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刘心武:我主张只忠于曹雪芹的原著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蒋楚婷;荆悦 参加讨论

    知名作家刘心武的最新力作《命中相遇——刘心武话里有画》即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文学人生回忆录。书中记录了作者亲历的文学往事,情感真挚,文字讲究,内容丰富,浸透人格底色,传递文字灵魂,从中可以读出作者对于世事、人情、写作和生活的态度。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刘心武。
    周报:从您的书中可以看出,您是性情中人。请问您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是为了记录和纪念您的朋友和家人吗,抑或是总结自己的过去?
    刘心武:2009年,我应《上海文学》杂志社长赵丽宏之邀,在他们杂志开设了《十二幅画》专栏,每期一篇大散文,再配合我自己绘制的一幅画。这本书的主体就由那些专栏文章构成。我近年来虚构作品写得不多,也许是年纪渐老吧,阅读上和写作上都比较偏重纪实性的东西。不说社会大历史,就以我这样一个渺小的个体生命而言,所阅历的人与事,就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被遗忘,被遮蔽,被雪藏,而导致连自己也会产生“真的存在过吗”的疑惑。因此,以文字,乃至绘画,以及其他一切可能的形式,努力保持记忆,不使那些人与事成为随风而散的烟云,就成为一桩紧迫的事情了。
    周报:您在《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一文中提到:“人性,人性,人性,这是我一直寄希望于文学,也是自己写作中一再注意要去探究的”。您将人性的探究寄望于文学,那您是怎么看待“人性”二字的?
    刘心武:现在多有把“人性”作为褒义词使用的。“人性化设计”、“人性化管理”、“有人性”、“没人性”等等说法到处可见。而我认为“人性”应该是个中性词。人性里当然有善,却也有恶,更有善恶之间长长的谱系,包括许多无法轻率作出价值判断的诡谲因素。我今年4月曾去台湾参加一个“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高峰会议”,其间与台湾老诗人痖弦交谈甚欢。痖弦说:“月亮出来了——这不是诗;月亮来了——这才是诗。”痖弦又娓娓地讲起与晚年梁实秋的交往,其间提到梁一次跟他说起,早年在山东时,曾有一小姐到梁家做客,临别时问梁借两毛钱,两毛钱能买什么东西?梁心中疑惑嘴里不问,给了她两毛钱;那小姐下楼后,梁从窗口下望,只见那小姐到马路对面的小店,用两毛钱买了一粒糖丸,转身,将糖丸抛起,伸长脖颈,仰头,嘴巴大张,准确无误地将糖丸接住,然后快活地走掉了。那位抛食糖丸的小姐,当时籍籍无名,然而三十几年后,却成为中国大陆叱咤风云的“旗手”。梁先生给痖弦讲这个小镜头时,当然知道这位女性的人生曲线,但不言其他,专形容其人生中那抛食糖丸的一瞬,这,恐怕就是文学家与政论家的区别——他更关心的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其人性中潜伏的那些微妙因素,这些因素因外部力量的刺激,可能演化为壮丽,也可能变异为乖戾。“她是个坏蛋”——这不是文学;“她人性中的恶如何被调动出来”——这也还不完全是文学;“她携带着如许的人性在如许的世道中演出了正闹喜悲的活剧”——这可能比较接近文学。总之,我认为无论虚构的还是纪实的文学作品,简单的扬善抑恶都难成上佳作品,还是那些勾勒、刻画出复杂人性,令人读了掩卷沉思的,方可能成为经典。
    周报: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引起很大争议,您在《百家讲坛》说《红楼梦》,也曾引起诸多争议。对于名著的诠释、改编总会引起不同的声音,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刘心武:我近年来在央视《百家讲坛》关于《红楼梦》的讲座响动很大。自2005年到现在已经录制播出了61集。相关的书籍都成为畅销书。今年播出的《〈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成书后,也卖得不错。我研究《红楼梦》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向曹雪芹取经,他怎么“真事隐”而又“假语存”,怎么既批判了社会现实而又超越了政治层面,去刻画复杂的人性,弘扬出一种超越那个时代也超越地域,能让人类共享的一种对清纯生命珍惜的情怀。
    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是把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120回《红楼梦》作为“原著”来拍摄的。我的观点是:曹雪芹是写完了《红楼梦》的,共108回,只可惜后28回迷失了,至今没有找到。120回《红楼梦》的后40回非曹雪芹所著。红学所现在表示后40回可能并非高颚所续,主张署名“无名氏”续。不管是谁续的,总之后40回不是曹雪芹的作品。我主张只忠于曹雪芹的原著。曹雪芹的《红楼梦》80回后的内容是可以探佚出来的。新版《红楼梦》由于忠于非曹雪芹所写的后40回,把贾元春的年龄定在43岁死亡,因此省亲时已经40岁,贾政、王夫人都以老态出场,看去比贾赦和邢夫人还老。实际上如果要忠于《红楼梦》原著,只能是去忠于曹雪芹,而不能让曹雪芹的前80回去将就高鹗或无名氏的后40回。曹雪芹的前80回是经典,高鹗或无名氏的后40回绝非经典。由于我的观点和新版《红楼梦》的拍摄前提完全不同,因此无法对其进行评价。但我对李少红和剧组付出的劳动表示尊重。无论以怎样的前提和形式来改编《红楼梦》,都能多少起到推广《红楼梦》的作用。我的《〈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也已经由北京一家著名的影视制作机构买去了电视连续剧改编权,他们将在五至八年内将其搬上荧屏。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0-07-23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0-07-2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