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8年本人翻译了渡边淳一的《失乐园》后,十二年过去了。此次,作家出版社推出的全译本《失乐园》,将真实地展现原著的全貌,为我国读者奉献一部完整的《失乐园》。只有在当今这样包容、理性的中国社会,才有可能实现《失乐园》全译本的出版,也只有一部完整的《失乐园》,才能完整地呈现渡边淳一思考与观察的范围与深度,使广大渡边文学爱好者能够欣赏到“货真价实”的《失乐园》。 作为译者来说,在前译本中没有能够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固然有不得已的原因,但毕竟是个遗憾。现在有机会能够来弥补,这不仅是对作者原著的尊重,也是涉及“译德”的问题。当然,与小说的主题相关联,书中有大量的性爱描写。这种程度的描写即便在日本文学中也是不多见的,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不仅作者要有勇气来写,译者也需要有勇气来翻译。 《失乐园》1997年一经日本讲谈社出版,便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成为空前的畅销书。小说的书名还获得了日本1997年流行语大奖。《失乐园》曾先后改编成电影和连续剧,形成了经久不衰的《失乐园》现象,也成为了渡边淳一情爱文学的最高代表作。1998年初译介到中国后,也同样使渡边淳一在大陆拥有了很高的人气,从此,他的许多作品被陆续介绍到了中国,成为中国读者熟知的日本当代作家。 由于渡边淳一作品的热销,也造成了出版的混乱,侵权、盗版等层出不穷。因此,渡边先生为了规范大陆渡边淳一作品的出版市场,从近期开始,渡边淳一的作品只授权给中国大陆两家出版社,其中一家是作家出版社。作家出版社近期陆续推出的“渡边淳一·精品小说珍藏”系列、“渡边淳一·两性关系读本”系列、“渡边淳一·医疗普及手册”系列共十本,即是这一整顿后的成果。 渡边淳一弃医从文四十多年来,发表了一百三十多部作品,其中包括五十余部长篇小说,多部中短篇小说以及随笔、散文、传记、对谈集、少量的医学专著等。小说方面可分为四大类。一是传记体小说。如《花葬》(日本第一位女医生荻野吟子传记)、《遥远的落日》(细菌学家野口英世传记)。二是医学小说。如《光与影》《无影灯》《美丽的白骨》等。三是男女情爱小说。如《魂归阿寒》《泡沫》《一片雪》《爱的流放地》《复乐园》。四是医学加情爱小说。如《红花》等。代表性的随笔有《我伤感的人生旅程》《男人这东西》《女人这东西》《钝感力》《欲情课》等。 有不少读者对渡边淳一何以在小说中不厌其烦地描述那些男女性爱的场面不甚理解,点到为止难道不可以吗?那么,到底应该怎样来阅读渡边的文学呢?作者为什么加入如此大量的性爱描写呢?下面谈谈个人的一点想法,仅供读者参考。 渡边淳一在32岁时(1965年),就以小说《死亡化妆》正式登上日本文坛,其前期作品大多紧扣生死主题,描写人物坎坷的命运,通常被称为“医学小说”。 50岁前后他开始涉足爱与性、婚外情方面的题材。作品几乎都围绕中年人情感纠葛,特别是陷入不伦之爱的男女情爱展开。导致这一转变的契机,是他的一些亲身体验。即: “医学是通过探究肉体达到理性的结论,而小说则是从精神上探究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从医学的角度,我看到了人最肉体的东西;从作家的角度,我看到了人最本质的东西。当然,两者都需要对人的爱,都必须对人具有深刻的关怀。” “爱与死是两端的东西,又是相关联的东西,能够对抗死亡的是爱。我曾经看过有一个临死的病人,因为恐惧不停颤抖,但是当爱人在他的身边抓住他的手时,他就能够镇定下来,似乎忘记了死的恐惧。我想能够拯救死亡的唯一路径可能就是爱了。我看到了这么多的对死亡的恐惧,才更愿意写关于爱情的东西。” 渡边从这样的使命感出发,数十年来专注于男女情爱的探索,尽管遇到种种的毁誉褒贬,仍然矢志不渝地走到了今天。且不论怎样评价他的文学,仅仅从他对艺术的全身心投入来看,不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吗? 渡边的作品尽管题材不尽相同,但都贯穿了从外科医生的角度对人的心理、生理,主要是性心理的深入观察和解剖。他走上文坛的第一部小说《死亡化妆》便是心理分析小说。