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平淡诗笔写自然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犁痕 参加讨论

    诗歌是心灵与自然的桥梁。在许多研究中西比较诗学的文章中,严格地根据诗对于“心灵”和“自然”的倾向将中国和西方的诗歌区分于“表现”和“再现”。这种比较方法是不确切的,从文学的美学功能乃至自然本源上讲,“物我合一”应该是我们对诗歌创作观念的基本理解。
    “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 》),诗“从人类心灵中适时而生”(华滋华斯语),“表达的是心灵的音乐”(哈兹里特语)。在这点上,中西方诗人取得了共识:诗歌是诗人心灵唱出的歌。因而不能将中西方诗学简单而草率区分为“表现”和“再现”。其实,“表现”与“再现”作为诗歌表达的两种基本方法,中西方的诗人都在广为运用。
    诗是心灵与自然相熔炼的结晶。“表现”注重直接地表达诗人的情感,有“直抒胸臆”的意思。而“再现”注重表达自然意象,依然是于写实性的描述中表达诗人的心灵感受。“借景抒情”,没有景,无法借以抒情,否则,情不是太苍白了吗?其实,中西方的诗人们都很注重借景抒情,华滋华斯就曾把“诗人的歌唱”和“自然的歌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艾略特早年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写下了《序曲》,这首诗选择了城市的黄昏小景为着眼点,捕捉了许多自然景象,以写实的笔法表现出在风雨黄昏时候,在城市里平淡单调的生活所引起的惆怅无聊的心情。烟头、枯叶、沾满污垢的碎片、废报纸、破旧的百叶窗,以及闲极无聊的马,这些物象的摄取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所见所闻的自然景观,在这些自然景观中读者自然会体会出诗人的心情。
    我国元代杂剧作家马致远有一首《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每一句都在写景,而情在景中,最后一句似乎是直述感情,其实仍是在写“景”:“断肠人在天涯”,使一种惆怅无奈的情绪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时间相隔几百年,中外两位诗人以自然物象的再现,表达了同样一种凄凉孤独的心境,真可谓异曲同工。
    “非从自然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语),诗人借助自然景象的再现,表达自己的感情心境,因此对于诗学而言“自然”与“心灵”是不可分割的两种元素。
    另一首诗也同样采用了再现自然景观的方法,但表现的却是另一种心灵感受,这首诗是詹姆斯·瑞特的《躺在明尼苏达州松树岛威廉·达菲农场的吊床上》。同许多现代美国诗人一样,瑞特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崇拜者。尤其是白居易等田园诗人简朴明快但意蕴很深的诗风使他倾倒不已,他甚至仿照白居易诗那样用很长的标题。在这首诗里,诗人躺在树林里的吊床上欣赏大自然的美景:那美丽的蝴蝶、叮当的牛铃、滑翔的小鹰,甚至去年的马粪,都那么富有生活情趣。诗人通过对这些物象的感受,表现了脱离尘世喧嚣的那种悠然自得和欣赏自然景色的陶醉和愉悦。对于诗的最后一句“我已经荒废了我的时光”,正如威廉·斯劳特指出:“诗的题目和‘荒废’这个看来是贬义的词毫无关系……他非常愉快。诗人没说出来的和他说出来的同样重要……瑞特并没有荒废自己的时光”。
    这不禁让我想起白居易《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中“柳湖松岛莲花寺”和“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的诗句,借自然之景物表达了诗人的清爽闲适之情。尽管语言的不同使这两首诗存在韵律上的差异,但写法都是一样的,这种平静的淡淡的描述,反映了诗人以平静的心情感受和品味着生活的滋味。其意蕴之深刻,正如古人评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语淡而味不薄。”
    诗人潜心于对自然的体验之中,并将自己的心灵感受借助于对自然的描写抒发出来,而且并不刻意地将自己的感情强加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中,这是中西方诗学的基本表达方法,同时也是一种高尚的诗人境界。正如波德·斯特里所说:这种内在于心灵的自然幻化为诗,“是他的灵魂或精神,是从自己的泉中流溢而出的”。自然是诗人思想的源泉,是诗的源泉。在现代社会,让我们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烦躁,远离欲念和金属腐蚀的气息,将心潜进清新、恬淡的自然,悠然自得地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让我们用詹姆斯· 瑞特的两句诗结尾:
    “如果一步跨出我的身躯,我将会/开成一朵花。”
    原载:《文艺报》2010年03月03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3月0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