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石头记》开卷就讲了两个神话,一个是“女娲补天”的故事,一个是“三生石畔”的故事。而《石头记》是“青埂顽石”被幻化为“通灵宝玉”后“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 其第一主人公贾宝玉来自三生石畔之“神瑛”,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来自三生石畔之“绛珠草”。所以我们要解读《石头记》,也必须从这两个神话故事着手。 一、“女娲补天”的故事 第一回原文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甲戌侧批: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于大荒山【甲戌侧批:荒唐也。】无稽崖【甲戌侧批:无稽也。】练成高经十二丈、【甲戌侧批:总应十二钗。】方经二十四丈【甲戌侧批:照应副十二钗。】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甲戌侧批:合周天之数。蒙侧批:数足,偏遗我。“不堪入选”句中透出心眼。】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甲戌侧批: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甲戌眉批: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甲戌侧批:煅炼后性方通,甚哉!人生不能学也。】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所谓补天顽石“高十二丈”,指一年十二个月;“方二十四丈”,指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三万六千五百块”,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故脂批道:“合周天之数。”而一年实际上平均约有365.2425天,所以女娲补天单单弃下未用的那块“青埂顽石”,相当于小数点后的约1/4天。对于这少算的约1/4天,中外历法均采用置闰之法来补足。也就是说这少算的约1/4天会经常被用来补“天”,这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补天”。所以《石头记》开篇实际上为我们讲了两个关于“补天”的故事,一个为“女娲补天”,一个为历法上的“置闰补天”。 第一回原文 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甲戌侧批:明点“幻”字。好!】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甲戌侧批:奇诡险怪之文,有如髯苏《石钟》《赤壁》用幻处。】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甲戌侧批:自愧之语。蒙双行夹批:世上人原自据看得见处为凭。】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甲戌侧批:好极!今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见此大不欢喜。】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甲戌侧批:世上原宜假,不宜真也。谚云:“一日卖了三千假,三日卖不出一个真。”信哉!】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甲戌侧批:伏长安大都。】诗礼簪缨之族,【甲戌侧批:伏荣国府。】花柳繁华地,【甲戌侧批:伏大观园。】温柔富贵乡【甲戌侧批:伏紫芸轩。】去安身乐业。” 那僧将“青埂顽石”幻化为“通灵宝玉”的过程,与传国玺的来历一样。 我们先了解一下传国玺。 先秦时代,玺和印是一回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皇权,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叫“玺”,这才有了玺印之分。“天子之所佩曰玺,臣下之所佩曰印。无玺书,则九重之号令不能达之於四海;无印章,则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於所属。”(《文献通考·圭璧符节玺印》)传国玺即秦玺,一说由陕西蓝田玉制成,一说由和氏壁磨琢而成。关于和氏壁,《韩非子·和氏》道:楚国有一个人叫卞和,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接着又哭出了血。文王得知后派人前去询问,问道:“普天之下被砍去双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泣的如此悲痛?”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这就是我所悲痛的原因。”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为和氏璧。“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史记》)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得到了和氏璧,命令咸阳一个叫孙寿的玉工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并刻上丞相李斯用篆文书写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张怀瓘《书断列传·李斯》)后汉高祖刘邦得到秦玺,建立汉朝,号之为“汉传国玺”。(汉代班固《汉书·元后传》)西汉末年(公元8年),王莽篡汉,派人向其姑母孝元太后索要玉玺,太后怒骂,随投玺于地,汉传国玺被崩缺一角(《文献通考·圭璧符节玺印》),后王莽以金镶之。