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西游记》中的动词重叠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潘国英 参加讨论
动词重叠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古代究竟有无动词重叠,各家说法不一。语言学界一般认为,动词重叠真正产生于唐宋时期,并逐渐形成为含意丰富的语法形式,但此阶段仍处于动词重叠式的初级阶段。到明代,动词重叠式有了迅猛发展,不仅使用越来越普遍,而且格式也越来越繁多。如果说,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水浒全传》中的动词重叠的发展势头初现端倪的话,那么成书于明万历二十年(1570)的《西游记》,可算得上是动词重叠现象繁荣的典型代表。本文将考察《西游记》中的动词重叠式,在穷尽性搜集该书的基础上,对其重叠格式、语法意义等进行分析归纳,目的是借此了解元代动词重叠的发展状况,为研究动词重叠的发展史提供专书资料。在考察过程中,我们会借助《水浒全传》进行比较性的研究。
    本文依据的《西游记》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5月第2版(以下简称《西》。文中例句后的数字指引自该书的页码)。依据的《水浒全传》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11月第1版(以下简称《水》)。
    需要说明的是,对动词重叠形式的理解和界定历来意见不一。本文将要讨论的动词重叠式仅限于VV、V-V、V了V和V了-V这四种典型的形式及其相关式,而诸如以下两种格式,则不在本文讨论之列:(1)嚷嚷、哼哼、吵吵,这是叠字动词;(2)说说笑笑、进进出出、跌跌撞撞等格式,这常表示一种伴随状态。
    一、重叠式的总体概貌
    经过统计,《水》中动词重叠式出现的总次数为140次,共有8种格式。其中VV式8次,V-V式126次,V了V仅有1次,V了-V5次;而《西》中无论是数量还是格式,都发展迅猛,格式增长到18种,出现总次数为595次。其中VV式355次,V-V式209次,V了V仅有1次,V了-V30次。一个显著的迹象就是,除了V了V在两部著作中都非常稀少外,虽然其它三种格式在数量上都表现为增加,但VV和V-V的总体情况出现了根本性变化。《水》中V-V明显多于VV,两者数量比大约为16:1;而到了《西》时期,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VV数量猛增,反而超过了V-V,V-V与VV的数量比1:1.2。这一现象对我们研究V-V和VV是否具有渊源关系及其发展脉络应该有所启示。
    《西》中,四种典型格式之下虽各有多种变体,但都有重点格式和常用格式。
    (一)VV式
    (1)VV式
    VV式总出现次数是216次,其中单音节动词163次,双音节动词53次。单音节动词:
    1.我这两日正思量要上天走走。
    2.等我就变做那和尚,往他洞里走走。
    双音节动词:
    3.我们在这里起一片虎心,截住要路,专要些
    财帛,甚么方便方便?
    4.老孙因特造尊府,告借雷部官司将相助相
    助。
    (2)VVN式
    VVN式共出现87次,其中单音节动词占了86次。单音节动词:
    5.坐这一夜,养养精神。
    6.请老爷到家,见见家母,叩谢老爷活命之恩。
    双音节动词仅一例:
    7.出门试演试演方法。
    (3)VNV
    VNV共出现7次,其中单音节动词4次,双音节动词3次。单音节动词:
    8.还去救他救罢。
    双音节动词:
    9.八戒你过来,一发照顾你照顾。
    10.借些天兵帮助老孙帮助。
    (二)V-V式
    (1)V-V式
    总出现次数110次,其中单音节动词108次。单音节动词:
    11.将身幌一幌,变作一阵清风赶上。
    12.倘若我扇一扇,要去十万八千里远。
    双音节动词:
    13.老兄,菩萨在那里?累烦引见一引见。
    14.你如今心里觉得怎么?且医治一医治。
    (2)VN-V
    总出现次数65次,其中单音节动词63次。单音节动词:
    15.徒弟呀,还不救我一救。
    16.等老孙叫你老公来,看他说是那个打死
    的,羞他一羞!
