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短篇小说之美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刘庆邦 参加讨论

    我该谈谈短篇小说了。从事文学创作20余年来,我写短篇小说多一些,加起来有80多篇吧。这给朋友们造成了一个印象,以为我主要是写短篇小说,还有人说我专攻短篇小说。于是就引来一些朋友愿意拿短篇小说的问题跟我探讨,或曰对话。比如有人问我:你为什么特别喜欢写短篇小说呢?对这个问题我没有仔细想过,回答当然很简单,我说没办法,又说主要是业余二字造成的。我在一家产业报编副刊,还当着一个小头目,每天都要坐班,被拴得很紧,不可能抽出整块儿的时间写长篇大套。我说我也想多写中篇和长篇,可没有时间怎么办呢,只有抓零碎时间写点短篇。每天写一点,一个短篇差不多要拖一个多月才能完成。我说我写得并不多,每年平均下来不过三五篇,积累下来显得多了。我这样回答让问者失望,我担心人家会认为我是塞搪人家。不是的,我说的的确是客观情况。朋友的提问有一个好处,就是能促使我们往深里想一想。类似的问题听得多了,我就试图抛开客观情况,从主观方面找找原因。按通常流行的说法,叫自我总结一下。这篇东西可算是总结的产物。
    坚持写短篇小说要有短篇小说精神。这种精神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纯粹文学的追求精神;二是对文学作品商品化的对抗精神。近年来听到一些重要文学期刊的编者说,现在好的短篇小说很少,有时急着发稿子却选不出来。这说明写短篇小说的人少了,可供挑选的余地小了。据我所知,有的作者一上来就写长篇。别看他们写一篇短文捉襟见肘,连在报纸副刊上发表都很难,长篇却出版了一大摞。人家把这种干法美其名曰“扬长避短”。这种状况是不是从反面说明了一个问题,短篇小说藏不得拙,使不得假。因为它的体积有限,谁要往里面掺杂使假,读者一看就露馅了。眼下的文坛是杂芜了,用来支持文学的情况五花八门,有的靠权力支持,有的靠金钱支持,有的靠明星效应支持,有的靠舆论支持,而真正靠作品本身支持自己所从事的文学创造事业的,相对来说减少了。那些靠文学作品以外的东西支持文学名义的,一般来说都不写短篇小说,他们聪明得很,明白写短篇小说是吃力不讨好的事。这么说来,写短篇小说似乎存在着一条看不见的法则,那就是自然淘汰法,在写短篇小说这条道路上,最后剩下的都是那些笨人,执拗的人,对纯粹文学品格有着不懈追求精神的人。笔者认为,短篇小说是一种比较接近诗性和纯粹文学的文体,值得真正热爱文学的人用毕生精力去求索。汪曾祺写了一辈子短篇小说,他说写短篇小说就是写语言。他的短篇小说每一句话都很讲究,闪射着诗意的光辉。而林斤澜走得更远,他的短篇小说可以说对每一个字都不放过,对每一个字都进行深究,实现了真正的推敲。我注意到,我国文坛的那些中坚人物,他们对短篇小说都很钟情,决不放松对短篇小说的写作,时有优秀短篇见诸刊物。有一位著名作家,在写出了大量优秀中篇和长篇小说之后,回过头又写出了一批质量上乘的短篇小说。我理解,她的行动是对投机取巧和电子艺术时代的一种反动,表明了她所坚持的纯粹文学立场。
    至于我自己,我写每一篇短篇小说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都是向自己提出一次挑战。我不过写短篇小说多一些,但写得多和少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然而问题来了,有朋友问我是不是不缺钱花,不然的话,为什么抱着短篇小说不放呢?写短篇小说是最不挣钱的。不错,我有一份工作,挣着一份工资,是不怎么缺钱花,暂时不存在生存危机问题。这就是业余写作的好处。业余写作还有一个好处,没人给你定任务,没人考核你,想写就写,想写多少写多少。一个短篇,一个月写完可以,两个月写完也可以,完全是一种自由状态,写作上没什么压力。谁都知道,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字数稿酬制,短篇写得慢,字数少,当然不赚钱。写一个短篇累得吭吭吃吃,能得几百块钱就不错了。现在短篇小说出集子也难,指望出集子挣二次性稿费希望不大。想以写作谋生的人大都看透了这一点,他们从市场需要出发,写适销对路的产品,写能挣钱的东西,他们才不愿意在短篇小说上下苦力呢。当然,我能够理解他们的苦衷。就我自己而言,我从不敢奢望自己的小说大众化和商品化,流行和挣稿费从来没有成为我写小说的主要动力,相反,寂寞和挣钱少成了我写短篇小说的反动力。它激发了我的犟劲儿,提高了我写短篇小说的自觉性。我要像保持某种操守一样,坚决不媚俗,坚决不向“地摊文学”屈服。我这么说,并不是不写中篇和长篇了,就是写中篇和长篇,我也要坚持和发扬短篇小说的精神。
