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错上错以错续红楼——简评《刘心武续红楼梦》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毕全忠 参加讨论

    刘心武先生续写《红楼梦》的事,很多媒体已经宣传了很多了。刘心武在此书的《说明》里说:“本续书则是通过对前八十回的文本细读,以及探佚研究,力图恢复曹雪芹后二十八回原意的一次尝试”。就是说,他这个续书是要“恢复”曹雪芹后二十八回的“原意”!这可了不得!首先,《红楼梦》八十回后曹雪芹写了多少回,内容是什么,谁都没有见过。刘心武仅仅根据八十回里的一些细节和脂砚斋批语的片言只语,就断定曹雪芹八十回后不多不少又写了二十八回,而且还能“恢复”这二十八回的“原意”,本事也太大了吧!
    如此宏大的志向,实现得怎样呢?就看看此书的内容。刘心武续书的内容可以归结为“终结《红楼梦》”,就是写《红楼梦》里很多人物的结局、下场,以及宁、荣二府的结局。就以几个主要人物的结局为例,看看刘心武“恢复”的曹雪芹的“原意”是什么样。
    贾迎春命丧“黄梁”
    刘心武续书第一回“恢复”的据说是曹雪芹的“第八十一回”:“中山狼吞噬薄命女,河东狮吼断无运魂”第一个了结的就是贾迎春。贾迎春受尽了恶棍丈夫孙绍祖的折磨,最后是怎么死的?刘心武“恢复”成这样:一日孙绍祖喝醉了,回家倒头就睡。迎春给他脱衣服时,“大衣”口袋里掉出了一个孙绍祖等弹劾迎春父亲贾赦的奏本。迎春看到奏本上说贾赦结交节度使、图谋不轨等等。这个情节有点眼熟,跟《水浒传》里阎婆惜发现宋江私通梁山泊的书信相似。“迎春心乱如麻”,“既然丈夫对贾家已然如此无情,自己在这孙家又焉能再有立锥之地?”于是,便拿了一条“縧带”“走出屋,来到游廊里。那游廊并无彩绘装饰,模仿江南园林的造法,全用黄杨木素构”迎春把縧条“往上丢”丢到第三回,縧条就挂在了“游廊内顶里的黄杨梁木”上,再打个活套,“将自己头颅伸了进去”“又将双脚拼力望栏板外一蹬-----荡悠悠,三魂出窍”。
    续书认为迎春之死的直接原因,是她看到了孙绍祖等弹劾她父亲贾赦的奏本,感到她在孙家再无“立锥之地”了。说这是曹雪芹的“原意”,是大可怀疑的。这且不说。刘心武这样写迎春之死,真正的奥秘在于所谓“黄杨木梁”。北京大学所藏脂砚斋四阅评本《石头记》,即所谓“庚辰本”或“脂京本”第五回里,对“金陵十二钗”命运的判词中,对迎春的判词说“子係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其中“梁”字从“木”,是“屋梁”的“梁”,这明显是抄写错误,应作高粱的“粱”,从“米”。因为“黄粱”就是“黄粱梦”,是人生一场空的意思,这是众人皆知的典故,典出唐朝沈既济的小说《邯郸记》。曹雪芹在对迎春的判词中以“一载赴黄粱”形容迎春一年就被折磨死了,这是很明白的。而“黄梁”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历史文化中向无“黄梁”之说。“庚辰本”《石头记》这个抄本最大的缺点是抄写错误太多,错别字随手可见。这个“梁”字明明是抄错的,到“戚蓼生序”《石头记》就改成“粱”了。可是刘心武却认定这个“梁”字是曹雪芹的“原意”,认为“黄梁”就是“黄杨木做的屋梁”,“赴黄梁”就是“吊死在黄杨木梁上”,认为这就是曹雪芹“原意”中迎春的最后结局。为了“圆”这个结局,刘心武编造了迎春无意中看到孙绍祖弹劾贾赦的奏本等情节。曹雪芹在《红楼梦曲》中说孙绍祖“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而按照刘心武的续书,迎春不是直接死于孙绍祖的作践蹂躏,而是因孙绍祖弹劾父亲贾赦,使得她惧怕在孙家再无“立锥之地”,因而自杀的。这就减轻了孙绍祖蹂躏迎春至死的罪责和迎春之死的悲惨。这难道是曹雪芹的“原意”?
