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读《古代文人年龄的秘密》有感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童力群 参加讨论

    张涛先生在《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五期发表了《古代文人年龄的秘密》。
    张涛先生在该文写道:“翻阅古代文献,尤其是宋以后文献,经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同文献,甚至是同一种文献,对同一个人的年龄记载往往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相差到十数岁。今人不要误以为这是传写致讹,实际上是另有隐情: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自己或由亲属在官方的档案上填写虚假的年龄。……所谓‘官年’,是指文人们填写在官方的档案履历上的年龄,而真实年龄则称之为‘实年’。……直至清末,科举制度进入历史的尾声,虚改年龄以致官年、实年乖戾之事亦不见绝。……”
    我拜读了张涛先生的《古代文人年龄的秘密》后,思考曹雪芹的享年问题,甚有感想。
    目前,红学界对于曹雪芹的享年大致有三种说法:四十岁,四十多岁,五十一岁。
    其中“四十多岁”又含有三种说法:四十二岁,四十五岁,四十八岁。“四十二岁”是对四十岁的靠近,“四十五岁”是对四十岁与五十岁的折中,“四十八岁”是对五十岁的靠近。
    周汝昌先生、蔡义江先生力主“四十岁”。
    吴新雷先生和我力主“五十一岁”(虚岁)。(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一年)
    力主“四十多岁”的先生是极多的。
    “四十岁,四十多岁,五十一岁”,这三种说法都有依据。
    曹雪芹的享年涉及生年与卒年。
    而曹雪芹的生年、卒年皆有多种说法,将生年、卒年结合起来又错综复杂。
    为了节省篇幅,我将复杂的叙述简单化,只说曹雪芹享年的依据。
    “四十岁”、“四十二岁”的依据是——敦诚的诗句“四十萧然太瘦生”、“四十年华付杳冥”。
    “四十八岁”的依据是——张宜泉的诗序“年未五旬而卒”。
    “四十五岁”的依据是——将“四十萧然太瘦生”、“四十年华付杳冥”与“年未五旬而卒”折中。
    “五十一岁”的依据是——敦诚的诗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
    我认为:
    1、“四十岁,四十多岁,五十一岁”这三种说法的根源都在曹雪芹自身!
    2、“四十岁”源于“官年”,“五十一岁”源于“实年”。
    3、张宜泉的诗序“年未五旬而卒”源于曹雪芹将自己的“实年”略微说小了一点。
    难道曹雪芹有个“官年”问题吗?
    由于史料的极端缺乏,我对曹雪芹的“官年”问题只好来一番猜测。
    不记得是哪一位红学家这么说过:“对曹雪芹的研究,我们大家都在瞎子摸象。”
    眼睛雪亮的人固然很多。
    我承认:我是“瞎子”。
    曹雪芹与敦诚的交往,应该主要缘于右翼宗学。
    右翼宗学就是一所培养满族官僚后备军的学校。
    曹雪芹为什么总是到右翼宗学去?
    我想:其原因、其答案,至少应该有十种吧。
    我的猜测是:曹雪芹在右翼宗学里,主要是当旁听生,为自己考举人作准备,为自己将来能当上右翼宗学的汉书教习作准备。
    我的第一个思路:曹雪芹在右翼宗学活动的时间段问题
    敦诚乾隆九年进右翼宗学读书,乾隆二十年在宗学考试中列为优等。
    因此,曹雪芹在右翼宗学与敦诚交朋友,时间上限是乾隆九年,时间下限是乾隆二十年。
    敦诚在《挽曹雪芹》里写道:“三年下第曾怜我”。这个“三年”与宗学考试有关,这个宗学考试是三年一次还是每年一次而连续三年,我一时无法断定,但可以肯定是乾隆二十年之前“三年”,即乾隆十七年。
    可见,在乾隆十七年,在右翼宗学里,曹雪芹与敦诚正在密切交往。
    敦敏《吊宅三卜孝廉》诗云“昔年同虎门,联吟共结社。”
    敦诚《寄怀曹雪芹霑》诗云“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
    曹雪芹在右翼宗学的主要活动之一,是与宗室朋友们“联吟共结社”,这是可以肯定的。
    我的第二个思路:曹雪芹在右翼宗学里为什么瞒年龄?