当然这种解剖不是手术刀,而是笔杆子。可以说,在充分体现医生这一职业特点的作家方面,他是第一人。 经过多年的艺术和生活积累,在渡边淳一六十多岁时,终于诞生了《失乐园》这样的佳作。书中描写了一对中年男女,各自抛弃了无爱的家庭,陷入了婚外情的漩涡,他们为了追求真爱不惜抛弃一切,最终选择了一起殉情,为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此前,作者也写过情节类似的小说,但结局都很含糊。《失乐园》最后的情死结局震撼人的心灵,也是作者多年探索的结果。 爱情题材原本常说常新,而婚外情方面的题材更是有如万花筒般绚烂多彩。世界各民族都不乏此类题材的文艺作品。文学艺术追求的至高境界,是真善美。古往今来,无数的文学家、艺术家无不在追求这个境界,但却很难企及,往往会顾此失彼。具体到爱情方面的题材来说,“善”是否可以涵盖“美”或“真”?三者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怎样才算是完美的统一?恐怕都是需要不断探究的课题。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观和审美观,法国人的浪漫情怀,英国人的绅士风度,美国人的风流倜傥,中国人的发乎情止乎礼的君子之风,便是各民族推崇的道德模式。而日本自古以来,就缺乏对性的禁忌,欧美的基督教、中国的儒家都崇拜处女、贞操,日本却没有这项传统,因此在性道德方面比较宽松。比如,日本僧人过着和常人一样的生活,以及曾经有过男女共浴的风俗等等。如果拿本民族的道德尺度去衡量其他民族审美观的话,恐怕就会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少见多怪了。 因此,了解一下日本人对爱与性的道德观和审美观,对渡边文学的解读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日本人审美意识的成型要追溯到最早的史书《古事记》,和歌集《万叶集》,中古时期的《源氏物语》,以歌颂和崇拜男女情爱为主要内容的这些古典,奠定了日本好色文学的基调。经过中世纪武士文化的压抑或沉淀,到了近世的井原西鹤的小说,以及近松门左卫门的净瑠璃、歌舞伎剧本等“好色”、“情死”文艺作品时,反弹般达到了顶峰。因此,自古以来,日本文学大多以爱与性为主题,逐渐形成了日本文学的好色审美情趣。即日本十大文论之一的“艳情”。然而,在别国人看来,实在是难以理解。以至于,据说明治初期,英国学者张伯伦赴日留学,打算将日本神话《古事记》译成英文出版,结果竟被误认为是色情小说。 日本语里的“好色”不像汉语的好色那样带有贬义的色彩,二者之间有着微妙的差异。日语里的“好色”是追求恋爱情趣的意思,与物哀、风雅等美意识相通,并非卑俗的色情。好色审美传统经过上千年的传承,一直融贯到近现代日本的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等文学流派之中。其中谷崎润一郎和川端康成文学最具代表性。爱欲在唯美派作家眼中与道德伦理无关,它是作为一种审美之态而存在的,以肉体欲望的全面解放为审美的极致。 然而到了当代日本,这一好色审美传统似乎后继无人了。如果说,日本当代作家中,有谁最接近这一传统,那么非渡边淳一莫属了。尽管他本人否认自己的文学属于好色文学,但他倾其一生,孜孜以求的正是灵与肉相互协调的美学意义上的东西。可以说既有与近代唯美派大师谷崎润一郎神似之处,也有其独具特色之点。 爱与性是人类生活和文学艺术的重要母题,对于爱与性的完美结合便成为人类对美的一种执著追求。爱与性是不可分离的,性是爱的结果,如果将爱与性顺序颠倒,就背离了美,性就变成了纯粹的肉欲。性只有以爱为基础才是完美的结合。越是完美的结合则距离美的境界越近。这也是渡边的作品想告诉人们的。 渡边依凭自己的切身体验,从真情实感出发,从生理心理角度来深入探讨爱与性的关联,最终得出了一个顺理成章的结论:要获得真正的情爱,在婚姻之内是很难的。这也是作者经过多年探求得出来的。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善和美、爱与性是无法互相替代的,真正的完美的统一是很难达到的,即便达到了也是很难持久的。主人公最终选择了情死则是可以使真爱定格的惟一方法。 