    稍有林木知识的人应该知道,黄杨木是一种观赏灌木,在盆景中是常见的。也有的品种是小乔木。黄杨木树生长极其缓慢,树本短而细,树枝很多,,可以做木梳等小木器和雕刻工艺品,根本不能用来做屋梁,更不要说整个游廊“都是用黄杨木素构的”了。刘心武的续书是建立在“黄梁”这个抄写错误之上的。作为文学创作,虽然不通,但自有他的自由。可是,把这个无知的错误强加在曹雪芹头上,硬说这是曹雪芹的“原意”,这对曹雪芹太不公平了吧。要指出的是,类似把“黄粱”解释为“黄杨木梁”这样的“探佚”,是刘新武先生常用的研究方法。他在研究秦可卿之死时,就把张友士给秦氏开的药方中的“熟地”即熟地黄“探佚”为“熟悉的地方”,把“归身”即当归去叶去须“探佚”为“归天”,从而“探佚”出张友士是康熙废太子的儿子派来的密使,伪装看病传达信息,叫秦可卿“在熟悉的地方自杀归天”。这种研究法能探出曹雪芹的“原意”吗?
    林黛玉特技“飞升”
    
    
林黛玉之死是刘心武精心编织的情节。这里有一点值得肯定和赞扬,那就是刘心武把林黛玉之死写在贾宝玉和薛宝钗成亲之前,而没有像高鹗那样把林黛玉之死与贾宝玉、薛宝钗成亲放在一块儿。刘心武这样设计是很高明的。这有深刻的道理。
    绝大多数读者、研究者都认为高鹗续写林黛玉之死是很成功、很精彩的。王熙凤制造“掉包计”,在贾宝玉跟薛宝钗成亲的鼓乐声中,林黛玉“一缕香魂随风散”,极富戏剧性,也增加了黛玉之死的悲剧气氛。可是,从人情、事理和人物性格的逻辑看,其实这是一个大败笔。首先,只要林黛玉在贾府活着,贾宝玉固然断不可能与薛宝钗成亲,薛宝钗也决不可能答应与贾宝玉成亲。尽管薛宝钗爱贾宝玉,但她也深知贾宝玉与林黛玉相爱,深知自己要是与贾宝玉成亲会造成怎样的后果样;像薛宝钗这样文化修养很高很有见识的女子,是很重“名节”、“义”的,绝不可能在黛玉在贾府时与贾宝玉成亲;薛宝钗表面随和,很顾大局,但内心坚强,极重视自己的人格尊严,决不可能任人摆布用“掉包计”这样的低贱的手段去骗婚;她虽然很有心计,但不是个不顾一切、不择手段的人。只有当林黛玉另嫁了,或死了,她才可能嫁给贾宝玉。其次,所谓“掉包计”是个儿戏。贾府这样的公侯豪门,贾宝玉这样的豪门公子的婚姻,怎么会如此儿戏!这个“掉包计”也根本骗不了人,尤其骗不了贾宝玉。高鹗那样写,是创作杂剧、传奇的写法,追求戏剧效果。他这样写只能骗过凡夫俗子,赚取他们的眼泪。曹雪芹是绝不会这样写的。刘心武先生是否这样想的,不知道,续书里也没有反映。但他先写黛玉之死,再写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这一点无论如何比高鹗高明。遗憾的是,刘心武续书里设计的黛玉之死的有关情节,却很荒诞。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里“金陵十二钗”图册和判词中,都隐含了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秦可卿等重要人物的姓名,也暗示了她们的结局。