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纪实文学研究亟待重视和加强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章罗生 参加讨论

    在中国,从《尚书》、《论语》、《孟子》尤其是从《史记》开始,纪实文学传统悠久、成绩显著。在当代,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的纪实文学更是发展迅猛、成就辉煌。但与虚构文学相比,其理论研究却非常落后,与创作形成巨大反差。主要表现在:一是纪实文学研究人员少,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缺乏高水平的权威理论专著。二是纪实文学在文学史教材和专著中了无地位。而这种严重失衡的文学史格局,势必造成纪实文学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亟待培养纪实文学研究方面的人才,需要有一支纪实文学研究的专业队伍。也因此,我对一切纪实文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充满期待,对一切有志于从事纪实文学研究的人员和愿意出版纪实文学研究著作的出版社充满敬意!因为,我们的文学研究需要虚构文学与纪实文学“两条腿走路”,我们的纪实文学研究需要“雪中送炭”,我们的现当代文学教材不能再成为“倾斜的版图”!而正在此时,我看到了胡智云的《叶永烈及其纪实文学》(团结出版社,2010年)一书。
    其实,对展开的叶永烈纪实文学研究,我更感到欣慰!因为,在极端贫乏、落后的纪实文学研究中,我们已有的成果大多为资料汇编、现象评述与史实清理,而系统、全面的作家论、流派论与本体论研究尚未开始。如对叶永烈这样的纪实文学大家,不仅没有其研究专著,而且连有分量的论文也极少,当然更谈不上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实际上,不仅在纪实文学而且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学乃至文化史上,叶永烈都应在一流作家之列。因为,就纵向发展而言,他从11岁开始发表诗作,20岁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其创作几乎贯穿了至今为止的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史,而且目前他仍处于创作旺盛的高峰期;就横向领域而言,他在儿童文学、科普创作、影视艺术、摄影艺术尤其是在报告文学与传记文学等纪实文学领域,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就数量而言,他早在1999年就出版了50卷文集,其中有科普创作等23卷,纪实文学27卷,而自21世纪以来,他又出版了《陈云之路》、《追寻彭加木》和《邓小平改变中国》等长篇力作以及“行走系列”、“目击系列”、“自传三部曲”与“重返人间三部曲”等长篇系列;就影响与地位而言,其纪实文学创作畅销中美等国家,他本人也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等称号。
    叶永烈的创作不仅题材重大、独特,而且内容广泛、全面。它不仅开辟了其独具特色的“党史文学”,而且构成了其中国现当代的形象历史。他的创作形式新颖、手法多样,既有以叙事为主的《历史悲歌——反“右派”始末》,也有以写人为主的《离人泪——沉重的一九五七》,还有“以人带事”、“以人述史”的《毛泽东与蒋介石》和《邓小平改变中国》;既有《红色的起点》的“T字形结构”,又有《毛泽东与蒋介石》所运用的“比较政治学”等手法。尤为重要的是,他的史传报告文学创作,不但继承了问题报告文学所开辟的政治理性的传统,而且还确立了学术考证和以“两确”(立论正确、史料准确)、“两馆”(图书馆、档案馆)为其“非虚构性”做保证的科学理性与美学规范。同时,他的作品又以题材本身的魅力与独创以及“可读性”、“趣味性”等,解决了报告文学所谓的“文学性”问题。所有这些都对后来的创作——尤其是包括史传报告文学在内的纪实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我认为,叶永烈及其创作构成了丰富、复杂的“叶永烈现象”,是摆在当代文艺研究者面前富有挑战性的课题。而在这座亟待开采而又未被认识的富矿面前,胡智云捷足先登,率先挖出了第一桶“金”,这是可喜可贺之事。
    当然,也许作者挖出的还不是“金”,他做的还只是一些前期工作,如勘察设计、资料整理与“矿”情报告等,但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否定其重要的价值意义。因为,万丈高楼从地起,宏伟的学术大厦总是从一砖一瓦开始的。因此,该书所做的作家介绍、创作概述、作品分析与年谱整理等工作,我们不但不能轻视,而且应充分肯定其筚路蓝缕之功。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文学院)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