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纠缠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陈晓明 参加讨论

    我非常赞成刚才谢有顺对须一瓜作品的分析,真是字字入情,句句入理。我们理解福建文学还是有它的特点,刚刚提到几位作家,确实有一种对道德问题的关注,对自我的问题,对信仰的问题的一种关注,我觉得这种主题导致在中国的文学中,小说中是比较少有的。那么这一点到底是一个什么原因呢?可能是跟他的地域文化传统,以及最近几十年来,基督教在福建比较流行,传播比较广泛有点关系。但是可能是这样一个地域文化长期形成的氛围更为重要。须一瓜这部小说其实也是建立在她过去大量写的中短篇说基础上,她在中短篇小说方面的技法,技巧,是比较成熟的,同时探讨的主题比较持续,就是关注社会问题,关注人内心的世界,关注人的道德意识。这次可以看到她的小说一个很鲜明的形式,我们一看就是一个带有类型特征的小说,也可以说她作为一个类型小说的探索,可以称之为犯罪心理小说,这么概括不知道准确不准确。这种小说在西方是很普遍的,跟侦探小说不一样,侦探小说是掌握真理和正义这方面,他们把罪案揭示出来。犯罪心理小说主角是罪犯,是去重点剖析犯罪主体那种心理,他们面临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和相关的社会问题,所以须一瓜的小说可以归结为犯罪心理小说。确实类型小说有很重要的特征,它有它的类型化的特征,它有主角的定位,有它的社会面向,同时有它小说的一种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和阅读趣味相关的,和对读者群掌握相关的,它的作品,小说叙事出来,有相关广泛的读者期待,所以这一点会有一系列自身的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的一种规则。但是我又看,须一瓜不甘愿于此,不愿意做单纯犯罪心理的小说,她要把传统小说大量因素糅合进去,这个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借用犯罪心理小说那些元素,她更重要是去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的灵魂。刚才谢有顺对这个问题分析得非常透了,而且他谈到有一点,关于人的道德,自我的辩护问题。他这个把握是非常准确的。也可以笼统称之为须一瓜小说在探索人的灵魂,探索当代人的心理信念,更重要是赎罪心理方面的努力。我觉得在须一瓜的小说里是一个直接面对赎罪的问题。赎罪的问题,在我们汉语的文学中,在我们汉语文化中是缺席的,因为赎罪问题是西方基督教的概念,基督教首先认为人有一个原罪,不要认为谁谁谁高大,谁谁谁完美,你生来就有原罪。有一个原罪的意识,使他们对罪恶能很直面地看待它。我们其实是回避罪恶的,我们是把罪恶悬置起来,作为一个对立面,完全和罪恶划清界限,罪恶就是必须严惩的,必须消灭,消灭之后和我无关的。我们从来不会面对罪恶反思我们的内心,反思我们是否有罪恶,我们没有,我们都是把它悬置起来。其实很多年前,九十年代初有一个意大利的汉学家和我探讨一个问题,他问我一句话,那句话当时搞得我很不高兴,他说你们中国是不是杀了人,路上没有人看见,他就等于没有杀人?我给他这么一问,当时非常窘迫,我想了半天,回答说不是没有被人看到就没有杀人,就可以逃脱了。我说你们西方呢?你们欧洲人呢?他说我们杀了人就杀了人,因为有一双上帝的眼睛始终在注视你,这个话都过去二十年了,对我刺激非常重,我后来一想,确实我们中国的文化,从来不会接受西方基督教原罪的传统,我们认为一个人只要他没有犯错误就是高大完美的,他一旦犯错误就十恶不赦,所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看法不同。其实在孔子那里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都建立在什么意义上?都是在理解人性的问题上。我们儒教不谈论人的原罪,人从内在修养出来。但是我们为什么反思?为什么回过来讲人的修养?如果不修养人性就有恶出来,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纠缠,是我们对恶的恐惧,我们从来不正面正视它,我们是克服它,我们通过对恶的超越,把恶完全遗忘,完全悬置。但是当代文化中,确实中西方文明的碰撞,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赎罪意识是文化当中缺失的,对文化的建构,对信仰信念,对人性拓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这都是不能回避的。所以须一瓜的小说努力探索这样一个问题,在当下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意义,而且这本身有我们文化中最根本的东西,最根源的东西,这一点可以看到这本小说它所具有的当代文化的这种问题,同时非常真实的面对我们当代的社会现实。虽然说须一瓜借用犯罪心理小说的元素和形式,但是内在探讨的问题就是我们文化中的,其实是我们悬置和忽略,而又紧迫的一个问题。所以这个意义上我非常重视这个小说,这是它非常有价值的方面。