对林黛玉,“十二钗”图册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判词是:“玉带林中挂”不仅隐含了林黛玉的名字,也暗示她的结局,她应是在树上自缢而死的,是自杀。刘心武续书设计的也是自杀,不过是自沉于水池而死。《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林黛玉与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史湘云有“窗灯焰已昏,寒塘度鹤影”之句,林黛玉有“冷月葬诗魂”之句,刘心武就据此认为林黛玉是在凹晶馆前的水塘里自沉而死的。这实在是匪夷所思。刘心武在“续书”八十六回写:林黛玉死前“从容解下腰上那嵌有青金翡翠的玉带,将其挂在岸边矮林得树枝上”“他用玉带林中挂,告诉人们他是从这个水域里消失的”这样就算“印证”了“金陵十二钗”图册中的判词。曹雪芹用“玉带林中挂”是隐含林黛玉的姓名,暗示她的结局,并不是林黛玉真有什么玉带。可是,刘心武为了印证这个判词,却凭空给林黛玉虚构了一条真的“嵌有青金翡翠的玉带”,随身佩戴,病到奄奄一息也围在腰上。如此重要的一条玉带,却不知什么来历。这样写,既不符合林黛玉的性格,也不合情理。
    再看刘心武对林黛玉“自沉”的描写:中秋之夜,“他(按即林黛玉)一步步走拢水边,又从容的一步步走进水中。越往里面走,他身子变得越轻。他对自己是林黛玉渐渐淡忘。他越来越知道自己本是绛珠仙草。他是花,却不是凡间之花。凡间的落花掉到水里,终究会随水流出园子,堕入沟渠。她是花魂,是凡间的诗女林黛玉,正飘升到天上成为不朽的魂魄。圆月望着那塘中奇景。一个绝美的女子,一步步沉塘。先是水没过脚面。次后没过双膝,风把他身上的月云轻纱披风吹成上扬的云朵。当水没到他腰上时,忽然他的身体化为烟化为雾,所有穿戴并那月云纱披风全都绵软的脱落到水里,林黛玉的肉身没有了,绛珠仙子一边往天界飘升一边朝人间留恋的眷顾,那水塘渐渐成为一杯酒,那大观园渐渐成为一簇花,那人间渐渐成为一片缥缈的刺绣------”
    对这样的“续写”,不需多作评论了。这哪里是在“续写”《红楼梦》!刘心武先生完全是在编童话故事,是在写神话题材的电影剧本,用特技表现林黛玉“飞升成仙”。他“恢复”的曹雪芹的“原意”竟是如此荒诞!
    刘心武“续写”林黛玉的“后事”也很有意思。开始王夫人还要打捞林黛玉的尸体,薛宝钗劝阻说:“他是借这片塘水仙遁了”。贾宝玉也认为她是成仙去了,因此毫无悲痛之态。连他父亲贾政也说黛玉“仙遁”了。“因众人皆知那林黛玉息非凡人夭亡乃仙女归天,故多只是叹”贾府“众人”都昏了头,相信这种鬼话,这符合情理吗?更有意思的是林黛玉还留下一封“遗书”,内容是对她的遗产的处理。遗书里说,她分得贾母的“余资”约一千两银子,具体处理是:“用三百两为紫鹃、雪雁、春纤赎身,另赠紫鹃三百两、雪雁二百两、春纤一百两,余下一百两,五十两赠告老退休的王嬷嬷,另五十两散给这屋里的小丫头并婆子”黛玉成仙,遗产散讫,众人念佛感激,皆大欢喜!这是曹雪芹塑造林黛玉这个形象的“原意”吗?
