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大观园与花塘》第二章—— 高教授发现花塘村与《红楼梦》有关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童力群 参加讨论

    第一节、发现之经过
    一、高国藩教授简介
    高国藩先生是南京大学中文系的著名教授。他现在兼任三江学院东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高教授是南京人,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56年至1961年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学习与工作。在北大文研所期间,他的导师是我国文学大师俞平伯、郑振铎、何其芳,他的同学有蒋和森、刘世德、陈毓罴等(现皆为我国文学大师)。
    高教授现任东亚文化协会会长、中国俗文学学会副会长。他是我国著名的民俗学专家、敦煌学专家、民间文学专家、俗文学专家和红学家。
    1979年以后,高教授一直在南京大学中文系工作。他以民俗学为主干,开展多学科多方位的研究工作,顺藤摸瓜,硕果累累。
     在红学家群星中,从民间文学角度研究《红楼梦》并卓有成效者,是罕见的,高教授就是这罕见者之一。
    我写本书时,我对高教授只有心仪,而无面谒,因此,在叙述高教授研究红学的事迹时,只有求助于网上资料和报刊资料。
    2003年春,南京利源集团《百家湖》杂志执行主编吴野先生,因该集团的百家湖南山旅游度假区毗邻花塘村,又因自 2001年 8月中旬以来江苏省乃至于全国的媒体不断的宣传花塘村,又因花塘村周边的群众传说花塘村,他约了几个朋友,驱车来到花塘村采访。这一切,我是事后知道的。
    也许是在花塘村听说了我的名字,吴野先生突然来信向我约稿,并寄来几本《百家湖》样本。在吴野先生寄来的《百家湖》 2003年第三期里,登载了高国藩教授写的《曹上村里说曹雪芹家族》。
    为高教授的这篇大作,吴野先生热情洋溢的写了《编者按》。其《编者按》云:“南京大学中文系高国藩教授近年为考证百家湖南山旅游度假区相邻的曹上村为曹家在金陵的传说旧址,撰写了不少论著,引起了国内外学者注目,开年以来相继有韩国、台湾等地学者探访曹上村。欢迎志于《红楼梦》研究的专家实地造访,再造新文。”
    限于本书的篇幅,如何用最简捷明快的文字来叙述高教授与红学的缘分呢?我想来想去,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引用高教授的自述。
    高教授在《曹上村里说曹雪芹家族》里写道:“提起我撰写《红楼梦民俗趣语》一书,不得不提到我 1957年前后的文学经历。当时我所在的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内,不仅郑振铎、俞平伯,而且所长何其芳,和我同辈又同事的蒋和森、刘世德、陈毓罴等都在讨论《红楼梦》,他们在故纸堆里钻研史料,我则舍此而外再从民间文学角度研究红楼梦。
    60年代的一个暑假,我从北京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时文学研究所已经从北京大学的哲学楼的二楼迁出,搬到了现在的建国门大街 5号)下放到当时的江宁县的一所中学里教书,我的命运始终随着政治运动沉浮,运动来时就养猪,运动去时才教书,但陪伴我的始终是一部<红楼梦>。命运却让我有幸在曹雪芹家族所在地追寻红楼旧梦。当时我与农民很亲近,搜集当地谚语对照红楼谚语琢磨,写作的环境是在猪圈里,老母猪生了小猪,搬一张凳子进去,就在猪崽们亲昵地吮奶时,断断续续写到 1976年,就在江宁县的一所中学的猪圈里,完成了《红楼梦民俗趣语》一书。又隔了 20年,直到 1996年,才在台湾里仁书局出版。此时,最初指导过我的写这本书的红楼梦研究大师俞平伯等已见不到了,只有写诗一首《红楼书成怀俞平伯》以表自己对他的尊敬。”