至东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城南一井中有五彩云气,“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裴注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三国演义》道:“此传国玺也。此玉是昔日卞和于荆山之下,见凤凰栖于石上,载而进之楚文王。解之,果得玉。秦二十六年,令良工琢为玺,李斯篆此八字于其上……后来子婴将玉玺献与汉高祖。后至王莽篡逆,孝元皇太后将玺打王寻、苏献,崩其一角,以金镶之。”(第六回“匿玉玺孙坚背约”) 传国玺又称传国宝,是皇帝的信物、封建皇权的象征。后来历代皇帝,都用它来证明自己“皇权神授”、地位正统,得到它就表示“受命于天”,是“真命天子”,失去它就表示“气数已尽”。南迁后的东晋朝廷起初没有传国玺,“北方人呼晋家为‘白板天子’”。(萧子显《南齐书》)孙悟空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所以想当皇帝的人们为得到传国玺,两千年来一直大打出手,你争我夺。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也可以说是争夺象征皇权的传国玺的历史。 我们将传国玺的来历与《石头记》原文对照着看: 和氏璞——“一块大石”(青埂顽石) 和氏璧——“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 传国玺——“可佩可拿”、“镌上数字”的“宝物” 这里演示了传国玺从璞玉到秦玺的过程,并将“青埂顽石”、“通灵宝玉”与传国玺联系起来。青埂顽石是女娲炼石补天时单单弃下的一块,相当于一年少算的1/4天。而代表封建皇权的传国玺也是封建王朝之“天”,所以“青埂顽石”相当于王莽篡汉时被崩掉的“汉传国玺”之玉角。而“通灵宝玉”由“青埂顽石”幻化而来,所以“通灵宝玉”的前生即“汉传国玺”之玉角。而女娲补天之“三万六千五百块”顽石和一年之“三百六十五天”,则相当于被崩缺了一角的“汉传国玺”。 一僧一道将“通灵宝玉”携往“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表明新的封建朝代即将诞生。 二、“三生石畔”的故事 第一回原文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甲戌眉批: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有绛【甲戌侧批:点“红”字。】珠【甲戌侧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时有赤瑕【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神瑛【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甲戌侧批: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甲戌侧批:妙极!恩怨不清,西方尚如此,况世之人乎?趣甚警甚!甲戌眉批: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蒙侧批:点题处,清雅。】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甲戌侧批:总悔轻举妄动之意。】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甲戌侧批:点“幻”字。】缘,已在警幻【甲戌侧批: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甲戌侧批:观者至此请掩卷思想,历来小说中可曾有此句?千古未闻之奇文。甲戌眉批: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蒙侧批: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甲戌侧批: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西方”,指佛教发源地天竺国(古代印度)。“灵河”,指恒河。 “三生石”,在杭州天竺寺外。脂批道:“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三生石上旧精魂”句,出自苏东坡《僧圆泽传》。“三生”即前生、今生、来生。 1、“赤瑕宫神瑛侍者”即“衔赤玉之玉” “瑕”,脂批道:“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 《说文》:“瑕,玉小赤也。”《说文·瑕·义证》:“玉尚洁白,故谓小赤为瑕。”所以所谓“瑕”,是指玉上的红色小斑点。所谓“玉有病”,即指玉有瑕疵。《礼·聘义》:“瑕不揜(掩)瑜。”《注》:“瑕,玉之病也。” “赤瑕”,脂批道:“点‘红’字‘玉’字二。”意谓点出两个“红”字,两个“玉”字。“瑕”即“玉小赤”,点出一个“红”字和一个“玉”字。“赤瑕”又指赤玉,《前汉·司马相如传》:“赤瑕驳荦。”《注》:“赤瑕,赤玉也。”“赤玉”,又点出一个“红”字和一个“玉”字。 “神瑛”,脂批道:“单点‘玉’字二。”点出“神瑛”里含有两个“玉”字。“瑛”,似玉的美石,此一“玉”也。(《说文》:“玉,石之美者。”)另一个“玉”则指“赤瑕”之“赤玉”。所以所谓“神瑛”实际上是含有赤玉之玉,即“衔赤玉之玉”。 玉之所以有小红斑点,是因为其中含有硫化汞,即朱砂。朱砂又称丹砂(丹沙)、辰砂、赤丹、汞沙。所以所谓“小红斑点”和“赤玉”即朱砂,所谓“神瑛”即含有朱砂之玉。 2、“绛珠草”即丹沙草 “绛珠”,脂批道:“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所谓“血泪”来自“神瑛”上的“瑕”,即小红斑点,玉上的红斑正如“血泪”。而玉上的小红斑点即朱砂,所以所谓“绛珠草”即丹沙草。丹沙即朱砂。 丹沙草,本名石长生,又名丹草、长生草、丹沙草、石中珠。《本草纲目》:“四时不雕(凋),故曰长生。又多生石岩上,而名石长生。丹草、丹沙草,皆因叶背生有红褐色孢子囊。” 