    双音节动词:
    17.借些天兵帮助老孙帮助。
    18.八戒你过来,一发照顾你照顾。
    (3)V-VN
    总出现次数为26次,均为单音节动词。
    19.行者也束一束虎皮裙,整一整绵布直裰,
    取了关文同去。
    20.唐僧拿了锡杖,按一按毗卢帽,抖一抖锦
    袈裟,才喜喜欢欢,到我佛如来之前。
    (三)V了V
    V了V式在整部《西》中仅出现一次,且是第二个动词儿化。
    21.用手按了按儿。
    (四)V了-V
    (1)V了一V
    总出现次数为29次,均为单音节动词。
    22.行近后门外,至台上,又坐了一坐。
    23.行者喜喜欢欢,又扇了一扇,只闻得习习
    潇潇……
    (2)V了N-V
    全书仅出现一次,且V为单音节动词。
    24.是师兄掼了他一掼,他就弄风儿。
    四种动词重叠格式除了上述常用形式以外,还有一些特殊形式,如儿化,后加“来、去、看”等补语的情况。我们对《西》中所有的动词重叠格式的出现频率做了统计,列出下表(一)。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同时也列出《水》的统计情况表(二)。
    
    
    
    比较这两张表格,我们可以看到,从《水》到《西》,动词重叠总的趋势是:
    (1)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始终占主导地位,大约占总数的90%以上。
    (2)元末明初时期动词重叠的形式以V-V式为主,占总出现次数的90%;到明中期,VV式增幅巨大,占总出现次数的60%,而V-V式的出现率则下降为35%。
    (3)从带“了”的角度看,始终是不带“了”的占优势,即VV和V-V占优势,在两部作品中它们的出现率均为95%以上。
    当然,在上述表象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入、细致地考察《西》中动词重叠的以下三个方面的情况:(1)带宾语的情况及宾语的位置;(2)“一”的有无;(3)儿化问题及后带“来、去、看、去来”的情况。
    二、带宾语的情况及宾语的位置
    (一)动词重叠式带宾语情况
    《西》中动词重叠式带宾语的有8种格式,共出现196次,占总次数的33%。这之中,有的宾语置于两个重叠动词之间,有的置于两个动词之后,我们称前者为中置,后者为后置。8种带宾格式中4种中置,共出现80次,占带宾总次数的41%;4种后置,出现116次,占 69%。而《水》中,动词重叠式带宾语的共23例,占重叠总次数的16%。其中,中置19例,占带宾总次数的83%。这是否可以说明,重叠式带宾语情况在动词重叠运用较普遍以后,才逐渐增多。并且,在明中叶,动词重叠式所带的宾语已经完成了由中置向后置的转移。越往后,后移位置越占优势。这一点从李思明(1992)提供的数据,即《金瓶梅》重叠式带后置宾语占72.5%,也可得到印证。
    (二)VN-V(/看)
    这种格式是中置宾语的主流格式,出现68次,占中置总次数的85%。分析中置的宾语,均是人称代词(单数占绝对优势),仅有1例是指人同位短语:
    25.万望菩萨方便一二,救我老孙一救。
    VNV这种格式仅7例。一般出现在对话场合,都表示未然动作,一般位于句子(单句或分句)煞尾部分。其中6例宾语是人称代词,仅1例指人名词。
    26.借些天兵帮助老孙帮助。
    V了N-V这种格式用得很少。仅1例。
    27.是师兄掼了他一掼,他就弄风儿。
    (三)宾语后置的VVN式
    在《水》中这种形式仅2例,但到了《西》中,增长到87例。从宾语后置的情况来看,宾语以指物名词为主,4例指人名词,仅有1例为人称代词。
    28.行者还要耍耍他。
    V-VN式26例,均为指物名词。可见,这一时期,VV式的迅猛增长也同时带动了其后置宾语形式的增长。
    (四)综合宾语中置、后置的情况
    就宾语的性质来看,中置除2例是指人名词外,其余全是人称代词,占中置的97.5%;后置除4例是指人名词、1例人称代词外,其余全是指物名词,占后置的96%。由此可见,宾语的中置、后置与其语法性质有直接关系,人称代词和指物名词形成位置对立,人称代词宾语中置不后置,指物名词后置不中置,只有指人名词有中置、后置两个位置。