    高教授在《红楼梦学刊》 1981年第三辑上发表了《〈红楼梦〉中的民间谚语》。
    高教授对花塘村一带关于《红楼梦》的民间传说予以特别的关注。 1992年,高教授带领学生到花塘村采风,发表了《江宁陆郎乡〈红楼梦〉传说采风记》。 2003年春,高教授在《百家湖》上发表了《曹上村里说曹雪芹家族》。2005年高教授出版了专著《〈红楼梦〉与花塘村》。除此外,高教授还带领外国学者、港台学者到花塘村参观,还在花塘村成立了“《红楼梦》读书会”。
    二、发现曹上村
    高教授在《曹上村里说曹雪芹家族》里写道:“1982年我到徐州,在江苏省文化干校给全省文化馆长讲授民间文学课。在讲课时,我提到自己对研究曹雪芹的《红楼梦》非常感兴趣,在大学毕业以后进入北京大学研究所从事民间文学研究时,得到当时在所内的文学大师郑振铎、俞平白、何其芳先生的指教,对《红楼梦》书中的民间谚语进行过专门研究。写成《红楼梦中的民间谚语》专题论文和《红楼梦民俗趣语》一书。这篇文章揭示了南京江宁的谚语有许多和《红楼梦》中的谚语是一样的,我就问在场的文化馆馆长们:‘南京江宁农村有没有红楼梦的民间故事呢?’当时在座有一位江宁地区的文化馆馆长告诉我,江宁地区的陆郎乡就有红楼梦的民间故事流传,我听过他的介绍以后大喜过望,表示一定要再到江宁地区去采集红楼梦民间文学作品。这就引出以后我在陆郎的花塘村发现一个叫做曹上村的小村庄,曹上村里有曹雪芹家族及流传着红楼梦民间故事的因缘。”
    高教授又写道:“我终于发现,在这些古籍之外,还有许多古时的民间俗文学作品中,从口头已经变为书面,都记载过南京地区流传有红楼梦传说故事,所以,我用清代民间文学子弟书的说唱故事材料,写了一篇文章《林黛玉、刘姥姥的原型是南京人》(这篇文章发表在 1993年第 1、2期合刊的《南京史志》)上。”
    高教授又写道:“在完成了资料收集和外围调查以后,我终于在 1992年 10月中旬来到江宁的陆郎乡采风。先拜访了乡书记和乡长,取得了领导的支持,作好了去花塘村的准备工作,遂于 10月 18日这一天带着朱彤和叶永胜两位研究生,来到花塘村实地考察。我们先到了陆郎乡政府所在地,乡长派了一辆小面包车送我们到了花塘村。
    花塘村是个大村,政府的一级组织村委会的所在地,管辖区里有不少小村落。沧桑变迁,这里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我们了解到花塘村旁有一个小村叫曹上村。从地名我便推测它可能与曹雪芹家族有关系,所以我们首先就访问这个小村。曹上村就在观东村的东南方,原来这里只有几家农户,现在已经形成村落的形状。曹上村的南面有不高的群山起伏绵延向东南,前面有一条河流。
    在 1992年已经 79岁的老农章状运老大爷(花塘村的观东人),向我们讲述了曹上村的过去。据上人(即祖先)传,原来在雍正乾隆年间,曹家很有钱的亲戚回来探亲,走陆路甚感不方便,就自出经费,因而凿渠,开成了河,形成了今天的这条河流。这条河流连接着有名的秦淮河而变为它的分支,而且还通长江,大船小船可以四通八达,树林茂密,每到春天,鸟群飞来,特别是鹭鸶,有时成堆的歇在树上。
    曹家早年在曹上村有很高很大的三进房子,占地六、七亩,面山临水,盖房以前还请了风水先生来看风水,大家都说好,这才盖起来。农民盖房都是顺着老屋的地基翻盖,曹家大院的房子下面,原来全是一望顺的青石板,占地的面积足有五六亩的见方,自从曹家被抄过家以后,这里是一片瓦砾,长着乱草,但是,瓦砾下还埋着上好的青石板,再后来,这些青石板全部被挖走搞水利建设去了。