移情别恋,是对婚姻的不忠,是违背社会道德的,是出于喜新厌旧的心理。这些在《失乐园》里,都被设定为世俗的看法。而两位主人公正是要反抗世俗的“偏见”,才毅然离开家庭,走上不归路的。这一情死的结局,恐怕是提出了一个至深至难的问题。似乎在告诉世人,人生本身就是个悖论。人们追求的东西与他们实际生活之间、人们的梦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差距。作者为人们描述的是梦想,或者说是一种理想,可以使世人从中得到某种宣泄。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毁誉褒贬,却仍有那么多人在看渡边的作品。 《失乐园》的情死结局与井原西鹤、近松门左卫门的情死题材作品一脉相承。井原西鹤的好色小说以男女殉情来表现对江户时代对爱与性的压抑的反抗。在《失乐园》里,则是两人爱到不能分离,又怕结婚后爱情冷却,于是选择了一起去死,以求爱的升华和永恒。 还必须提到的是,渡边的作品基本上和作者的情感经历同步,更增添了真实感,也体现了日本文学的“私小说”特色。 渡边淳一在《我伤感的人生旅程》中写了自己在爱情方面亲身的经历。许多作品都是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原型的。他结婚后曾经和一位女性(曾经的恋人)保持婚外恋很多年,女方是教授花道的教师,喜欢穿和服,最后对方因患癌症,自杀了。这样的生活积累造就了《泡沫》《失乐园》《爱的流放地》以及《复乐园》等表现当代人的情爱佳作。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渡边先生创作《失乐园》等一系列情爱作品的初衷呢? 渡边先生就《失乐园》的创作主题曾说过: “之所以我在《失乐园》中作了那样的描绘,是因为我有一种危机感,我感到人类已经迷失了自己的原点,他们不知道在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的反向极上,我们人类充其量不过是动物,既然作为生命的物体来到了这个世界,我们就应该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灿烂,重新唤回生物本应有的雌与雄的生命光辉。《失乐园》的出发点,就是在表现生命主题之一的爱中,力图包含性爱的绝对。 “令人欣慰的是《失乐园》引起了反响,我认为这是因为许多人内心深处持有同样的危机感,他们对人类重新回到雌与雄的原点怀有本能的憧憬与期待。总而言之,我希望那种强迫人们顺从同一价值观的、令人窒息的时代能够在本世纪寿终正寝。” 日本唯美文学大家谷崎润一郎和川端康成等,都在他们的文学中,对于中老年人的爱情以及性爱有过很多精彩的描写。渡边文学与他们这些唯美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日本美学传统一脉相承,所不同的是,谷崎和川端的文学着重于从美学角度以及性心理角度来探索,而渡边则除了美学和性心理角度外,还从生理角度、社会伦理角度来全方位探索。应该说,这些探索都是非常有价值的,绝非庸俗意义上的爱情小说。 渡边小说里,对性心理及性爱场景的描写入木三分,却毫无淫秽感觉,在激荡的情欲中流淌着淡淡的忧伤和无奈。男女主人公通过肉体的不断接触而一步步加深这种爱,最后达到爱的极致,即纯爱与性爱的完美统一,这是渡边文学追求的目标,是一种唯美的追求。将官能享受与优雅的人物品位、优美的季节转换、幽静的场景渲染等等恰如其分地调配在一起,将变幻无穷、跌宕起伏的性爱烘托得颇有诗情画意,读后,仿佛欣赏了一曲震撼心灵的交响乐,令人回味。这也正是对日本好色情趣的一种诠释。井原西鹤有句名言:“纵使放荡,心灵也不应该是龌龊的。”很好地概括了日本好色文学的特质。 小说中性爱场景之多,令人惊讶。但这样的渲染和铺垫对于最后的结局来说,对于以专门探讨男女情爱主题的作品来说,恐怕是不可或缺的。当然,渡边这种大胆的创作,是由于具有诞生这样的作品的土壤。这不仅与日本民族的文化特性有关,也与日本宽松的文学创作环境有关。 在这些终极问题的探讨上,首先不应该设定什么框框,否则文艺作品就等同于教科书了。就连《红楼梦》这样的古典名著,不是也有“道学家从中看见淫”了吗?