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日本灾难文学断想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申毅敏 参加讨论

    “那巨大致命的灾害,似乎已经静静地,从脚底下将他的生活样貌改变了。”“他想把胸中的感念告诉对方:我们的心不是石头。石头也迟早会粉身碎骨,面目全非。但心不会崩毁。对于那种无形的东西———无论善还是恶——— 我们完全可以互相传达。”提到日本灾难文学,首先涌入脑海的是村上春树的地震题材小说 《神的孩子全跳舞》,回响在耳边的,是当时读小说时反复大声朗读的那些沉淀在无数读者心底的话。
    这次震级9.0的日本大地震,使日本灾难文学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灾难文学作品,虽然都与各种灾难相关,但其目的不是为了记录灾难和渲染灾难,而是透过灾难来努力张扬生命尊严与人类精神。就像村上春树在《神的孩子全跳舞》里说到的,灾变迫使人们必须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这不也是灾难带给人们的永恒的影响吗?
    从“原爆文学”到地震海啸讲述
    不同历史时期,日本灾难文学有着不同的主题,但 “灾难”一直是最重要的元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这固然加速了战争的结束,却给广大无辜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也触发了原爆文学的诞生。这一日本特有的文学样式传递着人们对这场灾难痛苦的呻吟和理性的反思。井伏鳟二的小说《黑雨》和大江健三郎的随笔《广岛札记》被称为原爆文学的“顶点之作”。
    在日本灾难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 《日本沉没》。作品虚构了一场毁灭性灾难,日本列岛沉没,流离失所的日本人开始了历史性的流浪生活……小松左京的 《日本沉没》1973年一出版,就创下上下集400万册的销售纪录,成为日本战后第一畅销书。时隔33年后,小松左京与谷甲州携手推出了 《日本沉没第二部》,着重描绘日本人在“失去国土”后的命运。
    《神的孩子全跳舞》是村上春树为发生于1995年的7.2级阪神大地震写的小说,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同一题材作品中卓尔不群。小说通过灾后日本人日常生活的纹理展示,关注了地震所引发的种种现存人类精神危机。翻译过村上春树30多部作品的著名翻译家林少华说,地震无疑伤害了村上春树,带给他无可奈何的失落感,并促使他深入思考,他对地震的把握甚至已经超越了天灾本身,体会到只有爱才能使人走出地震心理阴影。
    在日本地震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高岛哲夫的《M8》和石黑耀的《震灾列岛》。《M8》将最新的地震研究成果和数据融入虚拟的情节,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高度重视,许多读者将它视为不可多得的地震知识小说。高岛哲夫后来又写过一部名为《海啸》的小说,预言日本将遭受史上最大规模海啸的袭击。石黑耀被称作“描写日本未来灾害第一人”,2002年,他凭借描写火山喷发恐怖景象的处女作《死都日本》,摘得日本第26届梅菲斯特奖,从而确立了自己以缜密的科学知识揭示未来灾难的风格。石黑耀说,创作《震灾列岛》的目的是给政府和民众敲响未来灾难的警钟。
    灾难塑造下的文化和性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灾难进行不断抗争的历史。“文学”即“人学”,这一使命决定了它要关注人的生存问题和生存前景,同时关注自然规律与生命伦理,并尽可能展现人类与自然灾难进行不屈抗争的细节与场景。在灾难面前,文学从来都不缺席。打开文学经典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作品都与灾难和苦难有关。与其说这是一种文学的自觉,不如说这是一种文学的必然,而日本的灾难文学影响似乎更为突出,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必然因素呢?
