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从思维的认识程序和功能上说,是在阐释和评价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一种个性还原,是用“理性掩盖下的感性”还原“感性掩盖下的理性”,即用评论还原作品。当然这种还原也可能在还原反应发生的过程中产生新物质,即评论者的再创作。 冷静下的客观和坦诚,是我对犁痕诗歌评论集《石油的光芒》的第一印象。作者对“不认真使用语言的现象”给予措辞严厉的批判,痛指它们“甚至想以一种风格自居或保留下来”。直陈这一现象“应该予以批判和摒弃”。并进而坦诚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是:“现代社会的来临有些人自以为可以理所当然地打着‘现代派’或‘先锋派’的旗子招摇过市,于是便开始玩其文字游戏,使诗歌意象重叠、寓意模糊、脱离实际、晦涩迷离……先锋文学固然有可借鉴的价值,但若想凭空创造一种艺术理想,使中国文学一下子跨越几个世纪达到与西方现代文学同步同构的目的,于是闭门造车却是不可取的。” 出于诗歌同道的道义和担当是犁痕创作诗歌评论的动因。他站在一种战略的高度为大庆诗歌建言献策。同时委婉表达自己对大庆诗坛接续和发展的隐忧:“令我忧虑的是十年之后大庆诗坛怎么办? 这是否也应该提高到‘二次创业’来考虑?当我拿起笔来写下这些意见时,让我抑制不住涌起了一种冲动,再就是责任了。”只有超过了个人的功利恩怨才会具备这种战略的胸襟。 犁痕的诗歌评论超越了解读、欣赏基础上“品味”的一种谨慎、中庸甚至圆滑,而且摒弃和拒绝辞藻的堆砌、雕琢和炫耀,进而大胆阐述和表现对诗歌创作的理解和追求。犁痕宣称“写诗,即诗人诗化生活的过程。诗歌是诗人对生活的哲学的概括和审美发现”。他把诗歌创作理解成是一种后期的艺术处理,即诗歌不是停留在历史现场的静态,而是一种动态的艺术的完成时。犁痕强调生活是诗歌创作的基础,概括是诗歌创作的手段,审美是诗歌创作的过程,发现是诗歌创作的结果。短短一句话准确地概括和表达了作者自己的诗歌观。 “诗人有了生活体验及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之后,便会将一些客观的材料积存在脑中,这就是诗人的生活积累。当‘天之灵光’触及诗人的思维之后,诗人便会在一瞬间产生创作冲动。这‘天之灵光’其实并非什么真的天外来物,它是生活中某一个偶然的因素,或是一人一物或是一草一木或是一个偶然事件或是一个突发的奇想,映进诗人的眼底,袭上诗人的心头,而产生的灵感。于是诗人便会将储藏在脑中的材料理出头绪,倾注笔端,著于纸上”。在《诗歌源于生活》中,作者在梳理和甄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创作灵感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诗歌的产生过程给予明确的答复。同时也是作者对诗歌创作感悟和认识的一次升华。他进一步强调在客观积累基础上,灵感对于诗歌创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再次隐含着作者对诗歌创作技法的严谨和态度上的严肃。 纵观《石油的光芒》,作者以一个探索者和担当者的勇气和责任感,对一些诗人的作品进行了解读、欣赏和剖析,进而充分、坦诚地表达和流露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追求,并从经验和理论入手对诗歌创作和发展提出个人的建议和主张。《石油的光芒》将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对于丰富和提高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水平,呼吁诗歌表达真诚、回归生活、关注现实、发展创新,产生重要影响。 原载:《文艺报》2010年03月03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3月03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