    我们暂且把曹雪芹去世的时间定在乾隆二十七年除夕。
    “四十年华”,倒推到乾隆十七年,就是“三十年华”。
    乾隆十七年,曹雪芹的真实年龄是四十一岁。
    如果曹雪芹仅仅与宗室朋友们“联吟共结社”,完全可以爽快的说出自己的真实年龄。
    曹雪芹在右翼宗学里为什么瞒年龄?
    原来我一直认为是曹雪芹觉得自己年龄偏大,与年轻朋友们交往,有点不好意思。
    现在想来,问题不这么简单。
    乾隆九年,敦敏、敦诚兄弟俩一起入右翼宗学。敦敏十六岁,敦诚十一岁。
    乾隆十七年,敦敏二十四岁,敦诚十九岁。
    曹雪芹到右翼宗学去,不可能是“单挑”敦敏、敦诚之类的年龄较小的宗学学生交朋友。
    右翼宗学里,有许多年龄偏大的学生。
    敦诚有《哭复斋文》。此“复斋”,应是一位“年龄偏大的学生”。
    八旗分为左右两翼,右翼为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
    右翼宗学是清廷为右翼四旗的宗室子弟举办的官学。
    史仲文先生主编的《中国全史·清代教育史》写道:“宗学学生来源为宗室子弟,凡十八岁以下者,无论王、公、将军及无封宗室子弟皆可入学。乾隆十一年(1746)左翼宗学学额定为70人,右翼宗学学额定为60人。”
    在实际运作中,入学年龄可以放宽,十九岁以上、已经曾在家读书之子弟,有愿读书者,亦准入宗学。
    史仲文先生主编的《中国全史·清代教育史》还写道:“每十名学生设一名汉书教习,由礼部从举人、贡生中考选。任期三年,分别按等录用。”
    我猜想:曹雪芹在右翼宗学的身份应是杂役,但由于平郡王府的面子,他可以“旁听”汉书教习们的讲解。
    我猜想:曹雪芹当“旁听生”的目的是为了不久的将来能顺利的考上举人。
    我猜想:曹雪芹考上举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当上右翼宗学的汉书教习。
    假设我的猜想万一与史实相合,那么,曹雪芹在右翼宗学里隐瞒自己的年龄就很有必要。
    我的第三个思路:平郡王府的影响。
    曹雪芹的同父异母的胞弟曹天祐,于乾隆八年左右顺利的当上了同知。
    而曹雪芹的“前途”却长期没有着落,这应该是他的姑妈曹佳氏的一块心病。
    曹佳氏的长子平郡王福彭去世于乾隆十三年十一月十七日。
    福彭临终前上奏折道:“臣父平郡王讷尔苏以罪革爵,殁后蒙恩以王礼治丧赐谥。臣母曹氏,未复原封,孝贤皇后大事,不与哭临,臣心隐痛,恳恩赏复。”
    福彭临终前顾虑母亲的地位与名誉。
    福彭临终前会不会顾虑大表弟曹雪芹的“前途”呢?
    福彭去世后,由其长子庆明于乾隆十四年三月袭封平郡王。
    庆明去世于乾隆十五年九月。
    庆明卒后,无子,乃以福秀之子庆恒过继给福彭房袭爵。(福秀是曹佳氏的第二子)
    庆恒卒于乾隆四十四年。
    可以这样断定:曹雪芹在右翼宗学的整个期间,始终在平郡王府的关照之中。
    曹雪芹为何离开右翼宗学?为何离开京城而去西郊?
    因史料极端缺乏,目前还难以解答这两个问题。
    我猜想:
    1、可能是屡次乡试不顺利。
    2、可能因为婚姻矛盾。(第二次婚姻,娶富商之女而岳父岳母固执的不认可)
    3、可能因为经济(家政)困难。
    我猜想:
    乾隆十八年秋有乡试。
    如果仅仅因为“乡试不顺利”,曹雪芹应于乾隆十八年冬离开右翼宗学。
    以上系列猜想,聊供喷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