    一个人物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必定有重大缘故。促使林黛玉沉塘自杀的原因是什么呢?刘心武的“续写”“探佚”出两个原因,一是赵姨娘的暗害,二是“还泪使命已经结束”。赵姨娘为了除掉贾宝玉,以便让自己儿子贾环“夺嫡”成为荣府的继承人,想出一条计策。她认为先除掉林黛玉,贾宝玉就活不成了。于是,她唆使贾府药房的管事贾菖、贾菱“炮制慢性毒药”给林黛玉喝。林黛玉“长久服用后毒性已入肺腑,到这个月圆之夜,已无法支撑;更要紧的是他泪已尽,在人间还泪的使命已经结束”且不说赵姨娘这个“曲线杀人”的计策很荒诞,即使曹雪芹“原意”中真有“慢性毒药”中毒之事,曹雪芹一定会写明是什么药的。而刘心武虚构这个情节,是虚构不出是什么“慢性毒药”的。至于“还泪使命”,刘心武更是写得出奇的惊人:贾宝玉看见病中的黛玉胸口处的衣服上有一串“血红的宝石”,紫鹃对宝玉说明“是你林妹妹眼里溢出的红泪”“先时那样的血泪珠子还能抹掉。后来那红泪珠子能接在我手里,先还是软的,搁在白玉盘里,渐渐的就变硬了,隔些日子再看,就跟红宝石无异了。只是他流这红泪珠子的时候也越来越少,我攒起来的,也不过这么二三十颗。姑娘跟我说,他是把眼泪还给一个人,如今还完了,不欠债了”刘心武又在讲童话故事了。这样荒诞的情节可以拿来“续”《红楼梦》吗?
    曹雪芹塑造林黛玉这个形象,是有深刻的含义的。黛玉之死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矛盾,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曹雪芹通过这个悲剧揭露、控诉封建宗法毁灭追求情感自由的美好情怀、摧残人性的罪恶。因此,写黛玉之死一定是很严肃、悲惨的。刘心武的“续书”却把黛玉之死写成了一幕荒诞的闹剧,完全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刘心武先是通过赵姨娘荒唐的“曲线杀人”计策,说明黛玉是豪门家族内部“夺嫡”之争的牺牲品,她的夭亡跟黛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宗法束缚的思想性格无关,把深刻的社会矛盾抹平了。接着,又把黛玉之死的悲剧写成“飞升成仙”的喜剧,以至于王熙凤就说“这恰是老太太的大福,谁家老封君修得出神仙外孙女儿?”非但把悲剧气氛一扫而光,黛玉之死还成了腐朽的封建豪门“大福”的象征!这是曹雪芹的“原意”吗?如此贬低《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价值,真令人难以接受。
    刘心武“续书”中对迎春、黛玉结局的描写,代表了“续书”的基本特征,就是以对《红楼梦》的错误理解为指针,以现代生活为基础,力图以怪诞的情节与《红楼梦》前八十回“接榫”。“续书”其他人物的结局没有必要再作详细评论了,只需举例作点睛式的介绍,读者就会管中窥豹。
    王熙凤妻妾换位
    
    
   《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图册说王熙凤“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暗示她被逐出贾府休回金陵娘家。这是很明确的。刘心武续的第八十九回就写她被贾琏休了,起因是她被揭发放高利贷,连累荣府。其实,放高利贷算不上什么罪,贾琏却借此就休了她。所谓“休妻”本是解除夫妻关系并把妻子逐出家门休回娘家。但王熙凤没有被休回娘家,只是与“通房大丫头”平儿换了个位,平儿成了贾琏的妻子“平二奶奶”,王熙凤成了“通房大丫头”即小老婆“凤姑娘”,是“一从二令三降位”了。妻妾换位后倒也过得安定、团结、和谐。这不合情理,也完全不符合曹雪芹笔下王熙凤和平儿的性格。后来荣国府被彻底查抄,关的关,杀的杀,充军的充军。王熙凤被捕后由忠顺王水路押往金陵,半途上她乘如厕之机投江自杀。
    薛宝钗魂化双蝶
    
    
