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凌叔华的《小哥儿俩》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陈建军 参加讨论
1930年,凌叔华的短篇小说集《女人》和《小孩》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35年,《小孩》改名《小哥儿俩》,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印行。1945年,《小哥儿俩》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再版。凌叔华曾请朱光潜写过一篇序文,但未用。《小哥儿俩》出版之前的1935年9月,凌叔华写过一篇自序。全文如下:
    这本小书先是专打算收集小孩子的作品的。集了九篇,大约自民国十五年起至本年止,差不多近十年的工作了。排印以后,编辑者说这本书篇幅少些,希望我添上几篇;这是后面几篇附加的原因。那是另一类的东西,骤然加入,好像一个小孩子穿了双大人拖鞋,非常不衬,但为书局打算,这也说不得了。
    书里的小人儿都是常在我心窝上的安琪儿,有两三个可以说是我追忆儿时的写意画。我有个毛病,无论什么时候,说到幼年时代的事,觉得都很有意味,甚至记起自己穿木屐走路时掉了几回底子的平凡事,告诉朋友一遍又一遍都不嫌麻烦。怀恋着童年的美梦,对于一切儿童的喜乐与悲哀,都感到兴味与同情。这几篇作品的写作,在自己是一种愉快。如这本小书能引起几个读者重温理一下旧梦,作者也就得到很大的酬报了。
    湖北教育出版社的新版以《小哥儿俩》初版为底本,保留《小哥儿俩》、《搬家》、《小蛤蟆》、《凤凰》、《弟弟》、《小英》、《千代子》、《开瑟琳》和《生日》等9篇“小孩子的作品”,删去《倪云林》、《写信》、《无聊》和《异国》等4篇“另一类的东西”,加入童话《红了的冬青》和《小床与水塔》、《一件喜事》、《一个故事》、《八月节》、《阿昭》、《中国儿女》等6篇以儿童为主角或以儿童视角来叙事的作品,仍旧沿用这个影响很大而且为一般读者所熟悉的书名。
    凌叔华之所以把其作品里的“小人儿”看作是她“心窝上的安琪儿”,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她“对于一切儿童的喜乐与悲哀,都感到兴味与同情”。她曾在1939年发表的演讲《在文学里的儿童》中说:“我自己大约属于偏爱儿童的那一种人,长大成人后,我的兴趣常常与儿童很近。在玩艺店里或摊子上,我看了要买,买了又看,常站上一两个钟头。一堆小孩子在那里玩笑,我虽不能参加,但是在旁守着,向来没感乏味儿。”(《文学集林》1940年1月第4辑)还说她写作儿童小说,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工作。正因为凌叔华偏爱儿童,有与儿童相近的兴趣,所以她的笔触能够深入到儿童的心灵世界,写出大乖、二乖、枝儿、“弟弟”、小英、千代子、开瑟琳、晶子等众多个性鲜明,年龄与其思想、行为、心理大体相称的“小人儿”来。如果说叶圣陶、张天翼等人的儿童文学作品是“观察儿童生活的结果”(惕即茅盾《再谈儿童文学》,《文学》月刊1936年1月1日第6卷第1号)的话,那么,凌叔华的儿童文学作品则是用心感受儿童生活的结晶。
    《中国儿女》是凌叔华仅有的一部中篇小说,创作于抗战中期。这部小说与凌叔华此前的作品相比,在题材上有较大变化,标志着作者已将视线由“高门巨族”的深深庭院投向窗外血与火的苦难世界。抗战爆发以后,凌叔华关注国家的前途,更关心儿童的命运,并为此做了一些切切实实的工作。1938年3月10日,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汉口成立,凌叔华被聘为名誉理事。同年5月18日为国际儿童亲善节,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邀集武汉地区的5岁至14岁中外儿童约一百八十人,在海军青年会举行庆祝大会。大会由凌叔华主持并致欢迎词,她呼吁与会同志“勿忘怀现在受难之中国儿童”,“此后多做救济中国难童工作”(《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会务简讯》,《世界政治》半月刊1938年6月15日第3卷第2期)。针对大量无辜儿童被日军战机炸死炸伤的惨状,凌叔华写过一篇题为《为接近战区及被轰炸区域的儿童说的话》的文章,希望“把接近战地以及有被轰炸危险的城市或村镇中的儿童尽量收集,尽力把他们移送较为安全的地带”,“最好能教养他们,使其在抗战岁月中,身心仍得良善发育,为国家制造一些未来的良善有用的国民,使他们成功我们复兴的一批台柱子”(《新民族》周刊1938年11月22日第2卷第18期)。1942年,她曾购买近千元床桌罩等手工艺品,寄往美国,请胡适帮忙出售,所得款项全部捐给内地战时儿童保育院。凌叔华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儿童倾注了爱心,也寄予了厚望。在《中国儿女》这部小说中,她借建国、徐廉、宛英等几个“中国儿女”,表达了自己抗战救亡的爱国热情,同时把复兴国家的希望放在他们这些未来的“台柱子”身上。
    《阿昭》原载《燕大月刊》1928年1月12日第1卷第4期,目录页署名凌叔华女士,内页标题下署名叔华,文末说明是“录一九二四年旧作”。凌叔华的小说多以女性和儿童为主角,这篇小说则运用儿童视角,集中“回忆”了“我童年最感兴味的一个人”,一个厨师,一个“三十来岁”的男性。这在凌叔华的小说创作中也可算是“另类”。《阿昭》是凌叔华的一篇佚文,在已经出版的各种作品集中都未见收录。
    凌叔华既是作家,也是画家。总体来看,她的儿童文学作品大多情节比较单一,结构比较单纯,具有一种“写意画”的特点。正如朱光潜所说的:“作者写小说像她写画一样,轻描淡写,着墨不多,而传出来的意味很隽永。”(《论自然画与人物画——凌叔华作〈小哥儿俩〉序》,《天下周刊》1946年5月5日创刊号)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原载: 《 博览群书 》( 2011年03月07日)
    
    原载:《博览群书》(2011年03月07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