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楼梦》真实地在进行着人的终极关怀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邢殿峰 参加讨论
  《红楼梦》是一部写人的小说,是一部古典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典型性的、含有浪漫色彩的、现实主义的、悲剧小说,曹雪芹进行了人情与世情的记录,创作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即是让该书所具备的真实性,把时人和时事真实地文学处理在书中。(本文《红楼梦》均指前80回)
      《红楼梦》的真实性不是去真实历史、去真实政治、去真实社会制度,而是在真实人、真实发生的事。那么,我们才可以定论地说《红楼梦》是在真正地关怀人、关怀人性、关怀社会。
      《红楼梦》的真实性便自然地决定了复杂性,非简单地再现人和事,真实的就是复杂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社会价值观等等都是复杂的、多面的,甚而是强烈对立的。不同的这些观念和由这些观念所导致的行为都是真实存在的,在红楼梦之前的时代、在红楼梦时代、在现代、在将来的时代无时不真实在不同的人中,真实在社会运行的各个角落,更真实发生在一个个体的人身上。
      复杂的真实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人,大到朝代的轮换、文明的提升与衰落、国家的发达发展与落后,小到家族的兴旺与败落、人生的幸福与悲苦。不妨列举身边发生着的事情,当人们在为自己为社会努力工作幸福生活的时刻却有人锒铛入狱,当我们在温暖的室内畅游网络的时刻却有爆炸亡人在发生。那么可以说,这就是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也就是真实性的表现。
      《红楼梦》的真实和复杂,体现在人和事具有个性化的特点,都是典型的。
      《红楼梦》的真实性中也体现出了矛盾性,人是矛盾的综合体,社会也是一个矛盾体。扪心自问我们自己是否在很多时候出现过矛盾的心理?理所应该都是存在的。然而,真实发生的意念和意念决定的行为中,我们却有过这样的经历不能否定,那就是当我们明知道不可为的事情却去做了去为了,为了名利、为了亲情,理由都是充分的,或许连自责都没有,美意连连,这也正是复杂性的存在。
      笔者认为,《红楼梦》的真实性还具有模糊性,也可以是不明确性,也就是专家指出的待解释性。曹雪芹展示了真实的人和人所发生的事情,他并没有对真实的一切做出梳理和评定。复杂性的、矛盾性的东西无论你是按照哪头来评价,都要产生正确与错误、应该与不应该的主观定性。曹雪芹的高超所在正在这里,他在没给出这些真实的评断同时,却给出了巨大的悲剧性质。《红楼梦》这本小说文本里给出的是简单的人物命运和家族败落的悲惨,其实,我们分析整理中,可以毫不夸张地指出,真正可悲的是那个时代的文化和价值观。导致书里人物命运和家族败落的思想文化观念才是真正可悲的,正是这些观念意识决定的。曹雪芹的如此高超也才能体现了《红楼梦》的真正悲剧性质,甚至可以说,曹雪芹是值得同情和怜悯的,正是他才是可悲的。因为,他给出了真实的一切,可是他自己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些真实性的里面蕴涵的真谛。
      笔者理解曹雪芹,理解他的《红楼梦》,更能原谅他。
      《红楼梦》之“真实再现,留待后人说”是宝贵的,宝贵的价值在于,曹雪芹完成了他那个时代的真实后,这个真实也就具备了时代性的特征。这个时代性也可以称谓现代性,成了后人无穷无尽的可贵的可利用的资源。
      红学因书《红楼梦》而成,笔者不给红学做个概念解释,仅仅思考下红学得意延续繁衍不死的进而繁荣澎湃的根本原因。从红学的历史上反满反清的使用,从消极宿命说使用,从红学阶级说使用,可以说文化研究和意义阐释才是源泉动力,无不是应用到人上,应用到意识形态上面去的。心平气和地说,所有本事考和本事考证所衍生出来的各个分支并不能成为红学得以不死甚至更加一步一步辉煌的动力。