判定一部作品的优劣,应看它是否认真地去探索人性的真善美,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恐怕都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否则,曾经被列入“诲淫诲盗”的禁书之列的《金瓶梅》,也不会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了。 中国上千年的儒教传统,使得爱与性这样的重要母题,在我国近代文艺作品中一直缺失,即便表现男女之爱的题材也多是点到为止,只起到“作料”的作用。因此有些另类的《失乐园》的引进,会引起不同的反响,但是,人类的共通性将会使它获得中国读者的接受。 《失乐园》是一部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与异国风情的优秀作品,尤其是作者从医学角度深入探讨“男人的性”“女人的性”以及相互关联,“性”与“爱”的相互作用等等,都是很少有作家愿意涉足的禁地,却又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不过,如果只是庸俗地将它看作情爱教科书,恐怕会导致“误读”,无法收获作品的真谛。 渡边先生说过:“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作品是用理论或者是道德上的东西无法表述清楚的,但是又具有现实性的情感小说。” 上面这番话同样适用于渡边先生的其他作品。 以着力构筑了爱与生的非此即彼的矛盾冲突的《失乐园》为代表作的渡边文学,说到底,是对生与死、爱与性的拷问,是对人性的关怀。他期待在二十一世纪里,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能够理解形形色色的价值观,真正使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人身自由。此外,在医生出身的渡边看来,性爱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可以治愈医生以及心理医生束手无策的疾患的灵丹妙药。 综上所述,应该说作者并非鼓吹性爱至上主义,而是在强调个性的自由。每个人都有获得自由和幸福的权利,人类社会应该允许多元价值的存在。如果人们都能认识到并且做到这一点,人类便真正回到了幸福的伊甸园。 渡边先生说:“作为作家,我要写的是不愿意受压抑而愿意燃烧自己的,这样非常美丽的火焰般的主人公,这是我的主题。”有人评价说,渡边“为失却青春梦想的中年男女营造了一片幻情天地”;也有人说《失乐园 》是“集美酒美人美景众美一身的浮世绘”;我想说,该书的主题似乎可以用“慈悲为怀”来定性,因为它实在是对人生与人性的一种关怀和体恤。 人到中年,按说已经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却不甘寂寞,即便燃烧成灰烬,也要追求极致的美,这样的“爱的精英”般的主人公,绝非等闲之辈,绝非人人可以去做,但这部脱去了功利色彩,专注于美的体验,不时加入一些性心理分析的小说,或许可以使整日忙碌于生计的众生,得到心灵的治疗,使他们紧张的心境得到一些宣泄,好比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需要润滑剂一般。我不由得想起了“望梅止渴”这个词。也许这正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吧。 渡边文学越来越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也说明了中国读者的需求和欣赏水平。希望渡边的情爱小说,能够给中国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柔软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于生活的激情。在此,也对作家出版社能够出版《失乐园》全译本,表示真诚的敬意。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12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