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揭秘曹顒之“死”(上)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梦不觉 参加讨论
去年春末之时,本人曾连续发表两篇关于考证曹顒是《红楼梦》作者的文章,观点发表后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大家的鼓励,不少朋友希望本论说能继续下去,本人在此深表感谢!大家普遍认同从书中的时间线索入手去考证《红楼梦》的方法。说到红楼梦中的时间,我个人感觉非常可能是作者有意留下的线索,从时间线索作为开启《红楼梦》大门的一把关键钥匙,是我所坚持的研红重要原则之一。因为我们大家也都能感觉的到,作者写入一些时间线索绝对不是乱写出来的,而是长时间隐在作者内心深处的生活感触在文字层面上的一种线索性暴露。而这种暴露就是在向尚未被"画家烟云模糊法"所迷惑的读者们暗示作者自己内心的感叹、情感、悔恨等等各种复杂的心里矛盾和特征,使我们大家努力读懂作者真正的创作意图,了解作者年少之时"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的美好生活与之后"无材可去补苍天"的巨大感慨。可以看出,作者的内心是极为苦痛与矛盾的,但内心的坚毅又使他不甘心就此消失,于是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动机,为的就是证明自己的存在和表明自己的悔恨。同时也表明作者自己"更有情痴抱恨长"与"自谓落堕情根"的爱情情怀。
    说到究竟是曹家的哪位人创作了《红楼梦》,不少支持曹家家事说的朋友们都看的出来,作者所写江南的"真家"与京城的"假家",恰恰能与曹寅之子那一辈的人对应起来。江南的家是真家,是作者真正生活与怀念的实境生活场所。而京城的家是假家,是作者借以表达自己内心苦痛的虚拟生活场所。在这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之间,作者用"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关联方法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创作与修改。为的就是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我们人类的实际生活之中无非也是存在着许多的真假、虚实及真诚与欺骗。这样以来,曹寅孙子辈的人无论如何也很难经历到以上这种情怀的生活。而受曹寅影响巨大的寅儿子辈的人却是目前来说最有可能感受的到这一切的人了。这样以来,作者很可能会在曹顒和曹頫之间产生。
    根据史料的记载,曹頫是在曹寅去世及曹顒离奇"病死"的情况下接手织造任务的。他并不是曹寅亲生的儿子,正如刘同顺先生曾经说的,曹頫作为过继的儿子与书中贾宝玉的形象实在相差不少,我也很认同这一观点。这样分析一下,现在能作为《红楼梦》原创作者的人就只剩下曹顒了。历史是这样的具有局限性,仿佛又在捉弄我们一般,史料记载他死去了。可他真的"死去"了吗?在这里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咱们前面刚刚提到过的"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创作手法。作者之所以有这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思想,就是因为他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死去了,可作者自己却明确的知道自己是因为当初的逃避才给人们造成了"他已经死去"的普遍印象。真假虚实之间,人们已经很难真的搞清楚《红楼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就如同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曹顒一样,我们真的不能直接了当的说他在康熙朝真的死去了,我们仍然需要进行一番坚苦的探索,虚实之间的曹顒正如他那虚实之间的作品一样,书中内容有虚实,而作者自身的实际生活中也有虚实(虚的是人们普遍认为他已经死了,实的是他还存活着),能够作到虚实之下的"人书合一"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人与书的虚实结合使得我们渴求着去无限接近有关于他的所有可能的线索。
    在我本人的前面两篇论述中,已经提到了一些自己对书中时间线索的探究。这些探究无疑会使我们能够尽可能的接近到曹顒。由于篇幅所限,本人将自己的文章一一列举在本文最后,供大家进一步参考,在此不再赘述了。在本人的研究中,已经得出两个比较明确的结论:
    [1]曹顒是书的作者。
    [2]书中所写内容的时间范围主要是在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和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作者描写了这连续三年间的很多事情。书中的"三春"概念应基本与此三年对应。
    同时,在本人的论述之中也确定了两个人物生活原型的出生时间:
    [1]曹佳(元春生活原型)生于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农历壬申年。
    [2]曹顒(宝玉生活原型)生于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农历癸酉年。
    结合上面的时间概念。那么1692年正月曹佳出生,1693年(可能是农历四-五月份,待考)曹顒出生了。不知这样以来,按曹寅这一支血脉相传来推算的话,曹顒的小名是否正好也能与"连生"对应的上呢?!曹佳比曹顒大一岁多一点。对于曹寅来说,因为是连着两年生了两个"宝宝",所以次年出生的曹顒的小名当然可以叫作"连生"了,这正符合历史上的情况。
    写到这里,可能大家还是要疑惑,因为据史料记载曹顒是年轻时因病早逝,这样推断一个"死去"的人作为《红楼梦》作者实在不太容易证明。话说得虽然不错,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历史上的情况,发现曹顒自身所存有的"疑点",看看当年的曹顒身上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下面本人就从几个方面逐一分析一下曹顒身上的疑点,也诚请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下这些疑点。
    一、从事情发展的一般顺序来分析
    康熙皇帝曾亲口说曹顒是一个魁梧健壮之人。康熙五十四年正月十二日,在内务府奏中有一段康熙的批文:
    "曹顒系朕眼看自幼长成,此子甚可惜。朕所使用之包衣子嗣中,尚无一人如他者。看起来生长的也魁梧,拿起笔来也能写作,是个文武全才之人。他在织造上很谨慎。朕对他曾寄予很大的希望......"
