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鲁奖评选不应有“文体等级意识”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王聚敏 参加讨论

    读了红孩先生的《散文何时设单篇奖?》一文(见《文学报》6月24日第7版),顿觉痛快淋漓,深感他道出了我们散文界的强烈心声!关于鲁迅文学奖,虽然我也经知情的同行零星了解了一点评奖“实情”。如在第四届鲁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中,某位散文作家榜上有名,与韩少功、南帆、裘山山大名并列。其散文写得当然不能说差,但作为业内人,凭良心说,得鲁奖还真有些勉强!虽如此,我仍然认为鲁迅文学奖的设置,于我国文学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鉴于此,本人想就鲁迅文学奖的评奖机制,也提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首先,我认为目前鲁奖的《评奖规则》,在奖项的设置和具体参评规定上,明显地体现了一种“文体等级意识”。也即红孩所说,为什么别的门类能单篇参评,而唯独散文、诗歌就不能呢?文学界向来有一种严重的体裁或文体等级观念:认为小说是一个大文体、大工程,写小说的都是大家;而散文诗歌不过是小花小草、小打小闹。这种观念体现在鲁奖的《评奖规则》中,就是一方面小说可以中篇、短篇、小小说集分别单独立奖,另方面又将散文杂文合并立奖,这样,在获奖名额的分配上,前者总是多于后者,况且散文诗歌必须以集子的形式参评,这对散文诗歌作者,显然是一种歧视或不公。其实无论过去还是当今,文化大家多出于散文家或诗人,如周作人、梁实秋、余光中、季羡林……
    其次,建议把鲁迅文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改为“每四年一次”或“每五年一次”。常言道,十年磨一剑,周期太短,不利于对作品的沉淀、淘洗与选择。评奖周期的过短,很可能带来作家创作的短期行为。另外建议《评奖规则》明确规定,一个作家原则上只能得本奖一次,不得连续得奖——恐怕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奖,都不允许一个作家连续获奖吧?可我们发现,从首届到第四届的鲁奖中,连续两次、甚至三次获奖的作家不在少数!正如有评论者所言:“这是一种严重的不公平行为,违背文学奖的基本精神”,“一个作家连续三届获得国家文学大奖,不是什么光荣……”我深以为然。
    第三,我认为要搞好鲁奖评选,评委很重要。当今文坛,有德艺双馨德才兼备的真评委,也有“张悟本”式的伪评委,因此,“谁来当选评委”这一环节更关键。目前《评奖规则》在评委组成的成分上,规定“京外评委应占评委总人数的1/3以上”。这不但有地域分别和歧视之嫌,而且在以往的多数情况下,这1/3的京外评委,往往成了说话不顶事的点缀与摆设。很显然,评委的挑选,要以其是否本行内的专家和权威来定夺,而不应有京外京内之别。
    以上建言,妥否,请相关部门权作改进参考,我衷心希望鲁迅文学奖越办越好!??
    原载:左岸文化网
    
    原载:左岸文化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