   续书第九十四回交代薛宝钗的结局。荣国府第一次被查抄后,贾宝玉出走到五台山去当和尚。“且说那宝钗夜夜盼郎归,日日待时飞(按指答应寻找宝玉的贾雨村),却人影不见、口信全无,原就体胖血瘀,时有胸闷绞痛,如今又茶饭不思,气脉愈加衰弱”病重时,她就吃冷香丸,冷香丸成了硝酸甘油和速效救心丸。正在这时,兄长薛蟠和母亲相继死去,消息传来,“那宝钗一听,白眼一翻,就往回倒”“那宝钗一倒,发髻上金簪落在厚雪中直插朝天,闭目咽气---那宝钗香魂已然出窍。麝月等三人将宝钗连抱带抬送入房中榻上,彼时两只秋后陨落在天花棚中的玉色蝴蝶,忽然甦醒过来,从气口飞出,在宝钗头上蹁跹,麝月等惊奇不已,那一双团扇般大的玉色蝴蝶,随即从风斗中飞了出去。麝月道,莫非宝二奶奶也和那林姑娘一样,是个仙女,如今也化蝶归天了吧?”刘心武又在讲神话故事了。只是薛宝钗一个灵魂怎么会化成一双蝴蝶的?是不是暗示像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她到天上后跟贾宝玉对对双双、比翼而飞?刘心武没有交代清楚,待考。
     众纨绔聚义山寨 
    贯穿刘心武续书的线索是皇族中争夺帝位的斗争。续书中所有情节、人物都是由这根线串联起来的。据刘心武的“探佚”、索隐,认为秦可卿是康熙废太子之女,隐藏在贾府的。续书第九十五回交代,“义忠亲王老千岁”就是夺帝位的中心人物,暗指康熙废太子允褆。“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锦乡伯公子”韩琦、史湘云的丈夫卫若兰、豪门公子陈也俊等纨绔子弟,以及侠客柳湘莲,甚至醉金刚倪二等,都是为义忠亲王夺帝位卖命的,而曾给秦可卿看病的张太医张友士,则是义忠亲王身边的心腹,负责联络协调。他们在卫家圃和江南山寨建立了据点。贾府的贾珍暗中支持,拿出宁国府库银的一半和田庄上的年租供他们使用。他们几次暗杀皇帝,都“功亏一篑”没有得手,但仍等待时机。
    争夺帝位的高潮是续书第九十六回“潢海铁网山虎兕搏”。他们乘皇帝带着元妃“春狝”(即春天狩猎)驻跸智通寺,就冲进寺去。原本卫若兰练就了“一箭封喉”的绝技,可是没射中皇帝。皇帝和元妃、夏太监等被包围在正殿。而这时皇帝的援兵已到,反而把他们包围了。参与刺杀皇帝的陈也俊事后介绍说:张友士在正殿外隔着门跟皇帝谈“交易”。皇帝态度强硬,说:“你们听着,那勤王兵到,我可免你们一死,让开条路,任你们逃遁,且绝不通缉”张太医就道:“不必废话!你且将那贾元春交出!”那人(按:指皇帝)见并不动他,只索贾元春,口气倒变了,像松了口气,又故意呵呵笑了两声,道:“这刁妇手携腊油冻佛手,分明是想趁我睡熟时加害于我,早该正法”便朝里面断喝一声:“赐他缢死,扔了出去!”没几时,遂见那夏太监将贾元春扯着头发扔了出来,颈上犹缠着汗巾。此时寺门外阵阵呐喊声近,张太医一刀伸去将探出门外的夏太监砍成两截,又将那贾元春拦腰一举,扔到马上,我(陈也俊)急速上马亦挟持一人,随他杀出重围”到了隐蔽处,张太医检查了那女尸,确是贾元春无疑,啐道:“你告发秦可卿,换取宠信富贵,毕竟一报还一报,也有今天!”
    一场劫杀皇帝、争夺帝位的泼天大事件,写得漏洞百出,就这样儿戏似的以失败告终。史湘云的丈夫卫若兰重伤“牺牲”,只弄到贾元春的一具尸体和挟持了一个宫女。冯紫英说:“我们此次大功虽未告成,有他(按指贾元春)偿命,亦一快事!”失败之后,纨绔子弟们便撤到“江南山寨”,过起大声说话,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生活。连薛蝌、薛宝琴兄妹也来入夥。这似乎是众好汉聚义水泊梁山的翻版。
    贾元春翻做杨妃
    
    
   这里了结了贾元春。刘心武揭示了一个重大秘密:秦可卿的死,是被贾元春向皇帝告发造成的,元春因而得到皇帝的宠幸。因此那帮纨绔子弟们对元春恨之入骨,在“智通寺事变”中,迫使皇帝缢死了她。而皇帝则以牺牲元春作缓兵之计。这是马嵬坡之变的翻版。清朝皇帝当了一次唐明皇,张太医近似陈玄礼,夏太监是高力士,而贾元春就翻做了杨贵妃。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对元春的判词是:“二十年来辨是非,榴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好,虎兔相逢大梦归”。刘心武把“虎兔相逢”改成了“虎兕相逢”,暗含皇位争夺,因此上,演出了这翻版的马嵬坡之变。问题是刘心武的“虎兕”怎么跟曹雪芹的“虎兔”接榫呢?
