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巴锡大汗》是一部史诗性作品。它是一部气势雄伟、内容丰厚的作品,塑造了一批气魄非常大的人物形象,写出了土尔扈特人民倔强不屈的精神品格,小说讲述的故事惊心动魄,涉及的民族史料丰富翔实,显示了作者驾驭长篇历史小说的知识功力和艺术才情,这部作品是不可多得的优秀小说。这部小说的质朴和优美就在于写出了渥巴锡诞生、奋斗、东归、辉煌的整个生命历程,说其是一部史诗性作品是恰如其分的。 《渥巴锡大汗》将是中国历史文学中一条美丽的长河作品。我将这部作品比喻为是中国历史文学中一条美丽的长河作品,是说这部作品有一种容量,在叙述上挥洒自如、视野开阔,描写上自由奔放、才情横溢,他本身所具有的山东汉子和西部汉子双重的品格和性格,是这部作品成功的主要的因素。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它是爱国主义的,一种中华民族形象,文化价值形态的作品和教学的研究资料,但更重要的是给文学提供了最为质朴、最有生命、最有活力的一条美丽的长河般的资源。而且将世界优秀文学那种力量、那种能源、那种意志展现出来了,表现我们民族文学形象是充分的。所以我说这是一部大中华文学,代表了一种大中华文化。 我本人是十分欣赏这部作品艺术手法的,随便举一个例子,比如丹忠和德国姑娘的爱情故事,写出了蒙古族人对待爱情非常洒脱、非常大气,写出了蒙古族人的性格。这个故事非常有趣,德国姑娘抱着她的未婚夫跳进莱茵河自杀了。这个故事就在这一章中完整地结束了。这部小说中的每个故事,都有很美的完整性,具有史诗作品的特点。中国历史文学题材作品能够将中外史实综合加以描述的十分罕见。作者从内容到形式,从语言到情节,写得雅俗共赏,令人拍案叫绝。 我说点还不能算是不足的地方,作品个别语词有点现代。虽然我们还原那个时代的语言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作品中历史人物的对话和历史语境很重要。比如说,“人民”这个词,这是我们现代的说法,在那个时代是不会使用这个词的,当然作品是为了表现渥巴锡一种很高的思想境界才用这个词的。“拔出萝卜带出泥”这句俗语是汉族的语言,在当时渥巴锡是不会使用这句俗语的,在改编电影和电视连续剧时应斟酌。 东归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刘进喜 《渥巴锡大汗》弘扬的东归精神是中华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公元1771年1月,土尔扈特部落在移居伏尔加河中下游140年后,不堪沙皇俄国的压迫剥削,在29岁的渥巴锡大汗率领下,毅然东归祖国。他们不顾天寒地冻,不惧沙皇俄国军队的围追堵截,行程万余里,历时7个月,付出了重大伤亡,出发时16万多人,到达祖国时仅余6万余人,10万多人牺牲在路途,谱写了一篇伟大壮丽的爱国主义史诗。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迁移。200多年以来,渥巴锡一直是中国人民,特别是新疆人民十分敬仰的民族英雄。东归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渥巴锡东归祖国之后,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了渥巴锡和有关首领,把巴音布鲁克大草原与哈拉莫敦大平原赐给了土尔扈特部落,作为他们休养生息的根据地。东归壮举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立州之源。《渥巴锡大汗》弘扬的东归精神是中华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渥巴锡大汗》有符合人类文明的重要文化核心价值。长期以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非常重视对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渥巴锡大汗》这部长篇小说就是基于此重点推出的一部文学力作。小说不仅有高超的文学艺术手法、动人的情节、优美的语言,还有符合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类文明的重要文化核心价值,还发挥了传统文化积极因素,激活了民族的历史,激活了民族的文学,使读者认识到真正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如对人类和平的向往,对民族和睦的理想,对人与人之间诚信的描写,对人道主义、理想主义的特写,都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揭示了一种真善美的人类品格。作者中子用极其隐蔽的文学手法和出人意料的独特风格,用一篇篇娓娓道来的大手笔、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大写意,展现了一组组民族风情画,塑造了一个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 《渥巴锡大汗》高扬了对文学整合的理想风帆。中子是一位汉族的同志,只是在新疆工作,来写一个地地道道的蒙古族的历史小说其难度可想而知。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土尔扈特热爱祖国的东归壮举的崇敬。《渥巴锡大汗》圣路四部曲,不仅艺术再现了中华民族英雄的成长过程,描述了土尔扈特人民200多种民风民俗,而且有助于我们欣赏渥巴锡这位民族英雄所走的道路,了解土尔扈特人民特有的民风民情。我发现这部小说有一个十分难得之处,就是以真挚饱满的民族精神,超越出仅仅对一个民族的恋情。《渥巴锡大汗》出版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去年入围了“天山文艺奖”,这部小说对我们重温土尔扈特人民这段光荣的历史,珍惜各族人民创造的幸福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原载:《文艺报》2007-12-2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