丹沙草多生石岩上,又名石长生,故谓“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丹沙草(石长生)“四时不凋”,又称长生草,故“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 3、“绛珠仙子”即水印 朱砂,又为古代方士炼丹的主要原料,丹即道家之所谓长生不老药,服之可以羽化成仙。晋代葛洪《抱朴子·黄白》:“朱砂为金(金丹),服之升仙者上士也。”《石头记》中的贾敬便“只爱烧丹炼汞”,“自为早晚就要飞升”。 “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意谓绛珠草也因朱砂(丹)而脱胎换骨、成仙升天。其朱砂即丹沙草之“丹沙”。 但绛珠草之所谓“脱却草胎木质”,实际上是指去掉“丹沙草”中的“草”字,剩下“丹沙”二字,即朱砂。所谓“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则指朱砂被用水调制成了早期的印泥——水印。“天地精华”即指朱砂;“雨露”即水,指“神瑛”之“甘露”。 “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蜜青果”点出一个“蜜”字,“灌愁海水”则点出一个“水”字,水印即用蜜或水调朱砂而成。 所以所谓“绛珠仙子”即水印(血泪),由“绛珠草”之朱砂(赤玉)和“泪水”构成。水印(绛珠仙子)是“绛珠草”的今生,“赤玉”是“绛珠草”的前生。 所谓“神瑛”在三生石畔灌溉“绛珠草”的故事,实际上是指“神瑛”在自己的“赤瑕”(赤玉)上不断加入水,将其制成了水印(绛珠仙子)。那么失去“赤瑕”之“神瑛”,也就变成了“缺角之神玉”。所以“神瑛”的前生即“衔赤玉之玉”,今生则即“缺角之神玉”。 所谓“神玉”即指传国玺,所以“神瑛”的今生即缺角之传国玺,相当于女娲补天之“三万六千五百块顽石”和一年之三百六十五天。那么“绛珠草”前生之“赤玉”即传国玺之玉角,“神瑛”之前生则即“衔赤玉之传国玺”。 4、“还泪”真相 “神瑛”之前生即“衔赤玉之传国玺”,“绛珠草”前生之“赤玉”即传国玺之玉角。那么这枚“衔赤玉之传国玺”,究竟属于何朝何代呢? 所谓“赤玉”之“赤”,乃“朱明”之“朱”也。“衔赤玉之传国玺”即朱元璋所建之南京朱明的传国玺,“绛珠草”前生之“赤玉”即南京朱明之玉角。 所谓“神瑛”在三生石畔将赤玉(赤瑕、丹沙草)制成水印(绛珠仙子)的故事,实际上指朱棣篡位、崩掉了南京朱明之玉角。那么缺角传国玺之“神瑛”即归属于朱棣,南京朱明之“赤玉”则由传国玺之玉角变为了水印,即南京朱明之“血泪”。 《石头记》中的贾宝玉来自三生石畔之“神瑛”,相当于“神瑛”之来生。那么贾宝玉即已归属于朱棣之缺角传国玺。朱棣篡位迁都北京后,贾宝玉即北京朱明之缺角传国玺,“贾家”即北京朱明;“贾宝玉”即“贾家之宝玉”。 《石头记》第二回贾宝玉出生时所衔之玉即“通灵宝玉”,所以通灵宝玉即朱棣篡位后镶补在缺角传国玺(贾宝玉)上的北京朱明之玉角。朱棣篡位后迁都北京,但其在南京称帝时已为“宝玉”(缺角传国玺)镶补上了通灵宝玉,所以贾宝玉诞生在贾家(北京朱明)时便“衔玉而生”。 传国玺又称传国宝。《旧唐书·志第二十三·职官二》记载:“天后恶玺字,改为宝。”《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初,太宗刻受命玄玺……至武后改诸玺皆为宝。中宗即位复为玺,开元六年,复为宝。” “宝”即“玺”,所以“宝玉”即“玺之玉”,即“传国玺之玉”。 所谓“通灵宝玉”,“同另宝玉”也,“与‘另外的宝玉’相同”。“宝玉”即缺角传国玺,那么“另外的宝玉”即被王莽崩掉的“汉传国玺”之玉角,是“通灵宝玉”的前生。“汉传国玺”之玉角被朱棣再次镶补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之后,即成为北京朱明之玉角,即“通灵宝玉”。宝玉“衔玉而生”,也表明所谓传国玺之“缺角”即宝玉之“嘴”。 所以通灵宝玉之“三生”为:前生——秦玺;今生——“青埂顽石”(“汉传国玺”之玉角);来生——通灵宝玉(北京朱明之玉角)。 宝玉即缺角传国玺,其三生与通灵宝玉相同:前生——秦玺;今生——缺角“汉传国玺”;来生——缺角“明传国玺”。(注意:“宝玉”指来自“汉传国玺”之缺角传国玺,而“贾宝玉”特指北京朱明之缺角传国玺,“甄宝玉”则特指南京朱明之缺角传国玺,主要指南明之缺角传国玺。) “绛珠仙子”是“绛珠草”的今生,《石头记》中的林黛玉则来自“绛珠仙子”,相当于“绛珠草”的来生。 “绛珠仙子”即水印(血泪),由朱砂(赤玉)和水(泪水)构成,是南京朱明之“血泪”。所以林黛玉亦即水印,也由“赤玉”和“泪水”构成,也是南京朱明之“血泪”。而“绛珠草”的前生即赤玉,是南京朱明之玉角,所以林黛玉也是曾被镶补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的南明朱明之“赤玉”。 《石头记》第二十四回介绍小红道:“原来这小红本姓林,小名红玉。”脂批道:“又是个林。”又道:“‘红’字切‘绛珠’,‘玉’字则直通矣。”这里直接点出林黛玉即“林红玉”,亦即“林赤玉”或“林朱玉”。 第三回“二玉”初会,宝玉给黛玉取字为“颦颦”,并解释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所谓“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点出“黛”即墨,林黛玉则可称为“林墨玉”。但墨不仅指“画眉之墨”,还可以指各种颜色的墨。因林黛玉来自水印(血泪)之绛珠仙子,所以此处之墨即指朱墨(用朱砂制成的墨),而林黛玉即“林赤玉”(“林朱玉”)。 “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所谓“灌溉之德”,即指朱棣篡位、将南京朱明之赤玉(林黛玉)变为了水印(血泪)。所谓“下凡造历幻缘”,则指缺角传国玺(宝玉)即将归属于北京朱明。而所谓“还泪”,实际上是指林黛玉将南京朱明之“血泪”(水印),抛洒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指用玉玺蘸印泥),“血泪”(水印)中的朱砂在传国玺上不断累积,从而形成“赤玉”(南明朱明之玉角),再次占据传国玺之缺角。 这就像娥皇女英哭舜帝时泪洒竹上形成斑竹一样。