    烈妙玉人肉炸弹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图册对妙玉的判词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暗示妙玉最终沦为娼妓之类。可是刘心武“力图恢复曹雪芹后二十八回原意的尝试”却令人大为吃惊。他续写的一百零五回说的就是妙玉最终的结局。此回说,智通寺事变后,贾府遭到彻底的查抄,妙玉因有李员外的帮助而安然无恙。她随身带着五只大箱子回到南方。箱子里装的全是宋朝柴窑、汝窑、官窑、哥窑、成窑---凡是刘心武想得到的窑的名贵瓷器。她得知贾宝玉逃出京城到了南方后又落在忠顺亲王的手里,现被关在忠顺王的船上,停在镇江金山寺下,便带着箱子去搭救。到金山寺江边又看到沦为妓女的史湘云,就顺便先救出史湘云。接着她用五箱名瓷跟忠顺王换贾宝玉。等贾宝玉、史湘云走远后,她打开最后一只箱子,这只箱子里装的却是烟花炮竹,顿时爆炸,把忠顺王炸死、烧死了。而妙玉自己身上也帮着一只威力很大的爆竹,把她炸到天上:“只见那只烟火升至极高处,缓缓绽出一片银润洁白的光焰,竟显现为一朵大大的玉兰花,久久停留茫茫夜空,静静俯瞰扰扰人世,良久,方渐渐隐去”妙玉就此归天。林黛玉是水遁成仙,妙玉是“火遁”涅槃归天。这样的结局又怎么能跟《红楼梦》第五回所预示的妙玉的结局接榫呢?
    “伍子胥”伉俪行乞
    续书一百零六回写贾宝玉和史湘云被妙玉救出后,“手牵手走出忠顺王营盘,只见焙茗已在营盘外等候多时”就像《水浒传》里专门接应、护送好汉们到水泊梁山去的朱贵,焙茗要护送他们到柳湘莲为寨主的“江南山寨”去落草入夥,但宝玉说:“我和云妹妹意外邂逅,真是苦难中的大快事,我二人倒要好好一同逍遥逍遥!”于是,他们两人带着“一根笛子一管箫”山里、海边到处游玩。“困了搂在一起睡觉”“晚上过着夫妻生活”“遇到人家,叩门求食”在山溪边,湘云就吹笛吹箫。时逢中秋无月之夜,他们更是兴高意雅,联起诗来。总之是其乐融融。一路行乞,冬天到了京城。大雪天他们在街口的一个“堆子”拥着睡觉,第二天醒来,两人的头发全部变白。前面妙玉救他们时,点出宝玉刚十六岁,史湘云比他还小。十五、六岁的人,一晚上头发全白了,就像伍子胥过文昭关一样。但他们非常高兴,说是“已白头偕老”了。于是正式拜天地,结为夫妻,继续行乞。已没有人认出他们了,就大着胆子走到原荣国府、宁国府一带。正好遇上宁国府和荣国府当天同时新主人入住。宁国府的新主人是吴贵妃的亲属吴天佑,荣国府的新业主是镇海伯邬维。一日,他们来到一家大花卉店门前,看见这花卉店的老板正是贾宝玉干儿子贾芸和小红夫妻。再一日,他们行乞到一家大绸缎店门口,店老板是一对伉俪,穿戴极其华丽、富贵。他们没有认出贾宝玉和史湘云,只往讨饭的粗碗里扔了一块碎银子和一把铜钱。贾、史二人当然认识他们,是袭人和蒋玉菡。他们还遇见富贵骄横的亲侄子贾兰和贾菌,看到李纨出殡,还遇见至爱好友北静王。总之该遇见的全“巧遇”了,却没有人认出这对“伍子胥”伉俪。
    续书写贾宝玉最后与史湘云在患难中结为夫妻,不仅落实了“金玉良缘”“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预示”,更是演绎了某红学家的索隐:曹雪芹的后妻就是《红楼梦》中的史湘云,也就是批评《石头记》的“脂砚斋”。
    创“情教”宝玉归赤霞