    曹上村如今只剩下一家姓曹的,一幢红砖砌成的平房使我依稀品味起《红楼梦》三个字中的那个‘红’字,我告诫自己,这也许是一种神似,但绝不是偶合。我和两位弟子走进门,拜访年已古稀的曹大爷,虽然已是 1992 年的秋天,但是他仍穿着‘的卡’的中山装,这还是七十年代流行的面料和式样。他自我介绍,已经 72岁, 叫曹宏德,饱经烈日照晒的脸黝黑透红,而深深的皱纹说明了经历的人世沧桑。
    话题很快转到曹大爷的祖先,他说:‘我的爷爷对我说过,我的祖先是曹雪芹。’我问道:‘雪芹两个字怎么写?’曹大爷说他不识字,写不出来。我又问:‘是不是下雪的雪、芹菜的芹?’他连连点头说:‘对了对了,就是他,我爷爷说过,我的祖宗就是曹雪芹,他是那雪地里的芹菜,尽管被大雪埋着,可是茎干始终是青白的,嫩里透青。’我不禁欣喜的说:‘就是他,就是他,我终于找到曹雪芹的后代了。’我研究红楼梦已经几十年了,我下乡搜集民间文学也有几十年了,自称为曹雪芹家族的曹家,这还是第一家,这是具有非常文化价值的一件事。曹宏德老先生是我找到的与曹雪芹家族有关的后代。在本文的上面我已经说过曹雪芹家族与江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曹宏德的认祖归宗便是合理的自然的。他不是冲着《红楼梦》的名气来的,他是正正经经秉承先祖遗训而来的。我忍不住拿出曹寅的书,联系上江宁花塘的曹上村、王家村、史家村、薛家漥子等四个村,与认祖归宗的曹宏德。而这里曹上村正是曹雪芹的曹,虽然曹寅、曹雪芹当时都是旗人,但后来已与汉人同化;况且曹雪芹著《红楼梦》本身就不是按旗人模式写的,而延续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在《红楼梦》里就看不出作者是旗人。这里王家村正是王熙凤的王,这里史家村正是史湘云的史,这里薛家漥子正是薛宝钗的薛,这里的花塘村正是花袭人的花;他们怎么这么巧都出现在曹寅《楝亭集》所描绘的南京江宁这方圆百里的‘梦’乡。用‘巧合’二字是显然解释不通的,原因就在与它们之间有内在联系,而且是艺术化了的。
    在谈话中,曹宏德老大爷介绍了曹雪芹家族后裔家产的情况,他说:‘原来曹家房地的遗址,现在只剩下一小块,但已是瓦砾遍地。其他的场地因为地形的改造,加上兴修水利、村落增减而变了形,但曹家的遗址和遗迹,还保存了一些,依稀可辨当时的风貌。而这些遗址主要坐落在观东、曹上两村。’
    在曹宏德老人的指点下,我们寻觅曹家的遗址。在观东村的前面有一座花塘庙,据曹宏德老人讲,这里原来就是曹家的祠堂,可是我们去看时,现在已经改建成粮仓了,有关的字迹已经毁灭,荡然无存。现在上至领导下至群众,多半没有保护古迹的意识,这也就不足怪了。
    花塘庙(有的农民称‘观’、‘庙宇’)在一处高地上,它的正左方有一大一小两水塘,当地人称大花塘、小花塘。在那个大花塘的正中央有一方土岛,上面原来有一座亭子,叫水泊凉亭,在亭子的东侧有一坝,两头的土岸相隔而望,上面原来有曲折的回廊,叫九曲回廊。亭子和回廊如今早已不存在了。
    又据曹宏德老人讲,这里的亭子和回廊,原来与曹家的大门正对着,曹家大院足有六、七亩多地,大门正是红漆的大门,门口有一对很大的石狮子。有些农民说,曹家大院面前的两块大青石板还在(没有来得及照相),每块大概有两米长一米宽,由此可见曹家大院的建筑非常气派。
    在曹上村的村东有一土墩,村民都叫它‘饭来墩’,在饭来墩的亭子里,有一口古钟,每逢节日、祭祀日、曹家唤下地的长工吃饭用的。
    在墩的东面,主要由曹家出资,设立了一座寺庙,以供附近的曹、王、史、薛、花塘等村子的村民烧香拜佛用的,寺庙早已毁于战火,今已不存,只剩下一个插旗杆的石槽,没有用了,已被村民们搬进村里,在路边放置着,现在还在那里。
