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攒珠累金凤之谜 ——红楼谜话之十三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晓琦 参加讨论

    现在我们继续上次关于中秋节的话题,首先我来揭开黛玉和湘云联诗时先作了22韵,然后妙玉补作了13韵这个重要细节的史实寓意。
    顺着数,从顺治出生的1638年,到曹宣出生的前一年即1659年,为22年,然后从曹宣出生的1660年到1672年,为13年,这就是这个细节的寓意:顺治的皇位继承人曹宣的存在没有被史书记载下来,所以顺治皇位的继承权也就好比被中断了一样,而《红楼梦》通过对出生于1660年2月6日的曹宣的太子身份的肯定,就好比把这个历史的中断给衔接上了一样。续作13韵之所以由妙玉来作,就是因为以元英宗为中介,作者通过她“无中生有”地写出了这个历史真实的缘故。
    反着数,从1751年,到1730年,为22年,从1729年到1717年,为13年,其寓意与上述寓意相同,只是反向地配合正着数的构思。
    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理解呢?因为1672年的8月15日是丁巳日,1729年的8月15日也是丁巳日。从1729年8月15日丁巳日回数到1717年时是13年,1717年的2月6日是辛卯日,从1672年8月15日丁巳日回数到1660年也是13年,1660年的2月6日也是辛卯日。1729年的时候,顺治是92岁,1751年的时候,曹宣也是92岁。这种历史日期本身的特征和它们与顺治和曹宣二人的关系,就是作者形成这个构思的原因。换句话说,当作者通过8月15日来写与顺治的团圆的时候,也就是通过李显死日、曹宣生日和顺治被记成死人的日子(或者通过李显被废日、死日和顺治被记成死人的日子)和李显死日、康熙被立为太子日和顺治被记成死人的日子,来写曹宣与顺治父子团聚以及顺治确定了他的太子身份之事时,8月15日为丁巳日的日子,自然就是作者形成自己构思时的重要依据了。而从1660年开始,到1790年为止,8月15日为丁巳日的年份,只有1672年和1729年这两年。这两年有一个重要现象,即都是12月17日立春,而且,1672年12月17日立春日即1673年的立春日的干支是戊午,1729年12月17日立春日即1730年的立春日的干支是丁巳日。如前《贾政灯谜之谜》中所述,通过《推背图》中丁巳所配之象,将顺治死日命名为“迎春”,是作者写顺治未死之事的重大构思,据此,丁巳日为立春日的日子和年份,就是作者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并给予表现的重要内容了。而从1661年开始,立春日为丁巳日的第一个日子,就是1729年12月17日。1672年12月17日立春日的干支虽然日不是丁巳日,但该年的8月15日和1729年的8月15日的干支却都是丁巳日。故两个年份就成了作者构思有关中秋节的情节时所要加以重点表现的对象了。
    由此才能发现迎春与8月15的内在联系:迎春的一个攒珠累金凤预备8月15时戴,结果却丢了。这个所谓的攒珠累金凤就是李显死日、曹宣生日、康熙登基日、顺治被记成死人的日子即8月15日的隐语。把这些能标志人物身份的不同日子联系在一起,就是“攒珠”了。这就是迎春的攒珠累金凤丢失了的内涵:顺治立自己真正的皇七子曹宣为皇太子之事,被生母孝庄文皇后否定了,最终顺治就失去了自己的皇位继承人。由此就不难发现“懦小姐不问累金凤”的史实内涵是:顺治表达了把皇位传给自己的真正的皇七子的意愿后,就对此不闻不问,听凭生母改变自己意愿的安排,这才最终导致了曹宣流落曹家的结果。对孝庄矫诏并将顺治记成死人之事,作品通过探春的一番话给予了准确的概括:“我且告诉你,若是别人得罪了我,倒还罢了。如今那住儿媳妇和他婆婆仗着是妈妈,又瞅着二姐姐好性儿,如此这般私自拿了首饰去赌钱,而且还捏造假帐妙算,威逼着还要去讨情,和这两个丫头在卧房里大嚷大叫,二姐姐竟不能辖治,所以我看不过,才请你来问一声:还是他原是天外的人,不知道理?还是谁主使他如此,先把二姐姐制伏,然后就要治我和四姑娘了?”其中的“如此这般私自拿了首饰去赌钱,而且还捏造假帐妙算”,才是这段话中的点睛之语。“假账妙算”,就是指关于顺治之死以及传位给康熙之事的虚假记载了。因为作者用李柷来指代顺治,柷字谐音就是“住”,他为李晔之子故为“住儿”。而且住字拆开就是“人主”二字,正是帝王的隐语。故康熙的生母就是“住儿媳妇”,孝庄文皇后就是她婆婆了。”