      回到《红楼梦》对人的真实关怀,回到《红楼梦》对世界社会的真实关怀。笔者也试图用现代解释学理论来学习体会,深刻感受到了她巨大的现代价值,并且可以简单的来定论,红楼文化仍然是对我们及时的,于我们自己有用,于社会有用。这种“有用”就是让我们如何在复杂的、矛盾的真实中更偏向理智与文明,力所能及地离开卤莽与愚昧远点。从而自己幸福,他人愉悦,社会进步。
      了解认识我们自己----“人”。
      因为我们偶尔后者经常能听到“他真不是人”“他们做的真不是人做的事”“他真是个好人”等诸多这样的言论,我们自己也曾经暗自追问自己“如何能做个人”“如何做个好人”“如何让自己幸福”“怎么才是幸福的人生”等?就要对“人”做个概念和解释。《红楼梦》真实地在做人的终极关怀的事情,读红出发,也要求我们自己来重新主动认识人自己。
      《现代汉语词典》对人的解释是能制造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照此来解释,那么首先是动物,具备着动物的原始属性,是从低等进化到高等的。在满足生存的吃和穿后,高等在情感上,高等在智慧上,高等在秩序上,就是说把原始的低等级别的欲望进行了高等化的进步处理了。制造与熟练使用工具是人改变环境的能力和需要,这个环境包括与自然的,也包括人文的环境,人类之间和人与自然。动物高等化的人是千差万别的,先天的属性已经决定了人的单体复杂性,各自不同。后来活动在其中的环境,更也能无限增加了人的差异性。这些差异导致了人的生存方式和人对环境的影响的不同一,高等化动物的人具有的复杂性也体现在各自性格与命运的不同。由此,我们就要关注和关怀人,因为要关怀这个具体的单体的人的生存过程的优劣,关注这个单体的人对他人对环境的影响。
      当代人学家张荣寰2008年3月给人以合理的解释:人是自然(多维度生物圈)的本我存在;人是超越万物的灵长;人能在生物圈获得两个层次的和谐幸福,即初级追求真、善、美所获得的和谐幸福;高级追求价值、意义、超越所获得的和谐幸福。人的本质即人的根本是人格,人是具有人格(由身体生命、心灵本我构成)的时空及其生物圈的真主人。人的赋新即人在世界上的使命就是为了人格及其生态文明的不断上升和赋新,以实现和谐幸福的目的。人的发展即人的三方面的发展。一是人格发展;二是生态原理;三是产业发展。人的文明出现,以文明是人的人格、生态、产业的上升直接导致文明的出现,文明是血缘、种族融合与人的探索、信仰真理共同发展的结果。人的终极目标以人类共同体及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迈向更高文明的必由之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和谐幸福。人类将重新发现了人和人格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能力,人要砺练人格,个性应该智慧;一致幸福的求实精神,人对人首先要研究个究竟,决不满足于对其他事物的一知半解,为创造现实幸福生活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把人从以往历史、民族、宗教、地域划分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本段从百度复制,让专家的论说帮助我们更加理论性认识理解,提高感悟。)
      人,或人类,这个名词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各个层面来定义,或者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从精神层面上、文化人类学、生物学、行为学、教育学等都有定义与解释。这些解释中,赋予人有灵魂、有智慧,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人具有发展的本质,懂得使用语言,具有多种复杂的互助性社会组织,喜欢发展复杂的科技。
      从以上小段落的解释中,我们看到的基本是属于积极的带有褒义的定义,突出了人正面的东西。那么,我们如何来解释那些消极的方面?当然,从人类的整体发展来看文明是在进步,我们又该如何来认识人和组织的落后与黑暗层面?怎么来掌握《红楼梦》中的和现代的那些真实存在的文明提升的阻力现象?