    三、“一”的有无
    《水》中动词重叠的形式以V-V式为主,占了总出现次数的90%;到《西》,VV式增幅巨大,V-V式的出现率则下降为35%。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又对《朱子语类》、《清平山堂话本》、《关汉卿全集校注》、《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中的V-V、VV出现频率做了穷尽统计以作比较,统计结果列表如下: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这两种形式的发展情况,我们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作出下列曲线图。其中横坐标上是以时间为序排列的作品,分别取其第一个字为代表;纵坐标是动词重叠的出现次数。
    
    从上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游记》是一个标志性的时代,此前,V-V式明显多于VV。尤其是在《朱子语类》中,尚未有VV式。从《西游记》开始,VV式才开始呈飞速增长的趋势,V-V式则呈下降趋势。这似乎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推测,V-V式可能是先于VV式出现的。之后,V-V式中的“一”由于轻读而在口语中逐渐脱落,出现了VV式。大约在明中期开始,随着白话小说的普遍流行,文学作品中吸收的口语成分越来越多,VV式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频率逐渐超出了V-V式,直至占据主导地位。
    四、儿化问题及后带“看、来、去、去来”等的情况
    从前面的材料看,在《水》中,尚未出现儿化的形式。而在《西》中,则已经有了“VV儿”、“VNV儿”、“V-V儿”、“V了V儿”四种形式,如:
    29.老孙把腰略扭一扭儿,就到了。
    30.行,救他救儿罢。
    31.那猪八戒不大老实,他走走儿,骂几声。
    32.用手按了按儿。
    在这四种形式中,以“VV儿”居多,这应该和VV的使用普遍有关。从我们搜集的材料来看,带“儿”的都是没有宾语或宾语在V前的格式,即儿化的V只出现在整个动词结构的末了。而且,在《西》中,所有的动词重叠的儿化形式仅见于单音节动词,没有一例双音节动词。
    “儿”尾本有小称之意,重叠式带“儿”尾,在语感上更表轻“量”。王力在《中国现代语法》中讲到“短时貌”的表示方法时曾指出:“凡表示时间极短者,叫做短时貌。此类用动词重叠起来。……若要加倍表时间之短,可加‘儿’字于动词之后。”
    在动词重叠之后系上一个“看”,表现出“尝试”意义。在《水》中尚无出现此用法,而《西》中,在VV和V—V的后面均有了后附“看”的用法,而且不仅仅局限于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如:
    33.等我去认认看。
    34.问他一问看,莫要错了。
    35.行,等我把这风抓一把来闻一闻看。
    36.拿过葫芦来,等我装装天,也试演试演看。
    《西》中,“来”、“去来”也开始附着于动词重叠的后面,如:
    37.等老孙往南海走走去来。
    38.再去巡巡出来,切莫放他过去。
    39.使降妖杵,把刀柄打打去来。
    40.况凉夜无事,你兄弟耍耍去来。
    关于语气词“来”形成的背景及其与“去”的关系,目前尚无法清晰明确地描写。语言学界一般认为“来”是语气词,通常附着在句子的末尾;魏晋南北朝时期,语气词“来”的使用频率提高,但分布范围反而萎缩,由原来附于句末或某一动词后,而变为通常只附加在“去”后。“去来”这种结构,“去”为趋向动词,“来”是表祈使的语气词。现代汉语里带有趋向补语的动词不能重叠,可在《西》中,“去来”却可以出现在动词重叠的后面。
    原载:《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