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东北铁汉的悲剧人生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陈宇 参加讨论

    在近代东北那片悲壮激烈的热土上,细数英雄人物,有一个名字我们不应也不能忽略:齐世英。从热血青年到国民党要员,齐世英一生的风云际会、波诡云谲,从他娓娓道来的《齐世英口述自传》中可读到。
    出身农家,却能远赴日本和德国留学,成为东北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父亲为奉军军官,却追随郭松龄倒戈反奉,事败被张作霖通缉;同为东北人中的杰出一员,却与张学良天然隔阂,难以协调;1926年加入国民党,主持东北国民党党务20年,抗战胜利后却未能得偿宿志,在东北大显身手;正在55岁的壮年,却被蒋介石开除国民党党籍;他一向极具抱负,却往往为形势所限,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是矛盾的齐世英,真实的齐世英,正如他的表字“铁生”一样,是一位历尽艰难、宁断不弯的钢铁汉子。
    齐世英和张学良,一个是领辽字第一号党证、主持东北党务的国民党要员,一个是子承父业、掌舵东北的少帅,他们都是东北人中的精英,却无法合作,甚至陈立夫意图效仿鲍叔牙居中调和也不得,这是他们个人的不幸,也是东北之不幸。在《口述自传》中,齐世英回忆道,郭松龄起兵之初,张学良因与郭是良师益友的密切关系,曾到秦皇岛欲与郭会见,齐向郭建议“准许他来,何妨将其扣下”,被郭所拒。这个建议若被采纳,或许就没有一月后张、郭二人对峙巨流河,学生打败老师的一幕。也许正是从齐世英这个未被采纳的建议开始,他和张学良之间的隔阂就再也无法化解了。
    《齐世英口述自传》中提到的惟一一次齐、张会面,是在汉口。本应 “两将罢兵,天下太平”,可惜却是剑拔弩张、针锋相对,两人的恩怨从此愈演愈烈,直至西安事变爆发。齐世英自述,事变后,宋子文一看到他就说,“西安事变你有百分之二三十的责任”。张学良在晚年曾批评齐世英说:“这个人反对我很厉害,他是国民党,他是CC。这个人很不守规矩,从小野心就大,东北的党务就在他手里,他专门在东北对我捣乱。”
    是非自有公论,任由他人评说,齐世英还是傲骨铮铮走自己的路。他主持国民党东北党务20年,一直主张打破“地域观念”,扩大“国家民族观念”,在地方意识较强、封建思想浓重的东北打开了新的风气,很大程度上破除了东北的军阀习气。更重要的是,他在“九一八事变”后和八年抗战中“鼓动领导抗日”的功绩。他参加抗战最高统帅部,成立代表东北新生力量、推动反日的“东北协会”,负责支援东北义勇军和抗日地下工作;在东北沦陷期间,前往敌后,会见协调抗日志士;救济东北难民与东北学生;为教育东北子弟,排除万难迁移学校至四川。可以说,为东北,为抗日,为国难,齐世英是鞠躬尽瘁,备极艰辛。
    “政治得失我本不萦怀,富贵于我确如浮云”。齐世英一直以“拯乡救国”、“不做政客不做官”自居,然而,蒋家天下陈家党,齐世英其实一直是陈果夫、陈立夫兄弟的CC系的重要政治人物。但有一点不容否认,齐世英是爱国不爱钱的。
    (《齐世英口述自传》,齐世英口述,沈云龙、林泉、林忠胜访问,林忠胜记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原载:《文艺报》2011年02月21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2月2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