    在攒珠累金凤丢失后,与中秋有关的又一个重要细节是:贾琏要200两银子,预备过中秋节时用。这是因为:从1672年的2月22日,到8月15日,为200天。从1729年的2月22日,到8月15日为200天。这就是2月22日是好日子,众人搬进大观园这个细节的史实内涵。
    大观园的建设,就是顺治父子团圆的隐语,所谓的元春省亲,是指顺治父子的团聚,即通过顺治父子团聚的“后果”,来写曹宣原本是皇七子和皇太子的“前因”。这个观点涉及的具体内容太多,后面相关处再逐步道来。现在只说2月22日的内涵:就曹宣来说,用李晔来指代他的真实身份时,2月22日就是一个标志性的日子:李晔生于687年2月22日(见《旧唐书.昭宗本纪》)。就顺治来说,2月22日也是一个标志性的日子:把顺治23岁时的生日即1660年1月29日,和他被记成死人的日子即1661年1月7日,连在一起,这两个日子可以暗示顺治还活着即“生前”,因为即便按照史书中的记载1月7日的子时前顺治还活着。把这两个日子计算一下,月加日减,就是2月22日。或者把他24岁生日即1661年1月30日,和该年1月8日连在一起,这两个日子可以代表顺治的“死后” ,这两个日子的计算结果也是2月22日。就父子相认后顺治确定了曹宣的皇太子身份来说,2月22日也是一个标志性的日子:用1661年1月30日即他24岁生日来表明顺治还活着,用诏告天下康熙为太子的1661年1月8日来代表曹宣的太子身份,把两个日子连在一起计算一下,月加日减,还是2月22日。就顺治和曹宣父子在1698年相认这点来说,2月22日仍是一个标志性日子:该年的2月22日,是康熙去五台山回到畅春园的日子(见《康熙实录》卷187),因此这个日子可以作为康熙此次去五台山之事的标志,同时也就是暗示顺治父子相认之事的一个重要日子了。
    “二月二十二日子好,哥儿姐儿们好搬进去的”,“至二十二日,一齐进去”(23回),各个本子的上下文都是这样交代搬进大观园的日子的,唯独郑藏本前后出现了矛盾,先是“二月二十的日子哥儿姑娘们好搬进去”,后是“至二十二日,一齐进去”。这是因为,李晔活了38岁,次年的2月20日被葬入和陵(见《旧唐书.昭宗本纪》),把他葬入和陵的日子落实到曹宣身上,就是1698年2月20日了。这就是说,郑藏本的2月20日的异文,是在暗示顺治父子相认之年为1698年。同时用2月20日即李晔被葬入坟墓的日子来暗示顺治父子的团聚是都被当成死人之后的事,用2月22日即李晔生日、顺治23岁生日和被记成死人的日子,来暗示顺治父子实际上还都活着。研究者普遍认为郑藏本是残本,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各种版本都是作者所精心设计出来的谜语。比如郑藏本只有23回和24回的寓意是:顺治在1661年1月5日之前就已经抛弃皇位了,其时他23岁(这就是作品中最为直接地隐写顺治死亡事件的张三死亡时23岁的内涵),而在史书的虚假记载中,他却死于24岁。故单单留着这两回的寓意是:说顺治死于24岁,和说他死于23岁的性质是样的,因为他23岁和24岁时都没有死。