      幸福学中人的定义给出了具体的解释。
      中国幸福学研究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人是具有不满足本性,且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有特定意识的动物。人的不满足本性就是人不满足于现状,总是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事物比别人的好。人都是不知足的,虽然我们常说“知足常乐”,但是很少发现有人会知足的。由于人类的不满足,从而导致了人类的更强渴求欲,以及实践欲,从而导致了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正是人所具有的不满足性催生着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推动了社会发展,来完成了人个体的美好幸福生活,我们便应该加剧这种不满足性。
      人是在复杂的社会组织里来不断满足这种不满足性,满足欲望的实践是需要规范和秩序,没有组织的社会道德观、社会价值观,甚至社会组织的法律来规范约束会造成不满足性特性的膨胀和无序。单个个体的人的不满足性的实现也要在整个组织中共同的观念以及规范下来完成,个性的观念以及规范要符合整体的要求。
      同时,我们看到这种不满足性并不是都能在规范下主动被约束,组织的整体规范并不能完全约束和引导这种不满足性朝正确的提升文明与发展的道路上来,经常看到一个社会组织和一个个人的偏离和扭曲,这些偏离和扭曲造成了反道德、反价值,甚至反法律约束。那么,这些现象便自然地造成了组织的停滞落后,造成社会的不和谐,造成个人的不幸福,甚至造成个人的痛苦。
      那么,为了对人的终极关怀,为了人格的提升,为了文明的继续上升和社会的和谐幸福,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减少这种不满足性的偏离和扭曲,引导让不满足性到正确积极上面去。使得社会在复杂、矛盾真实的发展中更健康,使得个人单体在主动中满足共同的主流。让个人的自觉性更加合理,就是在复杂和矛盾的真实中更加理智,发挥人格的魅力,减少反道德和反价值,甚至不违反法律的约束。那么,社会组织能进步发展、和谐幸福,个人能幸福。
      如何正确的进行,不偏离不满足性的实践?需要一套正确的合适的约束规范,并让这套规范发挥出实际的功效,起到作用。这样的一套规范就是意识主流,能主导人的灵魂和智慧,成为人的行为准则,能主导社会组织的意识形态,成为社会组织正确正常运行的准则。
      换个词汇就是文化,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人和社会组织都要在文化下面,那么,如何控制人的不满足性朝向积极正确的方向也就是如何创建积极正确文化的事情。文化研究就理所应该地做符合这样一套规范的工作,让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来增加人的不满足性,而使人和社会组织和谐幸福。当然,文化是真实的,真实的会存在复杂和矛盾,存在积极和消极的文化现象,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倡导积极的社会时代文化,减弱甚至消除低级消极文化的影响,让人和社会组织的不满足性不往提升人和发展社会的相反方向倾斜。具体的说来,无非是让人成为道德的,起码不违反最下层的法律约束,起码是能够遵守时代对人的最简单的守法要求,社会组织是积极向上发展,不停滞,不落后。
      笔者不厌其烦地近乎重复的说明,就是想把人和人的组织解释清楚,然后我们才可以理解《红楼梦》的真实性的特点,才可以理解这种真实性的现在使用和实用,关键就是把《红楼梦》的真实折射到现在的真实,透彻人的本质,让人幸福的终极目标。因此,不妨继续摘录专家的论说如下,不做具体解释,一起学习。
      中国当代学者、人学家张荣寰先生在2008年3月发表的《人学研究及其应用的目的》:
      “人学研究及其应用的目的是配合人的上升 ,在人格及其生态上的上升!”
      “以人为本是人学的基本观点,是一种综合的、具有立体思维理念的发展观。它着眼于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仅体现逻辑思维和系统思维特征,而且有效地提升了人的生态思维,确立了生态思维方式的现代意蕴,并且说明人学研究及其应用的目的是配合人的上升,在人格及其生态上的上升!”
