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中国窑洞的文化涵义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康长青 参加讨论
窑洞是中华民居史上标志了一个古老时段建筑水平的居住形式,被誉为“东方一绝"。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它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遗存,又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继续发挥着自身的优势。以窑洞为载体形成的风俗文化既保持着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又因其在传承和更新中具有地域文化向人类经验转化的潜能而在现代取得价值和地位。
    窑洞及其风俗文化广为世界瞩目,而较为系统的研究著作独在中国问世是极其自然的,这也只是近十多年的事。侯继尧等合著的《窑洞民居》和《中国窑洞》两书是从建筑学的角度论窑洞的自然科学著作。郭冰庐教授的新著《窑洞风俗文化》则主要是从民俗文化学的角度进行阐释。该书不但与前著形成研究的互动和互补(对同一对象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从根本意义上说更是一种全面突破,它是一部从较深入的层次上即民俗文化学视角论窑洞的专著。
    全书共十六章,大体呈现出由总体性到历时性,到共时性,再到个案分析的阐释序列。首章从窑洞独特的历史贡献和它在未来居住环境中的意义说起,为后面诸章展开具体介绍和阐发,提出了合理的认识前提;第二至第五章,从窑洞的载体黄土,谈到原始穴居、半穴居,到土窑的出现;第六至第十三章,从窑洞、院落、村落谈到窑洞的内外部格局和装饰及其审美意义;末三章介绍了三种各具特色的窑洞类型。诸章前后相接,每章亦围绕同一问题展开阐述,具有完整、清晰、合理的结构。
    《窑洞风俗文化》显示了较高的研究价值。首先,由展示窑洞这一居住形式的历史贡献而揭示它生态环境的未来意义。窑洞为人类生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具有施工简便、节省木材、造价低廉、防震减灾、保鲜贮藏、经久耐居、冬暖夏凉等优势,而成为黄土高原人历史上理想的居住选择。它所具有的节约耕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几无安全隐患等优势,单从未来意义上讲,仍不可低估。今天,窑洞在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条件下,仍不失为一种居住的选择。从可持续发展着眼,窑洞作为生土建筑又具有生态文明意义。此点正是该著撰写的缘起。
    窑洞风俗是以黄土高原为中心地带的地理区域形成、衍化的居住民俗。它具有渊深的文化积淀,是形成标准化的行为经验的有效模式,体现了民间朴素的人文精神。本书围绕“窑洞”这一核心术语,引出尽可能多的民俗事象,揭示其中独具的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内涵。如讲究“风水”,剔除笼罩其上的浓重的迷信色彩,选择高燥向阳、视野开阔,又给人视觉美感的宅基,自有建筑和生理、心理上的道理,根本上反映了对“水土”(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合龙口”讲究颇复杂,也带有神秘感,其隆重仪式表明修造乃家庭大事,亦显见宅主辟邪求福的美好愿望,实是原始先民黄土崇拜之风的现代遗留。“暖窑”就特别反映了一种“乡情”伦理观念,并突出祝庆主题。由于黄土高原色彩单调,主人以“窗花”装饰窑洞,表达对生活的热烈向往。这些传承了“窑洞记忆”,透出人类学的内涵,使人感受到窑洞风俗文化的深层积淀。
    作者将其搜集积累、观察调查所获取的各种文献、轶闻传说、大量数据、实物图片、考古发现、民间文艺材料等,有机地融入窑洞风俗叙事中,阐述其形成原因、文化深层结构、科学内涵和人文特质,并破解其中神秘、迷信成分。由此组构了洋洋大观的窑洞风俗图画,既展示了它丰富的文化蕴涵,亦增加了阅读的美感,在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之余,激发其进入这块土地的历史沉思之中。
    审美也是窑洞文化不可忽视的一端,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作者对此也有所揭示。窑洞审美包括生态审美、建筑审美和民俗审美三个层面,共同以和谐、合宜、与自然融为一体为审美追求。以趋于晚近的陕北石拱窑洞为例,生态审美还具有在浑朴、生趣的自然美之上增添人居之亮色的特征;建筑审美还具有对称、中矩、别致,以及依山势布局(活泼)的特征;风俗审美还具有朴素、写意和奔放的特征。这些特征以传统为主,而同时带有一定的(或许不很明显的)现代气息,呈现出稳定中有所变化的审美格局。
    作者撰写此书颇有这样一层用意,即为窑洞立传,并使以窑洞风俗文化为基本内核的地域文化经验中具有生命力的价值因素,在全球化语境下重新获得指认。窑洞是黄土高原人创造的居住形式,它使这里的人生存、发展和壮大起来,并使这里特有的文化渗透其中。窑洞风俗文化以其全息性内涵,如古老的集体生存记忆,艰难酸辛生活的侧照,生存经验和智慧的凝聚,对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对人生意义图景的诠释等,构建了这里人们特有的生存秩序和精神习惯。进而,这种地域性文化经验内含人类普遍性价值维度,其在全球化语境下重新得到指认便具有了价值诉求的合理性。即它具有双重价值,是地域性价值(异质性)和普遍性人类价值(同质性)的统一。在作者看来,窑洞地域文化经验就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而没有抽象的人类经验),它提供给这里的人生存的价值支点,在不断融入和吸收人类经验的过程中,也具有某种人类经验价值的启示意义。基于此深度认识,他除了对窑洞居住环境价值给予最充分肯定外,更对窑洞风俗文化作出尽可能合理的(否定和肯定相结合的)价值评判,以使其能够真正发挥社会教育和乡土传统再兴的潜能。这已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同时,窑洞地域文化的多种内涵,如风俗文化、革命文化、生态文明、人类学钩沉等,都使其具有可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和特色。本书在这方面也会发生应有的作用。
    本书初步构建了窑洞文化的体系,它对可能遗落的民间科技知识的收集、汇总,在一定意义上是文化抢救和保护的举措。其中对黄土土质和纹理的识别,窑洞聚落的选址和施工,夯土版筑技术,以至于巧妙的灶、炕砌造和“投灶儿”、“绝活”土法钻烟洞等,系统地揭示了窑洞的科学知识和工艺原理。这对于民俗学研究长期以来较为薄弱的环节来说,是重要的充实,也有利于民间科技习俗的传承。本书还结合地质学、地貌学、气候学和建筑学等知识对窑洞进行阐解,这就使它在一个层面上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交叉融合的科普读物,有了更丰富的意义。
    本书图文并茂,提供了多幅彩图和黑白插图,绝大多数为珍贵的第一手图片资料。其直观性是文字不可替代的,又有力地辅助了文字表达。本书的语言简净、流畅、准确、质朴,能够把复杂的内容明白地叙述出来,并使行文笔墨分配得宜,条理层次清晰,十分有利于作者思想见解的阐发。

    原载:《中国图书评论》2006/0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