    贾政等人开始游览大观园的时候,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一时贾琏赶来。贾政问他共有几种,现今得了几种,尚欠几种。贾琏见问,忙向靴桶取靴掖内装的一个纸折略节来,己夹:细极!从头至尾,誓不作一笔逸安苟且之笔。看了一看,回道:‘妆、蟒、绣、堆,刻丝、弹墨,并各色绸绫大小幔子一百二十架,昨日得了八十架,下欠四十架。帘子二百挂,昨日俱得了。外有猩猩毡帘二百挂,金丝藤红漆竹帘二百挂,墨漆竹帘二百挂,五彩线络盘花帘二百挂,每样得了一半,也不过秋天都全了。椅搭、桌围、床裙、桌套,每分一千二百件,也有了。’”
    李显被废之年是684年,该年他29岁,把这个年龄落实到曹宣身上,就是1688年,该年曹宣29岁,顺治51岁,二人年龄之和,就是80岁,这就是“昨日得了80架”的内涵,也是庚辰本和己卯本都是80回本的内涵:曹宣是位被废了的本该成为皇帝的太子,就像李显曾被立为太子一样。其中的“昨日”,是指1697年,这是站在顺治父子相认之年即1698年的角度来说1697年,将年隐写成日的结果。如前述李晔2月22日生日和2月20日被葬入和陵日是进大观园之日的重要内容,而李晔死于38岁,被葬入和陵之年是39岁,1697年时曹宣就是38岁,1698年就是39岁,故需要站在1698年的角度来回顾1697年以呼应这个构思。李显复立为太子之年是698年,该年他43岁,李治若活着是71岁。把李治的这个年龄落实到顺治身上,因为只有他才能证明曹宣的皇太子身份是真实的,曹宣只有在顺治那才能成为一位如李显一样废而复立的皇太子。顺治71岁的时候是1708年,该年曹宣49岁,二人年龄之和为120岁。这就是“下欠40架”即共120架同时也是《红楼梦》一定要写成120回的内涵:曹宣与父亲团聚后皇太子身份被确定了。
    作者故意设计出80回本子的寓意是:曹宣失去太子身份之后,他的经历并没有完结,只有120回才能完整地写出他的全部经历,也就是他的“身前事”用80回来加以暗示,他的“身后事”用后面的40回加以暗示,并不是说前80回只写他的“身前事”,后40回只写他的“身后事”。25回庚辰本眉批:“通灵玉除邪,全部百回只此一见,何得再言。”这个批语的寓意是:顺治和曹宣父子在1698年相认,该年顺治61岁,曹宣39岁,两人年龄之和是100岁。百回之说只是对这个历史真相的一种披露方式。所谓的“除邪癖”,就顺治来说,是将他被记成死人之事给予否定;就曹宣来说,是将他的真实身份给予肯定。42回庚辰本回前批:“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按道理,此批应该写在38回才合乎逻辑,而这里的“是回”,明显又是指42后回。这是因为:42回是120回的“已过三分之一有余”即120回的三分之一40回过了两回,38回是108回的“已过三分之一有余”即108回的三分之一36回过了两回。顺治71岁时曹宣49岁,父子年龄之和是120岁;曹宣43岁时即1702年时顺治65岁,父子年龄之和为108岁。而之所以有此批语,则是因为李显43岁时,李治若活着为71的缘故。如果这个批语写在38回,就只能对父子年龄之和为108岁加以暗示,就不能对父子年龄之和为120岁加以暗示了。这就是说,100回的说法,是在交代顺治父子相认之年二人的年龄之和,108回的说法,是在暗示曹宣43岁时父子年龄之和,而120回的著作,则是在暗示顺治71岁时父子年龄之和,而这些暗示、谜语,只是在交代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即顺治和曹宣父子的真实遭遇。
    从2月22日到8月15日为200天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必须是有闰月之年,并且闰月必须在9月之前。同时,由于大小月的关系,也不是任何符合这个条件的年份从2月22日到8月15日都正好是200天,有时候是199天,有时候是201天甚至202天。从1697年2月22日甲寅日到8月15日壬戌日为200天,这就是“帘子200挂,昨日俱得了”这个说法的史实内涵,这是指1698年顺治父子相认之前和父子团聚之后,二人的父子关系一直不为世人所知,就好比被帘子遮挡住了一样。