    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在中国小说体系当中来看,须一瓜对罪犯心理小说的把握,我觉得有她非常独到的地方。因为过去须一瓜写了很多的作品,都会出现犯罪,出现警察,当然很多都是中短篇小说了,那也是作为她探索人性,探索社会问题的一个基础,一个结构和框架。在这部长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她的一种特点就是如何在这么一个元素和基础上去展开更为内在的一个人性的探索。所以我看这个小说,可以看到她整个悬念的设置,整个细节的展开还是非常见她的笔法的,可以说枝节横生,非常细腻。你可以看到尾巴的存在,我们会探讨尾巴的存在的诸多合理性,因为她是贯穿始终的人物,是非常重要核心的人物。她是不是能够支撑起整部小说核心的环节,当然可以讨论,须一瓜的构思就是尾巴的出生日期,和三个人犯罪时间相吻合,由此形成了尾巴和这三个犯罪人,和杨自道,辛小丰,陈比觉他们三个人之间的关系。须一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她努力制造这三个人的差异。刚才谢有顺看得很准,这三个人是一个整体,这本来也是我想探讨的关于内与外的问题,这个小说我感到她要克服的一个问题一直是一个内与外的问题。在艺术上最大的一个困难就是如何处理内与外的问题。我认为它是技法相当圆熟和细腻,这三个人住在天界街三号,封闭的空间,他们是罪犯,他们如何使自己摆脱这个历史,从自己过去的封闭历史中挣脱出来,是面临着的一个巨大的困扰。这个小说一直在写关于内与外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如何侦破他的历史,侦破他的内心,他是否还能够面对新的历史,面向未来,在他生命中能不能开掘出未来的面向,能不能有新的外部社会和重新对话。其实他们是被社会悬置的,所有罪犯在犯罪那一刻,他和这个社会的关系就关闭了,他作为罪犯存在,他只能从犯罪现场移到监狱里面去,从此封闭起来,所以罪犯的特征是封闭的整体。现在他们三个人封闭在天界街三号,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我会看到须一瓜一直在他们三个人之间制造差异,比如他们动不动口角,动不动吵架,这样一个争吵制造差异显然不太够。确实这三个人封闭于历史当中,这个历史怎么打开来?当然打开来在叙述上有很多了,比如说重新回述他们的历史,他们在中学时代是同班,陈比较高大,经常帮辛小丰打架等等,他们父母背景等等,好像陈父母是吃斋念佛的,辛小丰的母亲是护士,漂亮的单身母亲,作风不好等等,从这样一个回述打开封闭的历史。但是这些它的困难在哪?她要打开当下的面向很困难。
    这使我想起另一部小说,叫做《来自太阳的十秒钟》,这是一部极其精彩的小说,作者是拉塞尔·塞林·琼斯,这个作者是伦敦大学的一个教授,是研究十七、十八世纪浪漫派诗歌的教授。那个小说是写一个少年犯,他在十二岁的时候,杀掉一个八岁的妹妹,然后关了十年之后放出来。生活五年之后他已经有两个孩子,他想杀害他的第二个妹妹。这个小说非常离奇的。杀了他的小妹妹还要杀他大妹妹,但是小说使它合理化。我们看好莱坞所有电影,所有的作品,浪漫主义的小说有一个核非常离奇,要么偷情,要么乱伦,要么杀人,怎么使它变成合理的东西。为什么在监狱里面关十年放出来,十五年之后,他在河上开轮船,他想过家庭生活,他的妻子是一个婚介所的办事员,有两个孩子,他想好好过日子,结果这个时候他的妹妹出现了。他当年为什么杀八岁的妹妹,就是这个十二岁的妹妹在这个男孩十二岁的时候出现,他只比这个女孩子大几个月,他们是同龄的,是他的大妹妹。为什么大妹妹突然出现?这个妹妹是他父亲强奸船上的精神病生的孩子,孩子藏在木船上隐藏了12年,她母亲精神病,他父亲每个月去强奸她一次,然后给她钱养活母女俩,所以这里面的道德很复杂,他同情这个精神病母亲没人养,还有这个孩子,就每个月给钱养她。这个女孩子渴望父爱,她有一天尾随她父亲潜伏到他家,她妒忌这个小女孩,她就怂恿这个小哥哥,她说我是你的妹妹。他说你有什么证据?她就带他去看。她就策划一个方案,让她妹妹穿上毛衣,点上火把她妹妹烧死,本来想吓唬她妹妹,但是妹妹被烧死了。12岁的妹妹在社会底层长大以后,不断敲诈勒索他,要把他的罪恶说出去。那么他家庭就要崩溃,他重新想过体面生活的愿望就要粉碎。那个小说写得非常紧张,同时不断回到内心。他父亲是锯木厂的,这个小说有一个相关的关系,是有某种可比性,可以看到内外关系,出现一个妹妹,这个妹妹把内部结构打破掉,然后重新向外建立关系。《太阳黑子》里出现伊谷夏这个女孩,这个女孩的存在,她的逻辑性,她与他们发生关联的方式,我觉得还是没有真正去刺激他们三个,因为三个人不像一个人那么好刺激。所以主要和杨自道来,就是在出租车上拉他过来抱了一下,没有任何进一步的敞开,她没有改变他们的心理,没有改变他的行动,没有释放出他的一种信息。所以我觉得这个内与外的关系,小说中是比较大的困难,怎么克服它,怎么展开叙述,这是这部小说的问题。其实小说已经完成,说这已经无益了,但是它还是有可能再做一种展开,或者再做一种考究。当然只能是提供给须一瓜今后写小说一种参考了。我就说这些,谢谢。
    原载:中国作家网2010年06月25日
    
    原载:中国作家网2010年06月25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