    一些学者分析说,日本是个地震多发国家,二战时饱受原子弹爆炸带来的创伤,对灾难的危机感一直深深印在日本人的脑海中,日本人对未知世界有着深深的敬畏以及深重的悲观主义色彩,与中国人看戏喜欢看喜剧看大团圆结局不同,日本人无论是看书还是看戏,大都喜欢看悲剧,例如百十年来热映不衰的演绎日本古代“47浪人”为主复仇的悲情剧《忠臣藏》以及风靡一时的小说及根据小说改编的悲情剧 《失乐园》。这些小说、戏剧、电影都蕴含着人生短暂世事难料,美好的东西必将付之流水的悲情意识。正因如此,日本文化中对转瞬即逝的美好有深切的感情,中国人崇尚月圆、完美、和谐,日本人则崇尚枯山水、不平衡、不对称。
    生活在狭窄的岛国,日本作家危机意识极强,对灾难也更敏感。1973年,被称为“日本科幻推土机”的小松左京出版了代表作《日本沉没》。小说中,日本海沟出现大量泥团,关东大地震造成200多万人死亡。地质学家田所博士预言了更为可怕的灾难:两年之内,日本列岛将沉入地下。最后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巨大的海啸冲入陆地,日本列岛沉没了。小说在“未来在哪里?新的生活该如何继续?”的自问中戛然而止。
    多灾难的自然条件塑造了日本国民的文化和性情,在日本作家心中,灾难题材以及对灾难的思索仿佛是抹不去的阴影。
    灾难文学的境界
    法国学者狄德罗曾说过,在经历了大灾难和大忧患后,作家的想象力往往会被悲惨的景象所激发,就能描绘出那些后世未曾亲身经历的人所不认识的事,成就传世经典,因此在世界文学史上,灾难文学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神话传说、史诗和宗教经典中,被称作“毁灭传说”的灾难文学主题几乎是全球普遍题材。古巴比伦的《季尔加米士史诗》是世界现存最早的灾难文学作品之一。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中,充斥着对各种毁灭性灾祸的描写。最著名的“毁灭传说”文学是“亚特兰蒂斯”,古希腊哲学之祖柏拉图在晚年的两部著作《克里特阿斯》和《提迈奥斯》中提到了“亚特兰蒂斯”即大西洲的毁灭,称公元前9650年左右,一座名叫亚特兰蒂斯的大陆遭遇地震和洪水,在一日一夜中完全毁灭,从地球上消失。亚特兰蒂斯的传说,成为此后几千年灾难文学永恒的主题。
    以大灾难为题材的小说自文艺复兴时期就不断涌现。薄伽丘的《十日谈》是由10个主人公在10天内讲述100个故事的形式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而故事的大背景,即1348年佛罗伦萨所发生的一次惨烈的大瘟疫;德国小说家、剧作家克莱斯特1807年的名作 《智利地震》,以1647年智利大地震为背景,描述了“一些平凡人在突如其来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不平凡甚至伟大”;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和法国当代作家吉奥诺的 《屋顶上的轻骑兵》,分别以霍乱中的哥伦比亚和法国南部为背景,描写了两个动人的爱情故事;19世纪苏格兰作家巴伦坦的《珊瑚岛》和脱胎于《珊瑚岛》的英国作家戈尔丁的 《蝇王》,描述了一群躲避核战争的男孩在孤岛上摆脱了现代文明,却亲手制造了一幕自相残杀的“人造灾难”,《蝇王》也被称为当代灾难小说的开山之作;法国作家加缪的名篇 《鼠疫》,以象征手法描写了阿尔及利亚奥兰城的一次鼠疫,表现出“不屈服、坚持战斗”的思想理念和在大灾难面前人类本能的正义和勇气的力量。
    一些学者指出,灾难文学有三重境界:一是展现灾难真实,挖掘灾难背后人祸的因素;二是展现命运压力之下,人们抗争的历程和人类精神的伟大;三是通过灾难探索人类存在的普遍意义,探索人性的真实。
    在阅读灾难文学作品中,感受最深的是:灾难文学作品思索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看待灾难、如何应对危机、如何尊重生命、如何与环境和谐相处以及如何与万物同存共荣等,从而让人学会在灾难面前保持冷静和镇定,以此提高心灵的自助与自救能力。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宇宙的浩瀚,想到生命的脆弱,想到地震中罹难的生命,想到人类经历的苦难……
    没有人希望发生灾难,然而,一旦遇上了,还是有许多功课要学习,许多问题要思索。愿人类因灾难而进步,愿日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走出灾难,活出新生的力量。
    原载:太原晚报2011年03月21日
    
    原载:太原晚报2011年03月2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