向了它所思之念之的河流。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以个人为本体的价值观的极端呈现——一种“不互相偎依,更不能沟通”的“狼性”。这种背向世俗的、对于精神独立与自由的极致追求,造成了这匹狼,或许也是作者本人对于当下的隔膜。由此,文本也便成为了这匹狼的自说自话,它缺乏、或许从根本上说它不需要任何“对象”——“一个可以随心所欲说话的对象,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可以随心所欲说话的地方”。然而,在小说的最后一个叙事段落,作者还是给它设置了一个对象,那就是“人”。这匹狼遭遇到了一个中弹负伤、生命垂危的人,在近距离的逼视与相互试探中,它起了念头,想要在这个极致的时刻去研究“号称动物中最优秀、最高贵、最智慧”的人。然而,人死到临头都不能放弃的对于他者的敌意与戒备、因对生的执著和死的畏怯而产生的对于武器的依赖,以及“你死我活”的“斗争哲学”……所有这些症候,让“狼”迅速诊断出了“人”的疾病,并掉头弃之而去。在这样的对比较量中,我们似乎听到这个多年前自称“痛苦的理想主义者”的女作家对于现实的批判。然而,她的批判并非针对具体的人或事,因而并不构成一种社会批判。她的批判针对的是人类的整体生存境遇。或许可以这样说,在这篇缺乏情节与对象的“不太像小说的小说”里,这匹狼的对象物其实就是“人世间”。与一种高蹈飞扬的生命状态所相对的,是酷烈的现实生存法则,是卑琐下流的“人”与人世,是人类整体的存在困境。或许也正是由于这份对于世界的决绝,才使作品中的狼不止一次地发出了“一生太长了”的喟叹,也使之获得了一份对于生死的坦然了悟。
    回到小说的开篇,这匹狼在对“喧哗而沉默”的河流长时间的凝视之后,发现河流“也难免被流光消磨”。这似乎也对应着另一个哲学命题“人不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时光对于生命的消磨,其结果是激情的丧失与心智之树的凋零。由此,我们在小说中听到了一种“老去的声音”。早在1994年,评论家王绯在一篇论文中即以文学年龄来给张洁的创作进行了分期,她认为,伴随着经历丧母巨痛的生命彻悟,张洁的创作在《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之后便进入了“文学的老年阶段”。王绯的观点是富于启发性的,而我更愿意将《无字》之后的创作视为作者真正意义上的“老年阶段”。这正如赛义德所论艺术家的“晚期风格”。在一些诗人的晚期诗作中,赛义德想到了诗人所曾经热爱的正在变得黯淡的景色,想到了“冬天的世界”,想到了沉睡和死亡。然而,艺术家对于死亡的探讨是以众多不同的方式进入作品。在《一生太长了》的结尾,那个垂死的人朝对他施以援手的狼射出最后一枪,而狼以一道绚烂的弧线画出了生命中“最美的图画”,完成一次辉煌壮丽的腾跃与飞扬,小说在此达到高潮。我们看到,曾经一度徘徊在此岸与彼岸之间的“痛苦的理想主义者”,摆脱了对“此在”的执著,也放弃了对未来的“呼唤”,而赋予死亡以一种诗意的冥想,以一种视死如归的坦荡,将不死的自由灵魂留存在文学当中。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18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18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