第三十七回探春为林黛玉取雅号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第三十四回林黛玉“题帕三绝”之三道:“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所以林黛玉“还泪”之目的,实际上是要将南京朱明之玉角,重新镶补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即恢复南京朱明。 但这只有在北京朱明灭亡之后,即在北京朱明之通灵宝玉被崩掉后才有可能。 北京朱明灭亡后南明建立,南明要将南京朱明之玉角重新镶补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也就是指林黛玉洒泪成斑,在传国玺上再次形成“赤玉”,将缺角传国玺(宝玉)还原为“衔赤玉之传国玺”。此即所谓“木石姻缘”。所以林黛玉也是南明之玉角(赤玉)。但南明建立之时,清朝(后金)也入主北京。薛宝钗即清朝之金角(详见《石头真言》第八回“金璎珞”),相当于王莽篡汉后以金镶玉、为传国玺镶补上的新朝之金角(新朝之传国玺已是“金镶玉之传国玺”)。清朝也要将其金角(薛宝钗)镶补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使其再次变为“金镶玉之传国玺”。此即所谓“金玉良姻”。 清朝入主北京后南下消灭南明,林黛玉直至泪尽而亡,也没能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再次形成“赤玉”。清朝则一统大陆,取代朱明,将清朝之金角(薛宝钗)镶补在了缺角传国玺(宝玉)上,即让“二宝”结合,从而形成“金镶玉之传国玺”。“宝钗”,“玺之金”也,即“传国玺之金角”。 后吴三桂打着“复明”的旗号起兵反清,想将清朝之金角(薛宝钗)崩掉,再次将北京朱明之通灵宝玉镶嵌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即让宝玉再次“衔玉”。此即所谓“三藩之乱”。奉朱明为正朔之台湾郑氏集团也登陆参战,事败后退回台湾,不久降清,朱明王朝至此彻底灭亡。于是北京朱明之通灵宝玉便“复还本质”,回到大荒山下。其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正如其后之偈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空空道人将其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通灵宝玉即北京朱明之玉角,其“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当然就是“明史”。所以《石头记》即“明史”,其所记之事从朱棣篡位一直到台湾郑氏集团降清。 “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那些陪“神瑛”(宝玉)和“绛珠仙子”(林黛玉)一起下世历劫的“风流冤家”,则指明朝历史人物。脂批道:“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点出贾宝玉和林黛玉即《石头记》之第一男女主人公。所谓“二玉”,即指三生石畔之“神瑛”(缺角传国玺、宝玉)和“赤玉”(玉角、林黛玉)。 所以林黛玉之“三生”为:前生——赤玉(“神瑛”之“赤瑕”,即南京朱明之玉角);今生——绛珠仙子(水印,即南京朱明之“血泪”);来生——林黛玉(水印,即南明之“血泪”)。 贾宝玉之“三生”则为:前生——“衔赤玉之传国玺”(“赤瑕宫神瑛侍者”,即南京朱明之传国玺);今生——缺角传国玺(失去“赤瑕”之“神瑛”);来生——从“衔通灵宝玉之传国玺”(北京朱明之传国玺)到“佩通灵宝玉之传国玺”(北京朱明灭亡后之“明传国玺”) 三、《石头记》即“传国玺传”之“明史” 《石头记》即“明史”。《石头记》以家喻天下,将明朝(汉族)和清朝(满族、蒙古族比作一母同胞之兄弟,认为明清嬗代是一家兄弟间的皇权之争;传国玺代表皇权。(详见《石头真言》第二回“演说荣国府”)《石头记》用缺角传国玺之金角、玉角的转换更替,代指封建时代之改朝换代。又用“金”代表北方游牧民族及其政权,“玉”代表汉族及其政权。《石头记》共涉及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其代表人物为妙玉、史湘云、林黛玉、薛宝钗,而宝玉是其核心。(详见《石头真言》) 宝玉即缺角之传国玺。 妙玉即宋朝之玉角。(详见《石头真言》第四十一回“妙玉的茶具”) 史湘云即元朝之金角。元朝将宋朝之玉角(妙玉)从传国玺(宝玉)上崩掉,镶补上了元朝之金角(史湘云);史湘云之“金麒麟”即代指元朝之金角。(详见《石头真言》第三十一回“金麒麟”) 林黛玉(“林赤玉”)即南京朱明之玉角。朱元璋将元朝之金角(史湘云)崩掉,镶补上了南京朱明之玉角(“赤玉”)。 后朱棣篡位,将“赤玉”崩掉,在宝玉(缺角传国玺)“嘴”上镶补上了“通灵宝玉”。(详见《石头真言》第一回“英莲被拐”、第二回“衔玉而生”) 薛宝钗即清朝之金角(“金璎珞”)。(详见《石头真言》第八回“金璎珞”)李自成将北京朱明之通灵宝玉崩掉,清朝则乘机入关,打破了南明将“赤玉”(林黛玉)重新镶补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的美梦,将清朝之金角镶补在了传国玺之缺角上,即将“宝钗”镶补在了宝玉之“嘴”上(“二宝结合”)。林黛玉虽然洒泪成斑,但没能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重新形成“赤玉”(南京朱明之玉角),即没能恢复朱明王朝,泪尽而亡。 后“三藩”和台湾郑氏集团想将清朝之金角(薛宝钗)崩掉,将通灵宝玉再次镶补在缺角传国玺上,即让宝玉再次“衔玉”。但“三藩”事败、郑氏降清,朱明王朝彻底灭亡,通灵宝玉便“复还本质”,归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其上之“字迹”即《石头记》。 所以《石头记》既是“明史”,又是“传国玺传”。“传国玺传”包括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历史(相当于“二十四史”),《石头记》则是“传国玺传”中的“明史”(第二十四史)。通灵宝玉是为传国玺补缺的北京朱明之玉角,《石头记》则是为“传国玺传”补缺之“明史”。“明史”即“朱明之梦”,即《红楼梦》。