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树增其人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王瑛 参加讨论

    王树增,北京人,1970年入伍,1974年入党。他是我的丈夫。
    树增对他的军旅生涯很自豪,我们家挂满树增的戎装照,从一脸期盼的新兵开始直至今日一脸从容。虽已是专业作家,但树增念念不忘自己曾经身为一名伞兵,伞兵生涯让树增在审视任何事物的时候,会比别人多一种角度——他说:“第一次从天空俯视大地的时候,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树增喜欢过简单的生活。其实,简单对于他来说就是单纯,他的生活乃至我们家的生活重心只有写作。无疑,回眸历史对于今天谋求民族复兴的中国极具意义,因为历史可以生动地成为当代生活的参照或是注释。但是,历史留下的纷杂史料需要后人甄别真伪、探寻缘由、洞悉大势。所以,仅就史料研读这项工作而言,树增承受的苦与累远非旁人可以想象。有的时候,仅一个战场上的往来电报就需要分析三四个月。每天,一旦我下班回家,他就会把一天读史过程中深有感触的东西讲给我听,往往一讲就持续不断,我只好一边淘米洗菜,一边任他来回走着说着,我知道这是因为他已是一整天独自一人,没有人跟他说一句话。而伴随着树增的写作,这样的生活在我们家往往要持续两年、三年、四年。古人说,小隐于野,大隐于市。树增在功名利禄组成的缤纷闹市中,心无旁骛地让自己的写作专注以求、沉着坚定、锲而不舍。我想,中国人所追求的宁静致远,也许说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树增以为,单纯的生活可以让人做事全情投入。曾有记者在背对背的情况下,分别提问盖茨与巴菲特:你认为人生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两个人的回答竟然是一样的,即“专注”。的确,相对于岁月长河来说,人的智力和精力极其有限,生命中的每一天转瞬即逝,人只有专注于自己有能力担当的工作,才有更多的可能接近成功。树增用17年的寂寞时光写了《朝鲜战争》《1901》《长征》和《解放战争》。而读者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所获得的启迪,无不来自他对丰富史料的独特把握和透彻认知。而我以为,树增书写的历史,解读意义远大于叙史本身。
    树增还喜欢远行,他的远行远非大多数人热衷的游览。当他独自一人去祁连山的时候,没人知道15年后他要写《长征》;当他去锦州城,见到当年为东北野战军带路的老乡时,同样没人知道5年后他要写《解放战争》。他说自己拥有的是军人的职责与作家的敏感。无论远行到哪里,他始终不忘对自己的把握,这种把握令他以坚实的脚步走向既定的写作目标。朋友们一起去南通开会,听说如皋是长寿之乡,人人欲往探其奥秘,树增也同行至如皋,却去了当年华中野战军的战场,找到一间曾是粟裕指挥部的民房。回家以后,他告诉我:“民房一座,可谓简陋,足见粟裕令人折服的军事才华,他在这样的地方指挥了七战七捷。今日,曾经的战场上遍地油菜花盛开,不知当年牺牲在这里的年轻士兵是否地下有灵。”树增对任何事物的叙述,都能令我遥想历史何以沧海桑田,因为他的关注与揭示绝不是表象的。山西五台,阎锡山的巨大庄园里天天游人如织,树增被裹挟在不停地对巨富发出惊叹的游人中恍如隔世。然后,走出庄园,游人散去,他接着去了仅隔一条小河的徐向前故居,那里只有一个农家小院,那天只有他这一个访者。树增说,站在小院里,看着眼前的景象,想及徐向前指挥红四方面军十万大军西渡嘉陵江,想及他病得需要躺在担架上仍指挥了持续数月之久的太原战役,真是万般难过。我知道,树增的这份感情日后一定会浸润在他的文字中。军人的职责让树增不断地回首战争,作家的职责又让他深知回首昨日的战争是为了今日民族的真正复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是当今许多人对此不以为真,乃至不以为然。树增却日复一日地实践着这一古老的道理。
    写完《长征》之后不久,他出门突然平地昏倒,救护车送到医院,医生说是极度劳累导致的一过性脑缺血;写完《解放战争》,他又一次住进医院,直至接受手术治疗。两次出院的时候,医生和朋友都说真是万幸。那意思是说他捡回来一条命。由此可见树增为写作付出的巨大代价。
    中国人说,文如其人。树增的书气势磅礴,人也是大气凛然。我们的朋友都说他像北方一棵蓬勃生长的大树。
    树增穿衣军装足以,长年布鞋一双,吃饭食不厌粗,无论在装潢成什么样的饭店只问有没有鱼香肉丝。在人们惯常以为的诸多乐事中,树增认为人生最享受之事是读书。因为书籍实在太多,我们家只好将客厅当成书房,书房靠墙一圈顶天立地19个书柜,所有的书树增都读过,其中一些还是他长年反复读的。博览群书的人不少,博闻强记的人不多,树增两者兼具。我的一位朋友开矿采挖玄武岩,来京一定要见树增,说就是想与文化人坐坐,结果树增讲述的玄武岩知识令这位矿主目瞪口呆。而我在一旁无比惊讶,不知道树增怎么会懂玄武岩?我们没有关于玄武岩的书呀?在家擦书柜的时候,偶尔翻出一本书,会发现里面夹着一张两年前的登机牌,就知道树增曾在飞机上看过。我一直认为,人世间,权势可以浮沉,钱财可以得失,唯有学识能够持之以恒地滋养我们一直到生命的终结。树增不会阿谀应变,不会随机逢源,但是丰厚的学识令他有能力创造有品质的生活。虽然与杯盏交错的场合“无缘”,也做不到人脉深广事事灵通,但树增对待他人的宽厚、看待世事的通透在同仁中有口皆碑。他可以谈古论今,但绝无张长李短,他说世上有那么多好书还没看,那么多值得去的地方没去过,那么多有意义有趣味的事可以做,因此任何琐碎是非都不值得花费时间理会。一个人心里装得下千载风云、万古气象,就必定有承载眼前这点世事的胸怀。树增可以拒绝大企业的高酬讲课邀请,但是当人大附中的学生找到他时,他立即放下手边的事,耐心地回答学生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在这个青少年迷恋于网络的时代,学生们认真地读了他的《长征》,这让他更觉自己的写作不能有丝毫懈怠。
    作家朱苏进23年前写过这样一句话:“王树增先是一个有质量的人,然后才是作家。这样的人能够走很远的路,这样的作家能够写出很优秀的作品。”
    现在我知道,的确如此。
    原载:解放军报2011年03月29日
    
    原载:解放军报2011年03月2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