      “从理性的角度来关照社会秩序的方法是人学研究的新视角,为新世纪我国的人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人学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直接关注当代人类的真实的存在状态和生存状态,关注人的现实需要,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途径,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双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的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只有在人格生态中反思才能得出真理般的方法和智慧。”
      “当反思在科学与哲学中丧失了发展原本的确然性的环境。要想找回这种区分后的确然性的环境就只有将人归正到生命中的第一位的存在地位才能拥有出发的本源,那就是要在人格生态中反思,用东方的一个术语“养生”来说明他的作用和意义,如果丧失养生的作用,现象学方法将变得毫无意义!脱离人格生态的纯粹现象学是关于纯粹意识的科学,它仅仅来源于纯粹“反思”,是没有意义的“科学”。这就需要人学的基本观点来复生这种僵尸学科的的生命,那就是将注意力关注于“人类社会”“生活世界”“交互主体”和“人格生态”的同时,对科学和哲学提出反思性的要求。”
      “只有人学能整体反映和把握人的存在和意义”
      “人学的立足点不是完全重走近现代西方人学发展之路,也不是顺着中国传统文化之路继续走下去,而是立足于人的人格及其生态上的修养,在人类自身和环境的变化的趋势中研究人和提升人和世界环境的整体质量!人学的历史使命是走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洞察现实人的生存体验,关注人、尊重人、塑造人,为人类发展实践提供人文精神、核心的文化理念、合理方式和观察方法。人学能从人的整体认识上来确定人文精神之内涵,从根本上是基于对人及其本质(人性)、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现实把握和时代诠释,这离不开人学的研究,而人学之最高功能和根本目的之一,就是为当代人类发展实践提供核心的文化理念即核心的人文精神。所以,人学是探究人文精神的深层理论基础,人文精神体现着人学的时代功能。因此,人学是一项事关人类发展和哲学发展之命运的、具有根本性和建设性的“人格及其生态修养的实践工程。”
      这里,笔者是否可以这样简单定论,研究人的本质是关怀人,让人终极幸福。
      回到本博文的题目:《红楼梦》真实地进行着人的终极关怀。
      《红楼梦》小说最大的创作特点是真实性,这是勿庸质疑的。读者老师和朋友都是感受到了这个真实性的特点属性,不做深入具体解释。需要解释的是,这种真实性并非指明是真的存在历史上的这个人物,真的有与实际生活里能对应的人物,也并不是真的发生了书中记载的所有大小事件,能把生活实际的发生与书中做一一对应。这种真实是要按照典型论分析,曹雪芹记述的是那个时代,把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典型处理后塑造成小说里的人物和事件。所以,我们才能说曹雪芹真实的记述了每个人物,真实的记述了发生的事情。他笔尖下的每个人物都是鲜活的,身上都具有个性鲜明的形象、性格、命运,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不同甚至相反的角度切入去对每个人物产生评价,读者都会产生对这个人物的喜欢或憎恨,产生对每个人物的好与坏、善与恶的评定。同时,曹雪芹所记述的事件,无论大小也是真实的,也让读者各自能对事件进行各自的论说评论。
      产生这样的各自评定是正常的,是感性的。可是,我们要做《红楼梦》的真实性分析与研究,需要跳出感性的认识,进入理性的整理和分析中。
      经过一代一代红人的分析整理,我们今天的读者都能够知道,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了那个时代,这部百科全书确切的说是真实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总结了中华传统文化一路传乘到那个阶段的结果,充分地把各种哲学思想集中展示在了书中。
      在真实了文化的基础上,把《红楼梦》再做深刻的提炼,我们便能了解到,其实《红楼梦》是在真实人性。那么,深入到这个步骤的时候,我们可以完全彻底的抛开作者是谁,抛开时代是哪个段落,从而直接干净地来做《红楼梦》人性关怀的追问和讨论。《红楼梦》人性关怀终极目标来自于小说的真实性,来自于小说的典型性。记述帝王将相的那些历史的政治的小说不可能带来人性的终极关怀。
      不考虑作者的主观性,《红楼梦》真实了人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种客观真实存在的人性是悲观的,关怀了人性的终极悲观论。正是这本悲剧小说带来的悲观人性论才成为了巨大的人性关怀财富,歌功颂德是不能深入到人性的终极关怀的。
      我们后来的读者便开始了追问与思考,是怎么造成了人性悲惨的?人是应该推动社会组织发展的,怎么造成了家族与社会的败落?那些个鲜活的似乎在我们身边的人怎么没有能生存下来,没有能幸福生活?幸福学给予人的不满足性在他们那里怎么发生了那么样严重的偏离和扭曲?