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石头记》开卷就讲了两个神话,一个是“女娲补天”的故事,一个是“三生石畔”的故事。而《石头记》是“青埂顽石”被幻化为“通灵宝玉”后“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 其第一主人公贾宝玉来自三生石畔之“神瑛”,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来自三生石畔之“绛珠草”。所以我们要解读《石头记》,也必须从这两个神话故事着手。 一、“女娲补天”的故事 第一回原文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甲戌侧批: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于大荒山【甲戌侧批:荒唐也。】无稽崖【甲戌侧批:无稽也。】练成高经十二丈、【甲戌侧批:总应十二钗。】方经二十四丈【甲戌侧批:照应副十二钗。】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甲戌侧批:合周天之数。蒙侧批:数足,偏遗我。“不堪入选”句中透出心眼。】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甲戌侧批: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甲戌眉批: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甲戌侧批:煅炼后性方通,甚哉!人生不能学也。】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所谓补天顽石“高十二丈”,指一年十二个月;“方二十四丈”,指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三万六千五百块”,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故脂批道:“合周天之数。”而一年实际上平均约有365.2425天,所以女娲补天单单弃下未用的那块“青埂顽石”,相当于小数点后的约1/4天。对于这少算的约1/4天,中外历法均采用置闰之法来补足。也就是说这少算的约1/4天会经常被用来补“天”,这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补天”。所以《石头记》开篇实际上为我们讲了两个关于“补天”的故事,一个为“女娲补天”,一个为历法上的“置闰补天”。 第一回原文 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甲戌侧批:明点“幻”字。好!】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甲戌侧批:奇诡险怪之文,有如髯苏《石钟》《赤壁》用幻处。】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甲戌侧批:自愧之语。蒙双行夹批:世上人原自据看得见处为凭。】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甲戌侧批:好极!今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见此大不欢喜。】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甲戌侧批:世上原宜假,不宜真也。谚云:“一日卖了三千假,三日卖不出一个真。”信哉!】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甲戌侧批:伏长安大都。】诗礼簪缨之族,【甲戌侧批:伏荣国府。】花柳繁华地,【甲戌侧批:伏大观园。】温柔富贵乡【甲戌侧批:伏紫芸轩。】去安身乐业。” 那僧将“青埂顽石”幻化为“通灵宝玉”的过程,与传国玺的来历一样。 我们先了解一下传国玺。 先秦时代,玺和印是一回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皇权,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叫“玺”,这才有了玺印之分。“天子之所佩曰玺,臣下之所佩曰印。无玺书,则九重之号令不能达之於四海;无印章,则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於所属。”(《文献通考·圭璧符节玺印》)传国玺即秦玺,一说由陕西蓝田玉制成,一说由和氏壁磨琢而成。关于和氏壁,《韩非子·和氏》道:楚国有一个人叫卞和,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接着又哭出了血。文王得知后派人前去询问,问道:“普天之下被砍去双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泣的如此悲痛?”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这就是我所悲痛的原因。”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为和氏璧。“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史记》)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得到了和氏璧,命令咸阳一个叫孙寿的玉工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并刻上丞相李斯用篆文书写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张怀瓘《书断列传·李斯》)后汉高祖刘邦得到秦玺,建立汉朝,号之为“汉传国玺”。(汉代班固《汉书·元后传》)西汉末年(公元8年),王莽篡汉,派人向其姑母孝元太后索要玉玺,太后怒骂,随投玺于地,汉传国玺被崩缺一角(《文献通考·圭璧符节玺印》),后王莽以金镶之。