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关注现实与心灵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赵炳鑫 参加讨论

    陈继明是近年来保持旺盛创作生命力的一位青年作家,其中、长篇小说的创作多有突破。《北京和尚》经由《人民文学》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其空灵的文字、准确的表达和诙谐幽默的行文赢得了读者的认同。读完这篇有些荒诞意味的小说,感觉跟作者以往的作品有些不一样,这篇不到5万字的中篇小说有着耐人回味和思索的东西。我认为,在当下汗牛充栋的中篇小说中,《北京和尚》在小说的主题和意义上,超越了一般的叙事文本,小说观照当下世相,将对当代中国精神现实的批判内化于其中。小说通过北京和尚可乘的一段爱情机缘,透过世俗生活的表象,让读者看到了表象背后的真实,即现代人被消费社会所异化的精神现实——价值缺席、灵魂出逃、无家可归的悲剧性存在。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如何得救?作者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较高的思想深度,使作品具有对超越性旨趣的追求,对人心灵归宿的深切关注,对无孔不入的权力吃“人”现实的无情批判……作者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陈继明是清醒的,他没有迷失,他在用心思考,他把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存在纳入自己批判性视野之内,编织出自己的反思性文本,建构出自己的小说所承担的使命和意义。
    我虽然质疑陈继明小说提供的精神出口,但就小说本身而言,陈继明作品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北京和尚》令人疼痛地让我们不能躲避一个问题:在世相昌隆的现代性图景之中是否存在着惊人的价值掠夺——人们是否不知不觉地迷失在了自己亲手制造的“权力话语”构筑的“精神”牢笼里?小说始终围绕着北京和尚寻求精神出路的不懈努力,展示世相表层下人性异化的图景。从剃度出家到还俗娶妻,从开“般若素食”饭馆到断指忏悔、从决定开道场到抱着麻脸菩萨回到“奶奶”身边(在这里,奶奶的象征性意义很明显)。北京和尚寻求安妥灵魂的不懈努力和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无疑成为陈继明小说通过个体的心灵挣扎,展示这个以“现代性”为傲的社会奇异的幻景和拜物教狂热下人性变异的现实。在这个盲目追求、盲目崇拜的文化狂热中,享乐主义和世俗实用主义轻而易举地实现了对人心秩序的主宰。就连佛家净土的寺院也不能幸免,何况是六根未尽、尘缘未了的可乘?物质的繁华和心灵的宁静到底哪个更重要?拜倒在金钱、权力面前的众生,他们需要心灵的宁静,需要灵魂的救赎,这也是整个人类的困顿!
    在消费文化的背后,其实是权力对欲望的开发和塑造,人在强大的权力金钱面前,如何快速地走向“死亡”,是陈继明这篇小说所深刻揭示的主题。从小说中所展示的一系列人物张磊、红芳、杜局长、红芳的弟弟以及明里暗里出场的“众人”身上就能看到这一点。从小说的主角——身背业障、对自己的行为具有清醒的责任意识的佛教徒可乘身上,我们同时还看到了作者力图从现实中寻求精神突围、抗拒这种“死亡”的努力,并力图用宗教获得对“死亡”的救赎。虽然作者所钟情的宗教在帮助他,但我们还是看到了那种努力的无力和无奈。作者尝试选择这样的路径是否有效有待商榷,但至少这样的尝试是有意义的。
    人毕竟是一种精神动物,“人的内在有一股原始动力,需要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在这样的状态下,人们急需安妥心灵的价值认同。在这个时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理想是什么?我想应该有两个维度。一是文学的精神和价值维度要有形而上的意义建构,要体现文学的终极命题:爱、悲悯、宽恕、拯救等;另一个是文学话语的维度:要把心灵与现实的映射、对现实的独特发现构筑在今天与现实互动的文学话语里。
    一个作家看待世界的眼光,是成就一个作家高度的先决条件。真正的文学应该关注现实、拯救良知、寻找家园。从这个意义上,陈继明的小说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原载:《文艺报》2012年03月12日
    
    原载:《文艺报》2012年03月1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