接下来从1698年往后数,符合从2月22日到8月15日为200天这个条件的年份还有:1716年、1718年、1724年、1727年和1732年,这就是接下来的其余每种帘子200挂,共五种帘子1000挂的内涵。之所算到1732年,就是因为在与李治的联系中,写顺治活到1732年,最能保证作品的史书品格,最能有力地证明顺治长寿之事了。这就是这段暗语前己卯本夹批的内涵:“细极!从头至尾,誓不作一笔逸安苟且之笔。”批语所谓“每样得了一半”,是指从2月22日开始后的第100天,1716年、1724年、1727年的第100天都是5月3日,1724年是6月3日,1732年是5月4日。李晔死亡的8月11日与他登基的3月8日,月日全减,可以算出5月3日,李显生日11月5日和他死亡的6月2日,月日全减,也可以算出5月3日。6月3日是李亨被立为太子的日子,这个日子与2月12日月日相加,就是8月15日。元英宗登基日子3月11日,与5月4日月日全相加,也是8月15日。故这些200卦帘子各得了一半的说法,在与李显、李晔、李亨、元英宗和曹宣的假生日的联系中,写出了曹宣的真实身份。所谓“到了秋天就全了”,则是指这个构思与过中秋节需要200两银子构思的一致性,即到了秋天中的8月15日就是200天即“200挂”了。至于最后所说的四样东西每件各1200件,与秦可卿死封龙禁尉时需要1200两银子的构思是互相呼应的,是在与历史上的五个作了皇帝的皇九子的联系中来写顺治与曹宣的父子关系,我们只好后面讨论秦可卿的时候再细说。
    为了解决中秋节的200两银子费用问题,结果凤姐用一个金项圈抵押了200两银子。这个细节的寓意是:从1660年2月6日辛卯日开始,第一个2月6日为辛卯日的年份是1717年。该年6月2日为乙酉日,用这个日子代表曹宣,因为李显死日就是6月2日,这就是凤姐所拿出的金项圈的内涵。乙配项即脖子,“甲头乙项丙肩求”,酉五行为金,故乙酉的隐语为金项圈。这个日子与8月15日有什么关系呢?该年的1月30日即顺治的80岁生日的干支是乙酉,该年1月23日惊蛰,故1月30日按照节气算是2月。把这个日子即2月30日乙酉和该年6月2日乙酉月加日除,就是8月15日了。作者只是通过这两个能代表顺治和曹宣身份的日子来写父子的关系和他们团聚的事实。28回有一个重要细节,凤姐让宝玉替她记账,其中有金项圈四个,这是指1660年6月2日乙酉(李显死日是6月2日)、12月4日乙酉(李治死日是12月4日),1717年1月30日乙酉(顺治80岁生日),6月2日乙酉(代表曹宣的真实身份)。就是说,这四个金项圈,是通过李治和李显的关系,来写顺治和曹宣的关系,并把种关系落实到1660年和1717年中的结果。1660年1月29日即顺治23岁生日的干支也是乙酉,但这个皇后曹宣还没有出生,故这个日子与顺治父子的团圆没有关系。1717年的12月4日是甲申,5日才是乙酉,如果1717年12月4日也是乙酉,凤姐的财产中就该有五个金项圈了。这种史书笔法,自然是只把《红楼梦》当成小说来读的人所无暇顾及的,所以宝玉就说:“这算什么?又不是账,又不是礼物,怎么个写法?”凤姐则回答说:“你只管写上,横竖我自己明白就罢了。”
    这就是中秋联诗中“分瓜笑绿媛”的内涵:其中的“分瓜”扣8月15日,因为此日有切开西瓜即“分瓜”的生活内容;其中的“笑绿媛”表面上是写女子吃西瓜时很高兴,其实是在写顺治父子的团聚:如前面我在《僧道飘飘何处来》一节中所述那样,在《红楼梦》中,“笑”是顺治和曹宣父子团聚的隐语。而“绿媛”即女子,则是对顺治父子二人之团聚在性质上的界定:男为阳女为阴,生为阳死为阴,父子都被当成死人后的缘分即“阴缘”,自然就好比女子的欢笑聚会一样了。这就是薛蟠哄骗宝玉说是他父亲时要请他吃四样程日兴弄来的东西中的“这么大的大西瓜”的内涵,所谓的“这藕和瓜亏他是怎么种出来的”,是指作者关于藕官和中秋的构思是怎么想出来的。
    关于中秋节的话题还有很多,我们下次再接着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