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是李士桢、李煦父子的故乡,多年来在我的心灵深处就存有在昌邑能发现有《红楼梦》研究资料的可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在一九八三年发现了《昌邑姜氏宗谱》,一九八六年发现了李煦墓碑,一九九五年发现了《虚白斋尺牍》,一九九六年发现了李士桢、李煦、姜焯等人的诰命共十八卷,李煦与其夫人的影像,及李煦的行乐图四幅。下面我把这些资料分别介绍如下。 一、昌邑姜氏宗谱 《昌邑姜氏宗谱》分为四大函十六本,木版印。 内有清康熙六十年至圣六十七代孙,光禄大夫,太子少师,袭衍圣公孔毓圻;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王琰,诰授光禄大夫,吏部尚书张鹏翮、诰授通议大夫户部尚书田从典,诰授经筵讲官,工部尚书陈元龙;都察院右付都御史江球;状元及第,翰林院修纂李蟠、长州旧史尤侗,陕西巡抚张志栋;十一世姜士桢(即李士桢),十一世孙姜士英、十二世孙姜煦等人的序言,及姜氏历代所授诰命,敕命全文,李士桢宗训、姜焯《群生自造化说》(此文为焯八十二岁所写于乾隆庚申,对雍正朝李煦被抄家后痛定思疼的高度总结)。 谱系远神农氏,太公吕望,齐国君系,及齐亡后流涉胶东,自黄县由宋朝迁居昌邑的全部谱系。 其中对李士桢于明壬午年被清兵所掳,后天子赐姓为李,及李煦之后李鼎、李鼐世系清楚,是一部研究李煦、李士桢的珍贵资料。 二、李煦墓碑 昌邑至今仍有“昌邑县姜一半”之说,姜姓人口繁多,散居于昌邑及周边各地约有八万之众。 李煦墓在距昌邑城南50公里,单独葬于太祖河畔,相距该村祖茔约二里,碑文“姜公煦之墓”无树碑者姓名,边有“同治三年谷旦”字样。 据当地老人讲,宗人感其胞恩,同治二年出人从雪野荒地将煦尸骨抬回归宗,因碍于煦为罪臣,将其葬于河边,不让其进祖茔。 三、《虚白斋尺牍》 手抄本,二卷,内有李煦书扎119份,启29份,书116份,启6份,文二篇,约有八万字,整现此扎者为陶村。 序言中有“两淮盐政史竹村李公之扎,公知交最广,心肠最热,平昔往来酬答甚富,其介弟陶村四先生每见书草辙不忍释手”。 可见陶村者为煦族兄弟无疑。 此书的抄录人是成达可,序言也为成达可所作,有“陶村嘱余录是稿,余因志其本末”字样,故可定为此书为成达可所抄,序言后有“时康熙五十六年岁在丁酉春王正月九日会稽成达可仅识”,下面盖有朱印两方,一为“成达可印”,一为“后山”。 成达可何人?我仅从网上知其康熙时校录官。 我对《虚白斋尺牍》细阅数遍,有几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是李煦有一女儿遁于佛门; 二是与曹寅(曹雪芹之祖父)的关系很不好; 三是李煦在北京红果园的家人挥霍无度,致使李煦多次写信告诫; 四是书录于康熙五十六年,时煦早已预感到未来的政治威胁,何故就当时将其斋号定为虚白斋,这与《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等语如此相似; 五是书的有些信扎与《李煦奏摺》有很多关联。 总之,此书的资料研究价值都极高,一旦出版面世,必然引起红学界的关注。 四、李煦影像 影像长2.5米,宽1.5米,李煦居中,其夫人韩氏,詹氏居侧,煦著民服,其二夫人也是便装,无珠光宝气之像,影像是用整张大宣纸绘制,全绫装裱,三人上方牌位中分别书: 故祖父姜公讳煦字竹村行—灵位 故祖母韩太君行—之神位 故祖母詹太君行—之神位 以上三行字是用兰绫子金粉写贴上去的。揭开一层,后面的文字仅是把姜字改成了李字,这样就不难理解了。 影像出在昌邑姜姓人家,他们不愿在姜姓祠堂中出现李姓,故作有掩盖。 此文是在2005年我写给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的信,这次发表有所删节。冯先生见此信后多次与我通电话联系,对我的发现作了充分的肯定,并特派其弟子孙波先生来我家看了藏品。后因其它原因,双方合作失败。 (赵仲泉于2008年11月3日修改于文景明居) 【童力群注:赵仲泉先生是山东省昌邑市的著名学者。 该文发表于赵仲泉先生自己的博客“仲泉收藏·百度空间”上。 该文的具体位置在“仲泉收藏·我的收藏(第三页)” 该文于2009年1月17日发表于《仲泉收藏》。】 【童力群注:该文的第三部分《虚白斋尺牍》见于“吴西顺博客KFG”。 将“吴西顺博客”百度一下,首页第二条是“eerchero新浪博客”。 点击此条,可进入“吴西顺博客KFG”。 “吴西顺博客KFG”的“博文目录”有“红楼梦研究”。 “红楼梦研究”有《曹雪芹与山东(2)——红楼之旅52》。 《虚白斋尺牍》在《曹雪芹与山东(2)——红楼之旅52》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