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寻找精神的根据地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邱华栋 参加讨论

    写什么和怎么写,是每一个作家尤其是报告文学作家面临的两大问题。写什么可以选择,怎么写也可以选择。一名作家水平的高低优劣,正是在这两个选择上体现出来的。选择写什么可以体现出一名作家的眼光、胆识、智慧、思想和气度;选择怎么写则可以体现出一名作家的素质、功力、修养与格调。
    当我拿到长篇报告文学《砥柱》时,我想,作为诗人的作者李荣在创作时,内心必然也是经历了这两个选择的反复挣扎吧?作为一名文学编辑,我们对非虚构作品高看一等、厚爱一分,并不遗余力编发过一些这方面的作品。因为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有时候甚至超过了作家的想象力。但我又觉得,非虚构类、特别是报告文学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呈现出空前繁荣的状态,但质量上却良莠不齐,真正能打动人的好作品并不多。
    当我在寒冷的冬天捧读李荣的这部长篇报告文学时,感到热血沸腾,感受到了一种力量和温暖的强大冲击。毫无疑问,我是带着朋友之间的情谊进入阅读的,但是,排除人为的因素,我仍然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部难得的精品佳作。读这部书,让我想起了自己在新疆的少年时代,一个怀揣英雄梦想的少年时代。我一直渴望自己成为一名军人,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或者一位名垂青史的英雄,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题材或者一部英雄传记的主角。李荣的这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帮我实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一个梦想,也重振了我对主旋律报告文学的信心。
    李荣的这部《砥柱》,实质上就是一部英雄传记。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很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不同的是,保尔·柯察金是一位虚构的英雄,是小说中的主人公,而《砥柱》中的宋文博则是非虚构的现实人物,是报告文学中的主人公,是作者身边亲密的战友。李荣用朴素的语言和叙述告诉我们:英雄的炼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经历了“种子阶段”、“发芽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的!我们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一次感受英雄成长和接受洗礼的过程,正如笔者在后记中所说的:“在搜集、整理和撰写这本关于宋文博英雄事迹的书稿过程中,笔者和笔者周围的战友、同事、朋友们一次又一次被吸引、被感动、被震撼,与此同时,心灵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崇高的洗礼。是的,英雄的力量是无穷的,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宋文博的言行是那么平凡和普通,但当我们将这些琐碎的细节连贯起来重新审视时,才惊讶地发现,十数年来他始终坚守着的那些为人处事的准则,是那么的质朴和高贵!”
    李荣曾经有过这样的思考:“水火不相容,可我却偏偏干着与水和火打交道的差事。水的质地是柔软的,所以它无法捏碎,所以它能以柔克刚,它的力量绝对不可小觑……水与火之间的哲学关系,我想应该与两支相互对峙的军队之间的关系差不多。而我,不过是水与火之间的存在,是激情与冷静的旁观者和记录者,当然,有时也参与其中。”无疑,这是一位消防战士,也是一名诗人历经生与死、血与火熔炼后的思考和感悟。我发现,李荣这个激情与冷静的旁观者和记录者一直在收集一种精神碎片,并在一个特定的时候将这些碎片整合成了一张精神地图。在这张地图里,他既是在为战友宋文博雕塑立传,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的写作找寻一个根据地。我想,这种有精神根据地的写作,才是值得信任的写作。
    总体来看,《砥柱》是一部血肉丰满、能打动人的优秀作品,它对宋文博的刻画可以说是很成功的。英雄的精神路径在常人的眼里或许是孤绝的,但作者用一种久违了的理想主义情怀,强有力地向我们证明,人性里依然还有崇高,而且无论世事如何萎靡,它都一直坚定地存在着。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发现,诗人李荣同时又是一位对当代中国生活进行热切描述的热血作家,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根据地。
    原载:《文艺报》2012年03月09日
    
    原载:《文艺报》2012年03月0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