      想完成这些问题的答案,深度思索,唯一的途径是要进入《红楼梦》里去,因为《红楼梦》的真实性。这些或者更多人性终极关怀的答案都只能在真实里,在真实的人、组织社会、思想中。
      结果理所当然根本原因就是真实的本身,是真实性的文化出现了问题。《红楼梦》中正是没有了正确可行的规范标准,所以,读者看到小说里的道德沦丧和整体价值观的扭曲,最后一道维护组织社会秩序的法律也失去了效力。这样的规范标准根本不可能把人的不满足性规范到朝文明的进步去行走,根本不可能把人格提升,恰恰相反,把人的不满足性弄到了朝文明退却的道路上,把人弄到了反幸福上去,人亡家败,自然而然的是呈现了他们自己的悲惨无比。
      具体分析整理我们看到的《红楼梦》的真实性,真实在每个人物都具有好与坏的属性,也就是复杂性和矛盾性的体现。那么,正是这样的属性才透彻了问题的本质渊源,透彻了规范标准导致的悲观论。明知错仍做是每个理智的人所遇所为,是矛盾性的反映,是不满足性的反方向行走的理论支持。根本就在这里,《红楼梦》里的明知错仍做超出社会组织正常发展和人幸福的允许标准,无限扩大,因为,他们的明知错仍做没有被限制和控制。就是我们看到的《红楼梦》的真实,他们的人的不满足性做反了,他们的反不满足性的思想和行为没有被限制和阻止。简单的指出,就是他们的坏没被抨击,没被指责,任意为之。或者再简单的说,就是,他们的真实里面没有好坏之分、没有美丑之分、没有善恶之分。之所以没有限制,就是整体真实的文化,整体规范约束出现的问题造成的,也正好造成了悲剧的出现。其实,说的更严重些,他们自己并不知道他们所进行的真实的悲剧的不可挽救,因为他们的智慧被反利用,灵魂被肮脏了,人作为动物的高等性被高等到不该高等上去了。我们就是要研究他们自己不知道的根源,却不能来告诉他们自己,只能来提示今天的人,发展红学。
      由此,我们透彻到了答案,该到了审视其他的时候了,拿《红楼梦》真实地在进行着人的终极关怀来看历史的发展,来看我们今天的时代,来规划将来,因为,这些人性是相同的,规范约束也是本质相同的。
      当看历史的时候,权且只看中华自己的,暂时放下西方的。我们的6000年历史,是文明发展的历史,是人类进步的历史,是人格上升的历史,是人更幸福的历史。简单的定性,这个历史并不是一路凯歌高奏的,不是一路平坦,多有反复,多有坎坷。一次又一次的提升的都是在变法和维新等文化的大变革下进行的,时而儒、时而道、时而佛、时而理、时而法、时而其他,纷繁热闹。这些纷繁热闹的本质就是人性的解放,人的不满足性的正确抬升。可是,这些一次又一次的经过都是付出艰辛的代价,是代价带来的提升。那么,我们的任务就是避免代价来提升人性,提升社会组织的和谐幸福。《红楼梦》的真实本质是属于这个代价付出期,这样的话,《红楼梦》就是我们的提醒,我们的警世。
      避免代价来提升同时就是规划将来,规划将来的社会和谐幸福,规划将来人性的关怀,规划人格的提升,规划人的幸福。没有大变革,没有什么变法和维新,或者能够延迟下次变革的时间,降低变革的激烈程度,文明上升,社会发展,人幸福。需要的就是人的终极关怀,需要那一套规范约束,就是正确的社会和个人意识,合适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人的不满足性真正的都使用在人格的上升上,文明进步发展。不要《红楼梦》里的那套真实规范,因为都不想要悲剧性的惨痛。
      拿我们透彻到了答案来看今天,更是重要的,更是有价值。
      因为,我们都不得不承认,我们今天的人性关怀并不是十全十美,并不是不可挑剔。《红楼梦》的人和组织悲观的东西在今天仍然存在,并且时有发生,绝非偶然发生着。那么,既然重复了《红楼梦》人性的东西,就是部分或者局部重复着《红楼梦》那一整套真实的规范。换个角度来阐释,就是人性是同一的,并非完全跟随着文明的进步和人格的提升而把人性的落后面而彻底淘汰掉,尽管已经得到了提升,得到了文明化进步化,动物高等化的人并非高等到不满足性总是朝向人格的上升和组织社会的和谐幸福。