    "顒"字意为宽大的样子,加之上面康熙皇帝的描述,可见曹顒生来就有良好的体质。其在康熙五十三年的时候,仍然可以写奏文给皇上,并没有提及自己的任何一点病情。就连康熙皇帝最信任的人,同时也是曹顒的亲舅舅李煦也未曾提到任何有关曹顒身体不好的情况。到康熙五十四年正月就突然传来他死去的消息。试想,一个人从病到死总要有个过程的,而曹顒的死却是那么突然,充满了迷团。
    另外,作为内务府的人,对江南的情况都是每月至少一奏,曹顒在前面也是每月一应付,可从康熙五十三年八月奏完雨水情况以后就再无奏报。到康熙五十四年正月报奏曹顒病亡,中间四个月没有奏文。那么我们很自然就会发现至少有三个疑点:
    [1]如果曹顒得的是慢性疾病,那他开始生病的时候肯定还是能正常生活的,能亲手写奏文的。然后会随着病情的加剧使病症逐渐恶化,直至死去。那么这就很怪了,为何在生病期间没有上一份奏文呢?即使病的很重,不能亲笔,也可由亲信之人代劳一写,由曹顒口述,代笔人记录下来就行。可四个月里没有任何奏文。
    [2]如果曹顒真是生病了,那也可以如他的父亲曹寅一样写个奏文给皇上,内有"求主子圣药"之类的话,也算借主子的龙恩驱病了。凭康熙和曹顒的亲近关系,求个药之类的绝对不在话下,可是这种情况也没发生。
    [3]如果说曹顒是突然去世的,在暴亡之前他的身体肯定会看似无任何疾病,如同健康人一样。那么在他去世的消息传出来之前的四个多月的时间里,为何曹顒一个奏文也不上奏皇上呢?我们可以想一想,四个月不上奏文,这差还想不想当呀?就算是有康熙皇帝的照应,也不能对皇帝这样不尊重啊。连续四个月不上奏文,中间还有过新春的正月,正常在职的官员谁敢这样呀?可这种情况就发生了,连续四个月不上奏文给皇上。
    由此,我们可以认定这其中必有问题,曹顒弃职离家的可能性很大。虽然我们不知道这期间本来就有些难以支撑的曹家出了何事,但可以肯定曹顒身上一定发生了些什么。
    二、从康熙朝晚期曹寅去世后曹家的整体情况来分析
    康熙五十一年九月初四日,曹顒上奏其父曹寅故时之情形,曾说:
    "至父病临危,频以天恩未报,垂泪谆谕命奴才尽心报国,又以所该代商完欠及织造钱粮,槌胸抱恨,口授遗摺,上达天听。气绝经时,目犹未瞑,奴才伤心恸哭,不知所措。"
    据上面关于曹寅病故时"槌胸抱恨、目犹未瞑"的情况来分析,可知曹寅临死都在想着曹家亏空问题的严重性,如此之大的困境,他如何能闭得上眼。又据上面"垂泪谆谕命奴才尽心报国"一句来分析,可知他一面恨自己造成亏空,无法补完,另一方面他必深知此重压肯定会落在他的儿子曹顒身上,儿子年纪还轻,如何应付的了呢!整个曹家会何去何从呢?!可见,曹顒接过曹寅的织造职务,压力必将是巨大而沉重的。
    康熙五十三年八月十二日,康熙皇帝曾说:
    "两淮盐课原疏内,令曹寅、李煦管理十年,今十年已满,曹寅、李煦逐年亏欠钱粮,共至一百八十馀万两,若将盐务令曹寅之子曹顒、李煦管理,则又照前亏欠矣。此不可仍令管理。先是总督噶礼奏称,欲参曹寅、李煦亏欠两淮盐课银三百万两,朕姑止之......"
    据上面的情况来分析,曹顒在接任父职之后,果然压力巨大,总督噶礼已经奏参曹寅和李煦,这足以证明当时曹家的问题依然严重。
    康熙五十四年正月十二日,康熙皇帝曾批:
    "他(曹顒)的祖、父,先前也很勤劳。现在倘若迁移他的家产,将致破毁......"
