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海南省作协主办的“当代黎族文学研讨会”近日在澄迈举行。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负责人出席会议。叶梅、孔见、蒋子丹、李少君、李鸿然、崽崽、单正平、伍立杨、毕光明等作家、专家、学者60多人与会。李鸿然、毕光明分别介绍了海南省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情况,对海南省黎族文学创作近年来取得的成绩进行了论述与评介。黎族作家龙敏、亚根、黄照良、高照清、黄仁珂、董元培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创作情况。与会专家重点对这七位代表性作家的创作进行了研讨分析,以期实现对当代黎族文学发展有个整体的认识。 四十年成就令人欣慰 黎族书面文学的历史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延续至今大约有近四十年时间,本次研讨会研讨的当代黎族文学,就是这个时期的黎族文学。 作为一种书面文学的当代黎族文学,是海南文学版图中十分重要的板块,属于本土文学的范畴。它走过了将近四十年不寻常的历程,涌现出了龙敏、王海、亚根、黄照良、高照清、董元培、黄仁珂、黄学魁、阿培、符玉珍、王艺、王积权、韦海珍、黄荣彬、王斌、陈文平、文洪、高青等一批中青年作家,形成了自己的作家群,出版了《黎山魂》等八部长篇小说和数量可观的诗歌散文作品,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发现民族的灵性之美 在解读黎族作家的作品时,许多专家认为,黎族文学是我国多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遗产,新中国成立后,书面文学也蓬勃发展,现已形成一支规模可观的作家队伍。龙敏、亚根、王海、董元培、黄照良、高照清、黄仁轲是这支队伍中的佼佼者,他们的作品在黎族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李鸿然认为,黎族作家的作品,多侧面地反映了黎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如龙敏的《黎山魂》,以史诗的规模,再现了黎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争取翻身解放的战斗历程,表现了黎族人民的精神魂魄,作品对热带雨林的描写精彩纷呈,是中国多民族文学的重要成果。 与会专家认为,龙敏的小说创作成就对黎族作家具有示范意义:第一,为黎族文学创立了典范的书面文学标本;第二,为黎族文学建立了健全的小说样式;第三,作品忠实地反映了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具有审美的和文化的双重意义。亚根是生活在现代城市的知识分子,他把对黎族文化的热爱,把对自己家乡大山深处千百种生命的深情,都融在了具体的文学描写之中。高照清的散文,可以概括为将黎族日常生活美学化。他的诗化散文具有多重参考价值,比如文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等方面。与会者还指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只有守住黎族文化才有黎族文学的产生。希望通过文学影响力,让越来越多的人来保护黎族文化。 有的专家指出,非黎族作家写黎族生活的文学作品,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来反映黎族生活,是否也可视为黎族文学的一部分?早在《黎山魂》之前,知青作家张健人就创作过描写上世纪六十年代海南黎族人民冲破旧习俗、走向现代文明生活的黎族风俗小说《魔谷》。不久前作家关义秀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五色雀》,这些非黎族作家创作的黎族文学作品,都对黎族作家的写作不无启发。少数民族独特的宗教、精神、文化资源,也应该是汉族作家创作汲取的源泉。 题材优势和文字瓶颈 与会专家认为,黎族作家的汉语写作,标志着黎族文学在自己的历史上跨出了很大的一步,完成了黎族文学由文学的原始形态向现代形态的飞跃。黎族文学在小说创作上已经有了整齐的题材序列,进行散文、诗歌、评论等体裁创作的黎族作家队伍也日趋壮大。经过近四十年来的努力,黎族文学已经铺垫好起飞的跑道,黎族作家不应该满足于已经取得的业绩。 《民族文学》主编叶梅说,少数民族文学要提升质量,就一定要提高少数民族作家的素质。在文学作品中,少数民族内容是稀缺资源,少数民族作家是否在原来的思考上超越以前,取决于要在过去基础上是否有所创新。 作家蒋子丹等认为,黎族作家生活中使用黎族口头语言,写作中使用汉语普通话,其写作带有某种“翻译”性质,创作上的困难是我们难以体会的。如何突破这个瓶颈,探索出一种各民族同胞都能够读懂,又不失本民族特性的表达方式,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不论如何,黎族作家应当忠实于民族生活和自己内心的体验。 与会者在充分肯定黎族文学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并对黎族文学的未来充满期待。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28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