    我和短篇小说是双向选择,先是我选择了短篇小说,后是短篇小说选择了我。我们经过长时间的交流,磨合,逐渐加深了认识、理解和友谊,达成了默契。首先,我必须选择它,它才有可能选择我。它清高得很,或者说它高贵得很,我要是不选择它,它才不会主动选择我呢。其次,我一开始选择它,就没改变过主意,没有犹豫过,更没有三心二意过,我对它的爱称得上始终不渝。可以说短篇小说是真诚的,是讲情义的,但感情也是很脆弱的,你若对它朝三暮四,它就会对你感到心寒,拒绝你对它的选择和追求。第三点最重要,我是真心喜欢它,贴心贴肺地爱它,爱得十分深刻。可以说我对短篇小说从里到外都爱,每一篇短篇小说都是我用心写的,都是从我心里出来的,都包含着我的一颗心。由于我对短篇小说这样痴情,对它照料得很细心,侍候得很舒服,我差不多赢得了短篇小说的心,它悄悄对我说,你写我吧,一辈子都写我吧,我不会辜负你的。我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衡量一篇小说的价值,要看它有多大的含心量。我认为,好的短篇小说要像纯金一样,有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含心量。我所说的含心量是相对“电脑化写作”而言。而含心量起码有这么几层意思,也是对自己写小说的要求。一是所写的东西不是客观社会现象,而是主观感受,是经过心灵化处理的。二是用心灵写作,用整个生命写作。三是所创造的必须是心灵世界,是打上自己的心灵烙印的独特的心灵世界,并通过这个世界建立和现实世界的联系,抓住整个世界。话说回来,我们选择了短篇小说,有时短篇小说并不一定选择我们,你和短篇小说不投缘,怎么费心追求也没用。不论写短篇,还是写中篇长篇,都是作者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如同有人适合写短篇而不适合写长篇一样,也有人只适合写洋洋洒洒的长篇,而不适合写小体积的短篇。这种情况跟灵感和锻炼有关系,跟天性也有关系,改变起来不那么容易。
    短篇小说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代表着人类对美的向往和理想,是一种精神重构。它与现实世界并不对应,在现实世界中很难找到它的完整存在。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短篇小说种子的文章,意思是说,我们的短篇小说创作灵感虽来源于生活,但只从生活中取那么一点点,小得跟种子一样,重要得也跟种子一样,它是美的内核,是有可能生长成一篇短篇小说的根本性因素。我们得到了短篇小说的种子,并不等于已经获得了短篇小说,要收获一篇短篇小说,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我们种下一粒树种,它需要土壤、水分、肥料、阳光等条件,后期还需要锄草、剪枝、灭虫等工作,一种条件不具备,或者一样工作做不好,这棵树就不一定能成材。培育短篇小说有着同样的道理,它需要更认真,更细心,更一丝不苟。不同的是,我们创造短篇小说没有任何外力可以借用,我们只能使用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小说创作的全部生产力。我们充分调动起自己的想象力,给短篇小说的种子以滋养,使它一点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等一篇小说成熟后,我们看着它像看着我们的孩子一样,心里是多么欣喜啊!
