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蕴藏于地球的体内,浓烈、纯厚、可燃。 蕴藏着石油的地方,地表形象常为草滩、沼泽和沙漠。 诗情蕴藏于人的体内,浓烈、纯厚、可燃。 从人体表象去判断诗情几乎是不可能的。诗歌与石油本无必然关联,一个是自然界的物质,一个是人类的精神活动,两者却有着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这多少令人不由生出些许感慨。这样的感慨来源于阅读《石油的光芒》一书。 与作者素昧平生,初次翻阅犁痕所著的《石油的光芒》一书之前,注视着图书的封面曾想,这会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封面色调浓烈,如同正在熊熊燃烧的火焰,大红底色的中央跳动着“石油的光芒”几个黑色大字,字体呈现出的形态仿如凤凰涅槃。翻开读去,发现这是犁痕的作品集,内有诗评、散文、随笔、读书笔记,甚至还有作者翻译的诗作。由于笔者自身很不熟悉诗歌,对诗歌理论更是所知无几,恐无力评说。因为在笔者心中,诗歌是神圣的,诗歌创作是极具艺术想象力和生命感悟力的。 然而,这部看似文体芜杂的作品集,渐渐地抓住了我,呈现出的主题和思想性也越发清晰起来,这是一部有关诗歌、有关石油的书。对诗歌与石油的陌生都没能阻碍我的阅读,我像个好奇的孩子般,在字里行间找寻着什么,似乎不是在通过作者的文笔鉴赏篇篇诗作,更不是在品味诗评家对诗作精准凝练的点评。也许恰恰是由于对诗歌和石油的陌生,我的视角便没有了局限和束缚,目光追逐着犁痕的笔迹,思绪徜徉在无尽的天空。通过这部百科般的书,我在了解大庆、了解石油人、了解石油诗歌,并理解了为什么诗歌会一直伴随着油井喷涌不断。 石油是至今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上世纪50年代末,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庆石油工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的豪言壮语深深地印在我年少的心中。石油工人硬朗的声音,呼出了中国人的志气,唤出了一口口油井。那是个物质极为贫乏、生活非常困苦的年代,但是,那是个精神上从未贫乏、充满理想和信念的年代,始终伴随着人类的诗歌,也被那些从祖国各地聚集到大庆的石油人一同带来,石油是诗的主题,狂风是诗的歌喉,荒原是诗的舞台,冰雪是诗的旋律。卓越的石油大会战,几十年的奋斗史,诗歌像不离不弃、忠实的恋人与石油人相伴而行,且愈发娟秀美丽。 少年时,在革命英雄主义的文艺作品激励下,我曾强烈地向往去开垦荒原、战天斗地、卧冰踏雪,还常为没有过那样的经历而懊悔……如今还有多少人会有那种令人心潮澎湃的理想,还有多少少年会有那种激情和冲动。光阴似箭,在淡忘了少年的理想和冲动的今天,正是犁痕的这本书重新点燃了我几乎泯灭的记忆,不由生出对犁痕的感念之情。时光无法倒流,人会老,油田会老,但石油人的诗心却永远不会老。 读罢,合上书再次看到封面,标题黑色的选择不正是石油的象征,大红的底色不正是石油人那跃动的血脉!我原以为,诗歌与石油之间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其实两者截然不同。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最老的可达到5亿年之久,而诗歌的生成远不需要那么长久的时间,或许在分秒中便可生成;石油的沸点为常温至500摄氏度高温,而诗歌的沸点是没有任何温度限定的,即使在零度以下仍可燃烧。 诗将会忠诚地陪伴在石油人身边,并为之讴歌到永远。 原载:《文艺报》2010年12月06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12月06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