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西北生存的自然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陈晓明 参加讨论

    2009年,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高建群的长篇小说《大平原》,一部作者倾注心血书写十多年的厚重之作。这部书拿在手上的分量,来自高建群写作史的力量。高建群当年以遥远的《白房子》闻名,《最后一个匈奴》几乎是西北文学叙事的典范之作。在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到高建群炉火纯青的那种叙述和率性自然的笔法。
    写得大气,是高建群的艺术风格。这种“大气”, 在于它的神韵,在精神气质上,它有一种大气,这虽然是西北叙述的共同路数,但高建群这部作品的大气,却是有一种宽广苍茫而挥洒自如的格调。我喜欢这部作品站在大地上那种叙述,那种一眼可以看到地平线,又会看到脚下泥土的那种叙述。
    小说开篇写一个年轻的女人站在渭河平原上开骂,这样骂混杂着悲剧和喜剧,这是家族对一个年轻女人生存权利剥夺所激起的反抗。我想,这样的反抗在文本中意味什么那又另当别论,但在我的阅读中,我会立即感觉到作者开始叙述的起点,叙述的位置和视野。就是站在渭河平原上,其目光所及,一片苍茫,那是一个家族的命运,一种历史的命运,一个村庄的命运。我能感觉到家族、历史、亲人、生与死、逃离与回归都装进他的视野。一个村庄的生生不息,在苦难的饥馑年代,村庄的流浪,不是一个人、几个人或一个家庭的流浪,而是村庄的流浪。作者的叙述视点不只是对着高村或顾村的农家的人,在土地上扎根的家庭,还对着那些在苍茫的大地上来来去去的人。
    高建群直击平原上生存的那些令人心颤的世象,他并不过分讲究故事的内在逻辑,而是以人物的命运,以人物的那些最能迸发生命意志的瞬间体现出来。人物命运变化多端,在他的叙述中,处理得相当灵巧。顾兰子接到高二的休书,只好带上孩子回到顾村,但不到一年,她却又想回到高村,小说处理这样的命运变化,却是举重若轻,自然地、很迅速地就可以转承而下。随后就是详写,高老汉如何带着顾兰子,如何找到高二工作之地,高二在父亲的皮鞭下,只好接受了与顾兰子生活的事实。新的所谓婚姻法没有抗过“家法”。这是传统中国对现代性的胜利。今天看来,仿佛是一种落后,但他却写出了中国民族进入现代的艰难过程。
    这部小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家族叙事。这属于中国当代主流的历史叙事的主导部分。对于西北作家来说,家族叙事也是他们所擅长的文学方法。家族文化在西北也是最为深厚深远的文化,但这部小说写家族却有它的特点,它写的家族只是最低层的农家,西北生活最为贫瘠的那种家族生活。高建群把生存返回到“平原”上,那是更为自然的平原:饥馑、种植、生殖、养育、死亡、埋葬,这些都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乡土中国生活的本真世象。小说写到高三的瘌痢头让狗舔,写得令人惊惧不已,但却写出了西北平原生活的独异。小说如此大的篇幅写了饥馑,这是西北乡村生活的最坚硬的困难,也是乡土自然叙事的强大所在。
    当然,小说也有对家庭和家族的反思性批判,对传统中国文化的顽劣的批判。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阐释。不管怎么说,这部作品的大气和对西北人的自然史的书写,这里可以看到中国人在历史中和自然中的命运,无疑令人为之动容。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22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2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