    原来观东村村后头,还有一块池塘,里面每到夏秋开满荷花,村里人称它为‘后花池’,现在也早已经不能分辨它的位置是在哪里了。曹家大院边的祖坟也早已平为水田了。
    我们走访了几处农家,见到了几位老人,采集到几个有关曹雪芹家族的民间传说。它们都是名副其实的口头民间文学作品。”
    第二节、采风之文章
    河南省的红学家赵国栋先生编著了《红楼梦之谜》(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年 9月版)。
    (一)
    在这本书的第 48页,登载了高国藩教授的大作《江宁陆郎乡〈红楼梦〉采风记》。
    高教授写道:“我们来到陆郎乡的花塘,发现这里有一个小村叫曹上村,访问了一位名叫曹宏德的老人以及这个小村的村长。他们非常明确地说:他们的祖宗是曹雪芹,曹上村的曹氏家族正是曹雪芹家族的后裔。
    这里的村长告诉我们,花塘这一带也有过四大家族。《红楼梦》中的金陵四大家族是贾、王、史、薛,而他们这里的四大家族是曹、王、史、薛。他们认为所谓‘贾姓’是假的,曹姓才是真的。曹氏家族被皇帝怪罪下来抄了家,家中人死的死,逃的逃,都在花塘附近安了家。因此这里就有了曹、王、史、薛。我不信,他说:‘你不信归不信,我这里还有曹、王、史、薛四家村。’曹上村便是曹氏家族的村子,小王庄便是王氏家族的村子,史家庄现在成了‘新府’,薛家凹子便是薛氏家族的村子。这四个巧合的地名使我从迷惑中解脱出来,从不信转变到半信半疑。
    在花塘行政村的小礼堂里,已经集中了这一带七八位老人,他们又说出了另外三个和《红楼梦》有关的也是巧合的地名来。他们说:‘这里还有两个村子,一个叫观东村,一个叫观西村。’这个‘观’正是大观园的观。观东村是大观园的东门,观西村是大观园的西门。这个花塘村,正是大观园的花园,现在水塘还在。这就是花塘。花塘中长树的小岛,正是曹氏家族衰败前古亭的亭基。”
    (二)
    在这本书的第 49页,登载了高国藩教授的学生高金国的采风文章《大观园遗址纪行》。
    高金国写道:“各类传说中以曹光志的故事为最多。曹光志是曹雪芹的祖先中一位显赫一时的朝廷要臣,只是年代难以辨别了。花塘村的人们不去考究那么细,只把这数不清的传说一个个碾碎,磨细,供给子孙或外人细细地品味。
    曹氏家族有一天神奇地败落了。
    有一个‘竹龙的传说’神话般地演绎了这段历史。曹光志在朝廷做‘天官’,每天骑一条竹子化成的龙上朝,这条竹龙每夜吸食露水方有力气飞动。曹母发现竹龙后,怕放在屋外会丢失,便把它拿到屋里。房间里当然不会有露水,竹龙无从饮食,第二天无力飞动,曹光志因此误了上朝。皇上大怒,下令将其满门抄斩。曹家由此败落。
    还有一个‘黑狗的故事’,是说曹家宅顶上有一瓦制的黑狗,可镇驱邪气,曹宅靠此方保平安。不想曹光志得罪了一位道士,道士遂施法将黑狗击碎,曹宅上空顿时祥云尽失,乌云笼罩。此景被朝廷派到紫金山观天象的官员发现,认为此乃谋反之象,上奏天子,曹家遂遭大劫。
    相传在这次劫难中,一位小男孩和他的姑妈仓皇间从阴沟中爬出,逃得性命。曹宅外有曹家开凿的一条河,直通江宁县的一条大河,连接长江。姑侄俩顺流而下,漂至长江,踏上了流落天涯之路。如今的老人都说,那男孩便是曹雪芹。”
    根据高教授的《曹上村里说曹雪芹家族》、《江宁陆郎乡〈红楼梦〉采风记》等文章所写,根据高国藩教授的学生高金国的采风文章《大观园遗址纪行》所写,花塘村自古以来流传的多则有关《红楼梦》及曹雪芹家族的民间传说,都是“名副其实的口头民间文学作品。”因此,这些民间传说都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