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谈《三国演义》里的童谣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别延锋 参加讨论

    “谣”是人民口头创作的短篇韵文作品。童谣是由成人拟作或由儿童自己编创的供儿童欣赏吟唱的歌谣,据《尔雅·释乐》:“徒歌谓之谣”,就是不用音乐相配合的歌。因为“谣”具有强烈的政治讽谕性质,在先秦时代就已被人们重视。《国语·晋语》:“风听胪言于市,辨妖祥于谣。”《后汉书·羊续传》记载了民间风谣对于察补时政的作用,采问风谣成为了解政情的一种重要办法。从《古谚谣》中所收入的大量古代民谣可以看出,它们虽然比较短小,但战斗性很强。因为民谣具有内容浅显、主旨单一、篇幅短小和节奏鲜明有力、押韵上口、易记易唱的特点,深受儿童的欢迎.儿童口齿伶俐,善于模仿,也正是民谣最好的传播媒介。由于歌谣能迅速反映重大的政治题材,成年人为了扩大影响,常常编了童谣来教儿童说,从而在民间能得到广泛的流传。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描述了三国时代军阀混战的局面和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统治阶级贪得无厌、残暴虚伪的反动本质,反映了下层人民颠沛流离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封建时代的广大人民群众对君贤相的渴望。《三国演义》的作者,在情节发展的许多重要地方,曾多次引用童谣,用以说明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等情况。因此,对《三国演义》中的童谣进行研究,是我们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精华”的一个不应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都是有益的。
     《三国演义》全书共引用了八首童谣。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写到张让等宦官谋杀了大将军何进以后,袁绍曹操等率兵入宫来捕杀他们时,张让等人劫持少帝刘辨,陈留王刘协等从后门逃跑。后经大臣们寻到,迎驾回宫时,小说写道:
     先是洛阳小儿谣曰:“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邝。”至此果应其诚。
     意思是,皇帝不象皇帝,藩王不象藩王,成千上万的车马,仓皇逃往北邝(指北邝山.在今河南洛阳市北)。现在发生的事,用事件发生以前早已流传的童谣来加以证实。
     第六回《焚金网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写到董卓的谋士李儒为了说服董卓从祀水关回兵洛阳“迁帝于长安,以应童谣”时,作为论据来引用的。小说写道:
     近日街市童谣曰:“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
     李儒对童谣的解释是:西头一个汉,乃应高祖旺于西部长安,传十二帝;东头一个汉,乃应光武旺于东都洛阳,今亦传十二帝。因此他的结论是“天运合回”。承相迁回长安,方可无虞。“鹿”,指所要猎获的对象,常用以比喻政权。李儒按历史上的西汉、东汉来附会解释,并不符合这首童谣的凿意。实际上它乃是预示不久后将要发生的事。“东头一个汉”指的是许都。建安初曹操迎献帝都此,他在这里“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帝国名存实亡。后曹丕篡位后,于黄初二年改称许昌。“西头一个汉”是指后来刘备称帝的蜀都成都。刘备一直以自己是“正位续大统”的汉政权的合法继承者自居的。
     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催听贾诩》写到董卓入朝后官居相国,位极人臣,“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莫比。”废少帝刘辨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献帝。自号“尚父”,出入潜天子仪仗;随意妄杀无辜。独擅大权,骄横跋雇。朝野上下,怨声载道。司徒王允巧设连环计,离间了董卓和吕布的关系,派李肃以天子诏命到都坞召董卓入宫,说是要商议皇帝将禅位于他的大事。卓受诏非常高兴,立即排驾回京,当晚在相府休息,准备次日入宫面君。小说写道:
     是夜有十数小儿于郊外作歌,风吹歌声入帐。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董卓在相府内听到后问李肃:“童谣主何吉凶?”李肃随意应付董卓说:“亦只是言刘氏灭,董氏兴之意。”其实,这是用隐语的形式来诅咒并预告董卓即将灭亡的一首童谣。“千里草”即“里”字上边一个“千”字,再上边是草字头,合为一“董”字。“十日卜”即“日”字上面是个“卜”字,下边是个“十”字,合一“卓”字。“何青青”与“不得生”两句表示人们对他的憎很感情。整个意思是,董卓啊,你怎么这祥骄横暴决啊!用不了几天,你就要不得好死啦!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4年0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