    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曹頫上奏康熙皇帝奏文中,曾说:
    "窃奴才母在江宁,伏蒙万岁天高地厚洪恩,将奴才承嗣袭职,保全家口。奴才母李氏闻命之下,感激痛哭,率领阖家老幼,望阙叩头。随于二月十六日赴京恭谢天恩......本月初二日,奴才母具李煦前来传宣圣旨,奴才母跪聆之下,不胜感泣,搏颡流血,谨设香案,望北叩头谢恩。"
    据上面的情况来分析,如果曹顒真是病死了,不致于要毁其家产的程度。只是有康熙皇帝这一后台,曹家才算是平安渡日。从后面,曹寅妻率全家北上叩恩的情况看,能清楚的表明这点。寅妻此举完全可以说明曹家是有严重问题的,问题的严重很可能不只是仍有亏空,或许还有其他的大事,保全下来实在是不容易。[注释1]
    康熙五十四年六月初三日,康熙皇帝曾在曹頫奏文中批示:
    "你家中大小事,为何不奏闻? "
    查曹寅、曹顒在职时奏文,可以看出康熙皇帝一般只想了解曹家的织造事务、江南地区的官情民意、天气状况,还有后来的曹家亏空问题。从不曾强烈要求上奏"家中大小事",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曹家肯定出过什么大事,而康熙皇帝甚至很可能知道一些事情。为防曹家再出什么乱子,才命曹頫报奏家中之事,康熙皇帝好心中有数。
    三、从曹顒文采并接合书中文本的艺术性来分析
    康熙皇帝曾亲口说曹顒是一个能写之人。在此仍用康熙五十四年正月十二日,内务府奏中那一段康熙的批文:
    "曹顒系朕眼看自幼长成,此子甚可惜。朕所使用之包衣子嗣中,尚无一人如他者。看起来生长的也魁梧,拿起笔来也能写作,是个文武全才之人。他在织造上很谨慎。朕对他曾寄予很大的希望......"
    由此可见,曹顒是一位很有写作才华的人,这很可能与其从小受曹寅的教育和影响有直接关系。否则,康熙皇帝不会这般形容。
    [1]从曹顒奏文中看出,他的奏文写的确是精彩,曹頫要比他差不少。其的确是个能写作之人,写红楼梦没有很强的写作能力是完不成的,这符合作者的基本要求。[注释2]
    [2]曹顒死前的几个月是有一段含糊不清的秘密。《红楼梦》的作者为何既悔恨又有难言之隐,故曰真事隐,后半部的迷案恐怕与此有关。[注释3]
    [3]曹顒与曹頫的文才与小说中的贾宝玉与贾环的文才有可比性。另外,已经可以基本证明曹頫即畸笏叟,那么为玉兄的宝玉原型又会是谁呢?曹顒的概率自然是最大的。
    [4]曹顒的奏文,特别在其任职的后期,一般都是寥寥数语,大有应付之意。三年任职大部分是说一下江南的雨水情况而已。在康熙五十三年七月初二日皇上反催:"此摺回到江宁,将雨泽情形,再速奏闻"。同曹寅、李煦、曹頫等人的奏文相比,体现出曹顒不是一个勤于职位的人,有些对仕途经济反感的倾向。这点与贾宝玉的情况完全相符。[注释4]
    通过以上三个大方面的分析来看,曹顒与书中的贾宝玉在性格上很接近,对职务多有应付之意。其在职位上的时候,家里的经济情况给他的压力非常大。曹顒"病死"前的半年里,疑点不少,肯定是出了其他的事情。从寅妻北上叩恩及康熙皇帝急催曹頫报奏家中大小事,我们由这些情况也可以推测,曹顒应该不是正常的病死,很可能是因不堪压力、反感仕途等原因,以"假死"的方式弃职离家了。本人基于上面的这些历史情况分析,推测出曹顒自身很可能出了问题是很有说服力的。
    可能有的朋友还要反问,如果仅凭这些疑点的分析最多只是侧面论证,有没有正面的直接依据呢?我想要说,书中作者总有难言之语,总给人感觉有所遮掩,这恰恰证明作者自身的情况。否则,作者的真事隐就变的没有意义了。若说有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曹顒的假死,答案是肯定的,当然有!我将从最具有说服力的小说前八十回文本中列出我所发现的正面直接证据,并加以分析,看看是否能还原出历史上并无记录的曹顒"假死"的真实情况。欲知如何论证,请看我的《揭秘曹顒之"死"(下)》一文中的分析。
    梦不觉 农历丁亥年六月二十二日 于 泉城 思乐轩 初稿
    原载:学术红楼——学术研究
    
    原载:学术红楼——学术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