      贾宝玉、史湘云行乞最后遇到的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甚至是最重要的人物——村姑“二丫头”。《红楼梦》第十五回写秦可卿出殡,贾宝玉随王熙凤在去铁槛寺的路上,到一个村子里歇脚。在这个村里,贾宝玉遇见了一个约十七、八岁的村姑,还给贾宝玉等演示摇纺车纺线,就是这个“二丫头”,之后书中再也未提及。《红楼梦》前八十回里所有大大小小的人物,包括倪二金刚、王短腿,靛儿、卍儿、傅秋芳,等等,刘心武先生在续书里都让他们一一出现了,个个有照应,几乎无一漏掉,而且大多是跟贾宝玉偶然“巧遇”的,作者也未忘记给这个“二丫头”一个交代。续书的最后一回即一百零八回,写宝玉、湘云大雪天讨饭讨到一个农村,冻馁之下都晕倒在一个茅屋门口。宝玉醒来,听有人叫“二丫头!”才知道他们被茅屋主人二丫头救了,并且想起了当年遇见她的情景,“眉眼都跟记忆对榫”你看巧不巧!正是在二丫头家的热炕上,贾宝玉突然对史湘云说:“我要悬崖撒手了!”并对史湘云大谈“世道人心、宇宙天地的真谛”:人生分上下两个境界,下面是“功利境界”,上面是“情感境界”“人人皆有从下面功利境界升到上面情感境界之可能------全靠一个人自己的觉悟,也就是,先要成为一个有些许知识的人,再将那知识丰富、浓酽,最后浸润到魂魄里去”史湘云说:“听起来,你是否想创一情教,与那佛、道等教并列?”贾宝玉说:“说的好。不是要驱赶替代,只是并列,让众生在存活于世,迷茫于究竟该信什么时,多一种可选的”史湘云又问:“可有经卷?”“宝玉道:虽无经卷,却有一部书,或可引路。湘云再问:何书?何人所撰?今在何处?宝玉道:乃石头所记。将有一空空道人携入红尘,交曹子雪芹在悼红轩中完成,故此书又名《红楼梦》。湘云道:你走后,我将找到那悼红轩去,先睹为快。读到兴起处,我说不定还要用朱砂研出海棠般墨色,大写批语哩!宝玉道:如此甚好!”很明显,这段看似热昏的对话,目的是要点出史湘云就是曹雪芹的后妻,也就是批评《石头记》的“脂砚斋”。
    贾宝玉向史湘云交代完之后便入睡了,“只觉身在烟云中”,跟着一僧一道返回了赤霞宫。第二天史湘云在热炕上醒来,身边不见了贾宝玉。
    贾宝玉回到赤霞宫,又当起了神瑛侍者。他像个退休干部:“神瑛侍者既回天界,在赤霞宫里优游,又欲往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探视绛珠仙草,并去往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放春山还香洞太虚幻境,拜访那警幻仙姑”。
    “封情榜”终结红楼梦
    刘心武续书的结尾是“封情榜”:“又过了不知几时,空空道人在天界,从那女娃补天大石上,录下一部书来,最后俨然是个《情榜》,如下:”《情榜》中贾宝玉居首,封号是“绛洞花王”,他“情”的特点是“情不情”。接着是《红楼梦》里出现的有名字或称呼的女子共96名,按其身份地位和“情”的特点,分门别类地封为八个等级的“金陵十二钗”,共八册,每册十二名。其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十二名,名单与《红楼梦》第五回里说的一致,只不过刘心武给她们加了各自情感的特点。