      可是,我们的追求与向往,或者说我们设计的是让人幸福,让社会组织幸福。人性关怀的任务就正是在这里,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形成一个共同的约束规范。既是满足了今天人不满足性的正确行走,也为将来做基础做准备,继续人和社会的幸福这个人和社会组织的游戏规则的形成是崇高的,同时更是艰难可以制定的。怎么来制定?怎么来运行?简单的说,当一个个体的人想伸手去偷或者抢一个人的钱包的时候,怎么来约束他不能把手伸出去?使得他在明知错仍做的过程中完成明知错不做的转变。更大的例子,更深刻的例子随手而举,这里笔者均做不举的处理,没有太大的必要,我们身知肚明。
      这套道德观、价值观的建立就是秩序,就是规范。靠每个人,靠组织社会。运行靠动物高等化后的人的智慧和灵魂。最后的一道防线,用来限制人的这种不满足性的反向作用的措施,就是法律。法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被动的。尽管带有不希望法律发挥作用的愿望,法律仍然是关键的,因为法律的最后防御性。最后防范性也突出法律的重要地位,也突出法律的严肃性和必须性,当法律没能最后彻底限制反向的违反人格上升和社会组织和谐幸福的时候,人格便得不到上升,社会组织便得不到和谐幸福,文明开始倒落。
      当然,道德观和价值观这些意识主流是让人们喜欢和拥护的手段,我们会更加喜欢这些来完成人格的上升,完成人的幸福。
      至此,“《红楼梦》真实地在进行着人的终极关怀”这个题目的分析早已经罗嗦的不成形状,笔者不再做综合性总结。在显得脱离文本很多,文字晦涩的情形下,如下随意列举一个《红楼梦》的典型事件加以套取,也不做过多的展开与对比。
      可卿大葬事件:
      《红楼梦》读者深知,全然了解此事件的来龙去脉。这个家族是祖上的战功得来的繁华,一代一代承袭的是功劳,而且一代更比一代能力底下,实在是吃功劳的老本,基础不牢。表面的繁华无非来自官官相护,营私舞弊。正在此时,亡了一个正宗的媳妇,搞了一次大葬的活动。这个活动却不是什么为“偷锡”的私情,而是借次机会办件大事。利用这个大事上,正好可以应来送往,热闹非常。热闹的背后,我们看到了,看到那个时候的达观显贵的丧葬文化。比唱大戏热闹的这件事件,哪里是给这个亡命的媳妇祭奠悲哀,简直就是那些达观显贵的一次聚会,增加感情,增加联络,增加了一些勾当而已。后来,王凤姐得了3000两,又在西院形成权势的影响等,也没什么祭奠这个媳妇的半点关系。在后来,家族才靠上了元妃,烈火烹油的一回,当然,在别的正宗不正宗的人离世后,便没了这次大葬的热闹。因为,家族不是很需要召集那些达观显贵再来凑热闹的。
      可怜了这个可卿媳妇,亡故了也被多层次多角度地使用。
      笔者几日前参加个丧葬的仪式,一路轿车,当然还有他用的车辆,合计百多台。也许是因为《红楼梦》读的多些,脑袋瓜子里不时的就出现可卿大葬那白花花的一路,读书不仔细,倒是忘记了具体是几里的人流。预设也不比车队长多少,参加可卿大葬的人员一定比我们那次的多,反正我们参加的那次也不少,听说够气派,黑压压的挤满了追悼会的大厅。
      去的路上当然都是有说有笑的,也就在大厅里仪式的时间内肃然,门口吃点东西,大约是饼干,遇到一个朋友唠嗑几分钟,办了点事情,乘车离开。离世的长者根本没关系,名字也迅速忘掉,对老者的儿子也没什么关系,都是不去不可以的事情。不是写这个博客文章想起来使用,根本不会提到一点半点。
      尽管浪费点汽油,浪费点时间,也都是在承受范围内,不会引起思考,更不会联想到那点破汽油对现在搞的低碳事情的影响,真的往下联想不断,笔者可是真成为了不折不寇的傻子了。直接简单地评论下现在的丧葬文化,倒可以应该承认这种文化有弊端。然而,明知有弊端也没办法,下次类似的仪式仍然会去参加,不去似乎不可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