    比起短篇小说的操作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是最重要的,它对把短篇小说写得完美、高雅、精粹,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说把人的审美趣味按级别划分的话,有高级审美趣味,有中级审美趣味,也有低级审美趣味。有什么样的审美趣味,就只能写出哪一级审美趣味的作品。一个人所写的作品不可能超越他的审美趣味。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有些作者的审美趣味是不高的,不然的话,地摊儿上不会充斥着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作品。同样,有些读者的审美趣味也不高,要是广大读者的审美趣味提高了,那些迎合低级趣味的读物市场就小了。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能够终生受益。因为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提高了,就不会再降下来。我们的创作能力或许有一天会降下来,但审美趣味只要达到了较高的层面,就会保持它的一贯性。高级审美趣味者对低级趣味的东西有着抵抗力和免疫力。那么我们怎样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呢?一条简便易行的办法,就是找来经过历史考验的、公认的、具有高级美学价值的著作来读,一点一点地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逐步向高级审美趣味靠近和看齐。比如李白、白居易、李清照、曹雪芹、鲁迅、沈从文等,他们的审美趣味无疑都是极高的,我们不妨反复读他们,读得多了,我们的阅读口味不知不觉就会提高。这里面也有一个天生与某种高级审美趣味投合不投合的问题,据说冰心就不喜欢《红楼梦》。这不要紧,你不喜欢这种高级趣味,喜欢另一种高级趣味也行,你喜欢谁就多读谁,这样也不影响审美趣味的提高。我不主张硬着头皮读某个作家的作品。读作品是一个审美过程,如果你觉得读某个作家的作品不是享受,而是受罪,那何苦呢!
    我认为短篇小说的最高境界不是抓人,而是放人。所谓抓人就是吸引人。小说要做到抓人并不难,设下一个悬念,铺排几个情节,气氛搞得紧张一些,动作性强一些,就把读者抓住了。本人就写过一些把人性推向极端的、严峻的甚至是酷烈的小说,把亲爱的读者“抓”得够呛,我深感抱歉。我更喜欢一些放人的小说。所谓放人就是让人走神儿。我的阅读经历中有时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读着读着,不觉间产生了联想,眼睛虽然还看着书,心思却跑远了,想起自己的经历,想起往人往事,或想到一些模糊不清茫茫无际的情景,不知身在何处,心里涌出一种越脱般的快感。这样的阅读际遇不是很多,我在读《草原》《边城》《社戏》等小说时,曾有过神思远游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走神儿。能让人走神儿的作品是最好的作品。当然了,让人走神儿的小说也抓人,它是温柔地抓,不是粗暴地抓。它抓人是为了放人。这样的作品是一个诱发物,你一读就诱发了你的联想。这样的作品是一个载体,你一读,它就托起你的心,使你的心向不知名的地方飞升。这样的作品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得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受雨雪之润泽,与大自然是相通的。试想一下,在自然之界,我们什么时候走过神儿呢?当躺在打麦场里仰望星空的时候,当看着河水向远方流走的时候,当耳听细雨落在树叶上沙沙作响的时候,当大雪纷纷扬扬普天而降的时候,我们就往往神思缈远,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么说来,好小说虽生长于心,却不失自然之禀性,山是自然的山,水是自然的水,人是自然的人,情是自然的情,一切都平平常常,一切都是恰到好处,都是那么和谐熨贴。让人走神儿的小说是难得的,它仿佛是天赐之物,又仿佛是神来之物。一辈子若能写出几篇让人走神儿的小说,就不算枉活一生。让我们去追寻它吧!
    原载:《理论与创作》1999年第5期
    
    原载:《理论与创作》1999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