林黛玉是“情情”,薛宝钗是“冷请”,贾元春是“宫情”,探春是“敏情”,史湘云是“憨情”,妙玉是“度情”,迎春是“懦情”,惜春是“绝情”,王熙凤是“英情”,巧姐是“恩情”,李纨是“槁情”,秦可卿是“情可轻”。“副册”中十二人也都是夫人、小姐,如甄英菊即香菱,是“情伤”,薛宝琴是“情壮”,尤三姐是“情豪”,尤氏是“情外”等等。“又副册”里有晴雯、袭人等,也有情感类别的定评,如晴雯是“情灵”,袭人是“情切”,鸳鸯是“情拒”,等等。从“副三册”起,就没有情感类别了。“二丫头”列于“四副册”之首,妓女云儿也入选四副册。最差的全在“金陵十二钗八副册”,为首的就是薛蟠之妻夏金桂,还有“鲍二家的”“多姑娘”等,而“傻大姐”是最后一名。
    这里不去评论刘心武对这些女性情感特点的定评是什么意思、是否恰当,也不必说这是不是曹雪芹的“原意”。倒是可以归纳一下刘心武通过贾宝玉所创立的“情教”的概况。像道教把《老子》奉为经典那样,刘心武把《红楼梦》奉为“情教”的“经卷”;“情教”的教主则是“绛洞花王”贾宝玉,既然史湘云是贾宝玉的后妻(前妻是薛宝钗),而曹雪芹的后妻就是史湘云,那贾宝玉也就是曹雪芹了,因此曹雪芹也就是“情教教主”“绛洞花王”了;而“金陵十二钗”中96名女子则是“情教”的大小神祗;天上的“赤霞宫”是情教的最高殿堂,就像道教里玉皇大帝的凌霄宫,而“悼红轩”应该是“情教”的“祖庭”了。后世众多的“情痴”大概要建不少“红楼寺”尊贾宝玉即曹雪芹为教主而顶礼膜拜了!续书“最后有一绝云:情痴待情种,情教或可尊?寄言迷茫者,情真魄永存!”这恰像是“情教”的“偈子”。
    《红楼梦》问世以来,出现的续书不下三十多种。曹雪芹去世后二十七年即1791年,高鹗续的四十回就接在八十回后刊行了,那就是所谓《红楼梦》“程甲本”。这是最早刊行的《红楼梦》续书。程伟元和高鹗在《序》里说是得八十回后的残稿,经过整理与八十回合成一百二十回刊行,没有标明后四十回是高鹗续的,不署高鹗的名字。后来的续书说是续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实际上并不是接在《红楼梦》之后一起刊行,而是别有书名单独刊行,并署续者名,都标明是续书者自己的创作,与曹雪芹的原意无关。如《红楼幻梦》,花月痴人撰;《綺楼重梦》,兰皋主人撰,还有《后红楼梦》、《红楼圆梦》、《续红楼梦》、《红楼真梦》等等,皆是如此。刘心武则声称是通过“细读,以及探佚研究,力图恢复曹雪芹后二十八回原意”,可谓志向宏大。高鹗续的后四十回,思想艺术已远不如曹雪芹,但他只比曹雪芹晚生二十来年,也是生活在乾隆年间,而且文化修养很高,因此后四十回的情节看上去能与前八十回接榫,文笔也比较相像。二百七八十年后的今天,当然可以凭自己的理解、想像去编造乾隆年间的社会生活、人物故事,创作有关题材的文学作品。但任你有多大的本事、多高的才能,要编造出曹雪芹、高鹗生活时的乾隆年间的社会生活、物用器具、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活动,与去《红楼梦》前八十回接榫,更要“恢复”曹雪芹八十回后的“原意”,都是不可能的。态度严肃、对曹雪芹怀有崇敬心的人,是不会想去“续写”《红楼梦》的,更不会标榜是“恢复”曹雪芹没有传下来的那部分《红楼梦》的“原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