至东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城南一井中有五彩云气,“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裴注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三国演义》道:“此传国玺也。此玉是昔日卞和于荆山之下,见凤凰栖于石上,载而进之楚文王。解之,果得玉。秦二十六年,令良工琢为玺,李斯篆此八字于其上……后来子婴将玉玺献与汉高祖。后至王莽篡逆,孝元皇太后将玺打王寻、苏献,崩其一角,以金镶之。”(第六回“匿玉玺孙坚背约”) 传国玺又称传国宝,是皇帝的信物、封建皇权的象征。后来历代皇帝,都用它来证明自己“皇权神授”、地位正统,得到它就表示“受命于天”,是“真命天子”,失去它就表示“气数已尽”。南迁后的东晋朝廷起初没有传国玺,“北方人呼晋家为‘白板天子’”。(萧子显《南齐书》)孙悟空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所以想当皇帝的人们为得到传国玺,两千年来一直大打出手,你争我夺。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也可以说是争夺象征皇权的传国玺的历史。 我们将传国玺的来历与《石头记》原文对照着看: 和氏璞——“一块大石”(青埂顽石) 和氏璧——“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 传国玺——“可佩可拿”、“镌上数字”的“宝物” 这里演示了传国玺从璞玉到秦玺的过程,并将“青埂顽石”、“通灵宝玉”与传国玺联系起来。青埂顽石是女娲炼石补天时单单弃下的一块,相当于一年少算的1/4天。而代表封建皇权的传国玺也是封建王朝之“天”,所以“青埂顽石”相当于王莽篡汉时被崩掉的“汉传国玺”之玉角。而“通灵宝玉”由“青埂顽石”幻化而来,所以“通灵宝玉”的前生即“汉传国玺”之玉角。而女娲补天之“三万六千五百块”顽石和一年之“三百六十五天”,则相当于被崩缺了一角的“汉传国玺”。 一僧一道将“通灵宝玉”携往“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表明新的封建朝代即将诞生。 二、“三生石畔”的故事 第一回原文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甲戌眉批: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有绛【甲戌侧批:点“红”字。】珠【甲戌侧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时有赤瑕【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神瑛【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甲戌侧批: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甲戌侧批:妙极!恩怨不清,西方尚如此,况世之人乎?趣甚警甚!甲戌眉批: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蒙侧批:点题处,清雅。】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甲戌侧批:总悔轻举妄动之意。】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甲戌侧批:点“幻”字。】缘,已在警幻【甲戌侧批: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甲戌侧批:观者至此请掩卷思想,历来小说中可曾有此句?千古未闻之奇文。甲戌眉批: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蒙侧批: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甲戌侧批: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西方”,指佛教发源地天竺国(古代印度)。“灵河”,指恒河。 “三生石”,在杭州天竺寺外。脂批道:“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三生石上旧精魂”句,出自苏东坡《僧圆泽传》。“三生”即前生、今生、来生。 1、“赤瑕宫神瑛侍者”即“衔赤玉之玉” “瑕”,脂批道:“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 《说文》:“瑕,玉小赤也。”《说文·瑕·义证》:“玉尚洁白,故谓小赤为瑕。”所以所谓“瑕”,是指玉上的红色小斑点。所谓“玉有病”,即指玉有瑕疵。《礼·聘义》:“瑕不揜(掩)瑜。”《注》:“瑕,玉之病也。” “赤瑕”,脂批道:“点‘红’字‘玉’字二。”意谓点出两个“红”字,两个“玉”字。“瑕”即“玉小赤”,点出一个“红”字和一个“玉”字。“赤瑕”又指赤玉,《前汉·司马相如传》:“赤瑕驳荦。”《注》:“赤瑕,赤玉也。”“赤玉”,又点出一个“红”字和一个“玉”字。 “神瑛”,脂批道:“单点‘玉’字二。”点出“神瑛”里含有两个“玉”字。“瑛”,似玉的美石,此一“玉”也。(《说文》:“玉,石之美者。”)另一个“玉”则指“赤瑕”之“赤玉”。所以所谓“神瑛”实际上是含有赤玉之玉,即“衔赤玉之玉”。 玉之所以有小红斑点,是因为其中含有硫化汞,即朱砂。朱砂又称丹砂(丹沙)、辰砂、赤丹、汞沙。所以所谓“小红斑点”和“赤玉”即朱砂,所谓“神瑛”即含有朱砂之玉。 2、“绛珠草”即丹沙草 “绛珠”,脂批道:“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所谓“血泪”来自“神瑛”上的“瑕”,即小红斑点,玉上的红斑正如“血泪”。而玉上的小红斑点即朱砂,所以所谓“绛珠草”即丹沙草。丹沙即朱砂。 丹沙草,本名石长生,又名丹草、长生草、丹沙草、石中珠。《本草纲目》:“四时不雕(凋),故曰长生。又多生石岩上,而名石长生。丹草、丹沙草,皆因叶背生有红褐色孢子囊。” 