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一个新加坡人的“上海七年”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古远清 参加讨论

     比起那些吞吐古今、具有黄钟大吕气势的文化大散文来,新加坡女作家蓉子的专栏文字更似精致小巧的苏州园林。她新近出版的《上海七年》,典型地体现了这一审美特征。
     蓉子的散文,擅长从小处进入,对题材作深入挖掘。如《作客武汉》这篇仅千把字的文章,是传统散文所惯用的局部切片写法,只写两天作客江城的见闻,但能小中见大。既使读者见到武汉“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的开阔景象,又穿插历代名家吟咏黄鹤楼的诗词,作各种隐性与显性对比。这不是简单的古迹阐释,或对历史名城的图解,而是人生况味的感悟。
     蓉子之所以能写出如此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散文,在于她特殊的“双声话语”:新加坡人的话语与做了七年上海人的话语。
     蓉子原籍广东潮州,出生在金石龙阁,后长期在新加坡学习和工作,曾任新加坡作家协会副主席,从新千年起落户上海。虽说是新移民,但蓉子没有被上海所同化,她写上海,是用新加坡人的眼光去写,并时时在与新加坡对比:上海商店、上海主妇、上海男人、上海越剧、上海新吉士……如《医者的台阶》一文,既有“定居者”上海人的眼光,更有作为“外来户”移步换位的视角,及两地对比时得出的“吐血的差异”。她写上海的医生行业工作和收入状况,不是从一般的游客眼光道出,而是从新加坡人到上海后的体验出之。她在称赞上海生活舒适得似春日阳光,街景漂亮得令人惊艳后,会不自觉地写上这么一句:最舒服的专业人士“工作时间绝对比新加坡短”。又如《大年初一去洗头》,标题轻松,文字洒脱。写了在上海洗头的种种高级享受时,她又下意识地冒出这么一句:“想想我们新加坡人,人力资源有限,哪能如此大气!”这种双重身份和“双声话语”,是蓉子散文的艺术个性所在。读者爱看的,也正是她这种将新加坡与上海比对的新上海人的感觉。
     蓉子散文的品位,还在于其字里行间丰富的人文蕴含,中国的古典诗词、戏剧艺术或旅游休闲等方面的知识,在她文中俯拾皆是。《吐鲁番一日走马看花》,让你见识到中国内地难以见到的雪山、草原、戈壁。《苏州城西木渎游》,让你欣赏到故园古巷幽居,小桥流水人家。《文学盛宴》中记载“舒芳园”的红楼早点宴,菜色丰盛得惊人。不论是写冷碟,还是羹汤、细点,作者均如数家珍。《无照经营》所写的新加坡潮洲菜,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南洋风味,可谓是土洋结合。《襄阳市场》,写上海女人所特别钟情的商店,穿吃戴玩统统被作者揽入笔端。《汕头金海湾》写她住五星级酒店的“皇帝”享受,简直就是一幅广告。她还擅长在文中描写刻画人物,如《上海来的老太太》、《沈同志,你走好》、《陆琴脚艺》,刻画出各行各业不同类型的中国人形象,叫人一读难忘。
     在华人为主的新加坡,当下流行的是英语,华语退居次要地位。可作为道地的新加坡人,蓉子的中文功底很好。她的作品文字典雅,时有古诗词的余韵。如《中国,这么漂亮吗?》,写从北京机场到酒店的景物,“触目赤橙黄绿,林林叶叶都有情”,简直是一首散文诗。其余篇什,不是辞质而赡,就是意简而明,无不醇雅有度,且时不时有新鲜活泼的语言出现。《中村美容城》写新加坡美容院为顾客染发时所披挂的黑色外套,“不是蝙蝠大侠就是恐怖影片的黑夜幽灵”,读之使人喷饭。结尾写自己的发型“活像白金汉宫门口站岗的士兵”,亦充满了谐趣。这些作品中还时有人生哲理的抒写,如《作客武汉》中所写的,“也许在这歌舞升平的岁月里,历史就是一缕轻烟”,就值得反复咀嚼。
     在蓉子笔下,专栏写作是她抒发人生旅途中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的个人行为。土洋(“南洋”也是“洋”)结合的题材——新加坡的、中国的;深厚的内涵——历史的、人文的;隽永的风格——典雅的、智慧的,都使她的文章显得耐人寻味,这也正是她专栏散文的艺术魅力所在。
     (《上海七年》,蓉子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4月版。)
    原载:《文学报》2007-10-25
    
    原载:《文学报》2007-10-2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