丹沙草多生石岩上,又名石长生,故谓“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丹沙草(石长生)“四时不凋”,又称长生草,故“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 3、“绛珠仙子”即水印 朱砂,又为古代方士炼丹的主要原料,丹即道家之所谓长生不老药,服之可以羽化成仙。晋代葛洪《抱朴子·黄白》:“朱砂为金(金丹),服之升仙者上士也。”《石头记》中的贾敬便“只爱烧丹炼汞”,“自为早晚就要飞升”。 “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意谓绛珠草也因朱砂(丹)而脱胎换骨、成仙升天。其朱砂即丹沙草之“丹沙”。 但绛珠草之所谓“脱却草胎木质”,实际上是指去掉“丹沙草”中的“草”字,剩下“丹沙”二字,即朱砂。所谓“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则指朱砂被用水调制成了早期的印泥——水印。“天地精华”即指朱砂;“雨露”即水,指“神瑛”之“甘露”。 “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蜜青果”点出一个“蜜”字,“灌愁海水”则点出一个“水”字,水印即用蜜或水调朱砂而成。 所以所谓“绛珠仙子”即水印(血泪),由“绛珠草”之朱砂(赤玉)和“泪水”构成。水印(绛珠仙子)是“绛珠草”的今生,“赤玉”是“绛珠草”的前生。 所谓“神瑛”在三生石畔灌溉“绛珠草”的故事,实际上是指“神瑛”在自己的“赤瑕”(赤玉)上不断加入水,将其制成了水印(绛珠仙子)。那么失去“赤瑕”之“神瑛”,也就变成了“缺角之神玉”。所以“神瑛”的前生即“衔赤玉之玉”,今生则即“缺角之神玉”。 所谓“神玉”即指传国玺,所以“神瑛”的今生即缺角之传国玺,相当于女娲补天之“三万六千五百块顽石”和一年之三百六十五天。那么“绛珠草”前生之“赤玉”即传国玺之玉角,“神瑛”之前生则即“衔赤玉之传国玺”。 4、“还泪”真相 “神瑛”之前生即“衔赤玉之传国玺”,“绛珠草”前生之“赤玉”即传国玺之玉角。那么这枚“衔赤玉之传国玺”,究竟属于何朝何代呢? 所谓“赤玉”之“赤”,乃“朱明”之“朱”也。“衔赤玉之传国玺”即朱元璋所建之南京朱明的传国玺,“绛珠草”前生之“赤玉”即南京朱明之玉角。 所谓“神瑛”在三生石畔将赤玉(赤瑕、丹沙草)制成水印(绛珠仙子)的故事,实际上指朱棣篡位、崩掉了南京朱明之玉角。那么缺角传国玺之“神瑛”即归属于朱棣,南京朱明之“赤玉”则由传国玺之玉角变为了水印,即南京朱明之“血泪”。 《石头记》中的贾宝玉来自三生石畔之“神瑛”,相当于“神瑛”之来生。那么贾宝玉即已归属于朱棣之缺角传国玺。朱棣篡位迁都北京后,贾宝玉即北京朱明之缺角传国玺,“贾家”即北京朱明;“贾宝玉”即“贾家之宝玉”。 《石头记》第二回贾宝玉出生时所衔之玉即“通灵宝玉”,所以通灵宝玉即朱棣篡位后镶补在缺角传国玺(贾宝玉)上的北京朱明之玉角。朱棣篡位后迁都北京,但其在南京称帝时已为“宝玉”(缺角传国玺)镶补上了通灵宝玉,所以贾宝玉诞生在贾家(北京朱明)时便“衔玉而生”。 传国玺又称传国宝。《旧唐书·志第二十三·职官二》记载:“天后恶玺字,改为宝。”《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初,太宗刻受命玄玺……至武后改诸玺皆为宝。中宗即位复为玺,开元六年,复为宝。” “宝”即“玺”,所以“宝玉”即“玺之玉”,即“传国玺之玉”。 所谓“通灵宝玉”,“同另宝玉”也,“与‘另外的宝玉’相同”。“宝玉”即缺角传国玺,那么“另外的宝玉”即被王莽崩掉的“汉传国玺”之玉角,是“通灵宝玉”的前生。“汉传国玺”之玉角被朱棣再次镶补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之后,即成为北京朱明之玉角,即“通灵宝玉”。宝玉“衔玉而生”,也表明所谓传国玺之“缺角”即宝玉之“嘴”。 所以通灵宝玉之“三生”为:前生——秦玺;今生——“青埂顽石”(“汉传国玺”之玉角);来生——通灵宝玉(北京朱明之玉角)。 宝玉即缺角传国玺,其三生与通灵宝玉相同:前生——秦玺;今生——缺角“汉传国玺”;来生——缺角“明传国玺”。(注意:“宝玉”指来自“汉传国玺”之缺角传国玺,而“贾宝玉”特指北京朱明之缺角传国玺,“甄宝玉”则特指南京朱明之缺角传国玺,主要指南明之缺角传国玺。) “绛珠仙子”是“绛珠草”的今生,《石头记》中的林黛玉则来自“绛珠仙子”,相当于“绛珠草”的来生。 “绛珠仙子”即水印(血泪),由朱砂(赤玉)和水(泪水)构成,是南京朱明之“血泪”。所以林黛玉亦即水印,也由“赤玉”和“泪水”构成,也是南京朱明之“血泪”。而“绛珠草”的前生即赤玉,是南京朱明之玉角,所以林黛玉也是曾被镶补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的南明朱明之“赤玉”。 《石头记》第二十四回介绍小红道:“原来这小红本姓林,小名红玉。”脂批道:“又是个林。”又道:“‘红’字切‘绛珠’,‘玉’字则直通矣。”这里直接点出林黛玉即“林红玉”,亦即“林赤玉”或“林朱玉”。 第三回“二玉”初会,宝玉给黛玉取字为“颦颦”,并解释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所谓“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点出“黛”即墨,林黛玉则可称为“林墨玉”。但墨不仅指“画眉之墨”,还可以指各种颜色的墨。因林黛玉来自水印(血泪)之绛珠仙子,所以此处之墨即指朱墨(用朱砂制成的墨),而林黛玉即“林赤玉”(“林朱玉”)。 “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所谓“灌溉之德”,即指朱棣篡位、将南京朱明之赤玉(林黛玉)变为了水印(血泪)。所谓“下凡造历幻缘”,则指缺角传国玺(宝玉)即将归属于北京朱明。而所谓“还泪”,实际上是指林黛玉将南京朱明之“血泪”(水印),抛洒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指用玉玺蘸印泥),“血泪”(水印)中的朱砂在传国玺上不断累积,从而形成“赤玉”(南明朱明之玉角),再次占据传国玺之缺角。 这就像娥皇女英哭舜帝时泪洒竹上形成斑竹一样。第三十七回探春为林黛玉取雅号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第三十四回林黛玉“题帕三绝”之三道:“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所以林黛玉“还泪”之目的,实际上是要将南京朱明之玉角,重新镶补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即恢复南京朱明。 但这只有在北京朱明灭亡之后,即在北京朱明之通灵宝玉被崩掉后才有可能。 北京朱明灭亡后南明建立,南明要将南京朱明之玉角重新镶补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也就是指林黛玉洒泪成斑,在传国玺上再次形成“赤玉”,将缺角传国玺(宝玉)还原为“衔赤玉之传国玺”。此即所谓“木石姻缘”。所以林黛玉也是南明之玉角(赤玉)。但南明建立之时,清朝(后金)也入主北京。薛宝钗即清朝之金角(详见《石头真言》第八回“金璎珞”),相当于王莽篡汉后以金镶玉、为传国玺镶补上的新朝之金角(新朝之传国玺已是“金镶玉之传国玺”)。清朝也要将其金角(薛宝钗)镶补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使其再次变为“金镶玉之传国玺”。此即所谓“金玉良姻”。 清朝入主北京后南下消灭南明,林黛玉直至泪尽而亡,也没能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再次形成“赤玉”。清朝则一统大陆,取代朱明,将清朝之金角(薛宝钗)镶补在了缺角传国玺(宝玉)上,即让“二宝”结合,从而形成“金镶玉之传国玺”。“宝钗”,“玺之金”也,即“传国玺之金角”。 后吴三桂打着“复明”的旗号起兵反清,想将清朝之金角(薛宝钗)崩掉,再次将北京朱明之通灵宝玉镶嵌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即让宝玉再次“衔玉”。此即所谓“三藩之乱”。奉朱明为正朔之台湾郑氏集团也登陆参战,事败后退回台湾,不久降清,朱明王朝至此彻底灭亡。于是北京朱明之通灵宝玉便“复还本质”,回到大荒山下。其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正如其后之偈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空空道人将其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通灵宝玉即北京朱明之玉角,其“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当然就是“明史”。所以《石头记》即“明史”,其所记之事从朱棣篡位一直到台湾郑氏集团降清。 “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那些陪“神瑛”(宝玉)和“绛珠仙子”(林黛玉)一起下世历劫的“风流冤家”,则指明朝历史人物。脂批道:“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点出贾宝玉和林黛玉即《石头记》之第一男女主人公。所谓“二玉”,即指三生石畔之“神瑛”(缺角传国玺、宝玉)和“赤玉”(玉角、林黛玉)。 所以林黛玉之“三生”为:前生——赤玉(“神瑛”之“赤瑕”,即南京朱明之玉角);今生——绛珠仙子(水印,即南京朱明之“血泪”);来生——林黛玉(水印,即南明之“血泪”)。 贾宝玉之“三生”则为:前生——“衔赤玉之传国玺”(“赤瑕宫神瑛侍者”,即南京朱明之传国玺);今生——缺角传国玺(失去“赤瑕”之“神瑛”);来生——从“衔通灵宝玉之传国玺”(北京朱明之传国玺)到“佩通灵宝玉之传国玺”(北京朱明灭亡后之“明传国玺”) 三、《石头记》即“传国玺传”之“明史” 《石头记》即“明史”。《石头记》以家喻天下,将明朝(汉族)和清朝(满族、蒙古族比作一母同胞之兄弟,认为明清嬗代是一家兄弟间的皇权之争;传国玺代表皇权。(详见《石头真言》第二回“演说荣国府”)《石头记》用缺角传国玺之金角、玉角的转换更替,代指封建时代之改朝换代。又用“金”代表北方游牧民族及其政权,“玉”代表汉族及其政权。《石头记》共涉及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其代表人物为妙玉、史湘云、林黛玉、薛宝钗,而宝玉是其核心。(详见《石头真言》) 宝玉即缺角之传国玺。 妙玉即宋朝之玉角。(详见《石头真言》第四十一回“妙玉的茶具”) 史湘云即元朝之金角。元朝将宋朝之玉角(妙玉)从传国玺(宝玉)上崩掉,镶补上了元朝之金角(史湘云);史湘云之“金麒麟”即代指元朝之金角。(详见《石头真言》第三十一回“金麒麟”) 林黛玉(“林赤玉”)即南京朱明之玉角。朱元璋将元朝之金角(史湘云)崩掉,镶补上了南京朱明之玉角(“赤玉”)。 后朱棣篡位,将“赤玉”崩掉,在宝玉(缺角传国玺)“嘴”上镶补上了“通灵宝玉”。(详见《石头真言》第一回“英莲被拐”、第二回“衔玉而生”) 薛宝钗即清朝之金角(“金璎珞”)。(详见《石头真言》第八回“金璎珞”)李自成将北京朱明之通灵宝玉崩掉,清朝则乘机入关,打破了南明将“赤玉”(林黛玉)重新镶补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的美梦,将清朝之金角镶补在了传国玺之缺角上,即将“宝钗”镶补在了宝玉之“嘴”上(“二宝结合”)。林黛玉虽然洒泪成斑,但没能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重新形成“赤玉”(南京朱明之玉角),即没能恢复朱明王朝,泪尽而亡。 后“三藩”和台湾郑氏集团想将清朝之金角(薛宝钗)崩掉,将通灵宝玉再次镶补在缺角传国玺上,即让宝玉再次“衔玉”。但“三藩”事败、郑氏降清,朱明王朝彻底灭亡,通灵宝玉便“复还本质”,归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其上之“字迹”即《石头记》。 所以《石头记》既是“明史”,又是“传国玺传”。“传国玺传”包括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历史(相当于“二十四史”),《石头记》则是“传国玺传”中的“明史”(第二十四史)。通灵宝玉是为传国玺补缺的北京朱明之玉角,《石头记》则是为“传国玺传”补缺之“明史”。“明史”即“朱明之梦”,即《红楼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